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17卷  第8期

专家论坛
建国70年以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刘曼玲, 姚文柱, 冯巩
2019, 17(8): 1251-1254,131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14
361 20
摘要:
本文从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定位及其特征和意义为切入点,以建国70年以来的发展作为时间轴,聚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依次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历程、现实所存在的问题到迄今为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阐述。从建国之初发展至今,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共经历了萌芽阶段、试点、起步阶段以及自我快速发展3个阶段。经历70年发展到如今,现实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全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得不平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持续性发展受到制约、社区卫生服务总体供给力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吸引力和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得不到合理落实等问题。伴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也获得发展的机遇、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逐年不断增加、遍布全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格局已逐步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队伍得以扩充和加强。不仅从业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而且专业人员的学历、职称层次和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施、设备配置情况得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总体有显著提高,诊疗人次持续增加,社区服务的供给力在不间断地得以增强。同时展望社区卫生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全科医学讲堂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治疗
王琼, 王国平
2019, 17(8): 1255-1256.
115 6
摘要:
全科医学论著
一种改良的输尿管硬镜技术在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吴文斌, 钟金森, 党瑞锋, 王辅, 王伟
2019, 17(8): 1257-126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15
231 1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的输尿管导管-加压输血器手段在输尿管硬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术中的疗效。 方法 纳入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符合标准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65例(A组)在输尿管结石上方输尿管腔内留置输尿管导管,加压输血器加压从输尿管导管顺行灌注进水,输尿管硬镜下碎石;对照组65例(B组)采用传统输尿管硬镜气压弹道碎石,配合输尿管异物钳取石手术;后将患者按结石长径分组,比较各组在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 结果 A组中5例患者因输尿管狭小,无法置管,其余60例手术成功。其中结石直径>1 cm组中,A1组结石清除率为92.9%,术后发热率为3.6%,手术时间(52.93±9.51) min,B1组结石清除率为70.0%,术后发热率为26.7%,手术时间(58.57±10.31) 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术后肾周积液及输尿管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石直径≤1 cm组中,A2组结石清除率为100.0%,B2组结石清除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发热率、肾周积液及输尿管损伤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利用输尿管导管-加压输血器手段在输尿管硬镜气压弹道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可有效预防结石漂移、保持视野清晰,缩短较大结石手术时间及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哮喘小鼠CD34+祖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与CCR3/eotaxin表达的关系
李小波, 张蓉映, 王斌梁, 杨再兴, 任应鹏
2019, 17(8): 1261-1264,132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16
158 1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点CD34+祖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外周血、骨髓悬液中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CD34+祖细胞、嗜酸性粒细胞、CCR3/eotaxin与哮喘小鼠肺部炎症的关系。 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以卵白蛋白作为抗原建立哮喘模型,于最后一次抗原激发后6、12、24、48 h检测BALF、外周血和骨髓中的嗜酸性粒细胞、CD34+祖细胞、eotaxin的变化,检测CD34+祖细胞上CCR3的表达;行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PCR检测肺组织CCR3和eotaxin mRNA水平。 结果 抗原激发后嗜酸性粒细胞数、CD34+细胞数、CD34+/CCR3+细胞数在BALF、外周血、骨髓悬液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模型组BALF的eotaxin水平在抗原激发后6 h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并一直持续到24 h。外周血和骨髓悬液中eotaxin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各时间点肺组织eotaxin mRNA和CCR3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分别与骨髓悬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CD34+/CCR3+细胞数呈正相关,而与骨髓悬液中CD34+细胞数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①哮喘小鼠气道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骨髓CD34+祖细胞上CCR3表达上调有关。②CCR3/eotaxin参与CD34+祖细胞分化和趋化,与哮喘小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胸腔镜肺癌术后22例乳糜胸诊治体会
方明, 张荣新, 方寅, 任自学, 张干, 田锐
2019, 17(8): 1265-126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17
223 3
摘要:
目的 对胸腔镜肺癌术后乳糜胸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单孔及多孔胸腔镜术后乳糜胸的差别,总结胸腔镜肺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诊治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安徽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 305例行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乳糜胸患者22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1 305例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中,术后并发乳糜胸22例(1.69%),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66岁;单孔术式926例,术后乳糜胸17例(1.84%),右侧12例,左侧5例,右上叶肺癌5例,右中叶肺癌1例,右下叶肺癌6例;左上叶肺癌2例,左下叶肺癌3例;多孔术式379例,术后乳糜胸5例(1.32%),右上叶肺癌1例,右下叶肺癌3例,左下叶肺癌1例;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患者均治愈,21例经营养支持、胸膜固定等措施保守治疗治愈,1例保守治疗2天后效果不确切,后经胸腔镜下手术结扎胸导管主干治愈,总治愈率为100%(22/22)。 结论 单孔、多孔胸腔镜肺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腔镜肺癌术后乳糜胸的诊断并不困难,发生乳糜胸后应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多数乳糜胸可采取保守治疗治愈,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确切或患者本身对营养丢失耐受差者应果断选择手术治疗,总体治疗效果满意。
运用主成分分析及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恶性实体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发生的影响因素
王玉婷, 哈斯也提·外里, 张泽高, 杨杰
2019, 17(8): 1268-127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18
151 5
摘要:
目的 筛查恶性实体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PTS)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6月入住放疗二科的10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其中处于PTS的患者67例,其余35例为非PTS的患者。采用主成分分析、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PTS的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①处于PTS的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存在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异常(P<0.05);②单因素分析显示PTS在年龄、肿瘤分期、治疗与否、长期卧床、PICC、预防性抗凝以及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FIB、D-D等变量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PTS在KPS评分、预防性抗凝、长期卧床、PICC等变量因素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①PTS的危险因素包括WBC、PLT计数、FIB、D-D等(均P<0.05),而预防性抗凝KPS评分为PTS的保护性因素;②PTS在不同部位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传统的抗肿瘤治疗既可降低肿瘤负荷,亦可增加PTS发生的风险。④应对长期卧床及置入PICC的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给予高度重视。
雷公藤多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TUEKAM TUEKAM Erna Gaelle, 江从军
2019, 17(8): 1272-127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19
259 1
