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3卷  第1期

全科医学论坛
加强机制建设推动 综合医院参与家庭医生签约
陈思雨, 马力
2025, 23(1): 1-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24
40 2
摘要:
充分发动综合医院全科医生的力量,不断增加签约服务的供给能力和内涵建设,是新时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政策大力倡导以二、三级医院全科医生为突破点直接参与家庭医生签约,但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本身面临着人员不足、工作职责不清晰、学科定位不清晰、学科竞争力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确等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加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医团队,承担技术指导、双向转诊衔接等职责,普遍未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家庭医生的身份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对综合医院全科医生到基层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普遍存在着动力不足、身份不明、支持与保障不足等问题,本文从综合医院全科医生参与家庭医生签约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现状、相关机制入手,建议完善宣传引导机制、签约服务工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相关机制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与引导增强对综合医院全科医生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政策的认可度,以需求为导向制定相关工作机制和工作规范,提供政策支持与工作保障,从政策和实践层面不断提高认识、制定规范,为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地提供支持与保障,对综合医院全科医生深入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供思路,以不断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卫生健康获得感。
诊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继发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浙江省医师协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和骨内科分会
2025, 23(1): 5-1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25
53 2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脊柱、骶髂关节等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AS可以并发多系统病变,其中继发性骨质疏松常见,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诊治共识或指南。本指南由浙江省医师协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业委员会、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和骨内科分会联合牵头发起,采用英国牛津分级体系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IGHT),就我国一线风湿免疫科、骨科医师关注的11个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旨在提高AS继发骨质疏松诊疗的科学性,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
专题/肺肿瘤研究
驱动基因阴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免疫治疗联合放疗疗效分析
张群, 周士祥, 时雪玲, 余定玥, 周莹, 于佳琪, 李多杰
2025, 23(1): 17-2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26
35 2
摘要:
  目的  探讨免疫治疗联合颅脑放疗对驱动基因阴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NSCLC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纯颅脑放疗组(单一组,60例)和免疫联合颅脑放疗组(联合组,48例),比较单一组和联合组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此外,将联合组患者根据颅脑放疗模式的不同进一步分为A组[全脑放疗(WBRT)]、B组(WBRT联合局部加量放疗)和C组(局部放疗)3个亚组,比较3组不同放疗模式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结果  联合组的颅内客观有效率(iORR)和颅内疾病控制率(iDCR)均高于单一组[54.17%(26/48) vs. 35.00%(21/60),χ2=3.985, P=0.046;75.00%(36/48) vs. 56.67%(34/60),χ2=3.930, P=0.047],治疗期间2组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联合组各亚组颅内疗效比较显示B组的iORR和iDCR均高于A组(P < 0.001),毒副作用发生率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免疫治疗联合颅脑放射治疗对驱动基因阴性NSCLC脑转移患者安全有效,提高颅内疾病控制率的同时不增加毒副作用。
基于机器学习的肺腺癌细胞焦亡预后模型构建与验证
陈少明, 胡艳, 洪旭东, 郑伟, 胡旭钢
2025, 23(1): 21-2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27
35 1
摘要:
  目的  基于细胞焦亡相关基因(PRGs),构建肺腺癌预后模型,并评估其与免疫调节的关联。  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肺腺癌基因表达和临床数据,通过DESeq2法获得差异表达PRGs;将患者分层抽样后按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Cox回归和Lasso回归筛选目标因子并构建预后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和3个测试集(GSE30219、GSE31210和GSE50081)中通过生存分析、ROC曲线、Cox回归分析等评估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绘制列线图观察预后模型联合临床特征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分析预后模型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由CPA3、FAT1、MST1和TFAP2A等4个PRGs组成的肺腺癌预后模型。根据预后模型计算患者的风险评分,以中位值为界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高风险组患者预后较差(P < 0.05);预后模型风险评分对肺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生存预测价值,并可作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基于预后模型和临床特征建立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患者的生存状态。免疫浸润分析表明高风险组患者处于免疫失调状态,CD274、CD276等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显著升高。  结论  基于CPA3、FAT1、MST1和TFAP2A的预后模型可有效预测肺腺癌患者的预后,并与患者的免疫状态相关,可作为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价的指标。
安顺地区职业人群肺结节检出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
冯颖, 胡玫瑰, 程义局, 范茂飞
2025, 23(1): 26-3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28
32 1
摘要:
  目的  肺结节作为早期肺癌最常见的临床征象,早期检出对肺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安顺地区呼吸疾病筛查队列,分析安顺地区职业人群中肺结节特征并逐一探讨危险因素,为推动该地区肺癌防治、加强肺结节人群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以安顺市人民医院2022年6月—2023年12月经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的2 730名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个人行为习惯等信息,综合问卷信息及结节影像学特征,探讨肺结节、阳性结节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职业人群检出肺结节1 921例,总检出率为70.36%,其中阳性结节914例,占总人群的33.48%,矿工人群中肺结节检出率最高。(2)男性、已婚、初中学历、吸烟史、二手烟暴露史、厨房无油烟机排风、接触有害物质且接触时间≥1年、父母呼吸系统疾病史是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3)不同职业人群间,肺结节的数目、位置存在差异,质地、大小、是否阳性在不同职业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厨房无油烟机排风、年龄>50岁、吸烟指数>30包年是交警阳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0岁、吸烟指数>30包年是矿工阳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厨房无油烟机排风是环卫、司机阳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肺结节在职业人群中高发,男性、已婚、吸烟史、二手烟暴露史、有害物质接触史、家族呼吸系统病史等是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职业人群间肺结节的数目、位置存在差异。厨房无油烟机排风是各职业人群阳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
