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3卷  第3期

全科医学论坛
我国全科医生发展现状及需求预测
胡冰稚, 张涛, 陈小玲, 陈小东, 史树银
2025, 23(3): 357-36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03
5 0
摘要:
  目的  分析2012—2021年我国全科医生发展变化情况,预测2022—2026年全科医生数量。  方法  运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分别采用灰色GM(1,1)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对我国全科医生数量进行预测分析。  结果  观测期内,我国全科医师数量、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人数、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全科医师数量由2012年的109 794人增加至2021年的434 868人,年均增长率为18.77%,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人数由2012年的37 173人增加至2021年的314 297人,年均增长率为30.58%,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由2012年的0.81人增加至2021年的3.08人,年均增长率为18.17%。建立的全科医生灰色GM(1,1)模型拟合等级为1级,平均相对误差为3.341%;建立最佳的全科医生指数平滑模型为Brown线性趋势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3.338%。  结论  指数平滑模型对2012—2021年我国全科医生预测精度优于灰色GM(1,1)模型,未来我国全科医师总量缺口问题将可能继续存在,需继续加大全科医师总量配置,优化全科医师培养和激励机制。
专题/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清白脂素的表达及其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李思曼, 陈娟, 张文杰
2025, 23(3): 362-36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04
4 0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血清白脂素是否存在异常表达,并分析其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为分析GDM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86例GDM患者(GDM组)和50例健康孕妇(对照组)。GDM患者根据血清白脂素中位数水平分为高表达组(44例)和低表达组(42例)。检测糖脂代谢指标和白脂素水平,分析白脂素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GDM的危险因素。  结果  GDM组血清白脂素水平[(2.56±0.61)ng/mL]高于对照组[(1.12±0.43)ng/mL, P<0.05]。GDM患者血清白脂素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呈正相关关系(r=0.312、0.327、0.403、0.462、0.51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BG(OR=3.216,95% CI:1.434~7.210)、FINS(OR=2.869,95% CI:1.395~5.902)、HOMA-IR(OR=3.511,95% CI:1.456~8.466)、白脂素(OR=2.659,95% CI:1.295~7.003)水平过高均是GDM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GDM患者血清白脂素呈高表达,且与患者糖脂代谢水平密切相关。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在妊娠期血糖管理中的临床应用
安妍, 祖菲, 董雪洁, 于萍, 朱巍
2025, 23(3): 365-36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05
5 0
摘要:
  目的  针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应用28 d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系统,观察FGM对患者血糖管理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更优的血糖监测手段提供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2年4—10月北京航天总医院确诊GDM并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GM组(49例)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组(49例),比较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平均血糖(MBG)、预估糖化血红蛋白(eHbA1c)、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低血糖发生率、体重达标情况及妊娠结局。  结果  FGM组MBG、eHbA1c水平显著低于SMBG组(P<0.05),2组FBG、2hPG、T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M组患者孕期的体重达标情况明显高于SMBG组[61.22%(30/49)vs. 40.82%(20/49),P<0.05]。FGM组孕妇剖宫产、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SMBG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体重增长未达标(OR=14.639, 95%CI: 1.747~122.655,P=0.013)是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剖宫产和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应用FGM系统有助于GDM患者达到理想血糖控制及体重控制目标,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妊娠糖尿病孕妇产后抑郁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初步验证
朱丹, 张丽芹, 张海波, 朱玲玲, 陈茜娅
2025, 23(3): 369-37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06
0 0
摘要:
  目的  构建妊娠糖尿病(GDM)孕妇产后抑郁(PPD)发生风险的预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初步验证。  方法  回顾性纳入南通大学附属南通妇幼保健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318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孕妇于分娩后6周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PPD组76例(23.9%)和非PPD组242例(76.1%)。收集2组人口学资料、妊娠期临床特征、血糖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回归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对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同时绘制临床决策曲线。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妊娠期体重增长量、独生子女、家庭人均月收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妊娠期并发症发生均是GDM孕妇PP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上述变量构建列线图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58(95% CI: 0.893~0.989),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模型的校准度良好,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基本一致(Hosmer & Lemeshow χ2=5.399,P=0.714);临床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利用该模型预测GDM患者发生PPD的风险>0.3时,及时针对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干预,可以获得较高的净获益。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GDM孕妇PPD发生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简单易用,预测效能良好,可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干预GDM孕妇PPD提供参考依据。
全科医学论著
中青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康斯坦, 高敏, 温高芹, 仲伟楠, 孙国珍
2025, 23(3): 374-37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07
2 0
摘要:
  目的  重返工作是中青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目前针对其重返工作准备度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调查中青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实施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1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重返工作准备度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衰弱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中青年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重返工作率为61.39%,已重返工作的患者共97例[不确定维持阶段占比12.37%(12例),主动维持阶段占比87.63%(85例)],未重返工作的患者共61例[前意向阶段占比57.38%(35例),意向阶段占比32.79%(20例),行动准备-自我评估阶段占比3.28%(2例),行动准备-行为阶段占比6.56%(4例)]。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术前射血分数、积极应对方式和社会衰弱为中青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是否返岗的影响因素。  结论  中青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重返工作现况有待改善。临床医护人员应制定并采取多维个性化干预策略,引导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及生活,同时帮助患者拓展其自身社会支持网络,避免社会衰弱的发生,进而早日回归正常家庭生活及工作,实现全面的社会康复。
Caprini评分联合血清学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
魏鑫源, 王才智, 王玲玲
2025, 23(3): 379-38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08
