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21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以乏力为表现的未分化疾病全科诊疗思路
朱佳宏, 刘颖, 任菁菁
2023, 21(4): 539-54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26
793 137
摘要:
据统计,以乏力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占全科门诊的10%~20%,是全科门诊常见的主诉之一。调查发现综合性医院全科线下门诊的未分化疾病患者中以乏力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占据首位。亦有研究表明,乏力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其严重程度与死亡率相关。乏力作为一种常见的未分化疾病,无明显特异性,既可以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表现之一。通常将乏力分为生理性乏力与病理性乏力,病理性乏力的病因繁多,可涉及各系统,处于疾病的未分化阶段,故以乏力为表现的未分化疾病的评估与治疗均有一定难度。乏力作为患者主观感受,难以评估,除详细地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全科医生还需利用相关评估量表客观地评估患者的乏力程度。然而,目前尚无以乏力为表现的未分化疾病评估量表。对于以乏力为表现的未分化疾病患者,全科医生的处理包括对症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与长期随访,以减轻症状、缓解情绪及降低日常功能损害。全科医生如何为乏力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帮助部分乏力患者与症状共存、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治疗方法,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论述了以乏力为表现的未分化疾病全科诊疗思路,浅析其不足之处,以期为全科医生识别及连续性管理乏力患者提供帮助。
专题/胃癌基因表达
UGT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转移的调控作用
何旭旭, 赵萌, 杨一群, 左芦根, 耿志军, 葛思堂, 陈德利
2023, 21(4): 544-54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27
368 39
摘要:
  目的  研究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8(UGT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探讨其与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及对胃癌细胞转移的调控作用。  方法  纳入分析2013年12月-2016年10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09例患者; 采用免疫组化与免疫印迹法检测UGT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胃癌中UGT8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采用Cox回归模型和ROC曲线评估影响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和UGT8的诊断效能; 采用GEO数据库获取胃癌数据集并对UGT8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 体外分析UGT8对胃癌细胞(MGC-803)转移的影响。  结果  胃癌组织中UGT8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 0.01);UGT8高表达组肿瘤直径(≥5 cm)、T3~4期、N2~3期、CEA≥5 μg/L及糖类抗原19-9≥37 kU/L患者比例明显高于UGT8低表达组(均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UGT8高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UGT8预判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的敏感性为73.00%, 特异性为78.30%(P < 0.01)。GO富集分析显示UGT8涉及钙黏蛋白结合活性, KEGG富集结果显示UGT8主要参与黏附通路等。免疫印迹实验显示UGT8可促进癌细胞转移相关信号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磷酸化(P < 0.05)。  结论  UGT8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 并可能通过调控SDF-1/CXCR4信号参与胃癌细胞转移进程。
circRNA_000507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调控机制
窦广健, 黄立勇, 吴佳明, 李进, 陈治横
2023, 21(4): 549-55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28
225 18
摘要:
  目的  环状RNA (circRNA)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circRNA_0005075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对miR-767-5p/TRIM27轴的调控作用。  方法  采用RT-qPCR和RNA FISH法检测circRNA_0005075在胃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用慢病毒感染技术过表达胃癌细胞的circRNA_0005075, 并通过体内RNA免疫共沉淀技术、Western blotting、荧光素酶活性实验和挽救实验对其分子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结果  癌组织circRNA_0005075相对表达量为0.51±0.13, 低于癌旁组织的3.51±0.69(P < 0.05)。癌旁组织中circRNA_0005075的荧光强度OD值为1.35±0.24, 高于癌组织的0.67±0.16(P < 0.05)。circRNA_0005075低表达的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显著短于高表达患者(P < 0.05)。circRNA_0005075过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RT-qPCR及荧光素酶活性实验证实circRNA_0005075可与miR-767-5p结合。利用信息预测网站(http://www.targetscan.org)预测到miR-767-5p与TRIM27结合位点。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 circRNA_0005075可通过调控miR-767-5p表达进而抑制TRIM27的表达。  结论  circRNA_0005075通过靶向作用于miR-767-5p/TRIM27轴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泛素结合酶2S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赵天豪, 杨一群, 李岳彤, 张小凤, 王月月, 耿志军, 李静, 左芦根, 葛思堂, 宋雪, 邓敏
2023, 21(4): 555-55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29
345 14
摘要:
  目的  探讨泛素结合酶2S (UBE2S)在胃癌(G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探讨其与GC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GC患者(101例)列为研究对象, 收集所有患者肿瘤组织及临床信息,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UBE2S蛋白水平, 分析UBE2S与组织病理学检测值之间的关系, 探讨UBE2S表达对GC预后的影响, 绘制生存曲线。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UBE2S可能参与肿瘤发生的机制。  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显示, UBE2S在G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与组织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提示UBE2S的阳性表达与CEA、CA19-9、T分期、N分期均明显相关(均P < 0.01), 多因素分析提示UBE2S高表达为GC的独立危险因素(HR=2.832, 95%CI: 1.361~4.170;P < 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 GC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与UBE2S高低表达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27.512, P < 0.01), ROC曲线结果显示AUC=0.789,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42%和74.36%。  结论  UBE2S高表达于GC中, 其与GC预后密切相关, UBE2S高表达可作为影响GC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全科医学论著
靶向破黄法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疗效
韩康, 谭树森, 张政, 张红侠, 米娜, 宋若先
2023, 21(4): 560-56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30
283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使用靶向破黄法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2组, 靶向破黄法组(TBM组)39例, 常规掀盖法组(CCM组)47例。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JOA)评分对疼痛、功能指标及相关并发症进行整理和统计。  结果  TBM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分别为(58.6±14.5) min、(42.6±10.6) mL及(2.93±0.23) cm, 而CCM组分别为(81.4±17.6) min、(63.8±18.6) mL及(3.12±0.43) cm,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而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3)。2组术前疼痛及功能指标(VAS、ODI、J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组内不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患者在术后的各项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均P < 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短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靶向破黄法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 在临床中可进一步地进行推广。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相关保护性因素研究