摘要: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苷治疗前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和白介素-10(IL-10)的含量,探讨雷公藤多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 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016年12月—2017年6月就诊的41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每日3次,每次20 mg,疗程8周,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评价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及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IL-23和IL-10水平变化。 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Treg相关细胞因子IL-10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雷公藤多苷治疗后IL-17和IL-23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IL-10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雷公藤多苷治疗后PAS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雷公藤多苷治疗前后PASI评分与IL-17和IL-23水平呈正相关性,而与IL-10呈负相关性(均P<0.01)。 结论 雷公藤多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显著,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发挥其治疗作用。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患者临床与影像特点分析
王建军, 吕群, 龚玲, 阮肇扬, 戴一帆
2019, 17(8): 1275-127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20
210 1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pSS-ILD)患者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4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胸部HRCT是否伴有间质性改变分为ILD组(39例),对照组(109例),比较2组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肺功能差异,分析ILD组影像学特点。 结果 ①ILD组患者平均年龄及发病年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ILD组干咳、气促、乏力及精神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③ILD组抗核抗体、抗SSA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④ILD组患者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D组平均肺动脉压及肺动脉高压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⑤pSS-ILD患者以磨玻璃影为最常见影像学表现,其次为网格影及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结论 pSS-ILD发病年龄较晚,临床症状更为多样;pSS-ILD患者血清抗核抗体、抗SSA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较高;pSS-ILD患者更易出现肺动脉高压;pSS-ILD患者影像学表现以磨玻璃影最为常见。
乌灵菌粉对APPswe/PS1dE9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Aβ1-42和p-Tau蛋白的影响
王海, 邹小冬, 杨钦钦, 张永乐, 呙登俊
2019, 17(8): 1279-1281,139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21
218 1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乌灵菌粉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Aβ1-42和p-Tau的影响。 方法 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2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即疾病模型组、乌灵菌粉组[剂量为100 mg/(kg·d)];C57BL/6品系的正常小鼠10只作为健康对照组,雌雄各半。乌灵菌粉组灌胃给药共30 d,疾病模型组和健康对照组同期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代替,正常喂食。3组小鼠先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搜索实验。在末次给药1 h后,脱颈椎处死各组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3组Aβ1-42、p-Tau蛋白在小鼠海马中的含量。 结果 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乌灵菌粉组在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有效区停留时间和经过平台次数均显著增加(均P<0.01);与疾病模型组比较,乌灵菌粉组在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有效区停留时间和经过平台次数均显著下降(均P<0.05)。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乌灵菌粉组小鼠海马中的Aβ1-42含量和p-Tau蛋白均显著增加(均P<0.01);与疾病模型组比较,乌灵菌粉组小鼠海马中的Aβ1-42含量显著降低(P<0.01)。 结论 乌灵菌粉能够改善APPswe/PS1dE9双转基因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小鼠记忆和学习能力,可能是通过减少小鼠海马中Aβ1-42含量来影响Aβ聚集体的形成,从而减少老年斑的生成。
右美托咪定2种给药方式对小儿苏醒期的影响
许冰, 王迪, 高玮, 邵春晓, 张丽丽, 柴小青
2019, 17(8): 1282-1284,131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22
144 2
摘要: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经鼻与静脉给药2种给药方式对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腹股沟疝结扎术患儿苏醒期的影响。 方法 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腹腔镜腹股沟疝结扎术患儿90例,随机分为3组:静脉给药(VD组),经鼻给药组(N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前VD组患儿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ND组患儿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2.0 μg/kg,C组患儿使用生理盐水。记录各组患儿手术时间、喉罩拔除时间及PACU逗留时间。采用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PAED)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各组患儿苏醒后5、15、30 min的镇静程度。记录患儿术前、手术开始10 min、手术结束时患儿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结果 手术及PACU逗留时间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患儿苏醒后5、15、30 min VD组和ND组PAED值评分显著降低,患儿术后躁动显著减少(均P<0.05)。患儿苏醒后各时间点Ramsay值C组低于VD组和ND组(均P<0.05)。手术后10 min与手术结束时VD组心率下降高于ND组和C组(均P<0.05),但仍在安全范围内。3组患儿均未发生呼吸抑制。 结论 对于腹腔镜腹股沟疝结扎术患儿,使用右美托咪定经鼻与静脉给药均可以提供良好的镇静抗焦虑作用,但是经鼻给药较静脉给药对患儿心率的影响较小。
浙南地区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及HLA-B*5801基因携带率分析
刘思宇, 裴立红, 张晓梅, 徐苏婷, 史杨, 赵志钢
2019, 17(8): 1285-128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23
151 2
摘要:
目的 了解浙南地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及HLA-B*5801基因携带率,为防止别嘌呤醇用药发生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探讨筛查HLA-B*5801基因的必要性。 方法 本研究选取浙江大学丽水医院289名需服用别嘌呤醇的患者,采用序列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探针LABType SSO (sequence-specific oligonudeotide,SSO)技术对患者血样DNA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同时随机抽样浙南地区2017年1—12月11 344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样本数据,调查浙南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整体发病情况。 结果 需服用别嘌呤醇289例患者中HLA-B*5801基因阳性例数为60例,阳性率为20.7%,HLA-B*5801基因阳性率在性别、年龄和疾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 344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平均值为(339.38±95.93)μmol/L,其中男性血尿酸平均值为(381.88±90.58)μmol/L,女性(294.79±78.51)μmol/L,不同性别血尿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09,P<0.001),男性20~3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占37.28%(χ2=71.171,P<0.05),女性70岁以后发病率最高,占2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400,P<0.05)。其中,男性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30.75%(1 786/5 808),女性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16.31%(903/5 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800,P<0.05)。 结论 浙南地区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同时在患者服用别嘌呤醇前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十分必要,防止发生因服用别嘌呤醇导致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
甘氨酸龈下喷砂治疗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
孙晓瑜, 张雷, 何昕, 程楠, 洪彪
2019, 17(8): 1289-1291,143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24
271 3
摘要:
目的 观察联合使用超声龈下刮治和甘氨酸龈下喷砂治疗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就诊的3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共有64颗Ⅱ度根分叉病变的磨牙。以龈上洁治疗后1周的各项指标为基线,自身随机对照研究,一侧为试验组,行超声龈下刮治和甘氨酸龈下喷砂;另一侧为对照组,采用超声龈下刮治。治疗4周、12周后复查,通过牙周临床指标、龈沟液炎性因子水平测定和苯甲酰精氨酸萘酰胺(BANA)试验评价2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 2组牙周临床指标基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周、12周除临床附着丧失以外2组的牙周临床指标均下降且均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较基线值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ANA试验结果表明治疗4周后致病菌总体数量均下降,2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仍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在12周的观察期内,甘氨酸龈下喷砂联合超声龈下刮治可有效改善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症状和炎症水平,相较于单独超声龈下刮治更利于治疗效果的长期保持。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大分割照射同步瘤床加量与常规分割放疗的效果对比
王升晔, 杜向慧, 封巍, 白雪, 陈建祥, 郑远达, 季文豪, 孔月, 莫文菊, 楼建林
2019, 17(8): 1292-129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25
204 3
摘要:
