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2卷  第4期

全科医学论坛
我国省级层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政策量化评价
李林峰, 赵静, 李春晓, 徐萍萍, 刘森元
2024, 22(4): 539-54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44
132 21
摘要:
  目的  对我国省级层面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进行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反映出现有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政策完善对策。  方法  以我国于2022年3月—2023年10月间出台的22项省、自治区、直辖市层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政策作为研究依托,选取其中9项政策作为政策评价样本,通过文本挖掘和PMC指数建模方法构建我国省级层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政策量化评价体系,并使用该评价体系对样本政策进行量化分析评价。  结果  9项样本政策的PMC指数值均≥6.72分,政策评价等级均为良好及以上水平,无可接受及不佳等级政策;样本政策在政策功能、政策内容和政策性质3个维度得分较高,得分均≥0.93分,我国省级层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政策整体质量较高,能有效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省级层面高质量发展;政策创新、责任主体、保障激励、发文机关、政策工具和政策评价6个维度得分较低,均≤0.84分,6个维度下属部分指标在样本政策中存在不同程度且较为明显的缺失,我国省级层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政策整体仍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  结论  建议相关政策有效充实政策内容,重视政策创新内化;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共筑良好发展氛围;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保障政策实施效力。
专题/冠心病诊治
应用DCPR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感染SARS-Cov-2后的心身相关障碍
何欢, 孙中华, 翁阳阳, 贾坚, 曲晨
2024, 22(4): 544-54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45
101 12
摘要:
  目的  为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措施,采用心身研究的诊断标准(DCPR)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后产生的心身相关障碍程度。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9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SARS-CoV-2分组,分为感染组(69例)和未感染组(32例)。采用DCPR量表评估患者目前的心身状态,并使用成组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感染组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轻度抑郁:27(39.10%) vs. 5(15.60%);中重度抑郁:9(13.10%) vs. 1(3.10%)]和心身症状[37(53.60%) vs. 25(78.10%),χ2=5.537,P<0.05];2组幸福感总分、睡眠困扰总分、心理困扰总分、异常疾病行为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感染SARS-CoV-2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产生心身相关障碍的影响因素之一,利用DCPR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并有助于及时提出合理、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许宏洲, 陶言言, 陆国玉, 吴晓飞
2024, 22(4): 548-55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46
112 27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血清脂蛋白a(Lp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P)三者检测指标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3例CHD患者作为CHD组,选择同一时段在该院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4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免疫比浊法、凝固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方法检测CHD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浆中的Lpa、FIB与CRP水平并进行比较。通过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诊断及三者联合诊断CHD的诊断价值及最佳阈值。  结果  CHD组Lpa、FIB与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血清Lpa、FIB、CRP单独检测诊断CHD的AUC分别为0.771(95% CI:0.674~0.868)、0.749(95% CI: 0.640~0.859)、0.791(95% CI: 0.697~0.886),灵敏度分别为53.13%、50.00%、59.38%,特异度分别为81.08%、78.39%、78.29%;三者联合检测诊断CHD的AUC为0.884(95% CI: 0.813~0.956),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78.29%,血清Lpa、FIB、CRP三者联合检测诊断CHD优于单独检测。  结论  Lpa、FIB与CRP联合检测可提高CHD诊断的灵敏度,有利于CHD患者的早期发现,从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干预CHD疾病的发展。
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患者斑块状态、管腔狭窄的评估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张兰兰, 黄海珅, 李俊超, 程帅
2024, 22(4): 551-55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47
64 8
摘要:
  目的  分析CT血管成像(CTA)对冠心病患者斑块状态、管腔狭窄的评估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寻找适宜的无创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6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计算CTA与CAG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基于CTA比较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冠脉节段斑块类型,分析CTA冠脉斑块特征及狭窄程度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  结果  CAG共检出冠脉狭窄病变172处,CTA检出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为96.51%(166/172)、71.54%(352/492)、78.01%(518/664),与CAG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18,P<0.001)。经CTA检查共检出89处冠脉斑块,轻度狭窄冠脉节段的非钙化(35.71%,10/28)、混合斑块(32.14%, 9/28)占比分别较中/重度狭窄[57.37%(35/61)、39.34%(24/61)]冠脉节段低,轻度狭窄冠脉节段钙化斑块(32.14%, 9/28)占比较中/重度狭窄(3.27%, 2/61)冠脉节段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钙化斑块体积、斑块长度及管腔直径狭窄率是MAC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  结论  CTA可较为准确地评估冠心病患者斑块状态、管腔狭窄情况。
全科医学论著
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对比分析
赵宁, 王园园, 姜霞, 赵增仁
2024, 22(4): 555-55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48
65 11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人群结直肠息肉发病特点,为肠道肿瘤的早期筛查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22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57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年龄分为青年组75例(≤44岁)、中年组256例(45~59岁)和老年组240例(≥60岁),采用χ2检验分析3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  青、中年组男性患者多见,老年组女性患者多见(P < 0.001)。3组间比较,升结肠息肉发生率在老年组中最高(P=0.002),直肠息肉发生率在青年组中最高(P=0.001),但老年组直肠肿瘤性息肉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64.7%(139/215) vs. 34.9%(60/172) vs. 21.2%(14/66),P < 0.001]。多发息肉、≥1.0 cm息肉、管状腺瘤的发生率均在老年组中最高(P < 0.05),但各年龄组间不同病理类型息肉中息肉的长径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径≤0.5 cm和0.6~0.9 cm的息肉中管状腺瘤发生率均在老年组中最高(P<0.001),增生性息肉发生率在老年组中最低(P<0.001),但长径≥1.0 cm息肉的病理类型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管状腺瘤多见(P>0.05)。  结论  不同年龄人群中结直肠息肉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伴随年龄的增长,结直肠息肉的好发人群、生长部位、息肉大小、息肉数量及病理类型呈现一定的趋势变化。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斌, 许笑天, 符雪涛, 王英歌, 刘雨霏, 唐铁钰
2024, 22(4): 559-56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49
54 8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可能导致BPPV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为降低再发率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BPPV并治愈的170例患者。随访2年,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70例)和未复发组(100例)。统计患者资料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70例复发患者中,复发1次39例,复发2次27例,复发3次及以上的患者4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1.623, 95% CI: 4.104~20.634, P < 0.001)、焦虑(OR=4.200, 95% CI: 1.186~14.873, P=0.026)、疲劳(OR=5.025, 95% CI: 1.771~14.255, P=0.002)、睡眠障碍(OR=4.080, 95% CI: 1.152~14.447, P=0.002)、外伤(OR=4.802, 95% CI: 1.692~13.622, P=0.023)以及合并高血压(OR=4.938, 95% CI: 1.740~14.009, P < 0.001)均是BPPV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家族史和吸烟史与是否复发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性别、焦虑、疲劳、睡眠障碍、外伤以及合并高血压是BPPV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BPPV复发的管理和预防提供参考。