殷淑琴, 王丽娜
2023, 21(4): 565-56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31
238 20
摘要:
  目的  通过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为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预防提供指导。  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1月选取湖州市5个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300例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老年人作为研究组, 另选择300例正常老年人群作为对照组。评价患者的认知活动评分(CAS)、教育与社会经济地位(SES)、抑郁自评量表得分(SDS)、神经心理测试, 分析相关因素对认知功能缺陷的影响和保护作用。  结果  MCI患者的MMSE评分(25.0±1.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8.9±1.1)分; SDS评分(35.5±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2.0±4.6)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间在平均受教育年限、CAS和SES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学历高、CAS分级高和SES分级高是影响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保护因素(均P < 0.05)。  结论  社区老年患者中较高水平的认知活动与社会经济地位以及高水平的教育是阿尔茨海默病痴呆风险的保护性因素。
低分子肝素联合普通肝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直接溶栓中的应用
王颖, 王孝高, 官泽宇, Ayoade PhilipAdegoke, 高涌, 余朝文, 陈世远, 卢冉
2023, 21(4): 568-57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32
353 20
摘要:
  目的  探索不同抗凝方案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导管直接溶栓治疗(catheter-directed thrombectomy, CDT)过程中的溶栓疗效。  方法  将2021年3月-2022年2月蚌埠医学院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5例下肢DVT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小剂量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脉冲应用组(观察组, 18例)及单独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 17例), 通过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来评估血栓溶解情况, 治疗完成后通过测量手术前后下肢周径的差值及下肢静脉通畅评分分析疗效。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在溶栓过程中(第3天)升高情况为(78.26±11.57) mg/L、(66.06±12.31) mg/L (t=3.020, P=0.005);溶栓后患肢膝下15 cm周径差值为(1.43±0.34) cm、(2.48±0.63) cm (t=6.185, P < 0.001);患肢下肢静脉通畅评分为(5.34±0.90)分、(7.29±1.19)分(t=5.235, P < 0.001);尿激酶用量为(302.22±20.45)万U、(381.17±27.59)万U (t=9.656, P < 0.001), 上述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低分子肝素+小剂量普通肝素脉冲在DVT的CDT中疗效是确切的、安全的, 可在下肢DVT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24小时动态心电指标对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改善的影响
邓承豪, 陈康玉, 王齐, 吴国宏, 严激
2023, 21(4): 572-57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33
296 20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临床资料, 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律失常对HFrE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的预测价值。  方法  在2018年11月-2021年11月首次因心力衰竭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HFrEF患者1 344例中, 筛选包含基线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1年内心脏彩超随访的患者共286例, 用于HRV分析的窦性心律患者210例。根据基线和随访心脏彩超将患者分为射血分数改善型心力衰竭(HFimpEF)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指标的差异,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LVEF改善的影响因素。  结果  132例(46.2%)符合HFimpEF组定义, 其余154人作为对照组。HFimpEF组患者多为女性, 基线时拥有更高的每5分钟窦性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 Index)。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心律失常指标不是LVEF改善的影响因素; 窦性心律患者中, 基线SDNN Index (OR=1.026, 95%CI: 1.008~1.044, P=0.004)与LVEF改善独立相关。  结论  在窦性心律HFrEF患者中, 基线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 Index是HFrEF患者治疗后LVEF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
面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与任意皮瓣修复面中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缺损的疗效比较
宋培军, 李旭文, 李薇, 王怀谷, 霍继武, 张硕, 徐静
2023, 21(4): 576-58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34
176 5
摘要:
  目的  探讨面中部皮肤肿瘤切除后采用面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治疗的40例面中部皮肤肿瘤患者, 根据术中切除肿瘤后遗留创面的大小及位置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0例, 观察组行面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术, 而对照组行传统皮瓣修复术, 比较2组患者皮瓣修复后皮瓣的色泽评分、美观度评分、功能评分、术后瘢痕宽度、瘢痕弹性、瘢痕的平整度、瘢痕颜色以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效果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在皮瓣的色泽评价(7.54±0.17)、美观评价(7.85±1.17)以及功能评价(8.20±0.89)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在皮瓣的色泽评价(4.85±1.73)、美观评价(5.23±1.50)以及功能评价(6.00±0.93), 均P < 0.05;观察组患者在瘢痕宽度(0.40±0.13)、瘢痕弹性(0.33±0.12)以及瘢痕平整度(0.24±0.09)以及瘢痕颜色评分(0.20±0.06)方面低于对照组在瘢痕宽度(0.58±0.18)、瘢痕弹性(0.57±0.13)、瘢痕平整度(0.38±0.16)以及瘢痕颜色评分(0.36±0.08);观察组的总体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6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手术中, 相较于传统的任意皮瓣修复术, 面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术可使患者在术后外形及功能方面获得更大的满意度,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结核的疗效观察
战英, 袁振灿, 张强
2023, 21(4): 581-58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35
342 13
摘要:
  目的  随访踝关节镜下融合术治疗踝关节结核的病例,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山东省胸科医院骨科接受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踝关节结核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诊断经细菌培养或病理检查证实。通过关节镜获取组织样本,切除坏死组织、滑膜组织增生和脱落的软骨。关节软骨损伤面积>2 cm2者行踝关节融合术。术后给予持续营养支持和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视觉模拟(VAS)评分、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和影像学检查。  结果  36例患者随访至少2年,随访时间为24~94个月。全部患者切口愈合正常。4例(11.1%)患者术后出现新的窦道,通过更换药物治愈。螺钉固定12例(33.3%),外固定架固定8例(22.2%),单纯石膏固定16例(44.4%)。X线检查均证实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12~25周。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下降,AOFAS评分升高(P<0.05)。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疗程为10~42个月。根据末次随访AOFAS评分,优12例(33.3%),良16例(44.4%),可8例(22.2%),无差级评分。综合优良率为77.8%。  结论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结核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其可以用来准确地从结核病的特定区域获取样本,以供进一步诊断。根据关节软骨损伤的程度,外科医生可以决定是否进行关节融合术。
iRoot BP Plus和MTA作为根尖倒充填材料在显微根尖手术应用中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王璐, 吴光远, 李午丽
2023, 21(4): 585-58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36
404 8
摘要:
  目的  根尖倒充填是显微根尖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倒充填材料的选择影响手术的预后,本研究旨在评估新型生物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作为根尖倒充填材料在显微根尖手术应用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并与三氧化物聚合物(MTA)相比较,以期为临床倒充填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安徽省口腔医院牙体牙髓儿童牙病科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需要进行显微根尖手术的患者60例(81颗患牙),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 按照随机数表分为2组,试验组为iRoot BP Plus组29例(39颗患牙), 对照组为MTA组31例(42颗患牙),由同一术者按标准化步骤对患者实施显微根尖手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 1年随访时获得的临床和X线评估资料作为疗效评定的主要依据, 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并对2组成功率和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iRoot BP Plus组患者的成功率为92.3%,MTA组为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显微根尖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牙位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尽管病变直径≤10 mm的1年随访成功率较病变直径>10 mm高(95.1% vs. 80.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9,P=0.104)。  结论  本研究初步证实了iRoot BP Plus和MTA作为根尖倒充填材料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细菌性肝脓肿导致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付宽, 段美丽, 王国兴
2023, 21(4): 589-59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37
296 25
摘要:
  目的  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的临床特征,确定PLA导致脓毒症的危险因素以及早期诊断的化验指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住院患者(131例)的临床资料。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5例)与非脓毒症组(86例)。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明确PLA导致脓毒症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入院时血中性粒细胞比值、肌酐、葡萄糖对细菌性肝脓肿进展为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结果  脓毒症组的男性及出现寒战症状的比例更高,且入院时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葡萄糖水平高于非脓毒症组,而血小板、钠、二氧化碳水平低于非脓毒症组(均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入院时较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酐、葡萄糖为细菌性肝脓肿引起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均P < 0.05)。ROC曲线分析示入院时血中性粒细胞比值、肌酐对于PLA进展为脓毒症的诊断价值较好。AUC值分别为0.815(95% CI: 0.743~0.886)、0.760(95% CI: 0.667~0.854)。当中性粒细胞比值≥85.8%,肌酐≥79.75 μmol/L时,需警惕PLA进展为脓毒症。  结论  中性粒细胞比值对于PLA导致脓毒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PLA患者,中性粒细胞比值≥85.8%时需警惕病情进展为脓毒症。
一种大鼠心脏全器官灌注脱细胞方案及其脱细胞效果评价
孙志刚, 解影, 李海慧, 申国争, 刘学刚
2023, 21(4): 593-59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38
355 17
摘要:
  目的  用一种新的灌注脱细胞方案对离体SD大鼠心脏进行脱细胞处理,对其脱细胞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估。  方法  取12只2月龄同窝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脱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将各组大鼠麻醉并行全身肝素化后取出心脏。取脱细胞组心脏称取重量,然后将灌注针逆行插入升主动脉,连接好灌注装置进行脱细胞,观察脱细胞过程中心脏外观的变化,结束后称取脱细胞后的质量。在各心脏左心耳、右心耳、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的同一部位取少量组织测定dsDNA含量,余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并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后采集图像分析。  结果  脱细胞过程中,心脏颜色逐渐变得淡红,再变得相对透明,最后变成乳白色,肉眼可见冠脉血管结构保存完好。脱细胞组脱细胞前后心脏质量分别为(1.27±0.03)g、(0.49±0.0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164, P < 0.001)。2组心脏各处测得的dsDNA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且脱细胞组各处测得的dsDNA含量均显著低于50 ng/mg。对照组心脏HE染色切片及Masson染色切片均可见典型的心肌组织切片图像。而脱细胞组HE染色切片及Masson染色切片图像呈网状,均无明显细胞及核结构,其内可见冠状动脉轮廓。  结论  该脱细胞方案操作简单,效果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心脏全器官脱细胞生物支架制备方案。
全科临床研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29例临床分析
蒋妮, 周宝桐, 范洪伟, 苗齐, 刘晓清, 李太生
2023, 21(4): 598-60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39
279 18
摘要:
  目的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分析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及预后等资料。  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共有29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17~82岁。其中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16例(MSSA组),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13例(MRSA组)。患者中7例(24.14%)有先天性心脏病,19例(65.52%)有基础慢性病,4例(13.79%)既往行心外科手术。有半数患者病程初期出现皮肤屏障破坏,所有患者均在病程中出现发热,18例患者(62.07%)发现心脏杂音,22例患者(75.86%)发现迁徙病灶,以化脓性心包炎和肺脓肿最多见,且MSSA组更易出现。患者均进行血培养,需氧瓶报阳时间为14.0(9.3, 25.5)h,厌氧瓶报阳时间为16.0(10.3, 37.5)h,MSSA培养阳性时间少于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Z=-2.289,P=0.022。13例患者心瓣膜赘生物大于10 mm,赘生物最常附着于主动脉瓣,共有11例(37.93%)。患者使用最多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与达托霉素,共19例(65.52%)接受手术治疗。最终好转21例(72.41%),病情进展、恶化8例(27.59%)。  结论  SA感染的高危人群,出现长程发热,应进行细致心脏听诊,并尽早完成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一旦确诊,及时的抗菌治疗和适时的外科手术可改善预后。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功能Ⅳ级患者左房重构的影响
朱章进, 黎敬锋, 王超, 李银, 牛杰, 徐晓飞, 胡昊
2023, 21(4): 602-60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40
245 15
摘要: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功能Ⅳ级患者左房超声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对左房重构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于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NYHA Ⅳ级的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90例,按药物治疗分为血管紧张素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组(48例)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组(42例), 比较2组治疗1年后左房重构超声指标变化以及变化幅度。  结果  随访时,ARNI组左房横径(LATD)较ACEI/ARB组缩短更明显[(-6.92±4.09)mm vs.(-3.60±4.48)mm,P < 0.001];ARNI组左房容积(LAV)较ACEI/ARB组缩小更明显[(-11.76±5.73)mL vs.(-8.14±6.21)mL,P=0.005];ARNI组左房容积指数(LAVI)较ACEI/ARB组减小更明显[(-6.38±4.55)mL/m2 vs.(-4.16±3.69)mL/m2P=0.014)];ARNI组左房球形指数(LASI)较ACEI/ARB组减小更明显(-0.09±0.14 vs. 0.01±0.11,P=0.003)。此外,ARNI组达到左房逆重构(LARR)患者数更高[26(54.2%)vs. 14(33.3%),P=0.047]。  结论  在NYHA Ⅳ级的HFrEF患者中,与ACEI/ARB组相比,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可更好地减低患者的LATD、LAV、LAVI、LASI,提高LARR率。
超声技术配合小针刀松解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田涛涛, 王媛, 杜信, 杜奋飞
2023, 21(4): 606-61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41
