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3卷  第9期

全科医学论坛
基于政策框架下的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现状及优化建议
徐超, 赵亚利, 常艺
2025, 23(9): 1449-145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53
12 0
摘要:
在深化医改背景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简称家医服务)是推动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2016年我国全面启动家医服务工作,后续政策持续推进家医服务提质扩面。北京市家医服务历经探索、全面推进和深入推进3个阶段,逐步完善服务模式。当前,北京市已形成财政、医保和个人三方付费的筹资机制,医保给予签约居民政策倾斜,三级医院开放诊疗资源支持基层。服务上建立四级管理模式,服务内涵不断拓展,截至2024年底,家庭医生团队数量超6 000个,签约率超过40%,并构建了以服务数量和效果为核心的考核激励体系。但北京市家医服务仍存在政策局限,包括医保政策对居民开展家医服务的引导和约束力度总体不足,家医签约相关政策提及的分级诊疗路径模糊,现阶段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服务内容划分欠明确,未形成覆盖全市主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统一家医服务信息平台,额外的家医服务收费面临缺少依据或不够灵活的局面,现有家医签约服务费发放考核及医生激励机制尚需完善。对此,建议:(1)强化医保等政策引导和约束作用,将签约作为新出台就医优待政策的前置条件;(2)出台分级诊疗细则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和义务,并出台技术规范、打通机构间信息系统壁垒;(3)优化激励和定价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性,推动家医服务高质量发展。
指南与共识
县域医共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全病程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县域慢病健康管理分会, 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 温州医科大学县域慢病健康管理研究院
2025, 23(9): 1454-146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54
10 0
摘要:
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心血管疾病位居我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带来的疾病负担逐渐加重。县域地区ASCVD面临着发病率高而管理率低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心血管死亡率持续超过城市。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为帮助县域医共体单位建立ASCVD全病程管理体系,提高县域ASCVD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县域慢病健康管理分会、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县域慢病健康管理研究院依据当前的临床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和创新管理实践,对县域医共体ASCVD全病程管理体系的12个关键问题给出了建议。本共识内容包括服务场地规划、软硬件设施配置、服务流程和标准建立、服务人员配置、服务内容设计、服务人员能力要求和培训提升以及服务质量控制和效率管理。共识重点突出管理体系建设的价值,以科学性为前提,侧重实践指导,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上下联动、全专融合的分级诊疗模式推进,提高县域ASCVD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专题/老年人衰弱研究
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的共病老年人多维衰弱影响因素研究
赵琳琳, 常冰洁, 胡清华, 杜娟, 邵爽
2025, 23(9): 1461-146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55
11 0
摘要:
  目的  从个体、家庭及社会等综合角度探究共病老年人多维衰弱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证据基础。  方法  2024年2—5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北京城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共病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纳入指标进行问卷调查,以是否患多维衰弱、躯体、心理及社会衰弱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919例共病老年人中,患躯体、心理、社会及多维衰弱分别为309例(33.62%)、438例(47.66%)、151例(16.43%)、391例(42.55%)。多因素分析显示,增龄、共病数量、服药种类、久坐时间、健康赋能、家庭关怀度、社会参与等因素是共病老年人多维衰弱的影响因素。其中,共病数量≥4种是躯体衰弱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关怀度功能良好是躯体、心理、社会的共同保护因素,健康赋能得分高是躯体及心理衰弱的保护因素,社会参与得分高是躯体衰弱的保护因素。  结论  个人行为特征、家庭功能、社会参与对共病老年人多维衰弱有不同程度影响,在共病管理中应重视衰弱综合评估,以此构建多元化管理格局。
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评估研究进展
杨琳, 舒静, 李梦盈, 曹力震
2025, 23(9): 1466-146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56
5 1
摘要: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衰弱作为健康老化与失能的动态可逆状态,已成为影响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随着研究的进展和深入,学界对衰弱的认知从单一躯体维度逐渐拓展为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和躯体维度的整合。研究表明,评估社区老年群体衰弱情况能够预测其生活质量下降、失能以及死亡等不良健康结局,及时评估和干预老年人衰弱,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居家社区护理在衰弱早期识别与干预中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延缓甚至逆转老年人衰弱的进程,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医务人员可根据衰弱评估结局从躯体、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当前临床实践主要依托多维衰弱评估工具为个体化护理方案提供支撑,但该领域仍存在以下问题:(1)衰弱的概念应用广泛,但国内外尚未就多维衰弱的标准化评估工具达成一致,现有评估工具在信效度、适用场景及文化适应性上存在差异;(2)早期量表多缺乏衰弱分级及认知筛查模块,后期改良版本虽扩展维度,却因条目复杂,限制其大范围应用;(3)国内研究以引进汉化工具为主,本土化原创工具匮乏,亟待完善。本文对目前广泛使用的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评估工具的内容、维度、信效度以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医务人员识别早期衰弱、改善不良结局、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提供参考。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衰弱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余淑炬, 张超南, 滕智敏
2025, 23(9): 1470-147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57
7 0
摘要:
  目的  随访观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衰弱的变化,以期能为患者的衰弱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使用方便抽样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治疗的22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首次住院后第1天或第2天(T0)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并进行衰弱、营养状况和抑郁评估。距离T0时点1个月后(T1)、3个月后(T2)和6个月后(T3)通过门诊或病房,对患者再次进行衰弱评估。  结果  患者4个时点衰弱发生率分别为33.2%(74/223)、35.0%(78/223)、36.3%(81/223)和31.8%(71/223)。可拟合4个衰弱变化潜在轨迹类别:“低水平衰弱-平稳组”(24.2%)、“低水平衰弱-先升后降组”(4.9%)、“中水平衰弱-缓降组”(39.9%)、“中水平衰弱-缓升组”(30.9%)。宗教信仰、基础慢性病数量、营养状况和抑郁症状是患者衰弱变化潜在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  结论  医护人员应尽早判断患者衰弱变化的轨迹,充分尊重患者信仰,引导其进行积极的生活和行为改变,定期进行心理和营养评估及干预,并对患者进行共病管理,避免患者衰弱的持续进展。
全科医学论著
自发性丘脑出血后丘脑痛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和验证
张茜, 杨鸿阁, 冯宇洋, 江旺, 张相彤, 梁洪生
2025, 23(9): 1475-147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58
4 0
摘要:
  目的  丘脑痛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识别可能发生丘脑痛的患者有助于临床上及时采取适当干预和决策以减轻患者痛苦。本研究旨在开发并验证一种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患者自发性丘脑出血后丘脑痛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94例自发性丘脑出血患者。按照7∶3的比例,通过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将患者随机分配至训练队列(206例)和内部验证队列(88例),分别用于模型构建和内部验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符(LASSO)算法,选择最适合用于模型构建的特征变量。将筛选出的变量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队列和内部验证队列中使用ROC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性能。  结果  共纳入294例患者,其中94例患者发生丘脑痛(31.97%),200例患者未发生丘脑痛(68.03%)。训练队列中的LASSO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位置(P < 0.001)和改良格雷布(mGS)评分(P < 0.001)是独立预测因素,并纳入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性能较高(训练队列AUC:0.890;内部验证队列AUC:0.820)。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对自发性丘脑出血后丘脑痛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评估患者自发性丘脑出血后丘脑痛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且模型预测性能较高,可指导高危患者的治疗决策。