全科医学论著
基于癌症免疫周期筛选结直肠癌免疫联合治疗的新靶点
曾薇, 唐菊彬, 陈向宙, 陈玮, 杨丹, 朱金峰
2025, 23(1): 31-3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29
36 1
摘要:
  目的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批准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MSI-H型)结直肠癌患者。然而,约50%的dMMR/MSI-H型患者对ICI原发性耐药,而MSS/pMMR型患者对单药ICI的反应有限,因此目前亟待寻找免疫联合治疗的新靶点,进一步改善患者ICI的治疗疗效。  方法  本研究将癌症免疫周期评分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筛选结直肠癌中的免疫抑制基因;使用GEPIA2数据库分析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CIBERSORT评估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的相关性;TIDE算法预测基因表达与患者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基因高、低表达水平组接受免疫治疗后的预后差异;GSEA分析基因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影响患者预后的调控机制。  结果  癌症免疫周期评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和系统分析提示DDX27是结直肠癌免疫联合治疗的新靶点;DDX2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显著高表达(P < 0.001),与患者较晚的N分期(P=0.005)、TNM分期(P=0.006)和抑制性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呈正相关关系;DDX27高水平表达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不佳,且该组患者接受ICI治疗后的总生存期短于DDX27低水平表达组(7.2个月vs. 9.6个月);进一步分析显示DDX27可能通过调控RNA加工、代谢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影响患者的预后。  结论  鉴于DDX27可能通过促进抑制性免疫细胞浸润,调控RNA加工和代谢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因此靶向干扰DDX27可能作为结直肠癌免疫联合治疗的新策略。
象山县成人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鲍红丹, 周雅芬, 史琼瑶, 郭婧怡, 章振林, 高超
2025, 23(1): 36-3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30
24 1
摘要:
  目的  了解宁波市象山县成人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和缺乏情况,分析25(OH)D水平与骨转换标志物(BTMs)、骨密度(BMD)的关系。  方法  2020年8—11月招募来自宁波市象山县的志愿者3 117例,其中男性1 122例,女性1 995例,年龄为22~95岁。采集研究对象血清样本进行25(OH)D、BTMs检测,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研究对象的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部BMD。  结果  研究人群25(OH)D不足比例为39.7%(1 236/3 117),25(OH)D缺乏比例为9.1%(284/3 117)。按年龄分组后,在小于50岁人群中,男女25(OH)D缺乏比例均最高,分别为11.1%(21/189)和31.0%(139/449)。按性别分组后,25(OH)D水平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男性:r=-0.161,P < 0.001;女性:r=-0.069,P=0.002)。男性25(OH)D水平与股骨颈BMD(β=0.001,P=0.019)、全髋部BMD(β=0.001,P=0.034)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宁波市农村地区25(OH)D缺乏和不足仍较为普遍,尤其是 < 50岁的女性,需引起重视,并及早调整生活方式或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此外,本研究发现人群中25(OH)D水平与BMD呈正相关关系,与β-CTX呈负相关关系。
CABYR在胃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赵皓, 张文静, 杨子, 张小凤, 牛嘉琪, 宋雪
2025, 23(1): 40-4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31
23 1
摘要:
  目的  分析钙离子结合酪氨酸磷酸化调节基因(CABY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与胃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利用癌症公共数据库分析CABYR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和对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4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术治疗的107例胃癌患者进行验证。另采用癌症公共数据库预测CABYR在胃癌中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并进一步分析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  结果  癌症公共数据库分析发现CABY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与胃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且CABYR高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本院临床病例分析发现,CABY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显著升高[(6.944±1.841) vs.(1.000±0.245),P < 0.001],与疾病恶性进展密切相关, 且CABYR高表达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低表达组显著降低(log-rank χ2=32.799,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CABYR高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985,95% CI:1.460~6.104),ROC曲线分析显示CABYR预测患者癌性死亡的灵敏度为80.39%,特异度为73.21%(P<0.05)。此外,癌症公共数据库分析发现CABYR在胃癌中的生物功能主要与免疫细胞的浸润有关。  结论  CABYR在胃癌中高表达并与胃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临床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
近端胃切除食管空肠π型吻合与圆形吻合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对比
汪明庆, 盛伟伟, 曹国栋, 夏国志, 耿奇龙, 熊茂明, 胡孔旺
2025, 23(1): 45-4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32
28 1
摘要:
  目的  比较近端胃切除术中全腔镜食管空肠改良π型吻合与开放圆形吻合2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疗效,探讨改良π型吻合技术联合双通道吻合技术在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或开放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消化道重建的63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开放食管空肠圆形吻合24例(圆吻组),全腔镜下食管空肠改良π型吻合39例(π吻合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评价改良π型吻合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结果  2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切缘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吻合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口长度[(4.92±0.53)cm vs. (14.33±1.80)cm,P < 0.001]、首次下地活动时间[(1.07±0.27)d vs. (1.91±0.58)d,P < 0.001]、首次排气时间[(2.17±0.38)d vs.(2.91±0.58)d, t=4.652, P=0.039]、恢复全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3天NRS评分、切口感染、术后并发症分级整体情况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消化道重建中联合食管空肠π型吻合和开放圆形吻合同样安全有效,且π型吻合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安全可行、值得去尝试的消化道重建策略。