2 0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清学指标,探讨Caprini评分联合术前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10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及妇瘤科治疗的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下肢DVT的95例患者作为血栓组,以1∶2比例纳入同期入院行手术治疗但未发生DVT的19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非血栓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Caprini评分与术前D-D、FIB的关系,探讨三者联合应用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发生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  血栓组术后Caprini评分与术前D-D、FIB呈正相关关系(r=0.375、0.426,均P<0.05)。术后Caprini评分、术前D-D、FIB诊断DVT的AUC分别为0.832、0.811、0.78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50分、0.54 mg/L、3.26 g/L;灵敏度分别为62.10%、76.80%、69.50%;特异度分别为90.50%、74.70%、77.90%;而术后Caprini评分与术前D-D、FIB联合应用诊断DVT的灵敏度为78.90%,特异度为79.50%,AUC为0.859(P<0.05)。  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Caprini评分与术前D-D、FIB呈正相关关系,当术后Caprini评分≥8.50分且术前D-D≥0.54 mg/L、FIB≥3.26 g/L时,应该高度怀疑DVT。
环状RNA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变化
张丽亚, 朱攀, 金夏敏, 揭青青, 崔英波, 陈黎丽
2025, 23(3): 383-38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09
2 0
摘要:
  目的  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血浆中环状RNA(circRNA)的表达谱变化。  方法  选取2023年1—8月于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ROP患儿3例为ROP组,同期无ROP患儿3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筛选出血浆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应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基因本体论(GO)注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利用在线数据库预测circRNA可能靶向的微小RNA(miRNA)。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者血浆中共有108个circRNA呈显著差异性表达(P<0.05,差异倍数≥1),包括41个表达上调和67个表达下调的circRNA。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质子转运ATP合酶、细胞代谢等通路在ROP的发生发展中作用较大。应用miRanda和psRobot软件预测circRNA与miRNA差异表达的关系,绘制circRNA-miRNA调控网络图。  结论  ROP组与对照组中circRNA存在差异表达。这些circRNA可能参与ROP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可能成为ROP的新型诊断和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术前免留置双J管在输尿管软镜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吴宇, 冯飞鸣, 徐卫强, 谷明利
2025, 23(3): 388-39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10
2 0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免留置双J管对输尿管软镜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应用前景。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9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输尿管软镜治疗的100例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是否留置双J管将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50例术前免留置双J管,一期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对照组50例术前留置双J管,二期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通道鞘一次性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结石残留率等指标。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通道鞘一次性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结石残留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尿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泌尿系损伤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住院费用[(1.419±0.148)万元]低于对照组[(1.677±0.161)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4,P<0.001)。  结论  术前免留置双J管对输尿管软镜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残留率等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临床上值得推广。
miR-330-3p和AXIN1295a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阳, 王凯, 宋宗工
2025, 23(3): 392-39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11
3 0
摘要:
  目的  微小核糖核酸(miRNA)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小RNA-330-3p(miR-330-3p)和轴抑制蛋白1295aa(AXIN1295aa)表达对胃癌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10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30例。采用q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中miR-330-3p和AXIN1295aa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AXIN1295aa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胃癌组织中miR-330-3p与AXIN1295aa mRNA表达水平(1.79±0.24、0.52±0.1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05±0.14、0.11±0.03, t=30.382、40.575,均P < 0.05)。胃癌组织中AXIN1295aa蛋白阳性率(70.77%)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37.69%, x2=16.426,P < 0.001)。miR-330-3p和AXIN1295aa表达水平在不同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侵及浆膜层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miR-330-3p、AXIN1295aa表达水平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miR-330-3p、AXIN1295aa联用对胃癌患者3年死亡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846)。胃癌组织中miR-330-3p与AXIN1295aa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胃癌组织中miR-330-3p和AXIN1295aa高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密切相关,可作为潜在的预后评估指标。
基于AHP-TOPSIS法对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的合理用药评价与应用
王聪, 范凯凯, 刘洪峰, 王西勇
2025, 23(3): 397-40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12
2 0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的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式抽取2023年1—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应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的255份病历资料,以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药品相关循证医学资料、指南、专家共识及药品说明书作为理论依据建立本院DUE标准。采用层次分析(AHP)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并联合逼近理想值排序(TOPSIS)法对应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相对接近度(Ci)的分布区间将评价结果分为用药不合理、用药基本合理、用药合理3个层次。  结果  经AHP法联合TOPSIS法对255例应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的患者评价结果显示,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处方合理率较低,其中67例(Ci≥0.8,26.27%)用药合理,37例(0.6≤Ci<0.8,14.51%)用药基本合理,151例(Ci<0.6,59.22%)用药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用药指征、用药时机、营养评估、用药监测、联合用药和禁忌证。  结论  通过AHP-TOPSIS法建立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临床应用的DUE标准,该法以可量化数据形式展现,其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直观可信,能客观反映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该药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尚存在较多不合理现象,需制定有效措施给予干预并加强管理,以便发现问题并改进。
铁死亡相关基因在预测神经母细胞瘤患者预后价值中的意义
段金江, 刘星宇, 赵旭, 周凯, 沈启阳
2025, 23(3): 401-40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13
3 0
摘要:
  目的  神经母细胞瘤(NB)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颅外恶性肿瘤之一,它是一种来源于胚胎神经嵴细胞的儿童实体肿瘤,主要影响肾上腺或交感神经节的发育。因其异质性较大,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的偶发肿瘤到全身表现的广泛转移。虽然临床稳定的NB患儿可以完全治愈,但高危NB患儿的预后较差,需要联合治疗。鉴于此,探索高危NB患儿的预后生物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  方法  从TARGET和GEO数据库中获得原始数据126例和498例基因测序和临床病理原始数据。预测铁死亡相关基因(FRGs)作为NB患者预后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并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筛选与预后相关的关键FRGs。实验验证敲低神经母细胞瘤的多巴胺受体D4(DRD4)基因,观察肿瘤细胞的生存、迁徙和增殖能力。  结果  在TARGET队列中使用回归分析得到关键5个FRGs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基于5个FRGs计算风险评分, 并根据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高危组在免疫细胞中的丰度相对较高。高危组患者免疫肿瘤学指标表达上调。此外,高危组与氧化磷酸化和MTORC1信号有关。敲低DRD4基因,NB的生存细胞数减少、迁徙和增殖能力明显受抑制。  结论  预后预测模型中纳入的5个FRGs可作为预测NB患者预后的敏感生物标志物,可用于临床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
颈总动脉血流监测在成人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余哲, 祖晨晨, 盛世争, 李刚
2025, 23(3): 406-40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14
3 0
摘要:
  目的  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颈总动脉流速,并分析颈总动脉血流变异性与液体复苏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  以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2020年8月—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液体复苏前、后根据心脏每搏指数(SVI)变化率(ΔSVI)分为2组,ΔSVI < 10%为无反应组(42例),ΔSVI≥10%为有反应组(65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超声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液体复苏效果的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颈总动脉血流变异性预测液体复苏效果的价值。  结果  反应组被动抬腿试验前后速度时间积分差值(ΔVTI)、校正血流时间差值(ΔFTc)、颈总动脉峰值流速度变异率(ΔVpeakCA)、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ΔIVC)以及主动脉峰值流速呼吸变异率(ΔVpeakAo)均高于无反应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ΔVTI(OR=1.087,95% CI:0.009~0.876)、ΔFTc(OR=1.499,95% CI:1.013~2.219)、ΔVpeakCA(OR=1.555,95% CI:1.071~2.256)、ΔIVC(OR=2.427,95% CI:1.060~5.554)是影响液体复苏效果的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ΔVTI、ΔFTc、ΔVpeakCA、ΔIVC联合预测的AUC(0.969)显著高于ΔVTI(0.833)、ΔFTc(0.648)、ΔVpeakCA(0.886)、ΔIVC(0.596)单独预测。  结论  颈总动脉血流变异性是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因素,且ΔVpeakCA对患者的评估价值较高。
全科临床研究
艾司氯胺酮神经周围注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分析
庞希友, 廖俊峰, 徐潮阳
2025, 23(3): 410-41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15
0 0
摘要: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神经周围注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为临床制定术后镇痛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将2022年1月—2024年7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57例)与B组(58例),A组不进行神经周围注射,B组给予神经周围注射艾司氯胺酮+罗哌卡因。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 评分]、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术后镇痛效果(VAS评分)、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谵妄)发生情况。  结果  B组术后72 h的QoR-15评分[(107.42±7.46)分]高于A组[(102.17±6.95)分,P<0.05]。2组术后IL-6、TNF-α均呈下降趋势,且B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2组术后静态、动态的VAS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但B组升高幅度更小(P<0.05)。B组术后72 h的PSQI评分[(7.15±1.24)分]低于A组[(8.23±1.41)分,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2%(5/58),A组为12.28%(7/5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8,P=0.523)。  结论  艾司氯胺酮神经周围注射能够提高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降低炎症反应,减轻术后疼痛感受,改善睡眠质量。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成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余善招, 包益萍, 赵灵, 游晖
2025, 23(3): 414-41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16
1 0
摘要:
  目的  重症患者在应激情况下易发生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其中喂养不耐受(FI)是常见临床表现,长时间FI会加重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成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有效的FI风险预测工具。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4年5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96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发生FI的风险因素。将396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按照7∶3比例分成训练集(272例)和验证集(124例),采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在训练集中构建预测模型,使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评估。  结果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FI的发生率为35.86%(142/396)。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病史、使用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白蛋白水平<35 g/L、低血钾浓度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发生FI的独立危险因素。3种模型均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灵敏度,3种模型的Kappa值均>0.80,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均>0.90,其中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更高。  结论  3种模型的预测表现均较好,其中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FI预测模型更具有优势,可有效识别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FI发生风险,有利于预测和识别FI高风险患者。
“内镜精灵”辅助结肠镜在结肠息肉检查中的应用
李琼霞, 李秀梅, 叶颖剑, 李敏, 李嘉紫
2025, 23(3): 417-42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17
1 0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精灵”辅助结肠镜检查在结肠息肉检查中的应用价值,为医疗工作者诊断和筛查结肠息肉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选取2023年8月—2024年3月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1 08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0例)和试验组(540例)。对照组由常规内镜护士联合内镜医生在结肠镜检查中共同观察,试验组由“内镜精灵”辅助结肠镜检查进行实时监测。主要结局指标为结肠息肉的检出率(PDR),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结肠息肉的大小、息肉单发或多发、肠道准备质量以及检出结肠腺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  试验组PDR[24.07%(130/540) vs. 15.56%(84/54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31,P<0.001)。2组肠道准备质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息肉大小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在小息肉及微小息肉检出上更有优势;2组息肉数量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80例接受病理学检验的患者中,试验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内镜精灵”辅助结肠镜检查在提高结肠息肉检出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微小息肉及多发息肉,从而能够更早地对结直肠癌进行预防和治疗。
不同髌骨处理方式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疗效水平的影响
刘栋, 邵龙
2025, 23(3): 421-42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18