丹参酮Ⅰ调控巨噬细胞非经典焦亡通路机制研究
郑逸豪, 陈月, 赵凯迪, 杨宇, 马重阳, 张秋云
2025, 23(9): 1480-148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59
3 0
摘要: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Ⅰ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J774.1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干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  通过Lipofiter转染LPS建立J774.1细胞非经典焦亡模型,采用不同浓度丹参酮Ⅰ干预,筛选40 μmol/L为后续实验浓度。通过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毒性;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Caspase-11、GSDMD-N、NLRP3、cleaved-Caspase-1及IL-1β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细胞焦亡;联合AMPK抑制剂(Dorsomorphin)验证通路机制。  结果  丹参酮Ⅰ在40 μmol/L浓度下对J774.1细胞无明显毒性(P>0.05),干预后细胞毒性从(29.540±2.123)%降至(5.887±1.219)%(P=0.018)。与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Ⅰ显著抑制Caspase-11、GSDMD-N、NLRP3、Caspase-1、cleaved-Caspase-1及IL-1β表达(P < 0.05),减少焦亡细胞比例,显示其抑制非经典细胞焦亡的作用。同时,丹参酮Ⅰ上调p-AMPK表达,AMPK抑制剂Dorsomorphin可逆转其效应,提示其可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发挥保护作用。  结论  丹参酮Ⅰ可通过激活AMPK通路抑制LPS诱导的J774.1细胞非经典细胞焦亡,减轻炎症反应,具有潜在的抗炎及保护作用。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和颅内/颅外动脉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陈玲, 吕达平, 姚明, 汪永全, 汪玲
2025, 23(9): 1484-148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60
4 0
摘要:
  目的  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HR)和颅内/颅外动脉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之间的相关性,为颅内/颅外动脉严重狭窄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2018年9月—2024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神经内科收治的286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依据狭窄严重程度分为严重狭窄组(狭窄≥70%或闭塞,197例)和非严重狭窄组(无狭窄或狭窄 < 70%,89例)。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和血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计算NHH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NHHR与严重狭窄的独立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NHHR与狭窄风险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分层分析检验关联的异质性。  结果  NHHR是颅内/颅外动脉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41,P < 0.05)。亚组分析显示这一关联在不同特征人群中稳定一致,其中58~69岁人群(OR=1.474)及颅内合并颅外狭窄患者(OR=10.122)关联更强(P < 0.05)。  结论  NHHR可作为预测或评估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指标,其预测价值在58~69岁年龄组及颅内合并颅外狭窄患者中尤为突出。
血清BDNF及RBP4与代谢综合征共病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的关系研究
李思情, 梁冰, 田沛冉, 金国玺, 蒋淑红
2025, 23(9): 1488-149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61
4 0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代谢综合征(MS)共病抑郁症(MDD)患者抑郁程度的关系及诊断价值, 以期为MS共病MDD的预防与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7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MS患者,根据有无共病MDD分为MS共病MDD组(观察组,114例)和MS组(对照组,52例);选取70例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设为健康组;将MS共病MDD组患者根据抑郁程度分为轻度组(53例)、中度组(39例)和重度组(22例)3个亚组。分析MS共病MDD患者血清BDNF、RBP4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相关性以及两者对MS共病MDD的诊断价值。  结果  对照组及健康组血清BDNF、RBP4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S共病MDD患者3个亚组间比较,轻度抑郁组和中度抑郁组血清BDNF、RBP4水平高于重度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回归分析显示,血清BDNF、RBP4均为MS共病MDD的影响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血清BDNF、RBP4诊断MS共病MDD的截断值分别为254.80 pg/mL、37.50 mg/L, 灵敏度分别为85.96%、61.40%, 特异度均为78.8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0.736,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77.19%,特异度为84.62%,曲线下面积为0.887。  结论  血清BDNF和RBP4对MS共病MDD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健康素养潜在剖面分析及其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
何阮慧, 林坚, 朱叶素, 王慧敏, 林紫燕
2025, 23(9): 1492-149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62
6 0
摘要:
  目的  对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的健康素养进行潜在剖面分析,深入探索并识别患者健康素养的不同潜在类别,分析不同潜在类别与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关联,以期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和提高治疗依从性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治疗的糖尿病牙周炎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素养量表、治疗依从性量表进行调查。基于潜在剖面分析建立健康素养亚组模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素养分型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健康素养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  结果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44%(102/108)。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健康素养总分为(12.66±1.32)分,潜在剖面显示,3个潜在类别为最优模型,依次分为普遍低素养组(24/102,23.53%)、中等素养-高评判思维组(48/102,47.06%)、高素养-高信息获取组(30/102,29.41%)3组。3组受教育年限、年龄、多重用药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受教育年限为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P < 0.05)。3组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  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健康素养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不同类别患者受年龄、受教育年限的影响,且不同类别患者治疗依从性存在差异,可基于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健康素养同质群体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肺泡灌洗液中IL-33表达水平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28天死亡的预测价值
赵沙沙, 王鹏伟, 王圆圆, 冯宪军
2025, 23(9): 1496-149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63
4 0
摘要:
  目的  研究表明重症肺炎的炎症状态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密切相关,目前重症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中IL-33水平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中IL-33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诊治的16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根据治疗28 d后是否发生死亡分为存活组(117例)和死亡组(43例)。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IL-33的表达水平。分析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28 d后死亡的影响因素,IL-33水平与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法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IL-33水平预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28 d死亡的临床效能。  结果  死亡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APACHE 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入院后,死亡组肺泡灌洗液中IL-3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 < 0.001)。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中IL-33表达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671, P < 0.001)。降钙素原和肺泡灌洗液中IL-33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后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入院时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中IL-33表达预测患者治疗28 d后死亡的临床效能显著,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45%、90.82%。  结论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中IL-3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IL-33可作为患者治疗28 d后发生死亡的一项标志物。
肺癌患者并发肌肉减少症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张浩男, 韩缘峰, 夏柳勤, 叶卫国
2025, 23(9): 1499-150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64
5 0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发生肌肉减少症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预防或延缓肌肉减少症进程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0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8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改良版肌肉减少症问卷、微型简易营养评估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进行调查,根据患者肌肉减少症诊断结果分为肌少症组(119例)和非肌少症组(166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肺癌患者肌肉减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肌少症的风险预测模型。  结果  285例肺癌患者肌肉减少症发生率为41.75%(119/285)。肌少症组年龄≥60岁、女性、BMI<24.0、有吸烟史、合并糖尿病、睡眠时长<6 h、营养不良、体力活动低水平占比高于非肌少症组(P < 0.05),Charson共病指数评分高于非肌少症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Charson共病指数、营养状况、体力活动水平均为肺癌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影响因素(P < 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 CI:0.897~0.951),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1.178,P=0.556。  结论  风险预测模型对肺癌患者肌肉减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预警价值,利于临床医护人员科学、直观地识别肌肉减少症高风险人群,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与管理工作。
肠道菌群与2种紫癜性疾病因果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李文浩, 贾广枝, 张亚, 张炜
2025, 23(9): 1502-150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65
5 0
摘要:
  目的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方法分析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紫癜(HSP)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因果关系。  方法  利用公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库获取暴露因素肠道菌群与结局变量HSP/ITP数据集,采用逆方差加权(IVW)、MR Egger、加权中位数、简单众数、加权众数等方法进行MR分析。以OR值评估肠道菌群与HSP/ITP的因果关系,并进行Cochran ' s Q检验、MR Egger截距检验等敏感性分析来评判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  IVW分析显示,DefluviitaleaceaeUCG011 (OR=2.211, 95% CI: 1.138~4.296, P=0.019)增加了HSP发病风险; Sutterella(OR=0.483, 95% CI: 0.256~0.914, P=0.025)降低了HSP发病风险。Lactococcus(OR=2.684, 95% CI: 1.335~5.397, P=0.006)、Tyzzerella3(OR=2.602,95% CI: 1.344~5.038, P=0.005)增加了ITP发病风险; Romboutsia(OR=0.232,95% CI: 0.077~0.704,P=0.010)、Parabacteroides(OR=0.050,95% CI: 0.003~0.898,P=0.042)降低了ITP发病风险。敏感性分析均提示结果稳定,不存在异质性和多效性。  结论  肠道菌群与HSP/ITP发生风险可能存在因果关系,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有助于HSP/ITP的预防和治疗。
全科临床研究
乳腺癌患者术后中医体质与其心理弹性和生命质量的关系
李青, 张春彬, 王妹, 程婷婷, 郭康萍, 潘龙, 周玉, 童宗培
2025, 23(9): 1507-151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66
3 0
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术后中医体质与其心理弹性、生命质量的关系,为调整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改善其心理弹性、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4月在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50例,评估其中医体质、心理弹性及生命质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中医体质与心理弹性、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结果  (1) 15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中医体质以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及气虚质较常见,分别占22.00%(33例)、18.67%(28例)、18.00%(27例)、12.00%(18例);(2)浸润性肿瘤、临床分期为Ⅳ期的乳腺癌术后患者气郁质占比高于其他体质,伴有肿瘤转移的乳腺癌术后患者阳虚质占比高于其他体质(P<0.05);(3)平和质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其他体质高(P<0.05);(4)乳腺癌术后患者平和质与心理弹性、生活质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与心理弹性、生活质量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5);(5)乳腺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是否伴肿瘤转移是影响中医体质的相关因素(P < 0.05)。  结论  乳腺癌患者术后常见的中医体质为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及气虚质,其受肿瘤类型、临床分期及肿瘤转移情况的影响,且其中医体质与术后心理弹性、生命质量均存在相关性。
双歧三联杆菌活菌胶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成人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李薇薇, 王鹭, 潘友让, 陈晶
2025, 23(9): 1512-151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67
4 0
摘要:
  目的  “微生物-肠-脑轴(MGB)”理论为抑郁症治疗提供新视角,本研究探讨双歧三联杆菌活菌胶囊和常用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成人首发抑郁症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23年4月—2024年10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收治的126例成人首发抑郁症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3例,分别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双歧三联杆菌活菌胶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方案,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汉密尔顿抑郁-17项(HAMD-17)量表评分及减分率、新鲜粪便肠道菌群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5-羟色胺(5-HT)]、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  结果  对照组、研究组分别有58、60例完成研究。2组治疗4、8、12周HAMD-17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8、12周研究组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HAMD-17减分率[(53.93±5.81)% vs.(36.69±5.17)%]高于对照组(t=17.042,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乳杆菌数量、双歧杆菌数量、B/E值(0.89±0.16 vs.0.74±0.13)和血清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肠球菌数量、肠杆菌数量和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歧三联杆菌活菌胶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能明显改善成人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状态和调节血清IL-6、5-HT,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提高临床获益。
慢病防治研究
系统性炎症综合指数与慢性肾脏病之间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伊世华, 张强, 路秀云, 王新伟, 王冰
2025, 23(9): 1516-152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68
5 0