基于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空腹血糖与冠心病的因果关系
李岩, 张宇霞, 单海燕
2025, 23(1): 50-5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33
30 2
摘要:
  目的  使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讨空腹血糖与冠心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冠心病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以P < 5×10-8,距离10 000 kb,r2 < 0.001为筛选标准,从欧洲血统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数据集中提取与冠心病和空腹血糖密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分析空腹血糖(n=200 622)与冠心病(12 171例病例和450 839例对照)的因果关系。使用来自其他数据集的GWAS数据(空腹血糖:n=24 679;冠心病:43 518例病例和333 759例对照)进行重复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使用逆方差加权法(IVW)作为主要分析方法,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评估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  IVW结果证明较高的空腹血糖水平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OR=1.007,95% CI:1.002~1.013,P=0.010)。重复分析也发现了类似的趋势(OR=1.202,95% CI:1.086~1.329,P < 0.001)。敏感性分析显示孟德尔随机化估计是稳健的。  结论  对欧洲人群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表明,空腹血糖与冠心病的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联,在临床实践中合理控制空腹血糖有利于预防冠心病和相关并发症。
乳腺癌神经浸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分析
彭浦超, 陈莉杰, 宣浩军, 姚敏, 邓再兴, 张昕, 丁秀芳
2025, 23(1): 55-5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34
37 1
摘要:
  目的   神经浸润在乳腺癌中的预后和生存意义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为精准评估乳腺癌的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59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神经浸润,分为神经浸润组(43例)和非浸润组(116例)。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发生神经浸润的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2组无病生存期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果   159例乳腺癌中,43例(27.0%)发生神经浸润。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T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Ki-67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Ki-67表达水平均为乳腺癌发生神经浸润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43例伴神经浸润患者无病生存率为67.4%,116例无神经浸润患者无病生存率为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3,P < 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T分期、TNM分期、核分级、神经浸润、分子分型均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三阴型乳腺癌、神经浸润均为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 < 0.05)。   结论   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Ki-67高表达是乳腺癌发生神经浸润的独立相关因素,神经浸润是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
基于潜在类别分析对使用ARNI的HFpEF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贺文超, 朱慕诚, 苏全斌, 张琦, 曾文宝, 姚思琪, 张正义
2025, 23(1): 59-6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35
27 1
摘要:
  目的   应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中的疗效,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及相关不同特征亚型。   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2023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并使用ARNI的HFpEF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进行1年随访。采用LASSO回归筛选变量,通过潜在类别分析(LCA)探索患者亚组,确定最佳聚类数,比较各表型组间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   HFpEF住院患者1年死亡率为37.9%(85例)。与未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肌酐、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血糖、尿素氮更高,BMI、淋巴细胞计数、血钙、白蛋白较低。LCA确定4个表型:表型1为肾功能较好、合并肺动脉高压和心房颤动的超重中老年患者,预后较好;表型2为肾功能差、NT-proBNP最高、合并多种疾病的高龄患者,预后较差;表型3为年龄最小、肾功能最好、心力衰竭症状轻、营养条件佳、合并症少,预后最好;表型4为BMI、血糖、血清白蛋白最低,肾功能最差,合并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龄患者,预后最差。   结论   高龄、营养状态差、肾功能不全、合并肺动脉高压是HFpEF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4种具有不同特征及预后差异的HFpEF患者表型,为HFpEF患者应用ARNI提供了新的依据。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营养不良患者与肌少症高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谢明慧, 梁冰, 金国玺, 魏娜娜, 刘雨润
2025, 23(1): 65-6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36
27 1
摘要:
  目的   调查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出现肌少症高风险的现状,多方面分析发生肌少症的原因。   方法   选取2023年9月—2024年4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12例老年T2DM合并营养不良患者(≥60岁)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型营养筛查量表(MNA-SF)筛查出营养不良者,测量小腿围和握力计算Ishii评分,根据得分分为肌少症高风险组(142例)和肌少症低风险组(70例)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现肌少症高风险的影响因素。   结果   老年T2DM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肌少症高、低风险组间比较显示,年龄、BMI、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24hU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INS)、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等11项自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69岁、BMI<21、PA<280 mg/L、24hUMA≥30 mg/24 h、HOMR-IR≥2.69、SGLT-2i、ADL<70分为肌少症高风险的危险因素, 注射胰岛素为保护因素。   结论   老年T2DM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肌少症发生率较高,全科医生应及时干预并逆转危险因素,控制血糖,改善营养状况,延缓肌少症发生,减少骨折跌倒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
全科临床研究
多奈哌齐联合骨化三醇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
沈佳英, 范佳佳, 张晨, 王晓艳, 朱梦娜, 任菁菁
2025, 23(1): 69-7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37