超声骨刀辅助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任毅, 张海鸿
2024, 22(4): 562-56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50
44 7
摘要:
  目的  探究超声骨刀(UBC)辅助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O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CEOL治疗的90例MCSM患者,依据UBC应用与否分为UBC组(48例)与常规组(42例)。对比2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功能评分及影像学参数变化。  结果  UBC组手术时长[(115.00±18.74)min vs. (130.12±23.38)min]、术中失血量[(152.17±27.36)mL vs. (246.39±30.05)mL]及术后引流量[(120.35±21.17)mL vs. (211.06±42.58)mL]均少于常规组(t=3.403、15.568、13.039,P<0.001)。随术后时间推移,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后伸活动度(ROM)、颈椎曲度较术前均下降(P<0.05);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矢状面轴向距离(SVA)较术前均上升(P<0.05);2组各项评分、影像学参数组间、组间与时间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UBC与咬骨钳辅助CEOL治疗均能减轻MCSM患者疼痛,促使脊髓往后漂移,恢复其神经功能,且对颈椎活动度影响较小;相比咬骨钳,UBC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量,但CEOL对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的影响,临床需注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肌少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
赵力博, 蔡伟梦, 赵哲, 何子君, 房凤凤, 刘霖, 范利
2024, 22(4): 566-57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51
71 4
摘要: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中肌少症的患病率,增强大众防病意识,做好肌少症防治。  方法  检索CNKI、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等数据库,搜集关于OSAS与肌少症的相关研究,时间范围为1994年—2023年1月28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Stata 16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收集样本量合计2 815例,其中肌少症患者3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OSAS患者中肌少症患病率为31.58%(95% CI:18.65%~44.50%)。以OSAS严重程度分组,中重度OSAS的肌少症患病率为43.81%(95% CI:12.66%~74.95%),而轻中重度人群相应患病率为28.17%(95% CI:13.80%~42.54%);不同年龄组间比较,40~60岁患者中肌少症患病率为17.89%(95% CI:8.15%~27.62%),≥60岁老年患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50.86%(95% CI:42.46%~59.25%)]。  结论  OSAS患者中肌少症患病率较高,且在老年亚组中肌少症高发。做好肌少症防治,同时要重视对睡眠障碍的筛查与治疗。
七叶皂苷钠片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观察
骆嵩, 王晓蕊, 马博, 屈洪党
2024, 22(4): 571-57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52
44 7
摘要:
  目的  观察七叶皂苷钠片联合泼尼松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效果,探讨该方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七叶皂苷钠片。治疗30 d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House-Brackman(H-B)分级并记录用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基本痊愈9例(30.0%),显效10例(33.3%),有效9例(30.0%),无效2例(6.7%),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后基本痊愈7例(23.3%),显效9例(30.0%),有效6例(20.0%),无效8例(26.7%),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为(69.33±14.41)分,高于对照组[(61.63±9.4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治疗后H-B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七叶皂苷钠片联合泼尼松可以促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改善,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决策曲线分析
赵耀顺, 杨白梅, 鲁猛, 骆思君, 王志华, 伍华英, 王芳
2024, 22(4): 574-57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53
55 6
摘要:
  目的  耐药性和复发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除遗传、表观遗传和蛋白质组学的改变导致恶性克隆存在的抗死亡作用外,铁死亡也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物过程,本研究探讨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AML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个月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水平,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AML预后高度相关的铁死亡相关mRNA,绘制决策曲线对比分析ELN风险分类和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水平对AML患者的预后价值。  结果  随访观察24个月,35例患者出现死亡、复发、疾病进展终点事件定义为预后不良组,其余53例为预后良好组。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了PHKG2STEAP3ARNTLDPP4共4个mRNA标志物的预后模型;ELN风险分类评价49例预后良好,其余39例为预后中等及预后不良。决策曲线显示,在阈值范围内0~1.0,PHKG2STEAP3ARNTLDPP4 mRNA预测模型预测AML患者预后的净收益率较ELN风险分类高。  结论  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水平与AML患者预后有关,基于决策曲线分析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水平对AML患者预后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65岁以上规律锻炼老年人健康体适能及睡眠状况研究
杨琳, 任梦婷, 姚佳琴, 孙藤方, 王红雨
2024, 22(4): 578-58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54
70 6
摘要:
  目的  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及睡眠状况,探讨规律锻炼与睡眠状况的关系。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2年1—8月收集蚌埠市590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基本信息、患病情况、握力、肺活量、坐位体前屈、30 s坐起站立、2.44 m转角走、2 min原地踏步及睡眠状况测试结果,使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组间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规律运动与睡眠状况的关系。  结果  590例老年人中共有176名男性和215名女性参加规律锻炼。与规律锻炼组相比,男性无规律锻炼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及心肺功能较差(P < 0.05);女性无规律锻炼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及心肺功能较差(P < 0.05)。无规律锻炼组睡眠状况“较差”者均较规律锻炼组多(P男性=0.005、P女性=0.009)。未调整的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男性和女性无规律锻炼组睡眠状况与规律锻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调整年龄、体重后,结果表明规律运动是影响睡眠状况的重要因素(P < 0.001)。  结论  无规律锻炼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心肺功能及睡眠状况更倾向于“较差”,有规律的锻炼是预防疾病、支持治疗以及提高耐力训练最经济的方式之一,需要家庭、学校、机构、媒体的共同参与,更重要的是发挥初级保健工作者以及所有卫生工作者的关键作用,促进老年人规律锻炼习惯的养成。
多维度胫骨结节参数预测髌骨不稳的临床价值研究
罗文礼, 张嗣晓, 应吕方, 吴鸯鸯
2024, 22(4): 582-58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55
51 1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测量多维度胫骨结节(TT)参数,评估多项TT参数在预测患者髌骨不稳的诊断效能。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波市杭州湾医院骨科门诊接受膝关节CT并确诊为髌骨不稳的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接受膝关节CT但排除髌骨不稳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各45例。统计患者资料并通过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各项TT参数的临床诊断效能。  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9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57例。2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年龄相对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T-TG、TT-RA、TT-TG/PL、TT-TG/PTL相关TT参数是预测髌骨不稳的有效指标。同时ROC曲线分析表明各项TT参数的诊断效能,其中TT-TG/PL的AUC值为0.826,TT-TG的AUC为0.816,TT-RA的AUC为0.761,TT-TG/PTL的AUC为0.769。  结论  多维度TT参数如TT-TG、TT-RA、TT-TG/PL、TT-TG/PTL,在预测髌骨不稳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鉴于单一量化指标可能无法全面评估髌骨不稳,结合多个维度的TT参数可以提供更全面和精确的评估,从而为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G-SGA评分与不良预后风险的相关性