264 3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技术配合小针刀松解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疼痛程度、紊乱指数的影响,为临床规范治疗TMD提供参考依据,使更多TMD患者获益。  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9月于东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8例TMD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康复技术治疗,包括物理疗法、手法复位、运动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技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声技术配合小针刀松解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ricton颞颌关节紊乱指数[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颞颌关节紊乱指数(CMI)]以及张口活动度。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52/5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45/5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在不同状态下(静息、运动、咀嚼)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DI、PI、CM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张口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超声技术配合小针刀松解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颞颌关节功能障碍和张口活动度。
慢病防治研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与钙磷代谢及炎症指标相关性分析
黄梦娣, 陈卫东, 刘磊
2023, 21(4): 611-61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42
307 13
摘要: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5月在蚌埠地区5家血液净化中心进行MHD的患者736例。根据血清ALP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分别对4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并进一步分析血清ALP与钙磷代谢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纳入MHD患者男性415例(56.39%),女性321例(43.61%),年龄(56.61±13.40)岁,中位透析龄44(16, 74)个月。其中,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患病率分别为25.54%、63.59%和20.11%。ALP分组中年龄、透析龄、收缩压、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及铁蛋白(FER)水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LP与血钙、iPTH、hs-CRP、WBC及FER呈正相关关系(均P < 0.05)。  结论  血清ALP联合血iPTH监测可更准确地鉴别肾性骨病的类型,且血清ALP水平与炎症指标密切相关。血清ALP可作为MHD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预测指标,还可有望成为MHD患者治疗的新靶点,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老年综合评估结合医联体分级诊疗在高龄糖尿病中的应用
胥娟, 胡心仪, 殷泉忠, 顾一航
2023, 21(4): 615-61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43
229 13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综合评估技术(CGA)结合医联体分级诊疗在筛查高龄糖尿病危险因素和对其综合干预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8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就诊的624例老年患者,按是否高龄分别调查糖尿病发病率。对319例高龄老人使用CGA分析非糖尿病和糖尿病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对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40例高龄糖尿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采用医联体分级诊疗模式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管理,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  结果  高龄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37.6%, 120/319)高于非高龄者(29.8%,91/305;χ2=4.218, P=0.040);高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有23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OR=0.322)、吸烟史(OR=4.398)、糖尿病家族史(OR=7.714)、糖化血红蛋白(OR=16.609)、BMI(OR=1.200)、共病指数(OR=1.240)、用药数量(OR=1.259)、认知功能缺陷(OR=7.594)、睡眠障碍(OR=4.101)、抑郁(OR=4.745)、明显衰弱(OR=8.200)和便秘(OR=4.003)。高龄糖尿病患者经医联体分级诊疗模式对可控因素有效干预3个月后,各项血糖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  结论  CGA结合医联体分级诊疗模式可以更有效地管理高龄糖尿病。
妇幼卫生研究
血清IL-6、RANTES与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关系
张松林, 熊蕾蕾, 余燕娟, 郭燕军
2023, 21(4): 619-62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44
254 14
摘要: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影响因素, 分析血清白介素6(IL-6)、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对RMPP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4月收治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7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 根据诊断标准分为MPP组(34例)和RMPP组(36例)。对RMPP产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IL-6、RANTES对RMPP的诊断价值。  结果  RMPP患儿发热持续时间>10 d占比及血清IL-6、RANTES水平高于MPP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血清IL-6(OR=2.451, 95% CI:1.856~3.046)、RANTES(OR=2.678, 95% CI:1.953~3.403)为RMPP发生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血清IL-6、RANTES及两者联合预测RMPP发生的AUC分别为0.686、0.701、0.824。  结论  血清IL-6、RANTES水平较高是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 两者联合检测用于诊断RMPP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舒中宇, 邓芳, 杨舒馨影
2023, 21(4): 622-62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45
336 13
摘要:
  目的  分析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可能影响川崎病合并肝脏功能损害的因素。  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30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肝脏功能损害,将患儿分为肝功能正常组[181例(60.3%)]和肝功能异常组[119例(39.7%)]。比较2组患儿年龄、性别、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白细胞总数(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并纳入PLT、PCT、CRP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300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89例(63.0%),女111例(37.0%),男女比例为1.7∶ 1;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9岁,年龄中位数为2岁。肝功能异常组 < 1岁45例(37.8%),2~3岁54例(45.4%),4~5岁12例(10.1%),>6岁8例(6.7%);部分患儿临床表现为轻度消化道症状,其中呕吐8例(2.7%)、腹泻6例(2.0%)、腹痛2例(0.7%)、肝肿大1例(0.3%)。2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功能异常组的ALT、AST、ALB、GGT、TBIL、PLT、PCT、CRP显著高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纳入PLT、PCT、CRP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PCT、CRP均为川崎病患儿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血小板、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增高是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疗效分析
付杰, 魏广友, 郑爱华, 刘军, 随素敏, 刘金广
2023, 21(4): 626-62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46
207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AOP)的疗效及安全性,明确AOP的最佳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7月亳州市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96例AO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咖啡因)48例和对照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咖啡因)48例,比较2组患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拔管失败率及无创通气时间分别为6.3%(3/48)、8.3%(4/48)、(4.34±1.74)d,较对照组[20.8%(10/48)、22.9%(11/48)、(5.27±2.46)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吸氧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0(2.0,7.0)d、8.5(6.0,12.5)d、(14.92±5.61)d、18.0(14.3,28.0) d,与对照组[4.5(2.0,7.0)d、8.0(6.0,17.8)d、(16.67±5.96)d、17.5(15.0,23.8)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脑室内出血(IVH)、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NIPPV联合枸橼酸咖啡因能够减少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拔管失败率及无创通气时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AOP治疗方式。
