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3卷  第2期

全科医学论坛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发展与思考
张安, 罗昕, 梁婧茗, 鲍勇
2025, 23(2): 175-17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1
28 3
摘要:
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在当前公共卫生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展望。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注重预防为主, 上医治未病的思想, 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具有鲜明的应用优势。我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4类重大慢性病为重点的防治策略中, 中医药融入慢性病防控及健康管理尤显重要。本文总结和分析了中西医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我国卫生方针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必然性, 以及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 中西医结合在疾病预防、控制和慢病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整合中西医资源、提高服务连续性、提升服务便捷性和舒适性等挑战, 而通过有效应对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可以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的深化与发展。本文提出了公共卫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必须以中西结合的理念为主, 发挥中西医理论与学科固有特点, 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特点的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 为实现全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提供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专家共识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中西医康复策略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脑卒中中西医康复专家共识编写组
2025, 23(2): 179-18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2
23 4
摘要:
脑卒中为“四高”疾病, 即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发生率达到50%, 如果误治或失治, 会使痉挛状态被永久地固定下来, 不但会引起患侧肢体的疼痛、僵硬, 而且会造成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和活动度受限, 最终造成残疾(致残率高达75%)。解除痉挛是脑卒中偏瘫康复的重点和难点, 其可直接影响中风偏瘫康复的疗效。为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 脑卒中中西医康复专家共识编写组基于临床实际, 通过整体论治与个体化康复相结合, 制定了本项专家共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应以中西医结合康复为核心, 联合康复医学科、针灸科等多学科团队, 从诊断、西医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康复治疗、评价指标、预防调摄等方面予以综合管理, 充分借鉴国内外临床实践经验, 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临床疗效确切、发展潜力巨大。
专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血清尿酸与COPD和肺通气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严镓文, 吉郡珠, 韩瑞婷, 余海滨
2025, 23(2): 186-18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3
23 3
摘要:
  目的   相关研究提出了血尿酸(UA)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通气阻塞的发生发展之间的联系, 本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   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汇总数据中筛选与COPD、血尿酸、肺通气相关的基因位点, 将其作为工具变量, 分别使用IVW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采用MR-PRESSO、MR-Egger截距法、leave-one-out法对相关基因位点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IVW结果显示: UA与COPD发生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OR = 1. 053, 95% CI: 0. 932 ~ 1. 189, P = 0. 406), 且MR-PRESS和MREgger均未观察到水平多效性和异质性。UA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值(FEV1%)改变之间无因果关系(β = -0. 006, P = 0. 686), UA与一秒率(FEV1 / FVC)改变之间无因果关系(β = -0. 004, P = 0. 323), MRPRESSO和MR-Egger观察到水平多效性和异质性, 但对存在水平多效性的基因位点进行剔除后, 结果依然无显著关联(UA-FEV1% P = 0. 412, UA-FEV1 / FVC P = 0. 303), 利用留一法对相关基因位点进行逐个剔除后没有观察到上述因果关系发生显著变化。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UA与COPD发生呈正相关关系, 与FEV1%、FEV1 / FVC改变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但均无显著的因果关系。
hs-CRP与白蛋白比值对呼吸衰竭COPD患者撤机失败的预测价值
徐晓敏, 余鸿艳, 徐茂华, 韩利峰
2025, 23(2): 190-19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4
9 2
摘要:
  目的   通过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白蛋白(Alb)与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机失败的关系, 分析其对该类患者撤机失败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收治的242例呼吸衰竭COPD患者, 根据撤机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 撤机成功组(180例)与撤机失败组(6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呼吸衰竭COPD患者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 绘制ROC曲线分析hs-CRP与Alb比值对呼吸衰竭COPD患者撤机失败的预测价值。  结果   撤机成功组患者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hs-CRP、hs-CRP与Alb比值、胃肠功能受损发生率较撤机失败组低, 机械通气时间较撤机失败组短, Alb水平较撤机失败组高(P <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较大、APACHEⅡ评分高、hs-CRP与Alb比值较高均为呼吸衰竭COPD患者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 ROC曲线结果显示, 年龄、APACHE Ⅱ、hs-CRP与Alb比值预测呼吸衰竭COPD患者撤机失败的AUC为0. 735、0. 716、0. 927, 其中hs-CRP与Alb比值的预测价值最高。  结论   呼吸衰竭COPD患者撤机失败的发生与hs-CRP与Alb比值的上升有关, 其可以作为撤机失败发生的预测因子。
关注肺健康, 实现COPD防治关口前移
王妍, 闫巍
2025, 23(2): 194-19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5
8 1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被认为是世界各地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照护负担。慢阻肺所带来的沉重疾病负担, 已被广泛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而广泛的诊断不足和误诊导致患者得不到治疗或治疗不当, 更加剧了慢阻肺的防控形势。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 目前认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尽早干预应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的努力方向, 并且可以产生非常积极且显著的公共卫生影响。然而, 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慢阻肺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当前慢阻肺的全球诊疗现状并不乐观。在我国, 居民对慢阻肺的认知度低下, 基层医务人员对慢阻肺的相关知识和防治技能掌握欠缺, 严重影响了慢阻肺的早期规范化防治。本文叙述了我国慢阻肺防治现状, 提出关注肺健康, 对有慢性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及有慢阻肺高危因素的人群实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时转诊, 与三级综合医院呼吸专科医生协同, 共同完成对其闭环管理, 实现肺部健康, 以期为慢阻肺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以及及时和适当的治疗干预提供参考并打开新的机会之窗。
全科医学论著
跨专业共享决策在双胎妊娠孕妇中的应用研究
王凤英, 章翀, 尹宗智, 江楠, 钱悦, 赵保静, 司方圆
2025, 23(2): 198-20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6
8 1
摘要:
  目的  探讨双胎孕妇参与跨专业共享决策方案的应用效果, 为促进孕产妇参与共享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2年3—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门诊孕检的108例双胎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追踪至入院分娩。将孕妇按产检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54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法实施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参与跨专业共享决策方案。比较分析2组围产儿的不良结局、临床决策参与程度、医疗决策参与满意度与医院焦虑抑郁情绪。  结果  干预后, 2组胎儿的双胎生长不一致、低出生体重儿和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对照组医患共同决策问卷患者版得分为(25. 24±4. 18)分, 观察组为(40. 50± 6. 25)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01)。观察组医疗决策参与满意度得分为(68. 17 ± 9. 50) 分, 对照组为(45. 83±11. 3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01)。观察组医院焦虑抑郁得分为[3. 00(2. 00, 4. 00)分], 对照组为[7. 00(6. 00, 8. 00)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01)。  结论  双胎孕妇在参与跨专业共享决策后, 可以改善围产儿不良结局, 提高临床决策参与程度、提升医疗决策参与满意度, 降低产后焦虑和抑郁情绪。
LncRNA-DGCR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放疗疗效、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韩康, 景文江, 伍永升, 李源, 范志刚
2025, 23(2): 203-20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7
13 1
摘要:
  目的  探讨LncRNA-DGCR5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 2021年1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05例NSCLC患者, 根据LncRNA-DGCR5表达情况分为低表达组(41例)和高表达组(64例), 分析LncRNA-DGCR5表达量与患者放疗疗效、预后的关系。  结果  癌组织LncRNA-DGCR5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1. 21±0. 45 vs. 4. 02±0. 89, t = 28. 872, P < 0. 05)。低表达组相比于与高表达组肿瘤低分化占比、TNM分期为Ⅲ~ Ⅳ期占比更高(63. 41% vs. 17. 19%, χ2 = 23. 401, P < 0. 05;56. 10% vs. 32. 81%, χ2 = 5. 566, P < 0. 05), 客观缓解率更低(46. 34% vs. 87. 50%, χ2 = 27. 648, P < 0. 05), 3年无病生存时间(DFS)更短(27. 00个月vs. 31. 00个月, log-rank χ2 = 10. 120, P < 0. 05)。肿瘤低分化、TNM分期为Ⅲ ~ Ⅳ期、存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位DFS更低, 分别为28. 15、28. 66、27. 45个月(χ2 = 9. 074、5. 105、12. 116, 均P < 0. 05)。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LncRNA-DGCR5表达均为影响NSCLC患者中位DFS的相关因素(P < 0. 05)。  结论  LncRNA-DGCR5在NSCLC癌组织中呈低表达, 与患者放疗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
miR-223 / mTOR / S6K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和抗体水平的相关性
白文花, 李向培, 刘娟, 刘焱, 蒋真
2025, 23(2): 207-21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8
10 1
摘要: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滑膜组织中miR-223表达与mTOR / S6K通路的相关性及miR-223 / mTOR / S6K通路与疾病活动性和抗体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7例中重度RA住院患者和同期9例因膝骨关节炎(OA)手术住院的患者。超声引导下获取或由骨科医生术中获取膝关节滑膜组织。QRT-PCR检测滑膜组织中mTOR、S6K、RPS6 mRNA和miR-223表达水平。分析2组间miR-223水平以及mTOR、S6K、RPS6 mRNA水平的差异。RA组分析miR-223表达水平与mTOR、S6K、RPS6 mRNA水平的相关性, 并分析miR-223水平和mTOR、S6K、RPS6 mRNA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指标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的相关性。  结果  RA组miR-223水平较OA组显著升高(P < 0. 001), RA组S6K、RPS6 mRNA水平较OA组均显著降低(P < 0.05), RA组与OA组mTOR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组miR-223表达水平与S6K、RPS6 mRNA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 < 0.05), miR-223表达水平与mTOR mRNA水平无相关性。RA组miR-223、mTOR mRNA水平与血清抗CCP抗体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 < 0.05), RPS6 mRNA水平与血清抗CCP抗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09)。RA组miR-223表达水平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43), RPS6、mTOR和S6K mRNA水平与血清CRP水平均无相关性。  结论  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中存在miR-223 / mTOR / S6K通路异常, 且与抗CCP抗体、CRP水平相关, 为RA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青年耐多药肺结核感染风险Nomogram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何芳, 王书, 夏文娟, 黄鹏飞, 王华
2025, 23(2): 211-21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9
9 1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年肺结核患者发生耐多药感染的危险因素, 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耐多药肺结核的发病风险。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肺结核的青年患者203例并收集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67例患者作为验证组, 另136例患者作为建模组, 根据是否发生耐药分为耐药组75例和非耐药组61例。通过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青年肺结核患者发生耐药的危险因素, 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肺部空洞性病灶、营养不良、糖化血红蛋白高、痰涂片阳性、低收入是青年肺结核患者发生耐多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上述危险因素建立预测风险Nomogram模型, 建模组和验证组判断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904、0. 743, 提示该模型有良好的诊断能力。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提示建模组和验证组数据集中的曲线与模型拟合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该模型预测耐多药发生风险与实际感染风险的一致性较好, 拟合优度良好(P = 0. 438、0. 733)。  结论  基于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Nomogram模型预测能力强, 有助于评估青年肺结核患者发生耐多药感染的概率, 从而尽早做好干预措施, 改善患者预后。
后疫情阶段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张玲玲, 王穆群, 郭锋
2025, 23(2): 215-21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70
9 2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 探索可靠的临床指标来预测易进展为重症的高危人群。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2年12月—2024年2月收治的85例COVID-19患者,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非重症组(47例)和重症组(38例),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差异,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模型, 筛选出重症的危险因素, 并绘制ROC曲线, 比较各危险因素及联合应用对预测重症的价值。  结果  与非重症组比较, 重症组糖尿病患病率、BMI更高, 嗜酸性粒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更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糖尿病和BMI是重症的影响因素。CD4+T淋巴细胞、BMI和糖尿病预测重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77、0. 748和0. 663;灵敏度分别为81. 6%、60. 5%和36. 8%;特异度分别为85. 1%、93. 6%和95. 7%。而三者联合构建模型的AUC为0. 928, 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 4%和76. 6%。  结论  CD4+T淋巴细胞降低单独或联合BMI值高和患糖尿病可以良好地预测COVID-19患者的病情严重性。
FGFR3TERT基因突变与尿道上皮细胞癌病理分级相关性研究
任莹, 何喻, 李萍
2025, 23(2): 219-22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71
9 1
摘要:
  目的  探讨FGFR3TERT基因突变与尿道上皮细胞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为探索该病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 选择1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提取所有患者尿液中细胞基因组DNA, 以Real-time PCR检测其FGFR3TERT基因多态性, 并探讨与其细胞病理诊断分级的关系。  结果  实验组标本的FGFR3基因外显子7、10和15 DN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 < 0.05);HIT组(T1, T2, T3, T4和Tis)的结果高于LIT组(Ta, P < 0.05);实验组内随着细胞恶性程度的升高细胞内FGFR3基因外显子7、10和15 DNA含量逐渐增高; TERT启动子的2个热点突变C228T和C250T在实验组中不同病理学分级的野生型占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逐渐下降: Ta (5/8, 62.5%), T1(11/29, 37.9%), T2(9/40, 22.5%), T3(7/28, 25.0%), T4(7/27, 25.9%)和Tis (4/18, 22.2%); HIT组(T1, T2, T3, T4和Tis)均出现了C228T突变, C250T突变和C228T+C250T双突变。  结论  细胞基因组FGFR3基因外显子7、10和15 DNA含量和TERT启动子的C228T和C250T多态性与尿道上皮细胞癌病理分级相关, 可作为尿道上皮细胞癌病理分级的生物标志物。