余文娟, 郑红建, 余双娟, 董锦疆
2024, 22(4): 586-58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56
61 4
摘要:
  目的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吞咽障碍,这种伴随症状会影响机体营养状态,本研究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法(PG-SGA)评分与不良预后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5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探讨患者营养状态与不良预后风险间的相关性。  结果  随访观察90 d,88例(75.86%)患者mRS≤2分归为预后良好组,其余28例(24.14%)为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较预后良好组大,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PG-SGA评分较预后良好组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较预后良好组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OR=1.179,95% CI:1.059~1.314)、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775,95% CI:1.161~2.713)、PG-SGA评分高(OR=1.741,95% CI:1.069~2.834)为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高(OR=0.883,95% CI:0.804~0.970)为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P < 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G-SGA评分与不良预后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χ2=0.029,P < 0.05)。  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与不良预后风险有关,临床需引起重视,及时根据情况行营养支持。
全科临床研究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抑郁症患者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曹江, 张岩, 袁娜华, 朱桂东
2024, 22(4): 589-59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57
83 10
摘要:
  目的  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tDCS治疗抑郁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23年3—12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进行tDCS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和tDCS组(57例)。比较2组患者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tDCS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47%(51/57) vs. 69.09%(38/55),P<0.01]。治疗前, 2组患者HAMD-17评分、WCS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HAMD-17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tDCS组患者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10.64±2.57)分vs. (15.82±2.96)分]。治疗4周后,tDCS组患者WCST中5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01),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显著。治疗过程中2组均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恶心1例,tDCS组皮肤刺痛1例,恶心1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能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明显,并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IVR+PRP联合PPV治疗PDR对患者眼表功能、屈光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
董泽英, 杨青青, 潘艳, 陈志萍, 李新
2024, 22(4): 592-59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58
46 6
摘要: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辅助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IVR)+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对患者眼表功能、屈光状态、肾功能的影响,为PDR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6月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伴有轻度玻璃体积血的PDR患者103例,按照病历记录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激光组(62例)和联合组(41例)。激光组采用IVR联合PRP治疗,联合组在激光组基础上行PPV治疗。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泪膜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检测(SIT)、中央角膜知觉]、房水VEGF水平、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变化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BUT、SIT高于治疗前,CMT、BCVA、屈光状态变化值、HbA1c、尿mAl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BUT及中央角膜知觉均高于激光组,CMT、BCVA、屈光状态变化值、HbA1c、尿mAlb水平均低于激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2组患者房水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107.57±24.18)pg/mL]低于激光组[(184.38±30.25)pg/mL],t=14.325,P < 0.001。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激光组(P=0.041)。  结论  IVR+PRP基础上行PPV术治疗伴有轻度玻璃体积血的PDR,不影响患者眼表功能的稳定性,并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视力和屈光状态,减轻水肿,降低房水VEGF水平,对肾功能损害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胃复春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康年松, 黄戬, 钱蓉, 谷红苹, 韩旭丰, 苏文涛
2024, 22(4): 597-60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59
78 5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复春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余姚市中医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胃复春组与莫沙必利组, 每组各64例。莫沙必利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片治疗,胃复春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胃复春片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水平等。  结果  治疗4周后,胃复春组(87.50%, 56/64)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莫沙必利组(71.88%, 46/64,χ2=4.827,P < 0.05);胃复春组胃蛋白酶原Ⅰ[(113.20±10.21)μg/L]水平高于莫沙必利组[(98.26±9.64)μg/L,P < 0.05],胃蛋白酶原Ⅱ[(17.21±2.58)μg/L]、胃泌素17[(15.31±2.09)pmol/L]水平均低于莫沙必利组[(20.31±3.11)μg/L、(18.22±2.67)pmol/L,P < 0.05]。  结论  胃复春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且能纠正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水平的异常,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慢病防治研究
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维尔, 邱艳, 潘晓华, 叶云, 任菁菁
2024, 22(4): 601-60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60
88 10
摘要:
  目的  了解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并从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疾病资料方面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11月—2022年3月,在宁波市4家社区医院随机抽取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者共381例,参考中文版8条目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  381例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为(5.67±1.05)分,依从性高者163例(42.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在性别、医疗付费方式、日服药种类、日服药次数以及是否饮酒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城镇职工医保付费(OR=2.141, 95% CI: 1.346~3.405, P=0.001)的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较高,日服药次数≥3次(OR=0.438, 95% CI: 0.208~0.921, P=0.030)、日服药种类≥3种(OR=0.342, 95% CI: 0.216~0.540, P < 0.001)的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较低。  结论  高血压共病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整体不高,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日服药次数、日服药种类、医保付费方式。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干预。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蒙台梭利进食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食行为的影响