2 0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同步实施髌骨置换术和髌骨成形术对于患者术后髌骨力学特征、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1年9月—2023年9月安吉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成形组(40例)和置换组(40例),成形组于TKA过程中同步实施髌骨成形术,置换组于TKA过程中同步实施髌骨置换术。模拟分析患者术后髌骨生物力学特征,评估并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和髌骨功能变化,随访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置换组术后伸直、屈曲45°和屈曲90°状态下髌骨最大结构应力均低于成形组(P<0.001);置换组术后1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和Lysholm评分[(84.63±6.68)分、(87.92±7.18)分和(92.46±6.91)分]均高于成形组[(78.41±6.25)分、(81.85±6.47)分和(85.79±6.48)分,P<0.001];置换组术后1年Kujala评分和Feller评分[(86.47±6.54)分和(27.95±2.36)分]均高于成形组[(80.35±6.21)分和(25.42±2.14)分,P<0.001];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KA同步实施髌骨成形和髌骨置换均可有效预防并发症,但较髌骨成形,实施髌骨置换更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髌骨应力,改善膝关节及髌骨功能水平。
慢病防治研究
血清Cys-C、β2MG、SCr诊断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力衰竭的价值及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尚传波, 陈欣, 陈建国
2025, 23(3): 425-42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19
2 0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肾衰竭(CRF)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中应用血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肌酐(SCr)检测的价值,并分析其与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关系,为临床诊断该疾病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3年7月收治的60例CRF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0例CRF患者作为单纯CRF组,另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及观察组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Cys-C、β2MG、SCr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Cys-C、β2MG、SCr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CRF并发心力衰竭的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CRF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因素。  结果  观察组血清Cys-C、β2MG、SCr水平高于单纯CRF组和对照组,单纯CRF组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心功能Ⅳ级患者血清Cys-C、β2MG、SCr水平均高于Ⅰ级、Ⅱ级、Ⅲ级患者(P < 0.05)。血清Cys-C、β2MG、SCr联合检测诊断CRF并发心力衰竭的AUC值均高于单项检测(Z=4.303、3.843、5.867,均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β2MG、SCr水平均为CRF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血清Cys-C、β2MG、SCr均为CRF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影响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CRF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更高。
妇幼卫生研究
人口学、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指标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价值分析
陈鸳鸳, 马建婷
2025, 23(3): 430-43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20
2 0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孕早期孕妇的人口学特征、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探究这些因素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18年5月1日—2022年4月30日在宁波大学附属阳明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16 112例,按入院顺序将2018年5月1日—2021年4月30日的12 889例孕妇作为观察组,构建模型预测HDP;2021年5月1日—2022年4月30日的3 223例孕妇作为验证组,进行模型验证。调查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孕早期(8~12+6周)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数据,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观察组建立HDP预测模型, 并进行外部验证, 绘制ROC曲线并计算AUC, 分析该模型的临床预测价值。  结果  观察组共12 889例,其中HDP患者1 196例,占9.28%。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既往病史、BMI、血细胞比容(HCT)、HB、TG、HDL、LDL、TC、ALB均为HDP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各因素构建HDP的联合预测模型,评分阈值1.5分时预测HDP发生的AUC为0.766。  结论  基于人口学、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构建的临床模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泌乳Ⅱ期启动延迟与早产儿喂养和母亲母乳喂养心理的相关性
李玲燕, 厉建英, 黄子天, 项旦丹, 林小清
2025, 23(3): 434-43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21
2 0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母亲泌乳Ⅱ期启动延迟(DOL Ⅱ)的发生率,及DOL Ⅱ与早产儿喂养和母亲母乳喂养心理的相关性,以期为早产儿母亲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使用方便抽样,于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选择804例早产儿母亲为研究对象。倾向性评分后,DOL Ⅱ组与非DOL Ⅱ组各267例,比较2组早产儿院内喂养、母亲喂养态度、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持续时间的差异。  结果  早产儿母亲DOL Ⅱ发生率为36.3%(292/804)。DOL Ⅱ组早产儿胃管留置时间为(7.85±1.98)d,开始经口喂养时间为(6.65±1.53)d,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为39.7%(106/267),非DOL Ⅱ组分别为(7.19±1.67)d、(5.89±1.21)d和45.3%(121/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OL Ⅱ组母亲日均泌乳量为(28.65±7.85)mL,婴儿喂养态度为(61.44±13.13)分,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为(48.17±12.41)分,非DOL Ⅱ组分别为(30.75±7.94)mL、(68.43±14.52)分和(52.27±13.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矫正月龄12月时母乳喂养率分别为22.8%(61/267)和36.3%(97/267)。2组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母亲发生DOL Ⅱ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较晚,出院时母乳喂养率较低,母亲的婴儿喂养态度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水平较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更短。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肖佳荔, 罗晶, 江余明, 曹芳, 张寅英, 杨戎威
2025, 23(3): 439-44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22
2 0
摘要:
  目的  子痫前期(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升高,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维生素D(VD)缺乏的严重程度与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关系,为降低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提供新思路。  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PE患者280例作为PE组、正常孕妇2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PE患者与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在PE患者中,按照血清25(OH)D水平分为VD严重缺乏组、VD轻度缺乏组、VD正常组。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者血清VD缺乏与不良妊娠结局间的相关性。  结果  PE组孕妇血清25(OH)D水平[(48.29±12.88)n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57.75±11.92)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严重缺乏组重度PE发生率显著高于VD正常组及VD轻度缺乏组(P<0.05),而VD正常组与VD轻度缺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严重缺乏组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均低于VD正常组及VD轻度缺乏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VD正常组及VD轻度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D正常组及VD轻度缺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围产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35岁、BMI>25、重度PE、VD严重缺乏是新生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在PE患者中,血清VD严重缺乏会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的风险。