摘要:
  目的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以肾功能逐渐减退为特征的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死亡风险,已成为公共卫生负担。系统性炎症综合指数(AISI)是一种血液综合性炎症指标,与CKD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验证,本研究旨在评估AISI与CKD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提取NHANES(2009—2018年)的数据,纳入成人参与者9 557例,其中CKD患者912例(9.54%)。纳入性别、年龄、种族、教育、收入支出比、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及实验室检验指标等协变量,评估无CKD和CKD参与者的差异,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AISI与CKD风险的关系,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线性和非线性关系,通过ROC、DCA、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能力,并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CKD患者的AISI高于无CKD参与者[251.14(170.39,403.65)vs. 236.05(157.08,363.51),P=0.004];AISI较高的参与者患CKD的风险显著增加(OR=1.112,95% CI:1.040~1.188,P=0.002);AISI与CKD患病风险呈正相关线性关系(P for overall < 0.001;P for nonlinear=0.465),当AISI超过中位数值(237.30)时,CKD患病风险显著上升;构建的最终模型稳健,AUC为0.737(95% CI:0.718~0.756,P < 0.001);亚组分析表明性别在AISI与CKD风险关联中可能有调节作用。  结论  AISI作为炎症综合指标,与CKD发生风险相关,在AISI较高的人群中风险更大。该指标可能作为CKD风险筛查的有效工具,为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提供支持。
妇幼卫生研究
“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化医联体模式在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儿管理中的应用
王晓艳, 张满燕
2025, 23(9): 1522-152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69
4 0
摘要:
  目的   “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化医联体模式是“互联网+医疗健康”与医联体的有机融合。儿童青少年糖尿病(DM)患儿的家属照顾负担重,关于“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化医联体模式在儿童青少年DM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尚缺乏报道,本研究对此进行探讨,旨在为优化儿童青少年DM患儿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4年7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儿童青少年DM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化医联体管理模式。2组均在6个月后评估血糖指标、治疗依从性等。   结果   管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糖蛋白(HbA1c)均低于对照组[(7.16±1.05)mmol/L vs. (7.69±1.02)mmol/L,(8.94±1.33)mmol/L vs. (9.62±1.40)mmol/L,(8.95±1.08)% vs. (9.49±1.15)%,P<0.05]。观察组日胰岛素剂量、住院时间、平均每月医疗费用、低血糖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观察组照顾者负担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化医联体模式应用于儿童青少年DM患儿管理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治疗依从性,减少日胰岛素剂量、住院时间、平均每月医疗费用及低血糖发生率,降低照顾者负担,提高家属满意度。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门急诊患儿静脉留置针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罗志攀, 汤玉霞, 任春霞, 胡少华, 周焕, 徐涛
2025, 23(9): 1526-153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70
5 0
摘要:
  目的   探索在门急诊患儿静脉留置针管理中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应用价值。   方法   以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年龄5~14岁需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的86例门急诊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简单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3例患儿采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对照组43例患儿采用常规管理。比较2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管理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采用改良疼痛行为评估量表(MBPS)对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   采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的观察组患儿重复穿刺率为9.3%(4/43),对照组患儿重复穿刺率为27.9%(12/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0%(3/43),对照组为23.3%(10/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观察组MBPS疼痛评分总分低于对照组[4(3, 5)分vs. 5(4, 6)分,P<0.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门急诊患儿静脉留置针安全管理中,有利于提高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的安全性,提升患儿就医体验。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与Treg细胞水平的相关性
钱晓婷, 邵磊, 张骏
2025, 23(9): 1531-153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71
7 0
摘要:
  目的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型脱敏疗法,但其疗效可能受患儿免疫反应水平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与患儿免疫反应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20年1—11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就诊的100例过敏性鼻炎患儿,根据治疗意愿将患儿分为使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观察组和使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每组50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肺功能、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水平(sIgE)、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均低于对照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8.54±1.07)%、(8.56±1.12)%、(8.79±1.33)%]均高于对照组[(8.00±1.15)%、(8.05±1.32)%、(8.03±1.17)%, P < 0.05],治疗完成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sIg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但组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完成后3个月TNSS评分与Treg细胞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69,P < 0.05),对照组中二者无相关性(P>0.05)。   结论   皮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鼻炎患儿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sIgE,上调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且临床疗效与Treg细胞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基社卫生研究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在全科门诊中的应用效果
樊爱青, 王洪兴, 李小攀, 陈广鹏, 李东, 靳涛涛, 侯进
2025, 23(9): 1535-153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72
5 0
摘要:
  目的   探索人工智能(AI)辅助诊疗系统在基层全科门诊中的应用模式,评估其对疾病鉴别诊断效率、病史记录优化及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效果,为基层医疗智能化转型提供实证支持。   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于2024年6—9月在上海浦东新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爱达(Ada)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通过结构化智能问诊、疾病鉴别诊断建议、病史自动生成等功能,纳入987例患者,分析其使用率、症状分布、诊断准确性及服务流程优化效果。   结果   987例患者中,主要症状为腹痛112例(11.35%)、咳嗽104例(10.54%)和头痛86例(8.71%)。爱达(Ada)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诊断首位疾病(M1)以高血压46例(4.66%)、紧张型头痛45例(4.56%)和普通感冒42例(4.26%)为主,并提供了3~5个鉴别诊断建议。   结论   AI系统可显著优化全科门诊初筛效率,通过结构化数据整合,Ada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显著提升基层全科门诊的疾病筛查效率和诊断规范性,建议推广“AI+家庭医生”协同模式,强化慢性病与多病种管理能力,为分级诊疗提供技术支持。
脑卒中患者左右颈七交叉移位术后肺部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龚怡雯, 刘莹, 徐业
2025, 23(9): 1539-154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73