朱如璜, 郑慧慧, 王婉慧, 王贞
2024, 22(4): 605-60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61
45 2
摘要:
  目的  基于行动研究法建立蒙台梭利进食训练,观察其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食行为的影响,为提高患者自主进食能力,减轻照护者负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3月—2023年3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疗的104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进食照护干预,观察组(52例)给予基于行动研究法的蒙台梭利进食训练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进食行为、进食能力及营养状况。  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异常进食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自主进食时间[(17.89±3.11)min]长于对照组[(11.34±2.10)min,t=13.568,P<0.05],进食行为量表(EBS)[(14.23±3.14)分]高于对照组[(10.12±2.67)分,t=9.076,P<0.05],爱丁堡痴呆进食评估量表(EdFED)[(10.13±2.11)分]低于对照组[(16.34±3.56)分,t=11.906,P<0.05],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10.67±2.18)分]高于对照组[(8.33±1.14)分,t=10.987,P<0.05],BMI(20.47±4.12)与对照组(20.24±4.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5,P>0.05)。  结论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蒙台梭利进食训练对减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异常进食行为,提高进食能力,防止营养不良具有积极的作用。
妇幼卫生研究
南京市298例学龄前儿童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秀红, 姚梦梦, 张蕾, 郭艳如, 王晶宇, 张佳琳, 张越, 王偲, 池霞
2024, 22(4): 609-61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62
63 8
摘要:
  目的  分析南京市298例学龄前儿童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汉语语音意识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于2021年6—7月在南京市2所幼儿园选取研究对象,通过儿童基本信息问卷、学龄前儿童学习能力量表、语音意识测试进行调查,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学龄前儿童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298名儿童,其中小班儿童89名、中班儿童97名、大班儿童112名。小班儿童语音意识得分为37.00(32.00, 44.00)分,中班儿童语音意识得分为43.00(37.00, 49.00)分,大班儿童语音意识得分为47.00(42.00, 52.00)分,3个年级儿童语音意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2.027,P < 0.001);其中,大班儿童语音意识得分显著高于中班(P<0.001)和小班儿童(P<0.001), 中班儿童语音意识得分显著高于小班儿童(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β=0.326, P<0.001)、是否参加英语兴趣班(β=0.113, P=0.039)、父母平均每天与孩子玩耍的时间(β=-0.124, P=0.019)、言语能力(β=-0.296, P<0.001)是学龄前儿童汉语语音意识得分的影响因素。  结论  学龄前高年级儿童语音意识水平高于低年级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随年级增长而逐渐增高,并与儿童言语能力、接触双语与否以及父母与儿童游戏玩耍的内容和质量有关。
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儿童百日咳效果观察
王要, 何丽婷, 陈乐园, 潘家华, 张兰
2024, 22(4): 614-61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63
99 11
摘要:
  目的  分析复方磺胺甲恶唑(SMZco)治疗儿童百日咳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18年6月—2022年1月百日咳核酸阳性的百日咳患儿124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SMZco组(59例)、大环内酯类组(65例)。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夜间咳嗽持续时间、痉挛性咳嗽持续时间、咳嗽后呕吐时间、咳嗽时面红时间、住院时间、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结果  大环内酯类组显效23例(35.38%),有效12例(18.46%),无效30例(46.15%),总有效35例(53.85%);SMZco组显效35例(59.32%),有效16例(27.12%),无效8例(13.56%),总有效51例(86.44%);SMZco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大环内酯类组(P<0.05)。SMZco组住院时间短于大环内酯类组[8.18(6.00, 10.00)d vs. 9.43(7.00, 11.00)d,P<0.05];与大环内酯类组相比,SMZco组夜间咳嗽持续时间、痉挛性咳嗽持续时间、咳嗽时面红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Zco组咳嗽后呕吐时间[1.31(0.00, 3.00)d]短于大环内酯类组[1.92(0.00, 4.0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Zco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大环内酯类组[6例(10.17%) vs. 16例(24.62%)],皮疹发生率高于大环内酯类组[10例(16.95%) vs. 2例(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Zco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大环内酯类组[9例(15.81%) vs. 15例(2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MZco可以有效治疗儿童百日咳,与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儿童百日咳相比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及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SMZco治疗儿童百日咳具有指导意义, 值得儿科医师关注。
基社卫生研究
丁苯酞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
张淑红, 凌迎春, 罗方, 盛高扬
2024, 22(4): 618-62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64
46 1
摘要: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1月龙游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90例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95例)、B组(95例)。A组应用丁苯酞治疗,B组应用丁苯酞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认知功能、脑血流指标、炎症反应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3%(86/95),高于A组的71.58%(68/95,P<0.05)。治疗后,2组患者认知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且B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明显高于A组[(26.33±2.50)分vs. (24.21±2.84)分,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流搏动指数均降低、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且B组治疗后脑血流指标均优于A组(P<0.05)。2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均降低(P<0.05),且B组各指标均低于A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丁苯酞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脑血流指标,减轻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少,有效性与安全性兼备,可推行。
输尿管软镜联合负压吸引鞘术后无管化对上尿路结石患者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郑枫, 田文俊
2024, 22(4): 622-62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65
51 3
摘要:
  目的  分析输尿管软镜联合负压吸引鞘术后无管化对上尿路结石患者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为临床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无管化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浦江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22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上尿路结石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并以术后是否进行无管化处置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1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应激、炎性指标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无管化处置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无明显变化[95.7%(45/47) vs. 96.1%(49/51),P>0.05]。2组患者术前应激反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01)。2组患者术前炎性反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炎性反应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01)。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改善(P<0.01)。  结论  输尿管软镜联合负压吸引鞘术后无管化可以减轻上尿路结石患者的应激和炎性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尉建红, 冯虹
2024, 22(4): 625-62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66
46 1