新生育政策下不同高龄段孕产妇安全性分析
张悦, 陈红波, 刘羽
2023, 21(4): 629-63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47
448 8
摘要:
  目的  在我国生育政策发生改变及规范化管理高龄孕产妇背景下,探讨我院规范管理下高龄段孕产妇妊娠安全问题。  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461例于安徽省妇幼保健医院分娩的单胎孕产妇。根据孕产妇年龄分为适龄组(20~34岁)184例,高龄组(35~39岁)147例,超高龄组(≥40岁)130例,分析高龄组与超高龄组孕产妇妊娠期并发症与妊娠结局。  结果  适龄组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剖宫产、流产、胎儿窘迫发生例数分别为38例、76例、3例、53例、13例、26例,高龄组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剖宫产、流产、胎儿窘迫发生例数分别为54例、44例、10例、84例、9例、9例,超高龄组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剖宫产、流产、胎儿窘迫发生例数分别为51例、4例、3例、46例、27例、1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3组孕产妇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剖宫产、流产、胎儿窘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一般情况后,高龄组孕产妇剖宫产风险高于适龄组,超高龄组孕产妇流产风险高于适龄组。  结论  本研究发现高龄产妇剖宫产风险高于适龄产妇,超高龄孕产妇流产风险高于适龄孕产妇,其余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与年龄未呈相关性。规范管理可有效地保障高龄孕产妇的安全性。
社区卫生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研究
饶雅舒, 王俊舟, 杨义, 钟霞, 唐春宇, 陈锐, 杨绍清, 余红梅, 许靖
2023, 21(4): 632-63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48
232 12
摘要:
  目的  分析社区居民家庭医生服务的利用现状,为优化家庭医生服务提供建议。  方法  对成都市6个主城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605名居民展开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90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运用UCINET 6.0软件分析中心度及密度,并绘制可视化结构图。  结果  调查对象中女性占63.73%,年龄为(51.14±19.81)岁,244人(41.36%)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其中88.11%为免费;签约居民EQ-5D总体健康状况得分为(80.49±11.97)分,患1种和2种及以上慢性病者分别占43.00%和27.50%。医生、护士的度数中心度分别为0.988和0.943,提供服务较多;健康档案管理的度数中心度为0.963,利用良好;logistic回归显示:行动有问题(OR=8.524,95% CI:2.089~34.788)、为家庭医生签约付费(OR=2.877,95% CI:1.247~6.635)的居民家庭医生服务利用更优,家庭前一年总收入为10 001~80 000元的居民与收入150 001元及以上者相比,利用更差。  结论  医生护士发挥显著作用,中医人员等参与度不足,健康档案管理利用情况良好,双向转诊利用严重不足。通过合理付费、重点关注行动不便的居民,促进社区居民家庭医生服务利用。
科创承载型功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情况及其供需差异研究
吴娟丽, 陈远虹, 程慧琴, 杨翠, 董萍, 施榕
2023, 21(4): 637-64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49
319 14
摘要:
  目的  调研科创承载型功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情况,分析供需差异及原因,为进一步落实功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5—7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选取杨浦区大桥街道长阳创谷、互联宝地、城市概念、复地四季4个科创园区职业人群及为其提供健康服务的所有家庭医生作为研究对象。调研基本信息、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现况及健康管理服务、疾病诊疗与转诊服务、药品配备的供需情况,分析供需差异及原因。  结果  共调研功能社区职业人员1 045名、家庭医生48名。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服务的期望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健康错时服务、健康宣教与指导、康复理疗、智能健康监测与评估方面。但实际服务供给比例远远低于服务需求,供需比值前三高为健康宣教与指导(71.0%)、慢病长处方(69.2%)和中医保健(65.2%);配备二三级医院药品、转诊至大医院专家门诊、免费健康体检、健康错时服务、智能健康监测与评估及预约就诊6个项目的供需比值还不足10.0%。对家庭医生缺乏信任和认可是造成供需差异的首要原因,医疗制度及基层药品目录不完善、供需双方积极性不高、社区医院的诊疗设施设备条件有限也是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结论  建议家庭医生团队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整合优质资源、引入创新理念,为科创承载型功能社区人群提供针对性、精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浓缩版社会认知交互训练干预程序的设计及应用评价
沈志华, 周相宜, 韩雨, 汪永光
2023, 21(4): 641-64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50
342 20
摘要:
  目的  设计浓缩版社会认知交互训练(social cognition interaction training, SCIT)干预程序并探讨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3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浓缩版SCIT干预+药物治疗)和等待组(仅药物治疗),干预组31例和等待组32例完成干预后评估。干预前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面部情绪识别任务(FEIT)及眼区心理阅读任务(ET)评估2组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及社会认知水平。  结果  实施干预后,2组患者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均P<0.001),但干预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较等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2组患者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面部情绪识别任务及眼区心理阅读任务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且干预组评分[(70.23±6.39)分,(25.35±1.52)分,(29.48±2.67)分]显著高于等待组[(62.69±9.24)分,(22.19±2.24)分,(26.72±2.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浓缩版SCIT干预可用于我国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干预,对该人群社会认知和社会功能有一定的康复疗效。
2 716例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及临床特征分析
刘志伟, 杨荣春, 孙亮, 张静静, 刘云
2023, 21(4): 646-64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51
339 17
摘要:
  目的  分析阜阳市某医院精神科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疾病分类及临床特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阜阳市某医院住院患者中年龄≤18岁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入组对象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主要诊断等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 总体2 716例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最常见5类疾病诊断为:抑郁障碍958例(35.3%)、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807例(29.7%)、双相障碍236例(8.7%)、焦虑障碍201例(7.4%)及神经发育障碍173例(6.4%)。2019—2021年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占全院总体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8%(817/14 084)、7.5%(608/8 112)、9.8%(1 291/13 140)。(2)与开放病房患儿比较,封闭病房患儿年龄较大,男性占比较高、住院时间较长。(3)与青少年组比较,儿童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长、开放病房占比较高(P < 0.001)。  结论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总体住院率较高, 且逐年上升。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以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为主。
诊断技术研究
PET/CT在原发性骨淋巴瘤的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冯洪燕, 涂宁, 王科, 肖雄, 王超, 卜丽红
2023, 21(4): 650-65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52
287 13
摘要:
  目的  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 PBL)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瘤类型,本研究主要分析PB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征象,以期提高PB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并进行准确分期从而指导临床进行精准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PET中心2018年3月—2020年10月检查的10例初诊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PET/CT、MRI影像征象及相关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为29~73(46.0±7.4)岁,其中10例患者于治疗前行PET/CT检查,8例患者行局部MRI检查;以骨活检作为金标准,分析PBL的发生部位,并分析PET/CT对PBL累及病灶的检出率。  结果  PBL患者临床症状以局部疼痛为主;10例PBL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5例。18F-FDG PET/CT在所有患者(10例)均呈高摄取,SUVmax为2.7~17.5(10.2±5.2),其中8例患者为多发病灶(ⅣE期),仅2例患者为单发病灶(ⅠE期);4例患者仅累及四肢骨,2例患者仅累及中轴骨,4例患者同时累及轴心骨和四肢骨;其中6例患者病灶浸润周围软组织形成团块病灶。MRI影像缺乏特异性,以T1WI等/低信号、T2WI高/稍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18F-FDG PET/CT病灶检出率为94.5%,MRI病灶检出率为89.1%。  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能较好地显示骨骼受累的情况并准确判断是否存在上位引流淋巴结受累或结外病变,在PBL诊断及分期等方面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造影联合定量分析参数对炎症性肠病活动性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
倪娟娟, 孙医学, 石彦, 李阳, 朱玉
2023, 21(4): 655-65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53
308 6
摘要: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超声造影(CEUS)及定量分析参数对炎症性肠病(IBD)炎症活动性的诊断效果。  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住院IBD患者以及门诊随诊的IBD患者共27例,结合病理及临床诊断分成溃疡性结肠炎(UC组,13例)及克罗恩病(CD组,14例),依据CD活动指数评分表及改良Mayo量表,分别将2组患者分为活动组与非活动组,再分别比较活动组与非活动组患者肠壁的厚度,能量多普勒(PDI)血流情况、CEUS强化模式及定量参数[峰值强度(PI)、上升支斜率(AS)、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  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组患者的肠壁厚度均高于非活动组[(8.4±1.3)mm vs. (5.2±1.0)mm,t=4.810,P=0.001],克罗恩病活动组患者的肠壁厚度均高于非活动组[(8.2±1.8)mm vs. (5.1±1.2)mm,t=3.850,P=0.002]。溃疡性结肠炎活动与非活动组患者肠壁血流分级及CEUS强化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溃疡性结肠炎活动与非活动组患者PI、A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克罗恩病活动与非活动组患者PI、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肠壁厚度、PDI、CEUS强化方式及定量参数PI、AT、TTP均与炎症性肠病活动性的诊断与评估相关。
医学综述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葡萄膜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赵馨悦, 马华林, 孙丽萍, 张欣洲, 姚君
2023, 21(4): 659-66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54
293 16
摘要: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葡萄膜炎(TINU)综合征是一种以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合并葡萄膜炎为特征的疾病。患病以女性人群为主,以儿童、青年患病居多。眼、肾的临床表现可能先后交替出现或同时出现,是一种由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共同参与的免疫性疾病,可能与HLA基因家族有关,环境触发因素也是本综合征可能存在的致病原因。起病时其临床表现十分隐匿,常以发热、皮疹、关节痛、腹痛、体重减轻等非典型临床表现起病。而肾脏表现则以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全为主,其典型的肾脏表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免疫介导的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所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典型的眼部表现为双侧急性前葡萄膜炎,TINU综合征中葡萄膜炎是一种排他性诊断,须排除感染性葡萄膜炎及其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的双眼葡萄膜炎症表现。葡萄膜炎和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对应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异质性强,时间间隔大,相关临床表现容易受到其中某一器官接受治疗的影响,难以借助实验室检查手段进行TINU综合征的鉴别,目前对TINU综合征的诊断仍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局部和全身类固醇激素治疗对TINU综合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预后方面,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自限性的疾病,但在成年人群中存在发生慢性肾脏病的风险。而葡萄膜炎,尤其在儿童人群则可以持续或复发。
元气学说研究进展
马瑞红, 张奎明, 侯露阳, 崔应麟
2023, 21(4): 663-66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55
664 22
摘要:
“元气学说”是中医学极为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经过古今医家不断探索,近年来随着对元气理论研究的深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众多学者逐渐重视补元、培元方药在诊治疾病中的意义,使得元气学说愈加丰富,故参考诸多古籍及现代文献分别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论述中医元气学说的理论发展概况、生理内涵、临床应用现状及与现代医学病理变化的联系等。除常见的元气损伤的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饮食失节、劳逸过度、七情内伤、久病内耗、外伤、孕产、衰老等,现代临床诸如肿瘤、艾滋病、变应性鼻炎、慢性荨麻疹、非酒精性脂肪肝、老年痴呆症、白血病等疑难杂症或术后皆多有元气亏虚的表现。古今医家强调疾病的发展过程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应重视致病因素、感邪深浅、先天体质、胃气强弱等差别对元气病的发展趋势及转归的影响。中医元气学说研究可用于指导人类的产生、成长、衰老及死亡的变化规律,同时是顺应人类疾病谱发展变化及现代医学研究模式的客观要求。笔者结合中医理论发展脉络,梳理中医元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发展应用,从众多临床病症防治等方面入手,探讨其在疾病诊疗、亚健康状态、养生保健、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价值,为揭示元气病的本质,防治元气病状态提供依据。
辣椒素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钟娟平, 张丽红, 谢琪, 马丽, 苏予洁, 王兴蕾, 豆欣蔓
2023, 21(4): 667-67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56
339 20
摘要:
吞咽是维持生存的重要功能,吞咽障碍在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口咽疾病、食管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当发生吞咽功能损伤时,患者常表现为食物下咽困难、饮水呛咳、流涎等症状,还可能引起肺部感染、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严重的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医疗费用增加、满意度降低、生活质量下降;改善吞咽障碍旨在加速吞咽功能的恢复,并且降低以上风险。目前,吞咽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康复理疗等,但是有关吞咽障碍代偿性措施及康复治疗技术在改善吞咽功能的神经生理及生化方面作用有限,并且对于吞咽障碍还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辣椒素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不仅广泛存在于食物中,而且价格便宜、易提取,同时被国内外学者应用于治疗吞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作为辣椒素受体,是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中研究中最为广泛、最受欢迎的受体;辣椒素刺激可使患者产生吞咽反射、咳嗽反射,使吞咽过程更加安全、有效,其目的在于改善吞咽功能和预防吸入性肺炎。本文就辣椒素的概述、辣椒素应用于吞咽障碍患者的作用机制、干预方法和用于不同吞咽障碍患者的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价值。
细胞自噬在肝细胞肝癌中的研究现状
童里, 郑小飞, 顾旺, 张冲, 张超
2023, 21(4): 672-67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57
357 20
摘要:
细胞自噬是种“自我吞食”的现象,通过降解细胞内受损或多余的蛋白、细胞器和其他胞质成分,从而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细胞器的更新。正常情况下,自噬有利于维持细胞的稳态,防止损伤的蛋白或细胞器在细胞内堆积。通过吞噬泡的形成和延伸,产生自噬小体,继而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细胞内聚物及损伤的细胞器,为细胞的更新提供营养和能量。肝脏在代谢和应激后可发生高水平的自噬反应,自噬紊乱会影响肝细胞内的稳态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自噬的缺失是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肝癌作为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肿瘤形成早期自噬作为肝细胞肝癌形成的抑制因素,晚期肝癌细胞通过自噬在营养缺乏和低氧环境下生存,自噬为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促进生长。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自噬对肿瘤治疗有细胞保护性和细胞毒性的双重影响,因此通过调控自噬能提高肝细胞肝癌的治愈率,为肝癌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及方向。本文主要总结细胞自噬的发生机制,了解细胞自噬对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和潜在的治疗价值。