34 1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单用多奈哌齐与多奈哌齐联合骨化三醇口服治疗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临床效果,以期为MCI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2年7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MCI患者1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4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多奈哌齐5 mg/d+安慰剂(生理盐水胶丸)1丸/d,观察组口服多奈哌齐5 mg/d+骨化三醇0.25 μg/d,分别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比较2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评分。   结果   2组MMSE、MoCA、FAQ评分在治疗6、12个月较基线时均改善(P<0.05);以治疗12个月为终点,观察组的MMSE优于对照组(P<0.05),2组MoCA、FAQ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5%(1/74)和1.02%(1/98),服药依从差的比例分别为12.16%(9/74)和11.22%(11/98),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99、0.849)。   结论   非药物干预基础上口服多奈哌齐或联合口服多奈哌齐+骨化三醇对MCI有治疗效果,但联合用药未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疾病感知和治疗信心对非自杀性自伤倾向青少年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沈琴伟, 罗萍, 郑吉锋
2025, 23(1): 73-7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38
28 1
摘要:
  目的   探讨非自杀性自伤倾向青少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疾病感知和治疗信心对治疗依从性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1月于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3例非自杀性自伤倾向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治疗依从性得分、疾病感知和治疗信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疾病感知和治疗信心与治疗依从性的关系,并根据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分将其分为高依从性组和低依从性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结果   37.17%(42/113)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高治疗依从性患者的年龄、病程、饮酒史、共患抑郁症、疾病感知、治疗信心、RBANS得分与低治疗依从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疾病感知与治疗依从性呈负相关关系(r=-0.504,P < 0.001),治疗信心与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关系(r=0.518,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0.051)、共患抑郁症(OR=0.177)、疾病感知(OR=0.817)、治疗信心(OR=1.905)以及RBANS得分(OR=1.221)均为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非自杀性自伤倾向青少年治疗依从性较差,提高患者的疾病感知能力和治疗信心,或能作为改善治疗依从性的关键目标。
瑞马唑仑对老年手术患者谵妄风险的影响分析
黄常君, 谢秀秀, 郭少惠, 史思仁
2025, 23(1): 77-8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39
23 1
摘要:
  目的   合理选择麻醉药物是降低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关键。新型超短效苯二氮䓬类静脉镇静药物瑞马唑仑具有起效快、恢复迅速、无蓄积等优势,在老年患者中应用潜力巨大。本研究探讨瑞马唑仑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谵妄风险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1年7月—2023年5月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10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丙泊酚组和瑞马唑仑组,每组50例。丙泊酚组予以丙泊酚麻醉诱导及术中麻醉维持,瑞马唑仑组予以瑞马唑仑麻醉诱导及术中麻醉维持。记录2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及术后谵妄发生率。   结果   2组患者术中均未使用尼卡地平,但术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麻黄碱用量瑞马唑仑组低于丙泊酚组(P < 0.05);2组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0.887,P=0.346);丙泊酚组患者麻醉苏醒后即刻、术后1 d及术后3 d谵妄发生率分别为26.00%(13/50)、6.00%(3/50)、2.00%(1/50),瑞马唑仑组分别为14.00%(7/50)、4.00%(2/50)、4.00%(2/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1.818,P=0.178)。   结论   瑞马唑仑应用于老年手术患者中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但对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及谵妄发生风险的影响与丙泊酚相当。
慢病防治研究
糖尿病患者降糖药临床应用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李阳, 胡小磊, 朱月皓
2025, 23(1): 81-8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40
35 1
摘要:
  目的   基于西班牙分类法(Granada-Ⅱ)对住院糖尿病患者降糖药临床应用中的药物相关问题(DRPs)进行调查和分析。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年1—12月于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出院的4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西班牙分类法(Granada-Ⅱ)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和分类。   结果   共纳入40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男性202例、女性198例,涉及16个科室。根据Granada-Ⅱ分类法对这些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和分类,结果显示,研究对象DRPs发生人数77例(发生率为19.25%),包括DRP3(55例,13.75%)、DRP5(50例,12.50%)、DRP6(23例,5.75%)。总药次为150药次。其中,用法不适宜(65药次,43.33%)问题最为突出,其次为超推荐剂量用药(24药次,16.00%)、配伍禁忌(23药次,15.33%),联合相互作用药物(20药次,13.33%)、禁忌证用药(18药次,12.00%)发生率较低。   结论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的使用仍存在一定问题,包括配伍禁忌、用法不适宜等,可采用Granada-Ⅱ分类法进行评估。针对药物剂量错误、药物相互作用等常见DRPs,临床治疗应加强患者教育、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指导,以减少DRPs的发生。
妇幼卫生研究
手足口病对儿童口腔菌群的影响研究
蒋亚洲, 朱苏月, 乔继冰, 沈男, 吴让, 刘峰
2025, 23(1): 85-8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41
25 1
摘要: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手足口病(HFMD)儿童的口腔菌群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变化特点。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确诊为HFMD的患儿86例以及同期在院体检健康的儿童38名,分别纳入HFMD组和对照组。收集所有纳入儿童的双侧颊黏膜唾液拭子并从中提取基因组DNA,质检后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对测序获取的生物学信息进行聚类、注释、组间比较。利用α和β多样性分析分别比较丰度、多样性和结构变化;对2组丰度前十的关键菌属再次进行显著差异比较,筛选生物标记物。   结果   2组共聚类操作分类单元(OTU)为1 891个,其中HFMD组1 047个,对照组844个,组间共有544个。相对于健康儿童,HFMD组的口腔菌群结构发生改变,shannon指数(P<0.05)和ace指数(P<0.05)均显著降低。关键菌属中以纤毛菌属(P<0.05)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P<0.05)丰度降低为标志特点。   结论   HFMD儿童口腔菌群存在紊乱,多样性和丰度显著降低,且以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降低为特点。该结果可为后期研究HFMD微生态学机制及其靶向干预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基社卫生研究