摘要: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睡眠状况,并分析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睡眠状况的相关因素,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睡眠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2年5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的149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睡眠障碍组和无睡眠障碍组,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睡眠状况的因素。  结果  共计发放149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2份。其中PSQI评分≥8分为睡眠障碍组(24例),PSQI评分 < 8分为无睡眠障碍组(118例);14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PSQI总分为(12.09±3.89)分,睡眠质量处于较低水平;睡眠障碍组褪黑素(ML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均低于无睡眠障碍组,同型半胱氨酸(Hcy)、皮质醇(COR)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高于无睡眠障碍组(P < 0.05);高COR(OR=1.444, 95% CI: 1.127~1.850)、高Hcy(OR=1.875, 95% CI: 1.154~3.047) 均为睡眠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低ACTH (OR=0.758, 95% CI: 0.609~0.943)、低MLT(OR=0.794, 95% CI: 0.700~0.900)均为睡眠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P < 0.05)。  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且MLT、ACTH以及Hcy、COR均为影响患者睡眠状况的相关因素。
妊娠中晚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赵金龙, 陆慧, 肖凌燕, 谭洁
2024, 22(4): 629-63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67
43 2
摘要:
  目的  分析妊娠中晚期孕妇抑郁状态,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早期识别妊娠中晚期抑郁高危人群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9月于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常规产检的妊娠中晚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10)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妊娠期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  结果  妊娠中期孕妇抑郁症发生率(14.93%,268/1 795)高于妊娠晚期(9.77%,55/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期与妊娠晚期比较,轻度抑郁及中重度抑郁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期抑郁症孕妇年龄≥35岁、大专学历、有不良孕产史、未婚或离异、计划外妊娠比例高于非抑郁症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大专学历、有不良孕产史、未婚或离异、计划外妊娠均是妊娠中期孕妇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妊娠中期抑郁症与非抑郁症孕妇常住地、分娩史、家庭月收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抑郁症孕妇年龄≥35岁、大专学历、无分娩史、有不良孕产史、未婚或离异、计划外妊娠比例高于非抑郁症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不良孕产史、计划外妊娠是妊娠晚期孕妇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妊娠晚期抑郁症与非抑郁症孕妇常住地、家庭月收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妊娠中期孕妇抑郁症发生率高于妊娠晚期,大专学历、有不良孕产史、未婚或离异及计划外妊娠会增加妊娠中晚期抑郁症发生风险。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风险管理在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预防中的应用
王媛媛, 甘建光, 陈晶, 叶猛飞
2024, 22(4): 633-63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68
39 1
摘要:
  目的  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风险管理对住院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杀意念的影响,探讨其在患者自杀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35例住院抑郁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17例)和观察组(11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风险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风险管理干预。统计2组患者自杀(或未遂)发生率,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风险优先指数、心理状态、负性自动思维及自杀意念评分。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风险优先指数(RPN)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自杀(或未遂)发生率为2.5%(3/118),低于对照组的8.5%(10/117,P < 0.05)。干预后,2组患者心理状态均改善,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分别为(15.73±3.11)分、(17.22±3.34)分,均低于对照组[(17.06±3.50)分、(19.29±4.01)分,P < 0.05]。干预后,2组患者负性自动思维状态均改善,观察组负性自动思维问卷(ATQ)中频繁程度及相信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后,2组患者自杀意念强烈程度均下降,观察组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总分为(16.30±3.82)分,低于对照组[(20.28±4.43)分,P < 0.05]。  结论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风险管理能明显改善住院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及负性自动思维,能有效降低患者自杀意念水平,具有一定的自杀预防效果。
诊断技术研究
微血流成像和超声造影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情及滑膜血流评估的一致性分析
曾鸽, 蒋俊杰, 孙婞, 从惠琴, 李巧凤
2024, 22(4): 638-64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69
55 0
摘要:
  目的  采用微血流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测滑膜血流情况,并分析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情中的一致性。  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10月于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微血流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患者的滑膜血流情况,并在患者接受治疗6个月后再次采用微血流成像和超声造影评价患者的滑膜血流情况,采用Spearman分析研究其结果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前,微血流成像与超声造影2种检查方式在活动期患者的血流信号检出率(Kappa=0.730,P<0.05)与滑膜血流评价(Kappa=0.797,P<0.05)方面均具有一致性;治疗6个月后,微血流成像与超声造影2种检查方式在缓解期患者的血流信号检出率(Kappa=0.845,P<0.05)与滑膜血流评价(Kappa=0.741,P<0.05)方面均具有一致性;活动期和缓解期的微血流成像和超声造影均与红细胞沉降率、CRP、类风湿因子水平呈正相关(P < 0.05),且微血流成像的相关性较超声造影更强。  结论  微血流成像和超声造影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活动期及缓解期的滑膜血流评估中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且均对病情评估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左室压力-应变环技术用于评估甲亢患者早期心肌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
罗琴音, 陶斌文, 甘丽, 黄丽珠
2024, 22(4): 642-64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70
41 2
摘要:
  目的  为实现甲亢性心脏病的早期评估及干预,提高甲亢患者整体预后水平,探讨应用左室压力-应变环(LVPSL)技术监测甲亢患者早期心肌功能变化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以2021年1月—2023年8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甲亢患者和同期100例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LVPSL分析。比较甲亢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及LVPSL指标的差异,分析甲亢患者LVPSL指标与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关性。  结果  甲亢患者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与健康受试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患者整体纵向应变(GLS)绝对值、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效功(GCW)和整体做功效率(GWE)均显著低于健康受试者,而整体无效功(GWW)显著高于健康受试者(P < 0.001)。GLS(绝对值)、GWI、GCW和GWE与血清FT3、FT4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01),而与血清TSH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01);GWW与血清FT3、FT4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526、0.547,P < 0.001),而与血清TSH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641,P < 0.001)。  结论  LVPSL技术可识别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法识别的甲亢患者早期心肌功能变化,可以早期评估甲亢患者心肌损伤情况。
基于双模态超声的乳腺癌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负荷模型构建分析
杨骏宇, 沈吉, 沈思平, 李丹, 吴万波
2024, 22(4): 646-65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71