基社卫生研究
家庭医生签约对功能楼宇人群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机制研究
蔡丞俊, 徐昕, 邵洁, 周路路, 张胜冰, 黄蛟灵, 石建伟, 黄倩
2025, 23(3): 443-44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23
4 0
摘要:
  目的  分析功能楼宇人群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探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机制。  方法  于2024年3—4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选择3个功能楼宇,使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396名功能楼宇人群进行调研。问卷包括社会人口学变量,医疗保障和健康状况,近6个月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提升的机制。  结果  功能楼宇人群6个月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为32.83%(130/396),常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率为20.71%(82/396),功能楼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率为18.69%(74/396)。婚姻情况、自觉健康水平、患有慢性病、了解家庭医生制度、了解家庭医生的团队组成、信任家庭医生和有利用常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均是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的影响因素(P < 0.05)。结构方程模型提示常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对功能楼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均有驱动作用,功能楼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对常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有驱动作用(P < 0.05)。  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直接驱动作用,提高家庭医生知晓率及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感是继续提升服务利用的基石。
基于心身医学视角的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焦虑情绪及影响因素
刘怀磊, 彭杨杨, 张含之, 周聪, 缪思博
2025, 23(3): 448-45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24
2 0
摘要:
  目的  基于心身医学视角,研究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患者的焦虑情绪情况,为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综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3年4月于上海市浦东、静安及宝山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就诊的患有高血压和(或)冠心病和(或)关节炎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分。采用多因素二元多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  结果  415例患者中HAMA评分正常者155例(37.3%),评分异常者260例(62.7%),包括可能有焦虑情绪153例(36.9%)与肯定有焦虑情绪107例(25.8%)。不同疾病及不同疾病组合间两两比较,高血压组焦虑评分异常发生率低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关节炎组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关节炎组。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慢性病症状在患病数量对焦虑评分异常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占比16.564%。多因素二元多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病数量在3个模型中均为焦虑评分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OR=2.544,95% CI:1.750~3.698;OR=2.426,95% CI: 1.501~3.921;OR=2.266,95% CI: 1.341~3.828,均P<0.05)。  结论  社区多病共存、伴有症状的患者需注意焦虑情绪评估,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抑郁与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王青, 张静雅, 代晨, 赵文正, 娄旭, 陈任, 张燕
2025, 23(3): 453-45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25
2 0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和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MCR)及其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制定农村情境下MCR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于2022年7—8月在安徽省霍山县和临泉县农村地区抽取623名老年人开展横断面研究。抑郁症状采用患者健康自评量表(PHQ-9)评估,同时存在主观认知下降和步态缓慢的研究对象被判定为患有MCR。分别采用二元和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状况与MCR及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PHQ-9得分每增加1个单位,主观认知下降(OR=1.081, 95% CI: 1.034~1.129)和MCR(OR=1.086, 95% CI: 1.033~1.141)的风险显著增加。抑郁程度的增加与步态缓慢(OR=1.533, 95% CI: 1.042~2.254)、主观认知下降(OR=1.797, 95% CI: 1.163~2.776)以及MCR(OR=1.965, 95% CI: 1.165~3.316)的风险升高有关。  结论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状与MCR及其子成分有相关性,应重视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管理,早期预防MCR以延缓其病情进展为痴呆症,降低未来痴呆症的疾病负担。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
杨小雨, 江姗珊, 张璐, 姚品, 于新颖
2025, 23(3): 457-46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26
2 0
摘要:
  目的  明确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进行路径分析,为改善其创伤后成长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血液病房的24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为研究对象, 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清单-平民版(PCL-C)、心理弹性量表简表(RS-14)、特质应对方式调查问卷(TCSQ)、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进行调查。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路径分析。  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得分为(53.80±14.8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类型、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方式是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P < 0.05)。路径分析显示, 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方式能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β=0.535、0.259, 均P < 0.001),创伤后应激障碍通过心理弹性、积极应对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及心理弹性-积极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创伤后成长(β=-0.189,P=0.001)。  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水平有待提升。医务人员可针对相关因素(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方式)进行干预,以帮助患儿父母实现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
抑郁患者不良情绪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研究
俞晓炜, 李松涛, 宣月红, 姚秋女
2025, 23(3): 461-46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27
2 0
摘要:
  目的  检索和分析抑郁症患者焦虑和抑郁管理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  方法  本研究选择“抑郁症、不良情绪、管理、预防”作为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为“Depression, Bad mood, Management, Prevention”。计算机检索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美国指南网、UptoDate、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预防与管理的指南、专家共识、推荐实践和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3月20日,根据原始文献的类型(指南、专家共识以及系统评价)选择相应的评估标准,应用内容分析法整合纳入的文献,提取和汇总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  结果  本次研究最终从664篇文献中纳入12篇文献,其中指南与专家共识各3篇、系统评价6篇,且质量评估结果均合格。本研究汇总了抑郁患者不良情绪的预防与管理的筛查、预防、危险因素、治疗及健康宣教5个方面的证据,经过最终筛选获得15条最佳证据。  结论  抑郁患者不良情绪的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循证证据。医护人员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和患者特点制定预防与管理措施,并应用最佳证据以更系统、科学的方法管理抑郁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诊断技术研究
多模态超声诊断C-TIRADS4类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TBSRTC Ⅲ类甲状腺结节的价值
邵春晖, 李培英, 赵君智, 罗永科, 吕品, 张毅