目的 比较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手术后行全乳大分割照射并瘤床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简称HF-SIB-IMRT)与常规分割放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共纳入60例早期浸润性导管乳腺腺癌(T1~T2N0M0期)行保乳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HF-SIB-IMRT组(30例)和常规放疗组(30例)。术后放疗方案:HF-SIB-IMRT组为全乳腺照射同步行瘤床区推量照射,总疗程24 d。常规放疗组为全乳腺照射后序贯瘤床区局部加量照射,总疗程44 d。比较2组的局部控制率,美容效果,放疗相关毒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 结果 随访1.5年,2组均无复发及死亡病例,局部控制率和1年生存率均为100%。HF-SIB-IMRT组和常规放疗组放疗结束后1个月、6个月美容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2级急性不良反应、晚期皮肤/皮下组织的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全乳大分割照射并瘤床区同步加量放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近期疗效,并不增加放疗毒副反应,可缩短术后放疗总疗程时间是其临床优势。
血清外泌体miR-27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许镇, 汪泳, 章礼久
2019, 17(8): 1296-129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26
142 1
摘要:
目的 外泌体近年来成为肿瘤研究中关注的热点,外泌体中的miRNA已经证实在多种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患者血清外泌体microRNA-27a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40例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且前期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的胃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标本,收集同期2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标本,分离血清外泌体,同时进行RNA提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清外泌体miR-27a水平的相对定量含量,比较胃癌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并比较胃癌组术前、术后外泌体miR-27a表达的差异。对40例胃癌患者血清外泌体miR-27a水平以及临床病理表现(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分级)进行分析,在参照随访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患者外泌体miR-27a表达与预后间的联系。 结果 胃癌患者术前血清外泌体miR-27a水平为0.153±0.092,健康体检者为0.823±0.1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癌患者术后血清外泌体miR-27a水平为0.505±0.143,与术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肿瘤患者血清外泌体miR-27a表达量与肿瘤分级成负相关,Ⅰ/Ⅱ期患者术前相对表达量为0.179±0.102,Ⅲ/Ⅳ期为0.102±0.076(P<0.05)。 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R-27表达量明显降低,其表达量与肿瘤分级负相关,对于早期筛查胃癌和胃癌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早产儿HsPDA危险因素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张兰, 沈暐, 陈超, 潘家华
2019, 17(8): 1299-1301,136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27
170 1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尤其是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PDA (HsPD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并发症。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149例早产儿,根据PDA和HsPDA诊断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分为HsPDA组、nHsPDA组和nPDA,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早产儿PDA的并发症与其关闭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HsPDA组23例、nHsPDA组11例和nPDA组115例,3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示:3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多胎和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多胎(P=0.009)、Apgar评分≤3分(P=0.010)和Apgar评分3~7分(P=0.036)是PDA/HsPDA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与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示IVH与HsPDA的相关性(R2=0.884)、ROP与nHsPDA的相关性(R3=0.841)最为显著。关闭时间与并发症之间相关风险结果示BPD (R1=1.308,R2=1.174)、ROP (R1=1.308,R2=1.161)均有不同程度相关性,且均为与HsPDA的相关性高于nHsPDA。 结论 多胎、Apgar低评分构成了PDA/HsPD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sPDA相比较nHsPDA在与IVH/BPD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关闭时间与BPD/ROP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全科临床研究
DC-CIK调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
张曼, 赵旭林, 徐全晓, 杨卫, 梁玲霞, 徐国昌
2019, 17(8): 1302-1304,139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28
177 3
摘要:
目的 探讨以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 方法 选择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初诊DLBCL患者23例,经过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至少达部分缓解。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DC-CIK细胞,每例患者至少输注4个疗程。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总T、Th、Ts、Treg、NK细胞水平,ELISA方法检测INF-γ、IL-2水平,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4个疗程DC-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2.17±1.58)×109/L]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0.83±0.7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细胞水平[(4.92±2.38)%]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6.0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总T、Th、Ts、CD3+ T、CD3+CD4+ T、CD3+CD8+ T、NK细胞、IL-2和INF-γ平均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体DC-CIK细胞治疗可以通过提高ALC、降低Treg细胞水平改善初治DLBCL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全瓷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后牙体缺损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
高跃忠, 李丽
2019, 17(8): 1305-130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29
186 1
摘要:
目的 研究采用全瓷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后牙体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在2015年3月—2017年12月间来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口腔科进行治疗的后牙体缺损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修补治疗,观察组采用全瓷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咀嚼能力、牙龈情况、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咀嚼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且牙龈指数和出血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39.29%),χ2=20.959,P<0.001;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90.53±9.2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3.42±4.61)分(t=8.516,P<0.001),且治疗满意度(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χ2=12.600,P<0.001。 结论 采用全瓷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后牙体缺损,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提升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人参多糖对晚期肺癌化疗疗效及MDSCs、Treg细胞、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
张孝钦, 喻飒, 邬盛昌
2019, 17(8): 1308-131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30
206 6
摘要:
目的 分析人参多糖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疗效及髓系抑制细胞(MDSCs)、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63例,随机分为人参多糖组和对照组。应用GP或DP方案化疗,人参多糖组加用人参多糖注射液。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比较MDSCs、Treg细胞和两者相关性,比较精氨酸酶和细胞因子(VEGF、TGF-β、IL-10、IFN-γ、TNF-α)水平。 结果 人参多糖组疾病控制率及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人参多糖组白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MDSCs、Treg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人参多糖组MDSCs、Treg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Treg细胞与MDSCs呈正相关(P<0.05)。2组治疗前精氨酸酶和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人参多糖组精氨酸酶、VEGF、TGF-β、IL-10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5),IFN-γ、TNF-α均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 人参多糖可通过影响MDSCs、Treg细胞及免疫因子,改善晚期NSCLC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同时能有效减轻化疗不良反应。
PPARγ基因在结直肠癌伴高脂血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笪苗, 吴巍, 毛新峰, 周庆, 谢新芳, 刘敏
2019, 17(8): 1312-131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31