52 0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双模态超声的乳腺癌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负荷风险模型,以识别淋巴结高转移负荷人群,并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双模态超声检查并根据淋巴结转移状态分为高转移负荷组62例(≥3个转移淋巴结)和低转移负荷组106例(≤2个转移淋巴结)。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进一步筛选变量构建基于双模超声的乳腺癌患者术前淋巴结高转移负荷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效能。  结果  经过LASSO回归分析10倍交叉验证最终筛选出脉管侵犯、导管扩张、Adler血流分级、弹性应变率4个代表性特征。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存在脉管侵犯(OR=2.250,95% CI: 1.012~5.002)、Adler血流分级为Ⅱ/Ⅲ级(OR=2.929,95% CI: 1.256~6.827)、导管扩张(OR=2.548,95% CI: 1.066~6.093)、弹性应变率高(OR=4.167,95% CI: 2.486~6.982)均为乳腺癌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高负荷危险因素(P < 0.05)。列线图显示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前淋巴结高转移负荷相关因素的C-index为0.834(95% CI: 0.771~0.898)且校正曲线显示实测值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结论  基于常规二维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图像构建的模型结合了多种模态的特点,使其信息互补,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术前淋巴结转移负荷定性及定位分析的准确性。
基于超声特征的早期稽留流产预测模型构建分析
孔文翠, 张瑶佳, 刘明松
2024, 22(4): 651-65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72
32 0
摘要:
  目的  超声特征可用于早期稽留流产的预测,但目前尚无研究说明经阴道超声特征预测早期不同孕周稽留流产的价值,因此本研究建立基于超声特征的早期稽留流产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  方法  纳入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021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宫内单胎妊娠孕妇251名为研究对象,通过超声每周测量患者孕囊(GS)、卵黄囊(YS)直径、顶臀长(CRL)和胚胎心率(HR)等超声特征至妊娠10周末,随访并记录妊娠11~12周251例患者稽留流产发生率及GS、YS、CRL、HR水平。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logistic回归数据包筛选早期稽留流产的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  结果  根据孕妇是否发生早期稽留流产分为流产组(43例)和继续妊娠组(20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临床特征中睾酮(OR=0.452)、雌二醇(OR=1.422)、孕酮(OR=1.442)均为早期稽留流产的预测因子(P < 0.05);基于临床特征的预测模型预测早期稽留流产的AUC为0.815,妊娠6周超声特征预测模型为0.801,7周超声特征预测模型为0.926,8周超声特征预测模型为0.906,9周超声特征预测模型为0.883,10周超声特征预测模型为0.924。Delong分析显示,妊娠7周及10周超声特征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基于临床特征的预测模型(P < 0.05)。  结论  基于6~10周超声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可用于妊娠11~12周稽留流产的预测,但仅基于妊娠7周及10超声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高于基于临床特征的预测模型,其余孕周超声特征预测模型预测价值与基于临床特征的预测模型预测价值相当,其中YS是预测早期稽留流产的最强超声特征指标。
医学综述
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血糖控制状况对预后影响的研究现状
丛日平, 张雨健, 高斌雪, 张建波, 徐露佳, 刁瑛丽, 王伟, 唐宽晓
2024, 22(4): 656-66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73
72 4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引起的发病率高、传染性强、病情变化快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合并感染COVID-19具有控制困难、并发症多、危重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血糖波动性较大。目前尚无公认的血糖目标范围时间(time in range, TIR),TIR与患者的预后及转归密切相关。血糖变异性参数是预测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监测评估血糖波动是血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就T2DM合并COVID-19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对预后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T2DM合并COVID-19的流行病学现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如炎症因子风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表达异常等)、血糖控制目标、住院及出院患者综合管理等,旨在为优化诊治策略、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脂肪细胞因子在卵巢衰老中的作用
谭晨蕾, 李琰华
2024, 22(4): 661-66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74
59 4
摘要:
卵巢衰老的特点是卵母细胞或卵泡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引起生育能力的下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三孩政策的颁布,不断推迟的生育年龄与不断衰退的卵泡池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高龄生育力下降也成了一种严峻的挑战。如何延缓卵巢衰老,满足育龄期女性的生育需求,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人员的关注热点。目前常见的脂肪细胞因子是主要由脂肪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它们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及内外环境平衡等多种生理过程,并可能参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而在女性生殖系统中,一些常见的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内脂素、脂联素、趋化素、脂肪炎症因子等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途径相互作用,调控卵泡的质量及生长发育。瘦素被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促进卵泡的成熟,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可能对卵母细胞造成不利影响。内脂素在相关研究中被认为可以刺激卵巢血管生成,从而提升生育能力。脂联素可以通过相关通路调节颗粒细胞和卵丘细胞的代谢和凋亡,从而保护卵泡的发育。趋化素抑制颗粒细胞增殖,诱导颗粒细胞凋亡,并抑制卵泡刺激素引起的颗粒细胞产生雌二醇和孕酮。脂肪细胞因子引起的炎症可能是年龄相关调节卵泡数量的机制之一。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尝试探讨常见脂肪细胞因子在卵巢衰老中所起的作用。
预防/保健 中医/康复
穴位埋线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代谢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徐颖, 米海霞, 杨洋
2024, 22(4): 665-66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75
50 0
摘要:
  目的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严重困扰广大女性患者,穴位埋线治疗是一种改良式针刺疗法,本研究将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对PCOS患者代谢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温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3月—2023年1月收治的PCOS患者156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过程因患者依从性差等原因脱落8例,故总入组例数为148例,2组各74例。对照组参照《中国PCOS诊断和治疗指南》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埋线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糖脂代谢[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激素[睾酮素(T)、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生成激素(FSH)]及卵巢储备功能[抗缪勒管激素(AMH)、抑制素B(INHB)、窦卵泡计数]。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61例,总有效率为82.43%(61/74),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7.57%(50/74)高(χ2=4.360,P=0.037);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FINS、HbA1c、HOMA-IR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均P < 0.05);观察组FSH、AMH、INHB高于对照组,T、LH、窦卵泡计数低于对照组(均P < 0.05)。  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可调节PCOS患者代谢和激素水平,改善卵巢储备功能,疗效显著。
不同电磁刺激方案干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对比研究
罗雅丽, 陈劲松, 陈莎莎, 苏牟潇, 白洁, 刘双
2024, 22(4): 669-67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76
47 4
摘要:
  目的  对比不同组合的电磁刺激方案治疗假性球麻痹的疗效,为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借鉴。  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3月绵阳市中心医院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表面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NMES组、tDCS+rTMS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其余3组进行不同组合的电磁刺激。评估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纤维光学内镜检查(FEES)下的PAS分级;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平均肌电值(AEMG)。  结果  治疗后rTMS+NMES组藤岛一郎评分[(5.04±0.79)分]高于对照组[(3.51±0.64)分]、tDCS+NMES组[(4.19±0.79)分]、tDCS+rTMS组[(3.96±0.73)分];rTMS+NMES组SSA均低于其余3组(P < 0.05)。而SWAL-QOL评分,rTMS+NMES组仅高于对照组,与其余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S分级rTMS+NMES组均优于其余3组(P < 0.05);在骨喉复合体动度,rTMS+NMES组舌骨上移和前移距离均高于其余3组(P < 0.05);在sEMG检查中,rTMS+NMES组高于对照组和tDCS+NMES组(P < 0.05)。  结论  rTMS+NMES组合治疗假性球麻痹的整体效果更优。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基于PBL的拼图式教学法在消化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赵睿, 顾林, 马振增, 黄军