艾地苯醌联合舍曲林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潘飞, 许彤, 张景丹, 赵峥, 李亚迪, 徐亚南, 徐亚辉
2025, 23(2): 223-22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72
9 1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采用艾地苯醌联合舍曲林治疗的效果, 并分析其对认知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4例老年PSD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各52例, 分别接受舍曲林、艾地苯醌联合舍曲林治疗, 疗程为8周。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4、8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 评估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安全性。  结果  2组HAMD评分比较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4、8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 且研究组HAMD评分随时间延长降低趋势更为明显;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15%(50例), 高于对照组的82.69%(43例, χ2=4.981, P=0.026);与治疗前比较, 2组治疗后MMSE评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即刻记忆、记忆商数、血清SOD及GSH-PX活性均升高, 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更高(P < 0.05);治疗后2组MD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 且研究组更低(P <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1%(5例), 与对照组(5.77%, 3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PSD患者应用艾地苯醌联合舍曲林有助于减轻抑郁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认知功能, 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安全可靠。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结构与远期预后的影响
李祺, 罗贵全, 刘磊, 谭震, 任宏强
2025, 23(2): 227-23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73
10 2
摘要:
  目的  分析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AF)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A)后左心结构与射血分数的变化, 并探讨RFA对生存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于遂宁市中心医院房颤中心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患者共379例, 根据住院期间是否行RFA分组, 进一步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并结合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确定为射频组33例与对照组126例, 比较2组基线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比较住院期间与随访期间的部分超声心动图指标并评估心脏结构改善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射频组与对照组的远期生存情况。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并评估RFA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射频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2组具有可比性。与入院时比较, 射频组在随访期间复查超声心动图指标中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有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中, 射频组中4例(12.1%)和对照组中39例(31.0%)达到随访终点事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射频组比对照组的远期预后更好(P=0.049)。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左室射血分数与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 结果显示RFA依然是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HR=0.335, 95%CI: 0.116-0.964, P=0.043)。  结论  RFA可以改善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的患者左心结构和射血分数, 是提升预后的重要因素。
IL-33、TIMP-1、MMP-2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张雨婷, 沈炜, 顾佳萍
2025, 23(2): 231-23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74
8 1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HBC)不同进展程度血清白介素-33(IL-3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变化, 并分析血清IL-33、TIMP-1、MMP-2水平与不同程度肝硬化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收治的HBC代偿期患者60例(代偿组)、HBC失代偿期患者60例(失代偿组)以及未合并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慢性组)。分析血清IL-33、TIMP-1、MMP-2水平与肝硬化发生的关系, 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IL-33、TIMP-1、MMP-2对HBC预后的价值。  结果  失代偿组血清IL-33、TIMP-1、MMP-2水平高于代偿组及慢性组(P < 0.05), 代偿组血清IL-33、TIMP-1、MMP-2水平高于慢性组(P < 0.05);血清IL-33、TIMP-1、MMP-2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r=0.784、0.691、0.698, 均P < 0.001);ROC曲线显示, 血清IL-33、TIMP-1、MMP-2水平预测HBC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分别为81.25%、81.25%、84.37%, 特异度分别为69.32%、68.18%、71.59%, AUC分别为0.762、0.734、0.830。  结论  血清IL-33、TIMP-1、MMP-2在HBC患者中高表达, 且与肝硬化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 血清MMP-2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更高。
全科临床研究
输注血小板治疗对成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王巧红, 陈星星, 朱为民, 甘慧玲, 许仙仙, 卞兵兵, 李萍, 杨鹏, 单仁飞, 蒋永泼
2025, 23(2): 235-23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75
13 1
摘要:
  目的  血小板减少是脓毒症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输注血小板常用于增加血小板计数, 但对脓毒症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输注血小板治疗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入住台州医院ICU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输注血小板治疗, 将患者分为输注血小板组(PT组)和未输注血小板组(NPT组)。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以减少组间不平衡。利用Cox回归模型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 分析输注血小板治疗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274例脓毒症患者, 其中57例患者接受输注血小板治疗, 成功匹配了38对患者纳入分析。PT组与NPT组28 d死亡率[31.6%(12/38)vs.36.8%(14/38), P>0.05]和90 d死亡率[36.8%(14/38)vs.39.5%(15/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PT组与NPT组患者的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APACHE 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影响因素(HR=1.138, 95%CI: 1.066~1.215, P < 0.05), 输注血小板治疗不是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影响因素(HR=0.457, 95%CI: 0.182~1.146, 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APACHE 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子, 而输注血小板治疗不能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急性疼痛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郑勇红, 郑明军, 冯法博
2025, 23(2): 239-24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76
15 1
摘要:
  目的  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发展的状况, 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术后急性疼痛的异质性, 并探讨影响不同急性疼痛进展分型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3年9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180例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对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急性疼痛进行潜在剖面分析, 并通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因素。  结果  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急性疼痛进展得分为(6.78±1.13)分; 当类别数目为3时, AIC、BIC、aBIC下降趋于平缓, LMRT的P值>0.001, 故选取3个潜在剖面, 分别为轻度疼痛(35.54%)、中度疼痛(43.98%)、重度疼痛(20.48%); 重度疼痛患者BMI>24、骨折椎体个数>2个、骨水泥分布不满意、椎体恢复高度高、骨折部位在腰椎患者的占比显著高于轻度疼痛组和中度疼痛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 骨折椎体个数>2个、BMI≥24、骨水泥分布不满意、骨折部位在腰椎、椎体恢复高度高均为胸腰椎骨折术后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急性疼痛进展水平偏高, 且存在异质性; 其中骨折椎体>2个、BMI≥24、骨水泥分布不满意、骨折部位在腰椎以及椎体恢复高度高是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
慢病防治研究
Roy适应理论下的饮食管理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饮食行为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彭丹丹, 车腾腾, 周聪, 张倜, 韩叶青
2025, 23(2): 243-24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77
13 1
摘要:
  目的  科学合理的饮食管理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Roy适应理论构建了腹膜透析患者饮食管理方案, 旨在腹膜透析患者饮食管理开拓新路径。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规律腹膜透析的患者189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4例, 常规饮食管理)和Roy组(95例, Roy适应理论下的饮食管理), 对比2组饮食知识和行为、营养状况。  结果  Roy组干预后饮食知识评分为(17.88±3.09)分, 高于对照组的(14.56±3.45)分(P < 0.05);肾脏病饮食行为依从量表(RABQ)评分、每日蛋白质及总热量摄入量、限水及限盐合格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转铁蛋白(TRF)为(40.02±5.63) g/L、(109.31±8.22) g/L、(2.38±0.56) g/L, 均高于对照组的(33.56±8.09) g/L、(96.44±16.78) g/L、(1.92±0.34) g/L (P < 0.05);人体测量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5.33%(19/75), 低于对照组的41.33%(31/75, P < 0.05)。  结论  Roy适应理论下的饮食管理可提高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饮食知识水平, 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依从行为, 有利于改善营养状况, 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
丹斛通痹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糖脂代谢和心功能改善作用的研究
郏丽丽, 陈艳
2025, 23(2): 248-25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78
13 1
摘要:
  目的  探讨丹斛通痹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HD)心绞痛(伴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证)的临床效果, 及对患者糖脂代谢和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1年3月-2024年3月温岭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合并CHD心绞痛(伴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证)患者, 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 对照组予以西医药物治疗, 观察组增加丹斛通痹汤治疗。评价中医证候疗效, 记录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 检测血糖、血脂、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指标变化, 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93.33%(42/45)]高于对照组[73.33%(33/45), P < 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较对照组降低, 单次发作持续时间[(3.23±0.54) min]较对照组[(4.18±0.69) min, F=16.134, P < 0.001]缩短。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低于对照组(P < 0.001)。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低于对照组(P < 0.001)。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对照组, 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 < 0.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均低于对照组(P < 0.001)。  结论  在西医药物基础上增加丹斛通痹汤治疗, 能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合并CHD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及心绞痛临床症状, 改善糖脂代谢和心功能水平。
妇幼卫生研究
麻杏石甘汤加味联合穴位贴敷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分析
周芳芳, 尚莉丽, 王洁洁
2025, 23(2): 253-25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79
13 2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中医内治法、外治法(麻杏石甘汤加味口服联合外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0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4例。每组患儿均予西医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联合肺俞穴位贴敷治疗, 均治疗7~14 d。评估2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咳嗽、发热及肺部啰音)、住院时间、临床疗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和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的发生率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血清IL-6、CRP及PCT)水平。  结果  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儿的咳嗽缓解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2, P=0.017)。观察组血清IL-6、CRP及PCT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 < 0.05)。2组RMPP及SMPP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穴位贴敷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可快速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改善临床症状, 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效果显著, 且安全性良好。
孕期子宫动脉超声参数、血清PIGF水平与子痫前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李敏, 郑淑敏, 张红霞, 戴呈呈, 刘超, 于鹏
2025, 23(2): 257-26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80
13 1
摘要:
  目的  分析在子痫前期患者中子宫动脉超声参数、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IGF)水平变化的意义。  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收治的80例子痫前期孕妇为观察组, 分为轻度/重度子痫前期亚组, 同期3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子宫动脉超声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流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S/D)]、血清PIGF;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子宫动脉超声参数、PIGF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采用ROC曲线评估子宫动脉超声参数、PIGF对预测子痫前期严重程度的价值。  结果  观察组RI (0.62±0.12)、PI (1.64±0.32)、S/D (0.58±0.18)高于对照组(0.56±0.10、1.30±0.17、0.46±0.18), 血清PIGF[(33.24±7.36) pg/mL]低于对照组[(50.12±10.10) pg/mL, P < 0.05];RI、PI、S/D升高是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 PIGF升高是保护因素(P < 0.05);观察组轻度25例, 重度55例, 重度子痫前期亚组RI、PI、S/D较高, PIGF较低(P < 0.05);RI、PI评估子痫前期严重程度的AUC为0.565、0.568(P>0.05), S/D、PIGF、联合检测的AUC为0.685、0.648、0.774(P < 0.05)。  结论  子痫前期孕妇RI、PI、S/D升高, 血清PIGF降低, 均与子痫前期的发病相关, 联合检测可评估子痫前期严重程度。
儿童支气管哮喘外周血中CST1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玲, 杨敏, 刘文春
2025, 23(2): 261-26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81