180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伴或不伴有高脂血症患者中PPARγ基因变化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明确PPARγ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6年6月—2018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15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09例健康人群的脂质代谢水平,对2组患者的脂质代谢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2017年7月—2018年5月83例结直肠癌患者,对51例结直肠癌伴有高脂血症患者和32例结直肠癌不伴有高脂血症患者采用PCR检测和酶联免疫分析(ELISA)测定患者的PPARγ基因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应用PCR检测和酶联免疫分析(ELISA)测定35例结直肠癌伴有肝转移患者和48例结直肠癌不伴有肝转移患者的PPARγ基因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在回顾性调查中显示,结直肠癌患者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多于健康人群(P<0.05)。在PCR检测和ELISA测定中显示,与结直肠癌不伴有高脂血症组相比,结直肠癌伴有高脂血症组患者的血清和肿瘤组织中PPARγ基因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更高(P<0.05);与结直肠癌不伴有肝转移患者相比,结直肠癌伴有肝转移患者的PPARγ基因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更低(P<0.05)。 结论 结直肠癌伴有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和肿瘤组织中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更高,结直肠癌伴有肝转移患者的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更低。PPARγ基因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患者的脂质代谢。
直接测压法测量腹内压正常值范围及腹水与腹内压波动关系的研究
徐芳媛, 朱元贞, 汪虹, 方平, 吴怡青, 吴鹏飞, 张牧城, 王根和
2019, 17(8): 1317-1319,134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32
301 2
摘要:
目的 通过直接测压法寻找腹内压的正常范围,并探讨腹水量与腹内压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通过直接测压法测量腹内压,获得无腹水患者腹内压正常值范围。同时测定腹水组患者腹内压值,与无腹水组进行比较。取无腹水患者,在腹腔注入不同体积含化疗药物的生理盐水,动态监测腹水增加后腹内压的变化,并建立两者关系式。 结果 ①67例无腹水患者直接测压法测得腹内压的95%的可信区间(95%CI)为4.99~6.11 mm Hg (1 mm Hg=0.133 kPa);②无腹水组的腹内压明显低于腹水组(t=-2.188,P=0.031);③无腹水患者腹内灌注生理盐水体积与腹内压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113,t=5.206,P<0.01)。设定灌注药体积为自变量(X),腹内压为因变量(Y),一元回归方程式为:Y=7.651X+1.491(P<0.01);④腹腔灌注生理盐水后获得腹内压测量值范围4~19 mm Hg。其中<12 mm Hg 48人次,12~15 mm Hg 52人次,16~20 mm Hg 5人次,21~25 mm Hg 0人次,>25 mm Hg 0人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ACS。 结论 直接测压法腹内压的正常值范围是4.99~6.11 mm Hg,与Kron测量法正常值范围在数值上不同,需进一步研究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腹水增多与腹内压的升高,存在正向线性关系,因此腹水增多时需警惕腹腔内高压(IAH)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发生;腹水增多引起ACS可能与高压状态持续时间相关,早期缓解腹内高压,对预防和治疗ACS具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定量分析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价值
刘帅, 林闽江, 许亚飞
2019, 17(8): 1320-1322,140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33
228 1
摘要: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定量指标对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宁波市李惠利东部医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诊断及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51例并进行1年随访,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诊断时冠状动脉CTA指标,包括:斑块总体积(TPV)、钙化/非钙化斑块体积(CPV/NCPV)、病变长度、斑块负荷及餐巾环标志,应用Cox回归分析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CTA定量指标对MACE的预测效能。 结果 本研究中共有47例(19.67%)患者发生MACE;2组TPV、CPV、NCPV、病变长度、斑块负荷及餐巾环标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V及斑块负荷是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7,P<0.001;OR=1.075,P=0.002);单独应用TPV及斑块负荷预测MACE发生的AUC面积为0.764、0.796,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60,显著优于单独预测(Z=3.376,P=0.001;Z=2.707,P=0.007),且两者联合的敏感性显著优于单独预测(均P<0.05)。 结论 冠状动脉CTA中TPV与斑块负荷对冠心病患者MACE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保留左结肠动脉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陈正民, 周少波, 王法宝, 褚亮
2019, 17(8): 1323-132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34
242 1
摘要: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onic artery,LCA)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8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5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成2组,保留LCA组患者26例,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高位结扎组26例。比较和分析2组患者在回肠造口例数、游离脾区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目、第3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吻合口瘘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排粪失禁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保留LCA组与IMA高位结扎组在回肠造口例数、游离脾区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目、第3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排粪失禁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MA高位结扎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80±0.52) d,术后发生吻合口瘘6例,而保留LCA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44±0.44) d,无吻合口瘘发生,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保留LCA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临床疗效与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相当,保留LCA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
俯卧位双切口治疗三踝骨折应用体会
潘守峰, 严伟, 鲁成
2019, 17(8): 1327-133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35
211 2
摘要:
目的 俯卧位下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的应用体会。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1月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39例,根据Lauge-Hanse分型分为旋后外旋型24例,旋前外展型10例,旋前外旋型3例,旋后内收型1例,垂直压缩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下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内固定治疗。手术体位均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先复位固定外踝,外踝复位后,由于后侧关节囊的牵张作用,复位固定后踝相对容易,术中采用“拉钩实验”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必要时在外踝处行3层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内固定顺序是外踝、后踝,最后辅助内侧切口复位固定内踝,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术中辅以C型臂X线机荧屏监视证实三踝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牢靠。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3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3(4~26)个月。术后半年全部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超过95分者10例(25.6%),介于91~95分者23例(59.0%),5例评分介于81~90分之间,1例评分低于80分,总优良率为84.6%。 结论 俯卧下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操作简单方便,可直视下复位固定后踝骨折块,同时外踝及内踝也能获得良好显露、复位与固定,临床疗效确切,适用于三踝骨折手术。
慢病防治研究
单中心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及其退出原因分析
沈水娟, 王时敏, 官继超, 董志超, 李青华, 汪艳艳, 杨燕茹, 单娟萍
2019, 17(8): 1331-133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36
175 3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 方法 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5年8月—2018年3月因慢性肾衰行腹膜透析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退出腹膜透析患者的例数,并分析退出原因。 结果 共299例入组,其中156例仍在本院腹透,143例PD转出本院腹透随访系统,因地域或医保原因转院69例(48.3%),改血透30例(21.0%),行肾移植16例(11.2%),死亡28例(19.6%)。首位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病12例(42.9%),营养不良6例(21.4%),感染和肿瘤各5例(17.9%)。与对照组比,移植组患者TC、LDL和DBP更高,总Kt/v更低;转血透组患者BUN、PTH更高,残肾Kt/v与总Kt/v更低;死亡组患者Alb、PTH、Scr、DBP、残肾Kt/v与总Kt/v更低,TC、TG与LDL更高(均P<0.05)。Logistic分析残肾Kt/v与是否转血透呈负相关,即Kt/v越小,越容易转血透(P<0.05)。COX生存分析发现,初次腹透年龄大、CRP、血钙和血磷水平高、Scr及残肾Kt/v水平低均是影响腹透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最常见原因是改血透,其次是死亡。而腹膜炎是改血透的最常见原因,死亡最常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营养不良。置管时残肾Kt/v越小,越容易转血透。故适时透析、规范操作、改善营养、控制心血管高危因素等是提高腹膜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措施。