上海市3~16岁儿童屈光进展的时间与空间差异研究
邵洁, 黄蛟灵, 陈金枝, 高梓天, 黄倩, 张怡, 王玉林
2025, 23(1): 89-9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42
29 1
摘要:
  目的   探索城区和城郊不同年龄和屈光状态儿童屈光发育进展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近视精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上海市城区和城郊合计10 652名儿童,分析等效球镜度(SE)分布和进展及影响因素。   结果   城区和城郊比较,城区2年ΔSE变化最快的是7~9岁组[ΔSE(-0.96±1.19)D],城郊是10~12岁组[ΔSE(-0.60±1.08)D]。学龄期儿童2年ΔSE变化最快的依次是远视组、近视前期组、低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进展最慢(P < 0.05)。基线调查年龄(β=-0.183)、基线SE(β=-0.267)、地区(β=0.300)是3~9岁组儿童屈光度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β=-0.139)、基线调查年龄(β=0.130)、基线SE(β=-0.046)、基线散光度(β=-0.086)、地区(β=0.288)是10~16岁组儿童屈光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学龄前儿童应重视远视储备;城区7~9岁、城郊10~12岁及远视和近视前期儿童是重点监测和干预对象,应提高城区建筑物、教室和家庭布局的空间频谱。
有机磷中毒后代谢指标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住院期间预后的相关性
徐勋宏, 徐茂华, 李晓红
2025, 23(1): 94-9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43
27 1
摘要:
  目的   有机磷中毒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等特点,若处理不及时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代谢指标在急性有机磷中毒后处于动态变化中,并具有预测有机磷中毒预后的潜能。为此本研究通过测量有机磷中毒患者代谢指标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有机磷中毒患者代谢指标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急诊医学科治疗的245例有机磷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中毒后72 h内血样,分析患者代谢指标动态变化。同时收集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情况,采用Cox回归方程分析有机磷中毒患者代谢指标动态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   结论   中毒后72 h内患者随机血糖、钠离子、血肌酐、血尿素氮均处于动态变化中,但氯离子水平变化不明显。245例患者中共56例患者死亡纳入预后不良组,189例患者好转纳入好转组;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钠离子变化值(HR=2.958,P=0.021)、血肌酐变化值(HR=4.759,P < 0.001)、血尿素氮变化值(HR=7.101, P < 0.001)及年龄大(HR=1.109, P=0.001)、中毒至入院时间长(HR=6.872, P < 0.001)是有机磷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高(HR=0.910)是有机磷中毒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P < 0.05)。   结论   中毒后72 h内患者随机血糖、钠离子、血肌酐、血尿素氮均处于动态变化中,但氯离子水平变化不明显,且钠离子、血肌酐、血尿素氮动态变化情况及年龄、中毒至入院时间、AChE活性与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斯金纳程序式教学理论在糖尿病足中高危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苏巧丹, 诸葛福媛, 王俊, 屠昕
2025, 23(1): 98-10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44
31 1
摘要:
  目的  健康教育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举措,本研究探讨了斯金纳程序式教学理论在糖尿病足中高危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旨在降低糖尿病足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足中高危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试验组(51例)。对照组和试验组最终各48例、47例完成研究。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健康教育中运用斯金纳程序式教学理论,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2组足部护理知识和自护行为评分、血糖水平及足部皮肤状况。  结果  试验组健康教育后足部检查、足部日常护理、足部趾甲修剪、足部皮肤干燥、鞋袜选择及足部问题治疗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足部自护行为除“在过去1周内,你有几天洗了脚”项外,其余各项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教育后对照组和试验组足部总体状况均较健康教育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总改善情况(OR=2.765,95% CI:1.561~4.891, P<0.001)优于对照组(χ2=5.902,P<0.05)。  结论  相比常规健康教育,将斯金纳程序式教学理论用于糖尿病足中高危患者健康教育中,可提高患者足部护理知识水平,增强足部自护行为、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足部皮肤状况,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问题解决疗法对首发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范亚丹, 陈晶, 余小定, 罗萍
2025, 23(1): 103-10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45
29 1
摘要:
  目的  分析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问题解决疗法干预在首发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抑郁症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0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首发中重度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问题解决疗法。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症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及认知灵活性[认知灵活性问卷(CFI)]。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HAMD-24量表评分中各维度及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所降低,观察组总分为(17.84±2.7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0.15±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CFI量表中可选择性、可控性及总分分别为(51.81±6.22)分、(18.91±2.74)分、(71.31±7.40)分,均高于对照组[(42.53±4.37)分、(15.72±2.83)分、(60.22±6.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问题解决疗法能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改善首发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提高患者认知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诊断技术研究
盆底超声评估女性混合性尿失禁疗效的临床研究
刘闪闪, 方悦, 周一波
2025, 23(1): 107-11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46
32 1
摘要:
  目的  为提高混合性尿失禁(MUI)临床治疗水平,丰富MUI病情监测途径,探讨盆底超声用于MUI病情诊断及疗效监测的可行性。  方法  纳入2020年6月—2023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170例MUI女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5例)和观察组(8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尿失禁药物结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神经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至治疗12周监测患者MUI临床症状指标、尿动力学指标和盆底超声指标变化。  结果  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观察组72 h尿失禁次数[(3.64±1.45)次、(1.36±0.48)次]和1 h尿垫试验漏尿量[(19.15±2.24)g、(5.13±1.18)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25±1.74)次、(4.83±1.46)次和(24.73±3.16)g、(12.64±1.59)g,P<0.001];观察组最大尿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和膀胱尿道后夹角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而治疗12周后,2组各项临床症状、尿动力学及盆底超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盆底超声与尿动力学指标均可有效反映MUI治疗时程延长的疗效变化情况,且盆底超声具有无创、便捷、低成本、易重复检测等特点,在MUI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估方面更具优势。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水平动态分析与治疗后超声特征的相关性