8 1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外周血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N(CST1)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9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儿童哮喘患者52例(观察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52例,分别采集2组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ST1、IFN-γ、IL-33、IL-4和IL-13的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CST1蛋白表达与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IL-33、IL-14和IL-13水平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CST1蛋白表达对儿童哮喘的诊断效能。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中CST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观察组中,CST1的表达与C-ACT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601, P<0.001);与血清IL-3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16, P=0.002);与血清IFN-γ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13, P=0.002);与血清IL-4、IL-13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42,P<0.001;r=0.425,P=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中CST1蛋白表达水平诊断儿童哮喘的AUC为0.876(95% CI: 0.807~0.945),截断值为944 pg/mL,此时灵敏度为90.4%,特异度为61.5%;血清中CST1蛋白表达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AUC为0.711(95% CI: 0.568~0.854),截断值为1 404 pg/mL,此时灵敏度为70.4%,特异度为68.0%。  结论  儿童哮喘患者血清中CST1蛋白表达升高,并与患者C-ACT评分、血清IL-33蛋白表达、Th1/Th2失衡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中CST1蛋白表达可作为儿童哮喘诊断和评估的生物学指标。
手法通乳联合火龙罐治疗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疼痛程度及炎症反应的改善效果
周洁, 张斌斌, 余丽丽, 纵艳艳
2025, 23(2): 265-26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82
11 1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法通乳联合火龙罐治疗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疼痛程度及炎症反应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天台县中医院治疗的117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58例)与B组(59例),A组予以单纯手法通乳治疗,B组予以手法通乳联合火龙罐治疗。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皮肤发红、乳房疼痛、肿块数目、肿块大小、脓肿数目、体温)、疼痛程度(VAS评分)及炎症反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中医证候疗效、综合疗效。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B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A组(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B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A组(P<0.05);2组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均降低(P<0.05),且B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均低于A组(P<0.05);B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6.61%(57/59),高于A组[84.48%(49/58),P<0.05];B组综合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3.22%(55/59),高于A组[79.31%(46/58),P<0.05]。  结论  手法通乳联合火龙罐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较好,可减轻患者症状,缓解疼痛,降低炎症反应,值得推行。
基社卫生研究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
蒋美红, 袁琛
2025, 23(2): 269-27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83
11 1
摘要:
  目的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治疗难度较大,为提高患儿预后水平,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儿童RMPP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4年6月长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RMP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2组基本治疗方法相同,观察组增加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评价2组RMPP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清炎症标志物和肺损伤标志物水平,随访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RMPP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  观察组RMPP总体治疗有效率[97.78%(44/45)]高于对照组[82.22%(37/45), χ2=4.444,P=0.035];观察组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等肺炎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hs-CRP、降钙素原、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01);观察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RMPP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4.44%(2/45)]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9/45), P < 0.05]。  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可用于治疗儿童RMPP,通过清除气道炎症分泌物,减轻炎症反应和肺损伤,促进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提高疗效。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四手操作配合LEARNS模式健康教育对阻生牙拔除术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配合度的影响
姜爱君, 徐冬冬
2025, 23(2): 273-27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84
12 2
摘要:
  目的  随着阻生牙拔除术患者数量的增多,临床对于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应用四手操作配合LEARNS模式健康教育,分析其对阻生牙拔除术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配合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阻生牙拔除术的11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联合四手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LEARNS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认知水平及心理状态,统计2组患者治疗配合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牙科畏惧量表(DFS)及牙科焦虑量表(DA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配合度为98.2%(56/57),高于对照组[85.7%(48/56),P < 0.05];阻生牙拔除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2/57),低于对照组[17.9%(10/56),χ2=6.127,P=0.013]。  结论  四手操作配合LEARNS模式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阻生牙拔除术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配合度,能有效缓解患者牙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值得临床应用。
多学科协作下生活方式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姚国利, 陈琳霞, 马灵亚
2025, 23(2): 277-28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85
11 3
摘要:
  目的  采用多学科协作下生活方式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观察其对患者精神症状、代谢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制定生活方式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1月—2024年6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52例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生活方式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协作下生活方式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症状、代谢指标及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为(37.96±4.27)分,低于对照组的(49.64±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代谢指标[BMI、腰围、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量表(SQLS)总分为(68.13±6.00)分,低于对照组的(85.15±8.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86, P<0.001)。  结论  多学科协作下生活方式管理模式可促进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病情恢复,改善代谢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诊断技术研究
腕管综合征患者高频超声纹理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邹庆国, 徐华军, 范慧慧, 金强, 季国飞