3 0
摘要:
  目的   选择评估脑卒中患者左右颈七交叉移位术后肺部感染风险的敏感指标或指标组合,建立并验证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为临床病情评估及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12月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行左右颈七交叉移位术的脑卒中患者294例。根据肺部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9例)和未感染组(265例)。收集2组人口学统计指标、实验室指标等数据资料,采用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患者左右颈七交叉移位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建立术后肺部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的效能并验证其稳定性。   结果   2组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最大呼气量(PEF)、一秒率(FEV1/FVC)、最大肺活量(VCmax)、手术时间、Beck评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肌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ASSO回归分析显示,λ.1se=0.040 7时,最终有7个预测因子符合特征。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Beck评分高为脑卒中患者左右颈七交叉移位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EF≥320 L/min、FEV1/FVC≥92%为保护因素(P < 0.05)。模型AUC为0.983(95% CI: 0.968~0.998),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31、0.936。内部验证Bootstrap(B=1 000)显示预测效能稳定,决策曲线分析表明模型具有正向净收益率。   结论   年龄>60岁、Beck评分高为脑卒中患者左右颈七交叉移位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EF≥320 L/min、FEV1/FVC≥92%为保护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肺部感染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为临床评估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患儿用眼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健康教育的近视防控效果
张暹梅, 辛延峰, 陈静, 刘淑美
2025, 23(9): 1544-154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74
5 0
摘要:
  目的   调查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患儿的用眼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的近视防控效果。   方法   横断面调查2021年5月—2022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近视儿童、青少年96例(191眼)作为近视组,首诊时接受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健康教育。另选择同期体检的视力正常儿童、青少年117例(233眼)作为对照组, 不戴眼镜。收集并对比近视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有差异的项目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中计算,得到儿童、青少年近视患儿用眼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制定近视健康教育的防控措施,比较对照组和近视组随访18个月后的屈光度、眼轴、平均等效球镜增长及平均眼轴增长量。   结果   首诊时评估2组的学业繁忙程度、读写姿势、睡眠时间、户外运动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用眼行为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且上述指标均为影响眼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随访18个月后,近视组屈光度大于对照组,眼轴大于对照组(P<0.05),但平均等效球镜增长、平均眼轴增长量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儿童、青少年近视患儿用眼行为情况不容乐观,近视进展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而健康教育的近视防控效果较好,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对预防高度近视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基于LEARNS模式的健康教育在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
马莉, 骆名进, 张开元
2025, 23(9): 1550-155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75
4 0
摘要:
  目的   构建成人精神分裂症LEARNS模式健康教育方案,为临床对该类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治疗的101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50例、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LEARNS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比较2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临床症状及出院准备度。   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疾病基本知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MAQ)总分(1.70±0.33 vs. 2.40±0.45)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总分(27.78±4.77 vs. 24.22±4.24)高于对照组(P<0.05);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准备度调查问卷(RHDS)总分(100.43±10.15 vs. 92.03±11.54)高于对照组(F=20.091, P<0.001)。   结论   给予成人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基于LEARNS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增强服药依从性,改善社会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出院准备度。
诊断技术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及预测系统损害价值
俞烜华, 张伟桢, 刘昌泉, 吕雪冰, 吴月萍, 陈蓉艳, 黄惠娟
2025, 23(9): 1555-156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76
5 0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及预测不同系统损害的价值,为评估SLE疾病活动及系统损害提供实验室指标。   方法   入组2023年3月—2024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SLE患者85例及健康对照80例,SLE以疾病是否活动及不同系统损害等分组,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计数,采用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指标与SLE疾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及预测不同系统损害的价值。   结果   SLE患者及疾病活动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绝对计数较健康对照组及疾病无活动组均降低;SLE肾脏病变、血液系统受累、关节炎、浆膜炎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较无相应系统损害组均降低;肾脏病变组NK细胞绝对计数降低;合并感染组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均降低(P < 0.05)。红细胞沉降率(ESR)、抗dsDNA抗体、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NK细胞、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联合检测预测SLE疾病活动的AUC为0.882。补体(C)3、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NK细胞绝对计数预测SLE肾脏病变的AUC为0.833。   结论   SLE及疾病活动、不同系统损害、合并感染等组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均异常,联合检测淋巴细胞亚群、SLE疾病活动指标可评估SLE疾病活动及预测不同系统损害等。
医学综述
KL-6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后肺纤维化风险的预测价值
王秀军, 曾令永, 王红嫚
2025, 23(9): 1561-156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77
6 0
摘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的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其分子机制复杂,常涉及肺部和全身多个系统损伤以及相互作用。ARDS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和凝血途径的激活与失调。在临床上该类患者预后方面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这也是导致ARDS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炎症反应在ARDS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促炎途径的下调和抗炎途径的上调。肺纤维化是由于持续的炎症损伤及修复失调导致的胶原蛋白异常沉积,从而促进纤维化的发生。纤维化是一种病理性过程,与肺部组织的瘢痕化和纤维化有关,通常伴随炎症和损伤。研究表明,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高分子量黏蛋白样糖蛋白与肺泡上皮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纤维化程度的敏感标志物。在ARDS患者中,KL-6被发现在ARDS及其后续肺纤维化中的水平升高,然而,KL-6的动力学和预后意义尚未得到广泛研究。本文重点探讨KL-6在ARDS后肺纤维化中的预测作用。
靶向B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张舒晴, 张文博, 赵东宝
2025, 23(9): 1565-156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78