蒋俊杰, 盛晨威
2025, 23(1): 111-11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47
37 1
摘要:
  目的  检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患者治疗后的超声特征与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3月于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抗凝治疗的12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水平,根据随访过程中的下肢静脉血栓栓塞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与治疗后超声特征的相关性和复发风险时间点。  结果  随访过程中共34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复发情况纳入复发组,其余93例患者纳入非复发组。复发组的股静脉[FV,(8.53±1.51)cm/s]等超声血流信号值均低于未复发组[(19.79±5.29)cm/s,t=12.231,P < 0.001];治疗6个月后的D-二聚体水平与FV(r=-0.499,P < 0.001)、肌间静脉(CIV,r=-0.588,P < 0.001)、腘静脉(POV,r=-0.538,P < 0.001)的超声血流信号值均呈负相关关系;治疗6、9、12个月后的D-二聚体水平对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的复发风险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可监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后的复发风险,在抗凝治疗3个月后应开始注意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异常升高,延长患者的抗凝治疗时间,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复发。
医学综述
社区人群自我健康管理理论及运用研究进展
黎婉钰, 顾超, 张敏, 金花, 于德华
2025, 23(1): 115-12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48
39 3
摘要:
基于当前慢性病患者人数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健康管理需求的不断增长,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区居民实施有效的自我管理有助于提升慢性病管理效果、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减轻医疗系统负担、提高健康意识。随着健康教育和行为研究的发展,健康信念模型、自我效能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健康行为改变理论模型以及PRECEDE-PROCEED模型、IKAP模型、CCM模型、跨理论模型、IMB模型、BCW模型等干预模型应运而生。这些理论和模型为健康教育和干预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精确了解其在不同社区环境中的作用和效果,帮助医务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设计更符合社区特征的健康促进项目。本文综述了当前在国内外社区人群中应用的主要自我健康管理理论、模型创立信息、理论基础、应用领域和局限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研究方案下的干预策略和相关干预措施,探讨了这些理论和模型如何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变和慢性病的有效管理。通过综合分析, 本文强调了在提升社区人群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理论与模型的实践应用价值, 以及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健康管理实践的重要性和潜力。
外泌体非编码RNA在骨肉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胡雪梅, 潘宝龙, 白萤萤, 杨洋
2025, 23(1): 122-12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49
24 1
摘要:
骨肉瘤(OS)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其具有进展快、恶性程度高、易转移的特点。骨肉瘤的转移常在疾病早期就已发生,主要转移部位为肺部,是治疗失败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能在多种体液中找到的细胞外囊泡,直径为40~160 nm,具有细胞间通讯以及维持细胞结构的功能。外泌体中包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mRNA和ncRNA等,其中ncRNA在通过细胞间通讯致使骨肉瘤远端转移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MiRNA、lncRNA以及circRNA是目前研究较多的ncRNA,其能在多个分子水平对影响骨肉瘤转移的相关分子进行调控。外泌体ncRNA在骨肉瘤中表达水平可发生升高或降低,能通过提高骨肉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诱导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血管生成、激活相关信号通路等调控骨肉瘤的进展与转移。在骨肉瘤耐药方面,外泌体能够通过传递ncRNA,诱导敏感细胞耐药。同时,由于外泌体自身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作为骨肉瘤诊断、预后和转移等生物标志物方面非常具有应用潜力。近年来,外泌体ncRNA在骨肉瘤的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外泌体ncRNA在骨肉瘤转移、化疗耐药以及作为潜在相关生物标志物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肉瘤转移的机制研究、治疗及预后等提供参考。
预防/保健 中医/康复
手法淋巴引流联合肌内效贴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水平的影响
何熙梅, 曹亚臣, 周香, 叶志强
2025, 23(1): 127-13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50
34 1
摘要:
  目的  为提高乳腺癌术后康复水平,探索手法淋巴引流联合肌内效贴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乳腺癌手术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2组均进行分阶段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实施手法淋巴引流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测定患者干预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评价干预后生活质量、肩关节功能、运动耐力水平,统计患者上肢水肿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前屈、外展、内收和后伸等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1);研究组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评价表(FACT-B)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118.37±10.79)分、(88.95±7.4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5.92±10.36)分、(80.46±7.03)分,P < 0.001];研究组最大心率持续时间、6 min步行距离和Gunnar Borg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心率恢复时间则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01);研究组干预期间上肢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23%(6/65) vs. 23.08%(15/65), χ2=4.600,P=0.032]。  结论  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手法淋巴引流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可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增强运动耐力,并有助于降低上肢水肿发生风险。
基于整体力学的超声可视化注射联合针刀松解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效果观察
徐倩岚, 王华燕, 詹晶晶, 吴单, 杜奋飞