预防/保健  中医/康复
消蕈化浊方对肠息肉伴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燕青, 芮蓉, 武鹏涛, 李瑛, 郑庆虎, 李达, 陶莹, 吴天芯, 周利红
2023, 21(4): 677-68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58
274 7
摘要:
  目的  评价消蕈化浊方对脾虚痰湿型肠息肉伴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对肠息肉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76例肠息肉伴代谢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对症治疗及健康教育,治疗组予以消蕈化浊方煎剂,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12个月肠息肉复发率和血清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BMI、腰围(WC)、腰臀比(WHR)变化,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治疗组37例、对照组38例纳入研究。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复发率为10.8%(4/37),对照组为31.6%(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8,P=0.028)。2组间代谢指标和形体指数(HbA1c、SBP、WHR、FPG、LDL-C)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与否、红肉饮食、家族史、原息肉直径、BMI与复发有关。  结论  消蕈化浊方可降低肠息肉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应综合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调节代谢异常以及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作为干预策略。
解郁清心安神汤对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及QOL评分的影响
王建刚, 闫换妮, 张珂, 刘盼苗
2023, 21(4): 681-68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59
232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解郁清心安神汤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及对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生活质量评分表(QOL)评分的影响。  方法  将2019年10月—2021年10月于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精神科收集的120例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常规组患者口服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解郁清心安神汤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下丘脑-肾上腺-垂体轴(HPA)轴调节激素水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尿酸(UA)水平、不良情绪、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1.67% vs.78.33%)明显升高,而不良反应发生率(3.33% vs.13.33%)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2.57±1.42)分vs.(4.78±1.47)分]均明显降低(均P <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皮质醇(COR)、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hs-CRP水平和17项版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明显降低,而血清BDNF、UA水平和QOL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 < 0.05),且研究组中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 < 0.05)。  结论  解郁清心安神汤可改善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本科老年护理学课程“SPOC+任务驱动案例”思政育人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蒋楠楠, 张艳丽, 张静, 叶红, 钱荣
2023, 21(4): 685-68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60
182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任务驱动案例”思政育人方案在护理本科课程《老年护理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构建“SPOC+任务驱动式”思政育人方案,结合本科生特点,针对思政大纲的要求,设计任务驱动式思政教学案例及完善SPOC教学平台。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蚌埠医学院2019级护理本科A班116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实施“SPOC+任务驱动案例”思政育人教学模式;抽取B班12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结束1周内,采用理论测试、对老年人态度问卷及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问卷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结果  实验组学生理论成绩为(76.79±4.22)分,高于对照组的(72.45±5.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学生对老年人态度得分,实验组得分为(175.42±9.17)分,高于对照组的(88.42±6.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得分为(315.54±12.66)分,高于对照组的(224.21±5.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立德树人视域下,“SPOC+任务驱动案例”思政育人方案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护理本科生老年护理学理论成绩,改善护理本科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医学综合研究
基于中医药标准文献的痰瘀互结证治疗体系可视化研究
屈尧, 戎菲, 佟旭, 胡镜清
2023, 21(4): 689-69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61
443 14
摘要:
  目的  系统梳理中医药标准文献中不同疾病痰瘀互结证的治疗认识,对其共性特点和规律进行挖掘和可视化展示,为痰瘀互结证治疗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支持。  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人工检索《中医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诊疗方案》《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等包含痰瘀互结的教材、指南等著作,期刊文献及著作类文献的检索日期均截至2021年11月30日。采用SPSS Modeler进行矩阵共现,采用Aprior建模,最后利用Gephi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通过图谱检索发现胸闷、乏力、皮下肿块、皮肤麻木是不同疾病痰瘀互结证常见的临床症状,舌质紫暗、瘀斑、舌苔厚腻、脉涩是不同疾病痰瘀互结证常见的舌脉,化痰、活血、祛瘀、通络是不同疾病痰瘀互结证常见的治法,半夏、茯苓、桃仁、甘草是不同疾病痰瘀互结证常用的中药。  结论  痰瘀互结几乎可见于临床各系统疾病,中医诊疗应既注重共性药物的使用,也关注不同疾病特色治法方药的发现,未来可进一步构建宏观与微观融合的痰瘀互结知识图谱,为痰瘀相关疾病的综合应对提供辅助。
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ceRNA网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夏文广, 张浩, 魏川雄, AliHaider, 闭劲哲, 曾江正
2023, 21(4): 693-69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62
221 14
摘要:
  目的  近些年由于高通量测序的发展,针对环状RNA(circRNA)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仍有大量的环状RNA有待探索,本文通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的研究,构建circRNA-miRNA-mRNA的ceRNA网络,探索PTC中环状RNA潜在的调控机制,为临床寻找新的标志物或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方法  整合GEO和TCGA两大数据库,下载与PTC相关的芯片及临床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与生存相关的ceRNA网络机制。  结果  两大数据库中共鉴定出16个环状RNA、199个miRNA和4 308个mRNA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Cancer-Specific CircRNA Database预测环状RNA可能结合的miRNA并绘制韦恩图,将得到11个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TargetScan、miRDB两大数据库预测mRNA靶基因并整合,共得到751个差异表达的mRNA,通过三者之间作用关系整合成ceRNA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利用STRING网站工具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计算并筛选出其中密度最高、接近中心性的前10个枢纽基因,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枢纽基因与某些癌症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和途径密切相关。使用R语言中的生存包分析枢纽基因的预后意义,发现KCNA1和NLGN1与PTC患者的生存显著相关。  结论  本研究从PTC相关的环状RNA角度出发,探讨其通过ceRNA网络可能参与PTC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PTC发病机制和治疗的认识。