2025, 23(2): 282-28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86
10 1
摘要: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分析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纹理特征,并分析高频超声纹理特征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以期为该病的诊断提供更好的方法。  方法  以2021年1月—2023年1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8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纳入同期因其他因素就诊的100例非腕管综合征患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高频超声纹理特征,绘制ROC曲线分析高频超声纹理特征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结果  病例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直方图熵均低于对照组,偏度、峰值、亮度熵以及中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病例组像素均值比、同深度均值比、中值比、同深度中值比、Q0.5、Q0.6、Q0.7、Q0.8、Q0.9、Q1均低于对照组,Q0、Q0.05、Q0.1以及Q0.15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病例组厚度最大值、厚度中值、厚度均值、长度最大值、长度中值、长度均值、病灶面积、长轴、短轴、离心率以及病灶周长均小于对照组(P < 0.05);灰阶共生矩阵、形态学特征以及一阶统计量联合诊断腕管综合征患者的AUC(0.934)显著高于单一灰阶共生矩阵AUC(0.762)、形态学特征AUC(0.884)以及一阶统计量AUC(0.753)。  结论  高频超声纹理特征分析中灰阶共生矩阵、形态学特征以及一阶统计量对腕管综合征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3种联合的诊断价值更高。
医学综述
近红外荧光成像在泌尿系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张炜杰, 阿卜杜热合曼·则比布拉, 乔炳璋, 木拉提·热夏提
2025, 23(2): 286-29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87
9 1
摘要:
传统检查方法在泌尿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些方法往往存在检查耗时长、检查频繁等问题,从而导致X射线或放射性同位素过度暴露,以及造影剂过敏等风险。光学成像是一种无辐射、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实时成像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比于可见光,近红外光在穿透深度和降低组织自身荧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提供高信噪比的成像效果。其不仅能够清晰地展现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还可以用于无创评估肾功能水平及变化。此外,一些纳米探针因具有肾脏清除速率快及荧光强度优异等特点,可用于术中评估输尿管的受损及术后修复情况。同时,具有肿瘤靶向性的探针能够精确地标记肿瘤位置,从而协助术者切除肿瘤并判断切缘的性质,具备手术导航能力。作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近红外荧光成像在泌尿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旨在综述相关荧光探针的制备策略及其在泌尿系统结构、功能和肿瘤特异性成像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目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局限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应用方向。
铁死亡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春莉, 李红燕
2025, 23(2): 292-29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88
13 1
摘要: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年龄依赖性、迟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以典型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为特征。目前PD的病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除了传统观点认为的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以及其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异常沉积外,人们逐渐发现多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参与了PD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细胞焦亡、细胞自噬和细胞铁死亡。细胞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是由脂质过氧化过度驱动和铁依赖性调节,其与PD在病理生理学上有共同特点。细胞铁死亡主要是由铁过度沉积、氨基酸代谢失衡、脂质过氧化和线粒体损伤等导致神经细胞毒性,最终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和丧失。因此,铁螯合剂、铁死亡抑制剂和亲脂抗氧化剂等一些相关药物可以通过抑制金属离子反应,减少铁代谢失衡和氧化应激损伤来抑制细胞铁死亡,从而干预PD的发病和进展。基于此,本文针对铁死亡在PD中的潜在致病机制及选择性抑制细胞铁死亡在缓解和治疗PD中的分子机理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开发靶向抑制铁死亡的干预和治疗PD奠定了基础。同时研究细胞铁死亡的机制可以为未来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以帮助改善PD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进展,为PD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全科医疗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
范天松, 王培栋, 彭艳艳, 杭卫红, 马潇
2025, 23(2): 296-29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89
13 1
摘要: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指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升高为特征的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导致人体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损害,同时在妊娠不良结局和胎儿畸形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全科医学的研究涵盖了所有人群各个器官系统的各类疾病,要求全科医疗应关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健康问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人体的影响涵盖了各年龄段的不同系统的疾病,与全科医疗健康问题的多个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2022年中国医师协会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22年版)》中全科医疗实践涉及的主要疾病,包括疾病早期与健康问题、基层常见病与多发病、合并多种疾病的临床情况。本文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全科医疗健康问题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全科医生和社会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重视。通过早期预防和干预,可以避免或减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维护居民健康,使全科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在制定相应政策、指南、共识时,应增加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重视,倡导高危人群加强健康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重视疾病的预防,积极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研究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本文为进一步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及影像研究进展
何靖怡, 夏娟, 马小静
2025, 23(2): 300-30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90
9 1
摘要: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管疾病,其特征是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导致不同严重程度的出血综合征和肺、肝和神经系统中存在的动静脉畸形(AVM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的鼻出血,AVMs可并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动脉高压、高输出量心力衰竭、肝衰竭、门静脉高压、脑脓肿和中风等。HHT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使用库拉索岛标准和通过对ENGACVRL1、SMAD4等基因进行基因分析非常重要。因该疾病存在潜在血管危害及并发症风险,且个体间表现差异较大,最佳管理方法是了解临床表现和疾病的早期体征以及长期、定期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多模态成像如经胸超声心动图、CT和MRI可准确地显示该疾病的内脏受累情况,可作为早期筛查HHT血管病变的重要途径,血管造影是诊断和介入治疗HHT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应用于肺和中枢神经系统中。近期在药物作用于血管生成的分子途径方面取得了进展,对血管生成的病理生理学有了更好的理解,影像学同时有助于了解新疗法的临床反应、止血疗效及安全性,有望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诊断和治疗HHT内脏动静脉畸形至关重要。本文就HHT的临床表现结合超声心动图、CT、MRI、血管造影等影像学特点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预防/保健 中医/康复
周兰教授从痰瘀互结论治中晚期卵巢癌的经验
程慧娟, 周兰
2025, 23(2): 305-30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91
9 1
摘要:
卵巢癌是女性高发恶性肿瘤,因病因尚不明确,且缺乏早期发现的有效方法,临床确诊时多为晚期。晚期卵巢癌复发率高,生存率低。中晚期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和化疗,可根据患者对铂类药物的敏感性分类应用铂类或非铂类药物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根据基因检测可考虑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免疫治疗。卵巢癌中医属“癥瘕”“积聚”,周兰教授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痰瘀互结,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基本方法,配合清热解毒、疏肝行气、健脾养血、调摄冲任、滋阴润燥等法,治疗中晚期卵巢癌及手术、化疗、靶向、PARP药物应用后并发症的中医治疗,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疗效佳。
基于中医古籍数据挖掘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规律及有毒中药的应用
于佳佳, 刘梦, 王晓强, 仇莎, 张云杰
2025, 23(2): 309-31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92
8 1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医古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思路及配伍规律,探索中医古籍处方中有毒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应用情况。   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筛选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古代中医方剂、医案。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药物功效等的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运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搜索文献13 211条,统计处方988份,中药315味,累计用药频次8 375次,频次在80次以上的药物共计28味,涉及有毒中药共计41味,含有毒中药的处方共计598首,占所有处方的60.53%。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为主,肺、心、肝次之;药物功效以补虚药最多,其次为理气药、温里药。关联规则得出5组药对、10组角药,其中陈皮、半夏、生姜、甘草、茯苓、白术、人参是古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得出6个新处方药组。   结论   古代医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用药以辛温为主,治疗方法以益气健脾温中为基础,病理因素上侧重理气畅中、化湿祛痰。疾病的后期、重症期在补虚的基础上,加强有毒中药的应用,以攻毒破积消癥。
加速康复外科对高龄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疗效分析
王崇佳, 顾春江, 章志望, 王春, 郑春雷
2025, 23(2): 314-31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93
10 1
摘要:
  目的   探索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2年2月于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行TKA手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法分为ERAS组和传统组,并接受不同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前、术后第3天、1个月和1年的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和膝关节主动活动度(ROM),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2例老年患者,其中ERAS组106例,传统组96例。相比于传统组,ERAS组的术中失血量显著降低[(151.2±9.3)mL vs. (133.7±10.5)mL,P < 0.001],住院时间显著缩短[(8.8±1.3)d vs. (10.2±1.7)d,P<0.001],并发症率显著降低[45.8%(44/96) vs. 30.2%(32/106),P=0.022],术后第3天OKS评分更高[(21.6±4.5) vs. (26.8±3.6),P < 0.05],术后第3天[(67.8±10.5)° vs. (71.8±7.0)°,P < 0.001]和术后1月[(80.7±8.3)° vs. (85.1±7.6)°,P < 0.001]时的活动度显著更高。2组1年随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70岁以上高龄老年TKA患者,ERAS可改善术后疼痛,加速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且不增加死亡率。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皖西革命老区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立体式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
张均, 蒋品, 唐欢, 张扬, 彭想想, 陈奉玉, 张春明, 杨惠, 孙良业
2025, 23(2): 318-32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94
13 1
摘要:
  目的   从用人单位、全科医师及患者多角度出发,全方位构建立体式评价皖西革命老区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为皖西地区全科医师的能力提升、成绩考核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2—5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岗位胜任力条目池及模型初稿。采用目的抽样法,分别从深入全科临床实践、熟悉全科理论教育和从事医院管理3类人群中选取咨询专家13人。2023年5—8月使用专家咨询法发送2轮咨询表,根据专家评分及意见修改皖西地区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岗位胜任力模型各指标权重。   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0%和84.62%,第一轮专家熟悉、判断、权威系数分别为0.88、0.93、0.91,构建皖西革命老区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立体式评价模型,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41个。一级指标根据组合权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0.341 0)、“公共卫生服务能力”(0.254 7)、“人文执业能力”(0.164 1)、“沟通协作能力”(0.141 3)、“继续教育和学习能力”(0.099 1)。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最高的是“医防融合能力”(0.194 0)。“提供及时、有效、安全的双向转诊”(0.029 2)是权重最高的三级指标。   结论   本研究从3个维度立体式构建了皖西革命老区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该评价体系科学合理,针对性强,可为皖西地区今后的全科医师培养提供参考方向。
“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理念下中医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郭丹丹, 王东岩, 李竹英, 李佳卓, 王金贺, 于思明
2025, 23(2): 323-32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95
7 1
摘要:
  目的   在国家持续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探讨“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理念下中医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方法   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康复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4个专业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员为研究对象,以“五术”医学教育理念为导向,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中医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构建和实施“一个理念、两横融合、三纵贯穿、五维培养,多元评价”的创新课程体系。   结果   90.55%(115/127)的学员认为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实用性,能调动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88.98%(113/127)的学员认为能提高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及与临床结合能力,特别适合不同层次的临床医生,92.13%(117/127)的学员认为基础与临床融会贯通能力得到提升,知识变得立体而鲜活,66.14%(84/127)的学员认为能提高创新能力,89.76%(114/127)的学员表示职业素养有所提升,增加了自信心和岗位胜任力。   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此创新课程体系能提升学员自主学习能力、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岗位胜任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医学综合研究
肛瘘诊治过程中多模态数据应用初探
柳奕诚, 叶倩倩, 徐进, 赵文俊, 吴闯, 汪庆明
2025, 23(2): 327-33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96
11 1
摘要:
肛瘘是一种常见肛周疾病,手术是唯一的治疗途径,但术后常伴有复发率高、失禁率高和致畸率高的特点。术前四诊参与辅助检查有助于完善治疗方案,制定精准化的手术路径,改善临床预后。近年来多模态领域发展迅速,在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而肛瘘的诊治过程也涵盖多种模态数据分析,为其客观化研究进行补充。本文将结合中西多模态研究与肛瘘的交叉部分,从传统多模态与四诊多模态2个角度进行切入,分析当前研究现状与局限:(1)传统多模态基于图像包括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与超声(ultrasound),初步探索上述技术在肛瘘术前、术中与预后研究中的开展; (2)四诊多模态数据囊括“望、闻、问、切”在肛瘘诊治中的应用,回顾当前四诊技术的实践。通过横向比对传统与四诊多模态数据的多维应用,总结当前其他疾病领域中多模态数据的前沿应用,对比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等多层次融合,以期为肛瘘诊治方案开拓研究视野,为多模态、跨模态在临床的研究应用中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改善肛瘘预后。
我国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现状分析
许晓娜, 吴红杰, 曹旭, 杜玮