2024, 22(4): 674-67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77
60 4
摘要:
  目的  在消化内科实习教学中应用Jigsaw教学法联合PBL教学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其教学效果。  方法  选择2023—2024年度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实习的医学本科生80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PBL教学法)和实验组(Jigsaw教学法联合PBL教学法),每组各40例,教学结束后比较2组学生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以及学生自我评价。  结果  实验组学生除了学习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满意度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29.85±4.07)分],技能考试成绩[(8.41±0.62)分]均高于对照组[(25.78±2.64)分,(7.32±0.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测试总成绩[(40.85±1.87)分]高于对照组[(35.81±3.77)分],且实验组学生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诊疗思维、病历书写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P < 0.05)。  结论  在消化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Jigsaw教学法联合PBL教学法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实习生满意度高,在今后的临床实习教学中可以推广应用。
基于SPO模型构建全科医学教学案例库的探索和实践
朱夏媛, 吴浩, 葛彩英, 刘新颖, 孔慜, 李智莉, 高文娟, 于潇漪
2024, 22(4): 677-68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78
131 1
摘要:
  目的  通过介绍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构建全科医生接诊教学案例库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基层教学基地实施案例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SPO)模型,从结构、过程、结果3个维度梳理全科医生接诊教学案例库建设实践经验,以LAP为培训内容进行全科医生接诊能力的培训,以KSA为工具,进行接诊案例评价。选取2023年2—11月在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的8名全科医生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访谈,评价案例库使用效果。  结果  共录制11个全科接诊教学案例视频,覆盖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内分泌等8个系统,涉及知识、技能、素养等3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全科医生学习积极性、知识掌握程度、全科诊疗思维、学习兴趣、团队协作意识明显提高。  结论  通过基于SPO模型建立的全科医生接诊教学案例库,能够激发全科医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全科医生接诊能力,实现由学生向医生的转变,同时有助于推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应重视全科医学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以案例教学为“抓手”提高全科医生的接诊能力,进而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
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法在急诊外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解福臣, 张太哲, 邱兆磊, 窦贺贺, 焦玉萌, 宣玲, 王振杰
2024, 22(4): 682-68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79
59 1
摘要:
  目的  探讨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法在急诊外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在本院急诊外科实习的2018级学生60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30人,采取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法;对照组30人,采用传统教学进行临床授课。比较2组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理论、实践技能和人文关怀等综合考核成绩以及教师和实习生的评价结果。  结果  实验组实习生理论、实践技能和人文关怀等综合能力考核考试成绩[(80.93±5.30)分、(81.43±5.39)分、(81.33±5.65)分]高于对照组[(70.77±6.86)分、(71.03±6.69)分、(72.30±6.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教师对实验组实习生在临床基本能力、学习运用知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的评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实习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评分[(96.77±2.22)分]高于对照组[(90.90±2.50)分, P < 0.05]。所有实验组实习生均对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法表示认可。  结论  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法运用于急诊外科临床带教,有助于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及人文关怀的掌握以及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可在急诊外科临床带教中推广应用。
医学综合研究
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成年人科学健身素养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赵佳丽, 刘鑫羽, 陈志华, 石潇洋, 高尚尚, 郭建军, 王彦
2024, 22(4): 685-68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80
38 0
摘要:
  目的  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编制成年人科学健身素养评价量表,并对所编制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为评价成年人科学健身素养提供测评工具。  方法  以课题组前期构建的体医融合背景下成年人科学健身素养指标体系为基础,将三级指标转化为量表的具体条目,通过专家咨询评价量表内容效度和小样本预实验进行量表的语言调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8~59岁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将回收的581份有效问卷分为2个部分,其中300份样本用于条目筛选,281份样本用于信效度检验。  结果  经专家评定、条目筛选,最终确定了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成年人科学健身素养评价量表包含科学健身知识、科学健身态度、科学健身行为与技能3个维度,共53个条目。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81,I-CVI为0.833~1.000;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2.26%;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提示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χ2/df=2.054, RMSEA=0.061,SRMR=0.049, IFI=0.882, TLI=0.876, CFI=0.881),支持三因子模型;总量表Cronbach' s α系数为0.964,2周后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1。  结论  本研究中编制的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成年人科学健身素养评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价成年人科学健身素养水平。
基于赋码的外来医疗器械链式管理方案在消毒供应中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夏春晓, 邱小丹, 倪乐丹, 冯永增, 陈果果
2024, 22(4): 690-69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81
52 0
摘要:
  目的  对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医疗器械实施基于赋码的链式管理模式方案,并探讨其对外来医疗器械链式管理环节质量控制检测不合格率和医护人员工作满意率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2022年1月17日—2月6日的90个外来器械包作为对照组,随机抽取2022年6月13日—7月3日的90个外来器械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来医疗器械管理方式,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2022年3月1日开始在本院实施基于赋码的外来医疗器械链式管理方案,比较2组外来医疗器械链式管理环节质量控制检测不合格率和医护人员对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的满意率。  结果  干预组90个外来器械包管理环节不合格率为24.76%(156/630),干预组90个外来器械包管理环节不合格率为7.30%(46/6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手术室医生、手术室护士和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对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基于赋码的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医疗器械链式管理模式有利于减少管理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并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是值得临床参考借鉴的科学管理模式。
甲类传染病病房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陈莉莉, 潘爱红, 汤丽, 张彤, 胡雅晴, 胡国治
2024, 22(4): 695-69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82