2025, 23(3): 464-46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28
2 0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定量参数诊断C-TIRADS4类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TBSRTC Ⅲ类甲状腺结节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6个甲状腺C-TIRADS4类FNAC检查为TBSRTC Ⅲ类结节标本的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数据、FNAC细胞学图片及术后病理学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分组标准,其中恶性组结节83个,良性组结节43个。应用超声造影(CEUS)参数[造影剂达峰强度(PI)、时间-强度曲线的曲线下面积(TIC-AUC)]、应变弹性成像(SE)参数[应变平均值(SEmean)、应变比(SR)]和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参数[弹性平均值(Emean)、弹性比(ER)]比较2组间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诊断价值及多模态超声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  结果  良性组PI、TIC-AUC、SEmean均值均高于恶性组(P<0.05),SR、Emean及ER均低于恶性组(P<0.05)。多模态超声诊断的AUC(95% CI)、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0.912(0.849~0.955)、96.39%、86.05%、0.824,均显著高于单一超声诊断模式。PI、TIC-AUC与多模态超声ROC曲线成对比较,多模态超声 vs. PI、多模态超声 vs. TIC-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50、2.293,P<0.05)。  结论  多模态超声定量参数有助于提高C-TIRADS4类FNAC检查病理诊断为TBSRTC Ⅲ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不同残留物类型药物流产不全的经阴道超声特征研究
丁延华, 李迎华, 赵丽燕, 姚继芹
2025, 23(3): 468-47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29
0 0
摘要:
  目的  探讨药物流产不全患者不同残留物类型的经阴道超声特征差异,以评估其用于指导药物流产不全治疗方案制定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6月于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50例药物流产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以残留物类型不同分为绒毛膜蜕膜组(109例)和非绒毛膜蜕膜组(41例),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观察不同类型药物流产不全残留物在形态、回声信号、血流分布及血流动力学等超声特征方面的差异情况。  结果  绒毛膜蜕膜组出现子宫体积增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绒毛膜蜕膜组(P<0.05),且绒毛膜蜕膜残留物以团块形为主,而非绒毛膜蜕膜残留物则以片形为主。绒毛膜蜕膜残留物超声信号以低回声和混合回声为主,而非绒毛膜蜕膜残留物超声信号以强回声为主(P<0.001)。绒毛膜蜕膜组患者残留物血流丰富比例(89.91%,98/109)显著高于非绒毛膜蜕膜组(9.76%, 4/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61,P<0.001)。绒毛膜蜕膜组患者药物流产后残留物血流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分别为0.86±0.13、0.61±0.09,均显著低于非绒毛膜蜕膜组(1.47±0.21、0.74±0.11,P<0.001)。  结论  不同类型药物流产不全残留物在形态、回声信号、血流分布及血流动力学等超声特征方面均存在差异,经阴道超声检查在指导药物流产不全治疗方式选择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医学综述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及诊断
张勇骁, 刘善收, 代铮, 付传庆, 尹文
2025, 23(3): 472-47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30
3 0
摘要:
创伤诱导的凝血功能障碍(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 TIC)是由创伤引起的异常凝血过程。早期表现为凝血不足导致出血,后期以高凝状态为特征,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相关。TIC的病理机制复杂,包括内皮功能障碍、免疫系统激活、血小板功能异常及凝血激活,在“致命三联征”(凝血障碍、低体温、酸中毒)下更加明显。实验室诊断主要基于传统凝血功能检测和黏弹性止血检测。近年来,细胞介导的止血模型得到广泛关注,强调了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关键作用。组织损伤和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导致的代谢异常与TIC密切相关。纤溶系统失衡可能增加出血或血栓形成风险。TIC管理的优先事项是止血和恢复循环血容量。目标导向的血液制品输注策略和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的应用显示出良好效果。新研究方向包括微RNA(microRNA)调控、内皮糖萼层损伤与TIC的关系,以及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的开发。本文综述了TIC的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为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认识和管理提供方向。
非遗传因素对痛风的影响
张晓玮, 王贵红
2025, 23(3): 477-48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31
2 0
摘要:
尿酸盐在血液中的蓄积和尿酸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饱和时形成的沉淀,促使尿酸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以及其他关节组织中沉积,从而导致尿酸水平异常升高,衍生为一种可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疾病,即痛风。痛风的发病原因可能是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导致尿酸产生过多,或者是尿酸的排泄不足。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中间产物,通过肾脏和粪便排出体外。当尿酸的产生过量或排泄不足时,尿酸浓度的增加会引起高尿酸血症。在没有急性关节炎等症状的情况下,高尿酸血症不能被称为痛风,只有在出现症状时才能被定义为痛风。痛风常与高尿酸血症并存,常与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并发。一些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痛风患病率估计在1.0%~3.0%,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在5.5%~19.3%,而且还在继续上升。痛风对社会劳动力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有必要研究相关因素对痛风的影响,降低发病率和致残率。除遗传因素外,非遗传因素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主要探讨与痛风可能相关的非遗传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饮食、饮酒、吸烟、药物、合并症、季节、空气污染等,并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痛风的发生或加重所产生的综合影响,为管理痛风高危因素提供可行的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甲状腺损害研究进展
徐露佳, 张雨健, 宋雪楠, 张建波, 丛日平, 唐宽晓
2025, 23(3): 481-48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32
2 0
摘要:
近期相关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发病明显增加,仍需警惕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可诱导包括甲状腺在内的多器官功能紊乱。COVID-19相关的甲状腺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 SAT)、无痛性甲状腺炎(painless thyroiditis)、非甲状腺病态综合征(non-thyroid illness syndrome, NTIS)等。COVID-19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机制尚不清楚,新冠病毒疫苗和部分COVID-19治疗药物造成的甲状腺功能变化仍有待研究。本文总结了COVID-19相关甲状腺疾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COVID-19相关的甲状腺疾病,COVID-19诱发甲状腺轴功能变化的可能病理生理机制,COVID-19疫苗及治疗药物可能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旨在优化COVID-19相关甲状腺疾病的诊疗策略、改善预后、降低COVID-19诱发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
预防/保健 中医/康复
蜡疗联合循经中药穴位湿热敷在中风后肢体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周逸波, 张洁, 梅娜, 黄嫦玉, 姚瑶
2025, 23(3): 485-48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33
2 0
摘要:
  目的  中医适宜技术在中风后肢体偏瘫康复治疗中备受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蜡疗联合循经中药穴位湿热敷对此类患者的干预效果。  方法  严格纳入2022年6月—2024年5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中风后肢体偏瘫患者共13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5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前提下,对照组给予中药穴位湿热敷,干预组给予蜡疗联合循经中药穴位湿热敷,均干预和观察9周,比较组间改良Ashworth量表、简化Fuel-Meyer量表(FMA)、患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FIB)]。  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2组干预后改良Ashworth分级、患肢VA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下降(P<0.05),患肢FMA评分、MBI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干预后改良Ashoworth分级、患肢VA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FMA评分[(59.46±5.23)分vs.(50.62±4.91)分]、MBI评分[(56.06±4.21)分vs.(50.21±4.03)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72,P=0.018;F=10.238,P<0.001)。  结论  蜡疗联合循经中药穴位湿热敷能明显降低中风后偏瘫患者患肢肌张力和疼痛感,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一种有效的中医适宜技术康复方案。