5 1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显著的临床和分子多样性为特征,可危及生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B细胞的异常活化及其产生的自身抗体扮演着核心角色。目前,糖皮质激素、羟氯喹、免疫抑制剂以及钙调蛋白酶抑制剂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不佳或反复复发。随着对SLE病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特异性针对B细胞的靶向治疗策略逐渐成为SLE研究的新焦点,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靶向B细胞治疗在提高患者疾病缓解率、降低疾病活动度、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激素用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为了推动靶向B细胞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并实现个性化治疗,深入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疗效、安全性及潜在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对B细胞在SLE发病过程中的异常活化及其关键作用作一综述,并聚焦于当前SLE治疗中几种主要的靶向B细胞方法,系统梳理了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深入探讨了部分试验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此外,本文还讨论了B细胞靶向治疗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以优化SLE患者的治疗策略,期望能为SLE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预防/保健 中医/康复
超声可视化引导下针刀疗法与传统盲法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效果比较
张丽, 杨梅, 王媛, 杜奋飞
2025, 23(9): 1569-157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79
3 0
摘要:
  目的  超声可视化为腕管综合征(CTS)的针刀精准治疗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探讨与传统盲法针刀比较超声可视化引导下针刀疗法治疗CTS的应用优势。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5年2月于东阳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并接受针刀疗法治疗的94例CTS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接受传统盲法针刀疗法)和超声组(接受超声可视化引导下针刀疗法),各47例,均治疗2次后随访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超声测量指标[腕横韧带厚度(TTCL)、正中神经横截面积(CSA)、钩状骨横截面正中神经前后径(D)]和肌电图测量指标[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变化情况,并评估2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日间、夜间麻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超声组日间[(2.04±0.61)分vs.(2.61±0.70)分]、夜间麻木疼痛VAS评分[(2.23±0.64)分vs.(2.87±0.75)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TTCL、CSA、D、DML均低于治疗前,SNCV、CMAP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超声组TTCL、CSA、D、DML均低于对照组,SNCV、CMAP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4.506,P=0.003),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盲法针刀相比,超声可视化引导下针刀疗法能更充分地缓解CTS患者麻木疼痛症状,改善超声和肌电图相关检测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康复训练结合揿针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
姜文芳, 方城燕, 陈宴, 马靖
2025, 23(9): 1573-157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80
4 0
摘要:
  目的  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存在腕背伸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常规内科护理联合康复训练的疗效仍有提升空间,本研究应用康复训练结合揿针疗法,分析其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绍兴市中医院收治的182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91例)和观察组(91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揿针疗法。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腕屈肌表面肌电图(sEMG)、腕背伸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5/91),高于对照组[82.4%(75/9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腕屈肌积分肌电值(iEMG)及均方根值(RMS)分别为(58.76±10.61)μV、(32.76±7.13)μV,均高于对照组[(54.29±13.74)μV、(24.81±6.60)μV,P<0.05];治疗后,观察组腕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及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得分分别为(11.83±3.56)°、(17.13±4.35)分,均高于对照组[(8.02±2.18)°、(14.29±4.68)分,P<0.05]。  结论  揿针疗法在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背伸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一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国内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课题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谈洁颖, 卢明艳, 宁宗, 杨霞
2025, 23(9): 1577-158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81
5 0
摘要:
  目的  中国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迅速,本研究分析国内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课题的研究现状,反思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科研选题提供参考。  方法  在知网、万方检索学位年度为2013—2023的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及可视化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 475篇文献。2013—2014年全科医学专业学位论文较少,2015年起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共有105个培养单位参与了此研究,高校间专业发展差距较大,合作较少。根据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发现,排行前10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影响因素、预后、老年人、高血压、临床疗效、meta分析、冠心病、全科医生,糖尿病、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具有最高的中介中心性;关键词聚类形成了9个模块,可聚焦为4个主题,慢病管理、流行病学、临床诊疗和学科建设;2013—2023年研究热点不断变化,其间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中医证型;2018年后,失眠症、抑郁、健康管理和肥胖成为最突出的关键词。  结论  近年国内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课题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慢性病管理、流行病学、临床诊疗和学科建设,失眠症、抑郁、健康管理和肥胖等或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未来的研究应具备国际视野,将全科科研根植于我国基层和社区,推动全科医学的发展,促进健康中国。
微课与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刁艳君, 周磊, 杨柳, 周柯, 张翔, 李蕊, 曹薇薇, 郝晓柯, 刘家云
2025, 23(9): 1583-158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82
4 0
摘要:
  目的  《实验诊断学》是培养临床诊疗能力的关键课程,但目前实验教学存在指标关联复杂、实验资源不足和教学模式固化三大问题,亟须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培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微课与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收录的202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28名学生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以202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126名学生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微课与虚拟仿真教学。比较2组考核成绩、认知、态度和行为(KAP)水平、教学效果、学习兴趣、教学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及总成绩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学习后观察组KAP各维度得分、教学效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提高知识记忆效果、学习效率、自主学习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效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学习后观察组对实验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教学方法、学习成果的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94.44%(119/126)vs. 83.59%(107/128)、92.06%(116/126)vs. 78.90%(101/128),P<0.05]。  结论  微课与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补充,不仅能提升学生考核成绩、学习兴趣及KAP水平,还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益,更受学生认可。