穴位刺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高鹤, 吴培香, 肖利允, 李静, 尹娟, 张会园
2023, 21(4): 698-70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63
251 7
摘要:
  目的  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刺激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相关报道日益增多,但尚无针对穴位刺激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现基于循证医学的meta方法对穴位刺激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有关穴位刺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3月31日。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最后采用RevMan 5.4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5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有2 095例患者,纳入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心绞痛疗效(RR=3.89,95% CI:2.66~5.70,P<0.001)、心电图疗效(RR=2.96,95% CI:1.93~4.55,P<0.001)、中医证候疗效(RR=3.04,95% CI:2.12~4.36,P<0.001)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NO水平(RR=9.94,95% CI:5.69~14.19,P<0.001)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RR=-4.70,95% CI:-5.27~-4.13,P<0.001)低于对照组。  结论  穴位刺激能有效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且不良事件发生较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厚朴-麻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
侯学文, 孟泳, 侯从岭, 朱丹娜, 胡延申, 侯超峰
2023, 21(4): 704-70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64
341 18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厚朴-麻黄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等数据库筛选出药物与疾病靶点,规范化处理后找出两者共有靶点。分别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及String数据库找出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运用Metascape平台对数据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预测中药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分子机制。最后将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与疾病核心靶点通过分子对接进行初步验证。  结果  厚朴-麻黄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luteolin)、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等;核心靶点蛋白为蛋白激酶B1(AKT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蛋白p53(TP53)。GO功能富集得到生物过程2 044个、细胞组成70个、分子功能165个,KEGG富集分析得到329条信号通路,主要有PI3K-Akt信号通路、胆碱能突触、咖啡因代谢、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有较好的结合力。  结论  厚朴-麻黄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其中主要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胆碱能突触、咖啡因代谢、AMPK信号通路等途径,达到改善气道重塑、抑制气道炎症、调节免疫、减轻氧化应激的作用,从而治疗支气管哮喘,这对下一步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科护理研究
ABCDEF集束化护理策略对心脏外科术后谵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
陈瑜, 邢红叶, 许兆军, 周小洋
2023, 21(4): 709-71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65
322 15
摘要:
  目的  分析ABCDEF集束化护理策略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宁波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0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ABCDEF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2组患者术后谵妄风险评分及发生情况、护理前后睡眠质量及疼痛程度、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  入院时及术前1 d,2组患者谵妄风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2组谵妄风险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0.233,P组间 < 0.001);观察组患者谵妄发生率为10.0%(6/60),低于对照组的30.0%(18/60),且观察组患者谵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护理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及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8(3,12)分、(1.95±1.2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2(7,16)分、(2.56±1.21)分,均P < 0.05;且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 < 0.05)。  结论  ABCDEF集束化护理策略可降低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率及谵妄持续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间歇导尿法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郑芝, 邬真, 颜林志, 金小青, 赵宇, 梅慧红
2023, 21(4): 713-71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66
286 13
摘要: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法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分析对患者膀胱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宫颈癌术后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盆底康复措施,试验组患者术后接受间歇导尿法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术后盆底肌力康复情况、盆底功能、膀胱功能及预后生活质量。  结果  试验组患者盆底肌力康复总有效率为97.87%(46/47),高于对照组的72.34%(34/47,P<0.05);干预30 d后,2组患者的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量、膀胱顺应性等指标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膀胱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30 d后,2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0 d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分均提高,试验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尿路感染、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间歇导尿法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宫颈癌患者术后盆底及膀胱功能,促进患者术后盆底肌力恢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积极应用推广。
干预性护理措施对有创通气下行全身亚低温治疗的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效果
何春, 陈礼娟, 黄凤枚, 侯彰华
2023, 21(4): 717-72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967
257 5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有创通气下行全身亚低温治疗的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20年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度HIE患儿1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2组均在有创通气下行全身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干预性护理措施。观察和比较2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期间尿潴留、压疮、硬肿症、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79%,对照组上述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3.93%,观察组上述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天数分别为(15.83±2.96)d和(22.92±2.87)d,住院费用分别为(16 295.31±175.67)元和(28 975.33±195.83)元,观察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  结论  干预性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有创通气下行全身亚低温治疗重度HIE患儿的临床效果,减少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和节省住院费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