改良圆利针疗法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对疼痛介质及腰部功能的影响
秦小怡, 颜思思, 洪涛
2025, 23(3): 490-49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34
2 0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圆利针疗法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LMPS)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疼痛介质及腰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借鉴。  方法  将2021年1月—2023年12月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112例LMPS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与B组,每组56例,A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B组给予改良圆利针疗法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VAS评分)、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  B组的总有效率为96.43%(54/56),高于A组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3, P=0.015)。2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B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2组治疗后的PGE2、5-HT均降低(P<0.05),且B组治疗后的PGE2、5-HT低于A组(P<0.05)。2组治疗后的IL-1β、TNF-α均降低(P<0.05),且B组治疗后的IL-1β、TNF-α低于A组(P<0.05)。2组治疗后的ODI评分均降低(P<0.05),且B组治疗后的ODI评分低于A组(P<0.05)。  结论  采用改良圆利针疗法治疗LMPS,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其腰椎活动度,还能够促进腰骶部肌肉张力的恢复与平衡,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进程,值得应用。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地方院校附属医院临床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
刘言畅, 陈博, 程锦浩, 何凤莲
2025, 23(3): 494-49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35
2 0
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与培训需求,探讨相应对策,为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2021级全日制在读临床专硕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内容涵盖科研意识、态度和动机、参与科研现状、培训需求等,统计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  结果  科研意识、态度和动机:(1)科研意识和态度,70.24%(203/289)的学生认为参与科研活动很有必要,并积极参与;(2)科研动机,“提高科研能力”“为了顺利毕业找个好工作”“为了医学事业的发展”是主要动机,分别占76.47%(221/289)、68.17%(197/289)、67.47%(195/289);(3)开展科研的客观障碍:“缺乏科研思路”“缺乏科研技能”,主观障碍:“不能提出临床研究相关问题”。参与科研的现状:(1)“课题研究”“论文/著作撰写”,分别占73.01%(211/289)、60.21%(174/289);(2)发表论文类型,“SCI”“中文核心”“科技核心”分别占21.45%(62/289)、23.88%(69/289)和13.49%(39/289);科研能力提升培训需求主要是“参加临床课题研究”“临床课题选题及设计”“科研论文撰写及投稿技巧”“课题申报”等。  结论  通过营造学术氛围、优化培训课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培训体系4个方面,学生个人、导师与医院管理部门通力协作,提升临床专硕的科研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BOPPPS模式下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局部解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索
曾敏娟, 刘彦权, 黄彤, 陈晓佳, 李林科, 李文漫, 张剑凯
2025, 23(3): 497-50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36
2 0
摘要:
  目的  探析基于BOPPPS模式下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局部解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效果,为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新路径。  方法  纳入265名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31名)和观察组(134名)。对照组采用讲授加演示教学法,观察组采用BOPPPS模式联合思维导图法进行深度教学。考核与比较2组教学实践效果,并分别采用学习过程问卷(SPQ)及批判思维能力量表评价2组学生的学习动机、批判思维能力,同时采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与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教学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局部解剖学》理论知识、解剖学思维与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5.86±7.34)分vs. (72.20±6.47)分,t=4.302,P<0.001;(87.26±7.74)分vs. (83.78±8.15)分,t=3.565,P<0.001]。观察组表层动机、深层动机以及SPQ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寻求真知、开拓性思想、系统化素养、批判思维自信、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维度评分以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对课程的培训目标、学习兴趣、学习氛围、人文关怀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以及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BOPPPS模式下运用思维导图法有助于《局部解剖学》深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从而提升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满意度。
基于智能化高仿真模拟和DOPS的形成性评价在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李宁, 李娟, 卜京丽, 高自清
2025, 23(3): 502-50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37
2 0
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智能化高仿真模拟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OPS)的形成性评价在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眼科医学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24年7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培训的38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按批次分为2组:研究组(基于智能化高仿真模拟和DOPS的形成性评价)19人、对照组(终结性评价)19人,2组学时数及培训内容一致。采用DOPS评估表对研究组进行形成性评价,比较2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并采用自制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  结果  研究组培训终期DOPS评分均高于培训中期(P<0.05)。研究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分别为(91.49±3.10)分、(90.85±2.41)分,均高于对照组[(87.92±3.25)分、(86.89±3.47)分, t=3.465、P=0.001, t=4.086、P<0.001]。研究组住院医师对培训效果满意度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教师对住院医师满意度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基于智能化高仿真模拟和DOPS的形成性评价在眼科住培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增强医师临床综合能力,提升培训质量。
医学综合研究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高血压相关影响因素因果关联的证据图谱
朱先尚, 毛华博, 曾泓钰, 吕凤丽, 王建成
2025, 23(3): 506-51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38
3 0
摘要:
  目的  通过证据图谱系统识别、描述和评价高血压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联的研究证据。  方法  检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到2023年10月18日,获取有关高血压与影响因素因果关联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使用Excel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整理,并按照MR研究的三大假设对纳入研究进行描述性质量评价。采用证据图谱来综合呈现纳入研究的数量、暴露或结局、研究结果等内容。  结果  纳入108篇文献,共提取出182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研究涉及高血压分别作为暴露或结局时,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评估了9类暴露和7类结局与高血压的因果关联。97.80%的研究采用逆方差加权法,95.05%的研究是双样本MR设计。研究对象主要是欧洲人群,80.77%的研究结果基本满足了MR研究的三大假设,且研究结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研究系统总结了高血压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的MR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血压与人体测量特征、常见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仍需要进一步探究暴露因素对血压水平的具体影响,并制定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提高证据可靠性和外推性,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医护一体化内镜诊疗麻醉风险链式管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邵晓朵, 金健威, 陈颖, 周春春, 尤熙, 张奕秉