2025, 23(1): 131-13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51
35 1
摘要:
  目的  探讨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简称“腰3横突综合征”)患者接受基于整体力学的超声可视化注射下针刀松解治疗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腰3横突综合征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基于整体力学的超声可视化注射+针刀松解治疗,B组采用腰3横突尖的超声可视化注射+针刀松解治疗,C组采用常规针刺激痛点治疗。观察比较3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周、4周后Owestry功能指数、VAS评分,患者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A组总有效率(96.67%,29/30)显著高于C组(73.33%, 22/30,P < 0.05)。治疗前,3组Owestry功能指数、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治疗4周后Owestry功能指数、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4周后A组Owestry功能指数、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 < 0.05)。A组总依从率(96.67%,29/30)显著高于C组(70.00%,21/30,P < 0.05)。A组手术点肿胀、剧烈疼痛、肌无力、瘀斑、出血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33%,1/30)显著低于C组(26.67%,8/30,P < 0.05)。  结论  基于整体力学的超声可视化注射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指数和疼痛评分,提高患者依从性,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与写作能力现状调查及现实意义
钟鉴宏, 霍荣瑞, 陈康, 游雪梅, 马良, 宁瑞玲
2025, 23(1): 135-13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52
37 1
摘要:
  目的  调查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论文写作与发表现状、写作困境和指导期望,以期优化研究生科研培养模式。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3年4月以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全日制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从基本情况、科研思维、论文发表和写作现状、论文写作与发表困境、课程开设现状和学生期望等6个方面进行调查。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 142份。曾主持过研究生创新课题的博士比例显著高于硕士。对阅读的文献或专业指南质疑的比例以及在学术活动中主动发言或提问的比例均很低。博士在英文期刊发表论文的比例高于硕士。多数研究生的期刊论文阅读能力、文献提炼总结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科研工具运用能力、科研数据分析能力等均较差。论文选题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对学科热点了解不足、对课题兴趣不清晰以及无法凝练科学问题。既往接受过科研思维和写作指导培训的比例低,网络视频被认为是帮助最大的教学模式。科研思维培养、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和期刊选择是最被研究生期望获得的3个培训内容。  结论  临床医学研究生选题困难比例高、论文发表比例较低、文献提炼总结等科研能力较差,建议针对性开设规范化的科研思维培训、写作指导相关课程或论坛,逐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完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医学综合研究
智能预警系统在脓毒症休克患者集束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陈晓蕾, 吴卉卉, 张其霞, 木晶晶, 吴晓晓
2025, 23(1): 140-14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53
36 1
摘要:
  目的   探讨智能预警系统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能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以2022年1—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综合ICU病房治疗的129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为对照组,以2023年2—12月智能预警系统实施后的117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集束化治疗综合管理,观察组采用智能预警系统进行疾病管理。   结果   2组1 h和3 h集束化治疗措施完成率[1 h完成率:98/117(83.8%) vs. 90/129(69.8%);3 h完成率:104/117(88.9%) vs. 101/129(7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6 h措施完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而6 h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治疗后的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11.73±2.67)d]明显短于对照组[(13.04±2.85)d, t=3.722, P < 0.05];2组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预警系统开展前后的满意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智能预警系统可提升脓毒症休克患者集束化治疗措施完成率,降低血清乳酸水平,提高6 h乳酸清除率,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甲状腺切除患者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效果的meta分析
刘洁, 韩鹏, 隋芳, 闫金凤, 张玺平, 侯唤, 毕莹
2025, 23(1): 143-14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54
28 1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国内外有关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甲状腺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指导患者术前正确口服碳水化合物。   方法   利用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3月2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软件(5.3版)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meta分析。   结果   16篇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共计1 793例患者。试验组为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照组为术前常规禁饮食,结果显示:术前口干口渴指标[95% CI(-2.39~-0.47), P=0.003],术后恶心呕吐指标[95% CI(0.41~0.80), 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指标[95% CI(-2.73~-0.69), P=0.001],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指标[95% CI(-1.56~-0.87), P<0.01], 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指标[95% CI(-1.07~-0.13), P=0.010], 住院时间指标[95% CI(-2.67~-1.55), P<0.01],术后并发症数指标[95% CI(0.08~0.32), P<0.01], 均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与常规护理相比,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甲状腺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是安全且有益的,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期跌倒风险与风险感知的差异性
杨嫦, 周敏捷, 凌乐洁, 骆国钢
2025, 23(1): 148-15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55