我国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余海燕, 王伟, 朱洪源, 朱传波, 陈任, 张立霞
2025, 23(9): 1587-159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83
4 0
摘要:
  目的  基于我国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域相关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我国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5年1月—2024年10月发表的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文献的发表年份、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627篇。我国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起步较晚,该领域的研究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总体处于上升、稳定的良好发展趋势。2015—2016年发文量相对较少,共65篇,占10.36%;2017—2020年发文量迅速增长,共281篇,占44.82%;2021—2024年发文量比较稳定且有轻微下降趋势,共281篇,占44.82%。关键词及其中心度和聚类规模显示,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全科医师和全科医生等是研究热点。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初期主要集中在培训模式、培训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研究更加深入,结业考核、门诊教学、满意度、导师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等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论  未来应加强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域有关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纵深研究,将问卷调查、德尔菲法等多重研究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口腔全科建设、全科门诊教学、结业考核通过率等研究主题的创新发展。
医学综合研究
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刘梦雨, 孙晓乔, 霍蕊
2025, 23(9): 1591-159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84
4 0
摘要:
  目的  检索并总结国内外关于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管理的相关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PIPOST方法确立循证问题,按“6S”金字塔证据模型,系统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INAHL、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NICE)、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美国医学会、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医脉通、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管理措施的相关研究,包括临床决策、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原始研究,由2位小组成员采用对应的文献质量评价工具独立完成文献的质量评价,提取相关证据并根据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分级和推荐系统对证据进行汇总与分级。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8月。  结果  本研究系统检索有关数据库获得文献4 166篇,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13篇,包括1篇临床决策、4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和3篇原始研究。提取内容包括多学科合作与评估、盆底康复管理、饮食管理、健康教育及监测与随访4个方面,共汇总出21条最佳证据。  结论  本研究对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管理进行了证据总结,为患者构建全面、科学的管理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肿瘤终末期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章婷婷, 周娟娟, 杨小英, 顾佳欢
2025, 23(9): 1595-159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85
3 0
摘要:
  目的  分析肿瘤终末期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AG)现状,并分析影响主要照顾者AG的因素,从而为减轻主要照顾者AG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2020年2月—2023年10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8例肿瘤终末期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量表、预期性悲伤量表(AGS)、照顾负担量表(ZB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1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上述量表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主要照顾者AG的影响因素。  结果  肿瘤终末期患者主要照顾者AGS得分、ZBI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CD-RISC10得分、PSSS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AGS得分与ZBI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849,P < 0.001),与CD-RISC10得分(r=-0.863,P < 0.001)、PSSS得分(r=-0.652,P < 0.001)呈负相关关系;ZBI得分与CD-RISC10得分(r=-0.797,P < 0.001)、PSSS得分(r=-0.734,P < 0.001)呈负相关关系;CD-RISC10得分与PSSS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725,P < 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患者的关系、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疾病了解情况、接受死亡教育、工作状态、ZBI、CD-RISC10、PSSS均为影响AGS的相关因素(P < 0.05)。  结论  肿瘤终末期患者主要照顾者AG得分较高,且女性、患者的配偶、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对疾病不了解、心理弹性和领悟社会支持较低,而照顾负担中的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更为明显。
共情能力和情绪智力在护生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黄慧敏, 蒋光明, 杨秀木, 申正付, 马兰
2025, 23(9): 1600-160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86
5 0
摘要:
  目的  探讨共情能力和情绪智力在高职院校实习护生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为提高实习护生的工作投入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2024年7—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409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职业认同量表、共情能力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和工作投入量表对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护生职业认同、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和工作投入的相关性,研究护生共情能力和情绪智力在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结果  护生职业认同量表得分为(44.97±8.73)分,共情能力量表得分为(93.98±14.01)分,情绪智力量表均分为(3.85±0.72)分,工作投入量表得分为(36.92±13.59)分。职业认同、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和工作投入均呈正相关关系(r=0.333~0.699,P < 0.01)。共情能力和情绪智力在护生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间起链式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5.33%。  结论  共情能力和情绪智力在护生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间起链式中介效应。护理管理者和护理教育者应注意培养护生的共情能力和情绪智力,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同,从而提高护生的工作投入。
全科护理研究
风险预警干预程序对老年全麻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寒战发生风险的影响
陈姿妃, 项光恒, 吴崇崇
2025, 23(9): 1605-160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87
5 0
摘要:
  目的  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是术中低体温及寒战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因此,降低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纳入全麻下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探讨风险预警干预程序对降低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寒战发生风险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12月—2024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00例老年全麻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干预)和观察组(采用风险预警干预程序保温干预),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变化,术中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情况以及应激反应、凝血功能水平。  结果  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24.00%,12/50)及寒战发生率(2.00%, 1/50)均低于对照组[48.00%(24/50)、18.00%(9/50),P < 0.05];2组患者入室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时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5 min、手术30 min、手术结束时、术后15 min时观察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观察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为(46.80±8.93)pg/m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为(24.59±5.13)ng/mL,均低于对照组[(51.38±10.37)pg/mL、(28.15±6.36)ng/mL, P < 0.05];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均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风险预警干预程序的保温干预应用于全麻下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能有效维持患者术中体温稳定,降低术中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率,并能减轻应激反应,维持凝血功能稳定。
ERAS理念下剖宫产围手术期集束化饮食活动护理方案的制定及应用
朱敏丽, 王兰云, 唐淑婷
2025, 23(9): 1610-161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88
4 0
摘要:
  目的  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制定围手术期集束化饮食活动护理方案,评价采用此方案对剖宫产产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2023年12月—2024年2月行择期剖宫产术产妇6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及活动指导;2024年3—5月行择期剖宫产术产妇60例为干预组,应用ERAS理念下集束化饮食活动护理方案。比较2组术前禁食水及术后进水时间;术前口渴、饥饿及补液率;术中及术后胃肠道反应、误吸发生率;术后拔尿管及首次下床、排气时间及腹胀发生率。  结果  干预组术前禁食、水时间短于对照组[(8.38±1.02)h vs. (11.96±2.16)h;(3.58±0.70)h vs. (8.76±1.08)h],术前口渴饥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进水时间、术后拔尿管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误吸。  结论  ERAS理念下剖宫产围手术期集束化饮食活动护理方案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护理模式,既可缩短术前禁食水、术后进水时间,减少产妇口渴及饥饿不适感,又能缩短产妇拔尿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减少腹胀的发生,同时并不增加术中及术后恶心呕吐和误吸的发生率,可以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基于患者主观整体评估的精准营养干预在结直肠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鲍丽超, 贺颖
2025, 23(9): 1614-161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89
3 0
摘要:
  目的  基于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构建结直肠癌精准营养干预方案,为该类患者营养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01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1),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干预,观察组采用基于PG-SGA的精准营养干预,对比2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化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评分。  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BMI、上臂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蛋白[(63.44±7.22)g/L vs.(52.09±6.73)g/L]、白蛋白[(35.77±6.73)g/L vs.(30.12±5.25)g/L]及血红蛋白[(110.98±11.23)g/L vs.(95.45±5.67)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D3+[(71.22±8.94)% vs.(60.09±7.85)%]、CD4+[(47.80±6.32)% vs.(39.09±5.66)%]及CD4+/CD8+(1.70±0.45 vs.1.49±0.37)均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EORTCQLQ-C30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基于PG-SGA的精准营养干预可提升结直肠癌患者营养状态,改善免疫功能,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艾灸联合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泌尿系结石留置输尿管支架患者的影响
彭静, 孙剑虹, 吴剑, 叶佳佳
2025, 23(9): 1618-162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90
3 0
摘要:
  目的  观察艾灸联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泌尿系结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输尿管支架症状评分、自我管理能力等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12例行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2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应用艾灸联合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健康教育。对比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输尿管支架症状及自我管理能力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分别为(22.21±3.16)h、(1.83±0.21)d, 均短于对照组[(25.58±4.08)h、(1.97±0.26)d, P<0.05];观察组输尿管支架症状评分(USSQ)总分为(28.79±3.14)分,低于对照组[(39.66±4.72)分,P<0.05];拔管时,观察组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AHSMSRS)总分为(160.52±10.56)分,高于对照组[(124.68±12.77)分,P<0.05]。  结论  艾灸联合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促进泌尿系结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输尿管支架相关疼痛、下尿路等症状,能够正向调节患者术后状态。
以ITHBC理论为基础的延续护理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观察
王萍萍, 宁彬, 张雪瑞, 闫树艳
2025, 23(9): 1623-162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91
4 0
摘要:
  目的  以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ITHBC)框架实施延续护理干预,分析其对改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知识掌握程度、抗凝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为优化心房颤动患者的长期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7月阜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91例)和观察组(9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以ITHBC理论为基础的延续护理。比较2组患者抗凝知识掌握程度、抗凝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  结果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抗凝知识掌握程度及抗凝依从性分别为(9.02±0.85)分、(25.07±3.09)分,均高于对照组[(7.19±1.03)分、(22.17±4.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房颤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50.32±6.74)分vs. (44.19±8.59)分, F=4.869, P < 0.001]。  结论  以ITHBC理论为基础的延续护理能够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及抗凝依从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临床结局。
全科诊疗实践
1例颈动脉夹层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体会并文献复习
代金龙, 边哲, 张嘉树, 李蕊, 王静悦, 叶宏远, 刘丽萍, 韩悦, 彭延波
2025, 23(9): 1627-163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192
5 0
摘要:
颈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尚有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颈动脉夹层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颈动脉夹层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先接受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症状未显著改善桥接血管内治疗(左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等处理,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由18分改善至出院时的0分。随访3个月,患者无新发临床症状。结合PubMed、万方及中国知网2010—2024年文献报道的52例颈动脉夹层致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对于该类患者,可采取血管内治疗(支架植入、抗栓等)方案,及时处理因夹层导致的闭塞血管,从而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