阻滞Kv1.3通道抑制CD4+CD28null T细胞活性缓解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余筱燕, 汤珂珂, 吕迪
2019, 17(8): 1335-1339,141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37
167 1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过阻滞Kv1.3通道抑制CD4+CD28null T细胞活性缓解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单纯糖尿病患者(DM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组)、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患者(DR+DN组)各20例,另以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提取CD4+CD28null T细胞备用。96孔板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CD28null T干预组、Kv1.3阻滞1组、2组、3组。除对照组,均加入CD4+CD28null T细胞,Kv1.3阻滞1组、2组、3组同时添加2 μL 0.5、1.0、2.0 mg/mL的ADWX-1。共培养48 h,测定细胞Kv1.3钾电流峰值、内皮细胞凋亡率及培养液INF-γ和TNF-α。 结果 对照组、DM组、DR组、DN组和DR+DN组的CD4+CD28null T细胞比例依次升高,任意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CD28null T干预组细胞凋亡率、INF-γ、TNF-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D28null T干预组相比,Kv1.3阻滞1组、2组、3组的细胞凋亡率和INF-γ水平有所降低,且3组低于2组,2组低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NF-α水平也有所降低,且3组低于1组与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阻滞Kv1.3通道能够抑制CD4+CD28null T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损伤,对缓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积极意义。
妇幼卫生研究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炎症干预研究
周丽, 林振浪
2019, 17(8): 1340-134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38
179 1
摘要:
目的 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疗效,基于Toll样受体(TLR)4/NF-κB信号通路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018年8月温州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共94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2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医学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应用重组EPO肌注治疗,剂量为200 IU/kg,每周2次,疗程为1周。比较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TLR-4和NF-κB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对照组患儿有21例发生相关并发症,其中败血症7例、急性肠穿孔6例、感染性腹膜炎6例、其他2例。观察组有15例,其中败血症5例、急性肠穿孔5例、感染性腹膜炎4例、其他1例,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清TLR-4和NF-κB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EPO可能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TNF-α和IL-6表达水平,进而改善NEC临床症状和预后。
妊娠晚期女性B族链球菌携带情况及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
叶知昀, 梁辉标, 许群, 吴天霞
2019, 17(8): 1344-1346,135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39
138 2
摘要:
目的 观察妊娠晚期女性B族链球菌携带情况及对母体和胎儿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以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的966例妊娠晚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及直肠分泌物B族链球菌检测,观察B族链球菌携带情况,跟踪妊娠结局,统计不同组研究对象母体和胎儿妊娠结局水平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全部966例受试者GBS感染率为9.52%,不同年龄、流产史和生育史受试者GBS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BS阳性未干预组胎膜早破、羊膜炎、宫内感染、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GBS阴性组水平(均P<0.05),而GBS阳性干预组羊膜炎、宫内感染、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显著低于GBS阳性未干预组水平(均P<0.05),且GBS阳性干预组在羊膜炎、宫内感染和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GBS阴性组水平(均P<0.05);3组受试者新生儿Apgar评分、早产、剖宫产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妊娠晚期孕妇GBS感染可导致胎膜早破、羊膜炎、宫内感染、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等母体和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增加,实施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可在一定程上降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妊娠晚期孕妇进行产前GBS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效果分析
王润秋, 彭程, 方前进, 吴海红, 桑琳, 杜世华
2019, 17(8): 1347-1349,137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40
199 1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镜手术治疗评估分析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81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开腹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疼痛情况等方面的差异,2组患者术后均使用亮丙瑞林微球针皮下注射治疗4~6个月,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2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率,同时比较2组40岁以下妇女妊娠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56.23±8.59) min]、术中出血量[(65.42±6.54) mL]、住院天数[(5.23±1.24) d]与对照组[(100.45±10.03) min、(105.63±8.26) mL、(7.24±2.56)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3.70%(3/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观察组40岁以下妊娠率为56.52%(35/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0%(3/20,P<0.05)。 结论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中,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天数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复发率小、妊娠率高等优点,可以考虑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
脐敷联合红外线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疾病的临床研究
唐勤勤
2019, 17(8): 1350-135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41
175 3
摘要:
目的 探究脐敷联合红外线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疾病的效果,为小儿脾虚泄泻疾病寻找更佳的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绍兴市中医院儿科进行治疗的150例脾虚泄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儿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以脾虚贴贴敷,联合红外线进行治疗,2组治疗时间均为14 d,治疗后对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对2组治疗前、治疗第4天、第10天及第14天的临床症状评分进行对比,对2组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及治疗前后的每日大便次数进行对比。 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天、第10天及第14天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评分(均P<0.05);治疗组大便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儿每日排便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每日大便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脐敷联合红外线在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疾病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改善患儿临床效果,同时缩短治疗时间。
维生素C和维生素E水平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董琳娜, 舒恋婷, 王郁玲
2019, 17(8): 1353-1355,140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42
170 2
摘要:
目的 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孕妇体内维生素C、E水平预测子痫前期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对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宁波市奉化区妇幼保健院早期产检并分娩的412例妊娠女性进行分析,根据妊娠20周后是否发生子痫,将其分为子痫前期组(PE组,68例)及对照组(34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酶免疫联法对2组孕妇孕前期及孕中期的血清维生素C、维生素E、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PAPP-A)及胎盘生长因子(PLGF)进行检测并比较,应用ROC曲线分析维生素C、E预测子痫前期的诊断价值。 结果 2组孕妇孕早期的PAPP-A均明显高于孕中期,PLGF低于孕中期(均P<0.05),且PE组孕妇的PAPP-A明显高于对照组(t=5.333、6.225,均P<0.05),PLGF低于对照组(t=4.398、7.771,均P<0.05);2组孕妇孕中期的维生素C、E水平均明显低于孕早期,且PE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孕中期不同指标预测子痫前期的ROC曲线示维生素E的曲线下面积为0.929,明显高于维生素C、PLGF及PAPP-A (AUC=0.836、0.813、0.756,均P<0.05),此时维生素E的最佳截点为≤15.003,敏感度为97.0%,特异性为80.6%。 结论 孕中期孕妇体内的维生素C、E水平明显下降,其可有效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而维生素E的诊断效能更高。
社区卫生研究
圣愈汤加独活寄生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孙明亮, 高翔, 李黎, 张奕奕, 姜宏军, 甘晓芳, 陈晓妍, 曹志花
2019, 17(8): 1356-135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43