31 2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期的跌倒风险现状及其不同跌倒风险等级患者的风险感知水平差异。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2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356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跌倒风险量表、跌倒风险感知量表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及跌倒风险感知水平,并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期跌倒风险与风险感知的差异。   结果   356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期患者中78例(21.91%)跌倒低风险,88例(24.72%)跌倒中风险,190例(53.37%)跌倒高风险;124例(34.83%)跌倒风险感知为低感知,117例(32.87%)中感知,115例(32.30%)高感知。不同跌倒风险等级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期患者跌倒风险感知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低、中、高风险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期患者组内跌倒风险感知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低风险患者中,高感知占51.28%(40/78),跌倒中风险患者中,低感知占32.95%(29/88),跌倒高风险患者中,低感知占67.37%(128/190)。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期跌倒风险较高,且存在跌倒风险及风险感知水平的差异性。
全科护理研究
HFEMA结合CATCH模型构建老年患者跌倒安全管理体系效果分析
焦剑慧, 胡兰英, 张瑜, 李志萍, 单清, 张潇, 杨艳, 袁媛
2025, 23(1): 153-15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56
33 1
摘要: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与效应分析(HFEMA)方法结合CATCH跌倒管理模型构建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管理体系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12月的老年住院患者36 888例为研究对象,比较HFEMA结合CATCH跌倒管理模型实施前后跌倒发生率、跌倒伤害情况以及护理人员跌倒宣教落实率、老年患者及家属跌倒知识知晓率。   结果   HFEMA结合CATCH跌倒管理模型实施后,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由2022年上半年的0.13%(21/16 696)降至下半年的0.04%(9/20 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7,P=0.006)。实施前2、3、4级跌倒伤害例数分别由5例、2例、8例下降至3例、0例、4例(Z=9.828,P<0.05)。护理人员跌倒宣教落实率由95.1%(15 878/16 696)升至100.0%(20 192/20 192),老年患者及家属跌倒知识知晓率由85.3%(14 242/16 696)升至92.5%(18 678/20 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CATCH跌倒管理模型相结合构建出集跌倒评估、预防、干预为一体的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管理体系,有效降低患者跌倒风险,值得推广。
6S+X管理对“一院两区”模式下公立医院院区服务的影响
刘苑, 杨学知, 刘晓菊, 苏珣, 袁汀
2025, 23(1): 157-16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57
24 1
摘要:
  目的   旨在提高患者的就医服务质量,本研究首次探索“6S+X”管理推动公立医院“一院两区”模式下深化优质院区服务实践的效果。   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30名护理人员,按照医院服务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315例患者,实施常规管理方式)和观察组(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315例患者,实施“6S+X”模式)。比较2组的效果反馈与评价、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患者住院时间、费用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病房管理、整体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管理能力得分分别为(4.49±0.75)分、(4.52±0.71)分、(4.92±0.60)分、(4.62±0.68)分,较对照组(3.23±0.53)分、(3.27±0.65)分、(3.46±0.58)分、(3.17±0.53)分更高(t=9.202、9.643、13.238、11.679,均P<0.001)。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01)。患者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度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72±1.44)d较对照组(9.37±1.63)d短(t=20.337,P<0.001),平均住院费(1 254.62±131.24)元总较对照组(1 638.25±103.78)元更低(t=51.880,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24%(300/315),高于对照组的82.22%(259/315,χ2=26.683,P<0.001)。   结论   “6S+X”管理模式可以推动公立医院“一院两区”模式下深化优质院区服务实践并提升管理成效和护理质量。
风险分级护理联合闭环式管理对细菌性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功能恢复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林晓敏, 蔡圆圆, 钱金吉, 林小清
2025, 23(1): 162-16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58
39 1
摘要:
  目的   分析将风险分级护理与闭环式管理联合应用于细菌性肺炎患儿的临床效果,观察其对患儿临床症状、功能恢复及心理状态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风险分级护理联合闭环式管理。比较2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肺功能、舒适度及负性情绪水平,统计2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情况。   结果   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喘憋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和用力肺活量(FVC)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儿童舒适度问卷、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SCARED)及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6%(48/50),高于对照组[82%(41/50),χ2=5.005, P=0.025]。   结论   风险分级护理联合闭环式管理可有效缓解细菌性肺炎患儿临床症状,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缓解患儿不良情绪,提高患儿舒适度及家长满意度。
Habilitation护理模式对糖尿病脑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王雪, 董兵轮, 芦阳, 刘羽, 赵鑫
2025, 23(1): 167-17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59
29 1
摘要:
  目的   探讨Habilitation护理模式在糖尿病脑病(DE)中的护理效果,以及对患者血糖控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6月期间,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选取(整群抽样法)398例DE患者,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接受Habilitation护理模式干预(2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198例),对比相关指标。   结果   经Habilitation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餐后2 h血糖[2hPG,(9.28±0.51)mmol/L vs. (9.97±2.11)mmol/L]、餐后血糖波动值[PPGE,(2.28±0.51)mmol/L vs. (2.54±0.45)mmol/L]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6.27±0.63)% vs. (6.49±1.26)%]、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均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丙二醛(MDA)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abilitation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血糖控制情况,提升DE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机体炎症、减轻神经损伤。
全科诊疗实践
1例重度肺功能不全患者脊柱侧凸矫形术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朱徐锐, 郝静, 张伟, 董媛媛, 顾小萍
2025, 23(1): 172-17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0
26 1
摘要:
脊柱侧凸合并胸廓畸形患者往往肺功能受到严重损伤,给手术麻醉带来极高的风险,脊柱矫形手术后近期肺功能会进一步下降,因此,围手术期选择合适的手术麻醉策略对保护患者肺功能十分重要。本文报道1例脊柱侧凸术前伴有严重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