2025, 23(3): 511-51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39
2 0
摘要:
  目的  构建医护一体化内镜诊疗麻醉风险链式管理方案,并进行临床应用,探讨其对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焦虑状态和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3年4—6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就诊的30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23年7—9月在该院内镜中心就诊的300例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采取由麻醉师负责的常规麻醉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医护一体化内镜诊疗麻醉风险链式管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焦虑评分和对内镜诊疗麻醉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干预组麻醉中低血氧、恶心呕吐、呛咳、反流误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焦虑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干预组焦虑评分[(33.45±4.78)分]低于对照组[(38.90±6.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90, P<0.001)。干预组患者对内镜诊疗麻醉各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医护一体化链式管理方案有利于减少内镜诊疗麻醉不良事件的发生,减轻患者对内镜诊疗的焦虑,提高满意度。
全科护理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干预效果
沈燕萍, 徐国英, 章小华
2025, 23(3): 516-52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40
2 0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医院-社区-家庭的三方联动护理干预模式,分析其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痛、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肺癌化疗患者提供新的护理思路。  方法  方便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绍兴第二医院收治的156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依据其病情结合其自愿接受程度进行分组,67例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另外89例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入院后接受治疗前)、干预后(治疗完成后随访第2个月末)的癌痛分级、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癌痛分级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癌痛评分低于对照组[(3.67±0.56)分vs. (5.34±0.87)分,P < 0.05]。干预后,观察组SDS与SAS评分分别为(48.74±2.77)分、(47.28±2.8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2.60±1.13)分、(51.05±1.11)分(P < 0.05);干预后,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癌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一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基于KANO模型的护理干预在心脏起搏器植入者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吴秀华, 朱夏玲, 叶莉, 王莉丽
2025, 23(3): 521-52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41
2 0
摘要:
  目的  通过KANO模型需求分析,拟定和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为临床护理工作开拓思路。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就诊于丽水市中心医院择期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15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KANO组(75例),分别给予常规延续性护理干预、基于KANO模式的护理干预。最终各73例、74例入组,比较2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遵医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KANO组护理后自身疾病知识、自我护理知识、起搏器具体知识及起搏器植入后使用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9.19%、87.84%、79.73%、85.14%,均高于对照组的64.38%、64.38%、57.53%、63.01%(P<0.05);KANO组遵医依从性评分中每日测量脉搏[(3.09±0.56)分]、按时服药[(3.01±0.47)分]、坚持锻炼[(2.88±0.45)分]、术后注意事项[(2.90±0.3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53±0.41)分、(2.44±0.36)分、(2.19±0.37)分、(2.23±0.46)分(P<0.05);KANO组并发症发生率(6.76% vs. 20.55%)低于对照组(χ2=5.946, P=0.015);KANO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基于KANO模式的护理干预在提高心脏起搏器植入居家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遵医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势明显。
基于护理目标执行理念的延续护理在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受损患儿中的应用
裘金绿, 陈妙月, 张红梅, 张丽
2025, 23(3): 525-52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42
2 0
摘要:
  目的  基于护理目标执行理念建立延续护理方案,观察其在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受损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减轻家庭负担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2024年6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56例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受损患儿分为2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基于护理目标执行理念的延续护理。比较2组患儿用药依从性、家长疾病管理能力、疾病知识掌握度、家庭照顾负担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儿服药依从性为97.4%(76/78),高于对照组的88.5%(6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长疾病管理能力及疾病知识掌握度量表得分分别为(51.33±3.28)分、(82.52±6.44)分,均高于对照组[(44.52±6.73)分、(74.46±7.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庭照顾负担量表总分为(48.62±4.90)分,低于对照组[(61.74±7.07)分,P<0.05]。  结论  基于护理目标执行理念的延续护理有利于提高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受损患儿服药依从性,对提高家长疾病管理能力及疾病知识掌握度、减轻家庭负担等均具有积极作用。
因果分析护理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妊娠结局及产后效能感的影响
黄雪霞, 顾惠凤, 沈萍华, 钱璐, 张伟峰, 费安平, 陈燕
2025, 23(3): 530-53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43
2 0
摘要:
  目的  重度子痫前期(PE)是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分度中较为严重的一类,对孕妇和婴儿都有极大的威胁。本研究对重度PE患者采用基于因果分析的预防护理集成干预方案,旨在探讨该干预方案是否能减少不良妊娠结局,改善产后自我效能。  方法  选取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重度P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22年6月—2023年4月收治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因果分析的预防护理集成干预。对比2组患者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不良妊娠结局(产后出血、羊水异常、胎膜早破)发生情况及产后自我效能感。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1.13±4.15)分、(24.40±4.40)分vs.(35.60±4.07)分、(28.28±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妊娠不良结局总发生率[10.00%(4/40)]低于对照组[22.50%(9/40)],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自我效能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重度PE患者采用基于因果分析的预防护理集成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产后自我效能,且具有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趋势。
全科诊疗实践
未分化疾病全科诊疗思维: 消瘦1例
姚丁烨, 罗桂平, 孙俊生, 马方晖, 任菁菁
2025, 23(3): 534-53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944
2 0
摘要:
消瘦是全科医学门诊常见的未分化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各系统疾病均可导致消瘦的发生。患者常辗转多个科室就诊未得到诊断及管理,浪费大量医疗资源的同时也给患者身心造成困扰。本文通过分析1例就诊多个科室未明确诊断,全科门诊通过莫塔安全策略、RICE问诊等全科诊疗工具,最终确诊为微笑型抑郁症的患者,旨在提高全科医生对消瘦的认识,门诊接诊患者时善用全科特有的诊疗工具进行分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