2025, 23(2): 331-33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97
8 1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现状,为系统评价全科医师岗位胜任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10月1—31日,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华医学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有关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的相关文献。   结果   初步检索有关文献893篇,经多次筛选,最后将66篇纳入分析。66篇文献中有41篇(62.1%)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体系构建,采用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37篇,56.1%)和Delphi法(32篇,48.5%)。9篇文献参考了WONCA树模型。岗位胜任力体系以多条目为特点,其中一级指标数3~8个不等,平均5.8个; 最后一级条目12~123个不等,平均34.3个。文献涉及研究对象:全科住培医师,社区全科医师,农村全科医师,农村订单式医学生,家庭医生,乡村医师,助理全科医师,全科主治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师。一级指标排名前5位的是职业道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全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教育学习能力。   结论   国内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的研究,以模型构建为主,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逐渐增多。与国外经典模型不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被着重强调。
全科护理研究
“一核多元”安宁疗护模式对肺癌晚期患者癌因性疲乏、希望水平及抑郁情绪的影响
杜晓霞, 孙媛媛, 鲁德玕, 赵新月, 徐焕毓, 苏淑芬
2025, 23(2): 335-33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98
13 1
摘要:
  目的   在肺癌晚期患者中应用“一核多元”安宁疗护模式,探究患者癌因性疲乏、希望水平及抑郁情绪的变化。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晚期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一核多元”安宁疗护)及对照组(常规安宁疗护),各30例。比较2组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癌因性疲乏[癌症疲乏量表(CFS)]、希望水平[Herth希望量表(HHI)]、焦虑抑郁情绪[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生命意义[生命意义量表(MiLS)]、生活质量[国际肿瘤患者生命质量测定表(QOL-C30)]。   结果   2组干预6周后CFS、HAMD、HAMA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MiLS高于干预前(P < 0.01),干预6周后观察组CFS低于对照组,MiLS高于对照组,调整干预前各指标水平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干预6周后,观察组希望水平中高水平比例为66.67%(20/30),对照组为36.67%(11/30),观察组生命意义中高水平比例为53.33%(16/30),对照组为26.67%(8/30),观察组希望水平、生命意义中高水平比例均高于对照组(Z=2.237、4.444,P=0.025、0.035)。   结论   “一核多元”安宁疗护用于肺癌晚期患者能够降低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焦虑抑郁情绪水平,提升希望水平、生命意义及生活质量水平。
基于格林模式的分阶段康复护理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叶杨, 陈和珍, 王谊, 王鉴顺
2025, 23(2): 340-34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99
13 1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格林模式的分阶段康复护理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能改善骨盆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   方法   以2021年7月—2022年7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治疗的6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以2022年10月—2023年12月住院治疗的71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采用基于格林模式的分阶段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骨盆功能恢复状况。   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住院期间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2(9.7%),观察组为1/7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9,P=0.033)。出院前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骨盆功能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骨盆功能恢复状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基于格林模式的分阶段康复护理可缩短骨盆骨折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骨盆恢复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自我超越联合引导性想象音乐干预在肺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刘静慧, 戴红, 鲍莉莉, 卢海燕
2025, 23(2): 344-34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00
10 1
摘要:
  目的   构建自我超越联合引导性想象音乐干预方案,旨在提高肺癌患者的护理质量。   方法   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分组法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诊治的101例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自我超越联合引导性想象音乐干预,比较2组负性情绪、希望水平、应对方式、肺功能锻炼依从性和肺功能。   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Herth希望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医学应对问卷中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肺功能锻炼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用力肺活量为(2.90±0.35)L,1 s用力肺活量占预测值百分比为79.09±4.66,呼气峰流速为(7.58±1.37)L/s,均高于对照组[(2.57±0.47)L、73.45±5.22、(6.90±1.24)L/s; F=19.091、16.782、15.681,均P < 0.001]。   结论   自我超越联合引导性想象音乐干预既可减轻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希望水平,又能促使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肺功能锻炼配合度,有助于肺功能的改善。
皖西地区3 300名临床护士工作环境感知对职业倦怠影响的调查研究
张瑛, 施学芝, 童雪银, 王正云, 吴姚
2025, 23(2): 348-35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01
11 1
摘要:
  目的   了解皖西地区二级及三级公立医院临床护士工作环境感知与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工作环境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 为改善执业环境状况、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8—9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护士工作环境感知量表、中文版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对皖西地区18所二级医院及8所三级医院的3 300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将测评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   结果   护士感知工作环境条目均分为(2.97±0.63)分,职业倦怠条目均分为(3.23±0.33)分。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t=2.182,P=0.029)、特殊科室(t=2.073,P=0.038)、收入满意度(t=-2.164,P=0.030)、是否为专科护士(t=-2.163,P=0.031)、护士感知工作环境中的人力物力(t=-4.508,P<0.001)、护理管理(t=-4.917,P<0.001)、专业实践(t=-6.355,P<0.001)7个维度是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结论   皖西地区护士职业倦怠总发生率为66.55%,护士感知执业环境对职业倦怠感有显著影响,管理者应立足于医院护理服务质量与组织管理,提升护士执业环境满意度,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水平,稳定护士队伍发展。
全科诊疗实践
以心室颤动为突出临床表现的氟乙酸中毒1例
谢鹏昕, 孙丽杰, 任川, 韩江莉, 陈少敏, 李丹, 陈宝霞, 张媛
2025, 23(2): 353-35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02
16 2
摘要:
心室颤动(VF)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寻找VF的病因对后续诊疗十分关键,其最常见的病因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病和离子通道病等。本文报道1例由氟乙酸中毒引起的VF,患者为男性,35岁,主因“胸闷10小时,意识丧失2小时”于2022年9月2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患者接触可疑毒物后出现胸闷,伴言语不清,乏力,继之突发意识丧失,心电图提示为VF、室性心动过速和部分导联ST段抬高,伴有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右室收缩功能下降,经一系列检查提示上述临床表现由氟乙酸中毒引起,经血液灌流和解毒剂乙酰胺治疗后逐渐好转。该病例报道提示在VF病因鉴别诊断中应考虑毒物或药物中毒,特别在患者可能接触有毒物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