44 0
摘要:
  目的  构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甲类传染病病房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规范甲类传染病病房管理提供全面、可量化的参考依据。  方法  以Donabedian三维质量理论和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为基础,于2022年5—7月通过文献检索并参考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管理规范,初步拟定甲类传染病病房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从传染病医疗、护理管理、临床护理、院感领域以及物流管理等五类人员中遴选函询专家13名,采用德尔菲法对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各指标权重。  结果  2轮函询中,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42、0.838。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16、0.098,χ2值分别为180.961、152.882(P<0.01)。经过2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了包含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3项一级指标,基础性、保障性、规范性、可靠性、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8项二级指标,114项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3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2、0.4、0.4。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甲类传染病病房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指标权重设置合理,专家对指标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可为规范甲类传染病病房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全科护理研究
上肢锻炼联合FMEA护理对PICC置管患者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林晓非, 田圆, 林圆圆, 王建群, 许圣美, 王红霞
2024, 22(4): 700-70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83
56 1
摘要:
  目的  探讨上肢锻炼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护理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内皮功能、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6—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ICC置管患者10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51例,上肢锻炼联合FMEA护理)。比较2组护理前后内皮功能(EMCs、FMD)、失效模式RPN值、锻炼依从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及其评估、导管因素、置管、冲管和封管、健康教育、日常照护等失效模式RPN值均明显更低(P < 0.05)。相较于护理前,2组护理后EMCs值升高,FMD值降低。但是,观察组护理后EMCs低于对照组[(1 094.59±101.10)% vs. (1 205.73±109.55)%,P < 0.05],观察组FMD值高于对照组[(4.66±0.48)% vs. (3.73±0.48)%,P < 0.05]。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锻炼依从性整体更高(P < 0.05),以及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整体更轻(P < 0.05)。并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 < 0.05)。  结论  上肢锻炼联合FMEA护理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可提高其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内皮功能,降低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归因心理调适联合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乳腺癌化疗伴失眠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刘海凤, 戴晓燕, 桑娟, 马英芝, 蔺波, 候燕
2024, 22(4): 704-70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84
56 3
摘要:
  目的  乳腺癌化疗易出现失眠等多种不良反应,需予以高度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归因心理调适联合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PMR)对乳腺癌化疗伴失眠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乳腺癌化疗伴失眠患者共32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162例)和研究组(16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照组接受PMR,研究组接受归因心理调适联合PMR,均干预6周,并比较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癌因性疲乏量表(CFS)和乳腺癌生命质量量表(FACT-B)变化情况。  结果  对照组、研究组分别有117、132例成功完成研究。干预6周后,2组PSQ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PSQI评分[(7.70±2.08)分vs.(9.81±3.10)分]、睡眠障碍发生率[41.67%(55/132)vs.55.56%(65/117)]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2组CD-RISC、CFS、FACT-B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CD-RISC、FACT-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CF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归因心理调适联合PMR能有效缓解乳腺癌化疗伴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心理弹性水平和减轻癌因性疲乏,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一点二源”适应性护理策略对糖尿病足患者自我效能、治疗依从性和血糖水平的影响
苏巧丹, 王俊, 屠昕
2024, 22(4): 709-71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85
58 0
摘要:
  目的  糖尿病足存在诸多护理难点,致残率高。本研究探讨了“一点二源”适应性护理策略对糖尿病足患者自我效能、治疗依从性和血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就诊于绍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门诊的糖尿病足患者84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2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一点二源”适应性护理,均护理3个月。比较2组自我效能感、治疗依从性以及血糖水平。  方法  2组护理后自我效能感(DSES)各维度(饮食、药物、运动、疾病监测、足部护理及急症处理)评分和总分均较护理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2组护理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护理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参数分别为(6.44±1.32)mmol/L、(9.24±2.10)mmol/L和(5.80±0.57)%,明显低于对照组[(7.13±1.45)mmol/L、(11.02±3.23)mmol/L和(6.19±0.56)%,P<0.05]。  结论  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一点二源”适应性护理策略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和治疗依从性,并降低血糖水平,效果理想。
麻醉前后不同时机截石位摆放对全麻手术患者舒适度及摆放时间的影响
徐英豪, 王磊, 张叶贤, 程熠, 王艳
2024, 22(4): 713-71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86
47 0
摘要:
  目的  分析麻醉前后不同时机进行截石位摆放在全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患者术前焦虑、舒适度、压力性损伤情况及摆放时间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在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需在截石位下行全麻手术的2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05例)和观察组(105例)。对照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后进行截石位摆放,观察组患者于麻醉前进行体位宣教及摆放,比较2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及舒适度评分,对比2组患者术前焦虑情况及压力性损伤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为(6.46±1.75)min,短于对照组的(10.14±2.28)min,观察组舒适度得分为(70.24±6.33)分,高于对照组的(59.55±7.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量表(APAIS)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3.8%(4/105),低于对照组的11.4%(1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全麻手术患者于麻醉前进行截石位体位宣教及摆放能缩短体位摆放时间,减轻患者术前焦虑情况,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全科诊疗实践
低龄儿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例并文献复习
詹舒敏, 黄轲, 吴蔚, 顾伟忠, 傅君芬, 董关萍
2024, 22(4): 717-72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487
89 5
摘要: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由于醛固酮分泌过量引起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制,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伴或不伴低血钾,病例集中在30~50岁,儿童患者罕见。本文介绍1例4岁11个月患儿,因醛固酮水平明显升高入院,高血压、低钾症状不明显,外周血全外显子检测阴性,行左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后病理提示肾上腺皮质增生,且肾上腺组织全外显子检测阴性,最终考虑为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的醛固酮增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