269 4
摘要:
目的 观察圣愈汤加独活寄生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上海市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腰腿痛专病门诊病例,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圣愈汤加独活寄生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联合中频脉冲进行治疗,治疗1个月,并继续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JOA腰腿痛评分以及疗效标准,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JOA腰腿痛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均P<0.05)。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2组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均有所升高,但治疗组的评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的评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圣愈汤加独活寄生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社区推广。
社区与家庭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农村地区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探索
李富军, 杨利娟, 黄晓鸥, 刘丽英, 康林, 赵宇, 王立新
2019, 17(8): 1360-136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44
151 6
摘要:
目的 探索建立一种以助理全科医师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患者家庭对冠心病出院患者进行连续性管理,适合现阶段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新模式。 方法 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北京市延庆区医院确诊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组纳入“社区与家庭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并随访12个月,回顾前1年(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北京市延庆区医院确诊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效果为对照组,就2组患者对冠心病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循证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家属对患者服药种类及次数进行记录)、冠心病危险因素(每3个月测量1次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及戒烟率)的控制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经“社区与家庭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患者,对冠心病知识掌握率为74%(对照组为38%)、服药依从性为88%(对照组为46%)均明显提高(均P<0.05);吸烟、控制体重等不良生活方式改善不明显(P>0.05),低密度脂蛋白、血压、血糖等指标较入院时显著改善(均P<0.05),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社区与家庭一体化管理”冠心病二级预防模式保障了对出院患者的连续性管理,明显提升冠心病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识,有效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提高循症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微信教育模式对癌痛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
水小芳, 陈文宇, 吕晓东, 方志仙, 杨琪, 陆卫芬, 徐玉芬, 姚明
2019, 17(8): 1363-136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45
178 3
摘要:
目的 探讨微信教育的模式对癌症疼痛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改善癌痛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 方法 选取2014年2—12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呼吸科及肿瘤科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的癌痛患者家属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微信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包括成立微信教育小组、教育小组共同编写共享的微信教育内容、微信群上定期发送教育内容、安排小组成员参与微信群聊等,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SCSQ)分别在教育前和教育5个月后对2组进行评定。 结果 教育后观察组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教育后观察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教育后观察组家属的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求助、解决问题因子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微信平台教育模式应用于癌痛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家属对恶性肿瘤所致癌痛的认知明显提高,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对癌痛患者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癌痛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
诊断技术研究
血清Copeptin、BNP及cTnI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吴忠璟, 夏可辉, 钟书刚
2019, 17(8): 1368-137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46
150 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和肽素(Copeptin)、脑钠肽(BNP)及心肌肌钙蛋白I (cTnI)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STEMI患者,采集胸痛发生4 h内(4 h)、12 h、24 h、48 h、5 d和健康对照组的静脉血,检测Copeptin、BNP及cTnI水平变化。应用受试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Copeptin、BNP及cTnI在AMI诊断中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STEMI患者血清Copeptin水平与BNP、cTnI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STEMI组4 h、12 h、24 h、48 h、5 d血清Copeptin、BNP及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STEMI组4 h、12 h、24 h、48 h血清Copeptin、BNP及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5 d (均P<0.05),STEMI组12 h、24 h血清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4 h和48 h (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opeptin、BNP及cTnI诊断老年STEMI的最佳截值分别为19.38 pmol/L,1 560.74 ng/L,6.75 ng/mL,3项联合诊断老年STEM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为96.5%和93.6%。相关分析显示,STEMI患者血清Copeptin水平与BNP及cTnI水平均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792,P<0.01;r=0.857,P<0.01)。 结论 血清Copeptin、BNP及cTnI水平在老年STEMI患者中明显升高,3项联合检测对老年STEMI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无创基因检测联合单项超声软指标异常在胎儿染色体筛查中的应用及围生结局
薛永铭, 陈怡博
2019, 17(8): 1372-137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47
282 3
摘要:
目的 探讨胎儿染色体筛查中应用无创基因检测联合单项超声软指标异常的指导意义以及对围生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单项超声软指标异常孕妇4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410例单项超声软指标阳性的孕妇进行无创基因检测,并对无创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高风险的孕妇实施侵入性检查,对获得的绒毛组织及羊水实施染色体核型分析,明确诊断的准确率,观察染色体异常情况及指标阳性分布以及无创基因检测结果中高风险孕妇的围生结局。 结果 410例单项超声软指标阳性的孕妇中共检测出11例无创高风险胎儿,11例无创高风险胎儿中21-三体异常表现的有8例胎儿,通过与其他核型异常的情况对比发现,其发生率较高;无创高风险孕妇中核型异常包含13-三体、18-三体及21-三体共9例,都采取引产的方式,2例染色体异常孕妇选择足月分娩的方式。 结论 胎儿产前筛查在三维超声基础上,对超声软指标异常的孕妇进行无创基因检测,能够有效提升筛查准确率,并且使用无创基因检测也有着比较良好的筛查效果,有效降低了临床中使用侵入性检查的概率,使孕妇流产的风险明显减少,值得临床中大力推广与应用。
Xpert MTB/RIF联合GenoType MTBDRplus在衢州地区耐多药结核病快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余旭良, 胡昌弟, 金菊仙, 陆军, 徐礼锋, 白永凤, 祝进
2019, 17(8): 1375-137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48
223 2
摘要:
目的 评估Xpert MTB/RIF联合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基因检测试剂盒(GenoType MTBDRplus)在衢州市耐多药结核病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衢州市抗酸染色阳性痰液。县级实验室Xpert MTB/RIF检测、培养;市级实验室GenoType MTBDRplus检测、菌种鉴定和药敏。统计Xpert MTB/RIF联合GenoType MTBDRplus诊断耐多药结核病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诊断时间和成本。 结果 以培养和液体药敏为金标准,Xpert MTB/RIF联合GenoType MTBDRplus诊断耐多药结核的灵敏度为82.76%(48/58),特异性为99.50%(1 380/1 387)、阳性预测值为87.27%(48/55)、阴性预测值为99.28%(1 380/1 390)、Kappa为0.84≥0.75;Xpert MTB/RIF联合GenoType MTBDRplus诊断时间平均为3.15 d;Xpert MTB/RIF联合GenoType MTBDRplus检出1例MDR-TB的成本是5 470元。 结论 Xpert MTB/RIF和GenoType MTBDRplus诊断耐多药结核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利于耐多药患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医学综述
血管生成素-Tie通路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
马逸超, 鲁燕, 贾永平
2019, 17(8): 1379-138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49
350 7
摘要:
冠心病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冠心病的防治已成为全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血管新生的角度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所致心源性休克等的发病机制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而治疗性血管新生可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s)-Tie通路是参与血管新生过程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主要包括Ang1、Ang2、Ang3、Ang4及其受体Tie1、Tie2。目前研究较多的有Ang1、Ang2和Tie2,其中Ang1-Tie2主要维持脉管系统稳定,Ang2-Tie2与血管重塑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斑块生长和斑块不稳定都涉及到了新血管形成。Angs是从斑块形成的初始阶段到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Angs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所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病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Angs还可以作为上述疾病发生发展的新指标。在治疗方面,Angs-Tie通路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预防,心梗后改善心脏灌注及功能,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等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将对Angs-Tie通路在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外泌体在骨肉瘤侵袭转移及耐药性中的研究进展
陈成龙, 韩鹏飞, 孙晓娟, 冯毅, 李鹏翠, 吕智
2019, 17(8): 1384-138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50
212 4
摘要: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已成为青少年人群中导致癌相关死亡的首要疾病。但由于其早期高发的肺转移率以及广泛的对化疗药物耐药性问题,骨肉瘤在临床上的治疗仍存在巨大挑战。目前,骨肉瘤的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已经在国内外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外泌体(exosomes)在骨肉瘤中的诊断治疗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外泌体是一种可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纳米级(40~100 nm)微囊泡,它具有传递mRNA、miRNA、DNA和蛋白质等各种信息和功能性物质的功能。它可由多种活性细胞产生和分泌,存在于多种体液和细胞间液中。由于其特殊的存在和传递形式以及所搭载的信息和物质,因此,骨肉瘤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骨肉瘤的发生、侵袭转移、耐药性及免疫逃逸。利用这些特点,外泌体可被人为搭载靶向药物或治疗性基因等物质,或通过多种方式对其分泌和释放进行调控来治疗多种肿瘤。近年来,关于外泌体在骨肉瘤方面作用和应用的研究成为热点,但仍停留在基础研究且尚未在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中进行应用。本文旨在对外泌体在骨肉瘤侵袭转移及耐药性上的作用机理、临床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望有助于为利用外泌体诊断、治疗和改善骨肉瘤预后提供参考。
预防/保健 中医/康复
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者肌力的影响
朱高峰, 罗开涛, 沈志方, 高峰, 付源鑫, 沈清河
2019, 17(8): 1388-139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51
181 5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传统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者肌力的影响。 方法 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针推康复科就诊的65例符合骨骼肌减少症诊断及纳入标准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推拿功法易筋经锻炼组(33例)和空白对照组(32例),其中,易筋经锻炼组进行12周持续推拿功法易筋经锻炼干预,分别于易筋经锻炼前和锻炼4、8、12周时应用电子握力器及椅上坐起和蹲下站起测量的方法,对参与研究的患者分别进行左、右手握力和双下肢骨骼肌肌力的测量。空白对照组只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指导,不参与易筋经锻炼,但与易筋经锻炼组同时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和记录,然后分别进行2组组内和组间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对比统计分析。 结果 2组组间干预前左右手握力、15 s椅上坐起与蹲下站起次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推拿功法易筋经锻炼组组内干预12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左右手握力明显增加(均P<0.05),15 s椅上坐起与蹲下站起次数明显增加(均P<0.05);12周后2组组间相比,易筋经组双手握力与15 s椅上坐起与蹲下站起次数均明显增加(均P<0.05);对照组组内4次试验测量结果经对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持续推拿功法易筋经锻炼,可以明显改善老年人骨骼肌肌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血管介入手术模拟训练系统结合猪心解剖在心律失常介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苏浩, 陈东, 沈伟, 胡凯, 刘志泉, 徐健, 严激
2019, 17(8): 1392-139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52
210 4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手术模拟训练系统结合猪心解剖在心律失常介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08年9月—2018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依据教学方式的不同将学员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模拟教学组,其中传统教学组按照“理论课培训+跟台观看介入手术操作+作为助手参与手术+直接对患者进行操作”的顺序进行教学,而模拟教学组则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辅以血管介入手术模拟器训练和猪心解剖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的形式,比较两种培训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结果 共52例学员纳入研究,其中传统教学组30例,模拟教学组22例,2组学员在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从事血管介入年限等基线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教学组理论考核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教学组技能考核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拟教学组学员手术操作并发症情况亦少于传统教学组。 结论 在心律失常介入教育培训中,血管介入手术模拟训练系统结合猪心解剖的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CBL联合PBL的双轨教学法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李小军
2019, 17(8): 1396-139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53
253 7
摘要:
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法(CBL)联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的双轨教学法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胸外科实习的68名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双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人。2组年龄、性别和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临床教学,采用普通查房、指导外科换药拆线拔除引流管及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常规教学。观察组采取CBL联合PBL的双轨教学法。比较2组出科考核成绩以及实习医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与满意程度。 结果 对照组理论知识成绩(90.36±3.38)分与观察组(91.84±3.54)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技能操作成绩(89.31±3.18)分和病例分析成绩(90.57±3.2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3.14±2.27)分、(84.21±2.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教学方法的各项调查内容的认可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CBL联合PBL的双轨教学法在胸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有助于提高实习学生的技能操作和病例分析成绩,且教学效果反馈好。
从专利申请和转化探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吴强, 沐林林, 赵小严, 汪华学, 何先弟, 方强
2019, 17(8): 1399-140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54
170 2
摘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目前我国国家战略之一。高校是国家人才的聚集地,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接受创新思维培训的主要基地。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大学生应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的观念、新的事物,在接受专业知识培训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教师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①专利的提出。一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当大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产生疑问时,首先是建立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是建立在对现有技术不足的认知上,这就需要教师在更高知识层面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②专利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是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专利的设计应该遵循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3个基本条件。③专利的申报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④专利的转化实现创新价值。专利技术转化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也是最薄弱的一环。高校应该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师生顺利的进行专利转化,让学生自己创新性的想法以专利的形式体现出来,并通过对专利申请和转化较为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素质。
医学综合研究
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李欣彦, 汤颖, 孙红伟, 李芳, 王萍, 赵景波
2019, 17(8): 1403-140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55
224 4
摘要:
目的 探讨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病房治疗的7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患者的疾病史、入院心电图检查、住院期间心电监测确定有无房颤及类型。随访出院结局和3个月预后。将合并阵发性房颤组分别与无房颤组及合并持续性房颤组对比临床特征及预后。 结果 ①合并阵发性房颤与无房颤的患者相比,入院时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P<0.001),患者严重神经功能受损比例更高(P=0.002)。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异常的比例更高(均P<0.05)。合并阵发性房颤是出院结局及出院3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为2.190(1.111,4.316)、3.399(1.701,6.791)。②合并阵发性房颤与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相比,患心脏瓣膜性疾病的比例更低(P<0.001),住院期间病情明显缓解比例更高(P=0.017)。 结论 合并阵发性房颤相比无房颤患者起病时病情重、伴发疾病更多;相比于持续性房颤患者,仅心脏瓣膜性疾病比例更低;相比于无房颤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及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长链非编码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谱分析
郭润生, 王远强, 史佩东, 沈纳
2019, 17(8): 1408-141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56
166 3
摘要:
目的 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使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并对这些lncRNA调控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和分析。 方法 本研究使用微阵列来研究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配对的邻近非癌性甲状腺组织中lncRNA的表达。基因功能通过GO (Gene Ontology,GO)和通路分析进行评估,并预测lncRNA潜在的靶基因。 结果 与邻近的非癌性甲状腺组织相比,共有855个差异表达lncRNA,上调195个,下调660个(FC>2,P<0.05);2 370个差异表达mRNA,上调801个,下调1 569个(FC>2,P<0.05)。其中差异较大的lncRNA有23个,mRNA有79个(FC>4)。lncRNA-SLC34A2和它相关的mRNA GRCh38(NM_001177998)差异表达最为显著(FC=23.5)。差异表达的mRNA中显著富集的GO途径显示:一些与肿瘤有关,如“焦粘连”“ECM-受体相互作用”“MAPK信号传导途径”和“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经过通路分析,42条信号通路在差异表达的转录后显著富集,其中“焦粘连”最为显著(P=8.499×10-7)并与47个差异表达基因有关。239个与其相关mRNA的lncRNAs可能与顺式调控有关。lncRNAs和mRNAs的位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基因的不同位点。 结论 本研究是甲状腺肿瘤相关的LNCRNA谱的补充,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差异表达的LNCRNA,并预测其功能靶向基因和途径。今后,笔者将选择更多的样本,深化对lncRNA分子机制和生化功能的研究,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准确方法。
山东省基层医务工作者对首诊制的认可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牛丹丹, 吕本艳
2019, 17(8): 1413-141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57
124 4
摘要:
目的 了解基层医务工作者对首诊制的认可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6年6—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选取山东省青岛市、淄博市、菏泽市的基层医务工作者879例作为调查样本,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对基层首诊制认可的影响因素。 结果 59.50%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实施基层首诊制,认为可以提高基层首诊就诊率,有利于慢性病管理(48.46%),认为可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资源使用率(36.52%),可以减少患者的诊疗费用(35.15%)。缺乏医疗设备(48.24%)、缺少全科医生(36.86%)、居民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不高(36.41%)是实施基层首诊的主要阻力。年龄、工龄、文化水平、平均月收入、医疗设备、药品配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业务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能力在基层首诊制的认可度方面存在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基层医务工作者对首诊制的认可较高,这表明从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我国实施基层首诊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全科护理研究
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张灵斐, 张微, 吴天凤
2019, 17(8): 1417-142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58
230 2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后发生低血糖反应的高危因素,并针对性提出护理措施意见建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6月浙江医院收治的90例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1年随访期内低血糖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收集2组基础资料、状态-特质焦虑及胰岛素治疗知识问卷评分、生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危因素,并给予护理干预,再观察干预后低血糖发生情况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2组患者体质量指数、S-AI、T-AI、胰岛素治疗知识评分、白蛋白、血肌酐、甘油三酯、空腹C肽、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及8-羧基脱氧鸟苷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治疗知识评估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是预防低血糖反应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而血肌酐水平、尿蛋白定量及S-AI、T-AI是低血糖反应的高危因素(均P<0.05);经针对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1年内低血糖发生情况从39例减少至10例(χ2=46.163,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STAI较干预前降低,而胰岛素治疗知识问卷评分较干预前升高(均P<0.05)。 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首次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对于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体质量过低且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过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要重视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的讲解、试教以及胰岛素治疗后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情况,以便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无缝隙对接护理提升急诊消化内镜护理效果的观察
张庆, 姚爱群, 刘银阁, 郑海伦
2019, 17(8): 1421-142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59
185 2
摘要:
目的 探讨无缝隙对接护理在急诊消化内镜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特点,以期为无缝隙对接护理在急诊消化内镜诊治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和基础。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行急诊消化内镜治疗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9例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对接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分别为(48.3±5.1)分、(48.9±6.2)分,护理后分别为(24.1±4.9)分、(25.8±3.1)分,护理后SAS和SDS量表评分均有所下降;对照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分别为(49.6±4.7)分、(48.5±6.7)分,护理后分别为(37.8±5.0)分、(35.3±6.2)分,护理后SAS和SDS量表评分也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13% vs.12.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 结论 对急诊消化内镜治疗的患者实施无缝隙对接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缩短治疗时间。
Orem自护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方园, 王晓玲, 徐姗姗, 任玉珍, 吴梅, 管雪
2019, 17(8): 1424-142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60
232 6
摘要:
目的 探讨Orem自护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收治的6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同时给予Orem自护模式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采用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A-DQOL)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 结果 采用Orem自护模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A-DQOL评分为(66.11±4.48)分,对照组为(80.88±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36,P<0.05);观察组Barthel评分为(83.24±3.65)分,对照组为(72.61±3.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37,P<0.05);对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各项健康行为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Orem自理模式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护能力,同时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促使其选择更加健康的行为模式,有助于控制控制血糖及预后康复。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
张翠琴, 金乾坤
2019, 17(8): 1427-142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61
205 6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衢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74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患者为谵妄组,198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未发生谵妄的患者为未谵妄组。对2组患者性别、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术后有无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显示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临床中要重视危险因素,做好治疗和护理,预防术后谵妄的发生。
全科诊疗实践
先天性乳糜腹水1例及文献复习
陈建飞, 杨戎威, 袁小建, 黄华飞, 周庆女
2019, 17(8): 1430-143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62
111 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