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发展与思考

张安 罗昕 梁婧茗 鲍勇

张安, 罗昕, 梁婧茗, 鲍勇.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发展与思考[J]. 中华全科医学, 2025, 23(2): 175-17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1
引用本文: 张安, 罗昕, 梁婧茗, 鲍勇.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发展与思考[J]. 中华全科医学, 2025, 23(2): 175-17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1
ZHANG An, LUO Xin, LIANG Jingming, BAO Yong.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blic health servi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J].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25, 23(2): 175-17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1
Citation: ZHANG An, LUO Xin, LIANG Jingming, BAO Yong.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blic health servi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J].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25, 23(2): 175-17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1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发展与思考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861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 2020YFC2006400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C2021180

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沪教委高〔2022〕27号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鲍勇, E-mail: baoyong@ sjtu. edu. cn

  • 中图分类号: R2-031 R197.1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blic health servi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 摘要: 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在当前公共卫生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展望。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注重预防为主, 上医治未病的思想, 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具有鲜明的应用优势。我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4类重大慢性病为重点的防治策略中, 中医药融入慢性病防控及健康管理尤显重要。本文总结和分析了中西医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我国卫生方针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必然性, 以及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 中西医结合在疾病预防、控制和慢病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整合中西医资源、提高服务连续性、提升服务便捷性和舒适性等挑战, 而通过有效应对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可以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的深化与发展。本文提出了公共卫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必须以中西结合的理念为主, 发挥中西医理论与学科固有特点, 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特点的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 为实现全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提供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中西医结合并重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中医学所强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注重预防为主和个体化治疗,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医学、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等高度契合,在慢性病管理、疾病防治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同时,西医学以其精准的诊断技术和先进的治疗手段,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两者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公共卫生领域中推进中西医结合的深化与推广将为实现全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提供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历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发挥中西医特色,并将其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的发展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全面论述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强调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历史贡献,明确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的科学论断,破除了当时中医无用的错误观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对“西学中”作出重要批示,首创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了第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辟了中国结合医学事业。毛泽东的伟大领导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以及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邓小平在一脉相承毛泽东关于中医药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积极落实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政策举措,在中共中央〔1978〕56号文件的批示上,他强调“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改革开放初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共中央重申和恢复党的中医药政策。198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1]

    1996年,江泽民在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强调既要继承又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提倡中西医工作者加强团结、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促进中西医结合[>2]。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中西医并重”被确定为我国新时期卫生方针之一。

    胡锦涛提出“坚持中西医结合”的要求,并提倡加强中医药的现代化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写入报告,确立为全党共识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西医并重和中医药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提出要继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并倡导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为人民健康服务。

    在2016年8月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为中西医协同发展、共同建设健康中国和保障人民健康指明了方向。

    2017年7月,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该法明确指出“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为“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以及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坚持中西医并重,提升中西医结合能力,促进优势互补,共同维护人民健康”。

    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康复、传染病防治和卫生应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深入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为新时代公共卫生领域的中西医协同、共同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

    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在于其既融合了中医相关理论,又有西医的现代医疗技术,这种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独特卫生服务模式丰富了公共卫生服务内涵,也有效地提高了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3]。首先,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面对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的问题上为相关防治研究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理论和研究方向,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明确指出,我国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4类重大慢性病开展包含监测、检测、早诊早治、规范化治疗等建议的防治行动,在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可见国家慢病防治策略上的转变正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相契合[4-5]。而在现代疾病谱中,因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功能紊乱性疾病和亚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且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使与衰老、生理退化相关的疾病逐年增多,尤其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这些领域中虽然西医在治疗许多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长期用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模式,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和替代的选择。其次,基于中医重视临床症状体征的辨证论治等特点,采用如温病理论等理论学说即可解释疾病发病机理并探寻合理的治疗方法,使中医药能够较快确定诊疗方案[6],这在面对各大突发且未知的传染病方面具有重大优势,就多次实践结果来看,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方案较单纯西医治疗的有效性更为明显,且中医药的使用也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有效应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等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中医药知识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如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将不断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中西医有效融合不仅能够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还能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贡献独特的力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除了推动中医药相关健康管理服务向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外,在此背景下所产生的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学也改变了过去医疗服务中过度依赖检验和药物治疗的“以治病为核心”医疗模式,其所提倡的整体医学保健模式,充分发挥了中西医在不同类型疾病和不同阶段防治疾病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在借鉴西医健康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检测与治疗技术的同时,将中医的“治未病”“辨证论治”等核心理论引入到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中[7],主要以当前疾病谱中的主要组成—慢性病的干预为重点,通过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及健康管理资源,更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个体的健康状态和疾病核心,为患者提供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医疗干预方案。综合来看,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在我国社区疾病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发展,其广泛应用于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等方面,对社会居民的整体健康状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8]

    而在精准医学的发展、医疗大数据的挖掘应用以及传统健康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的时代背景下[9],精准健康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充分考虑到医学的复杂性、交叉融合性和动态扩展性的特点,主要通过机器学习、生物信息挖掘等多种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应用,从而更加精准、有效地揭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健康的影响[10-11],并通过运用精准医学实现对患者的诊断,从而提供中西医结合的疾病风险评估、饮食、用药及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精准健康管理建议。可见中西医的有效融合在促进精准健康管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包括基于个体健康档案和生活习惯数据,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与预防服务,包括睡眠监测、运动指导、饮食建议等,帮助个体实现健康生活方式,以及结合移动医疗设备和远程监测技术,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家庭医疗管理,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进入数字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加速推动着多学科交叉互融,医疗数字化深入发展。在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12]中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13]。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出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也是中西医有效协同的关键所在。在数字健康技术中,尤其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出现,为中西医协同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如AI等新技术实现了基于中西医数据融合的病症智能化诊断研究等[14],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医协同能力的发展。具体体现包括建立数字化中西医协同平台,整合中西医线上线下资源,为患者提供便捷的预约挂号、远程问诊、健康咨询等多方面服务,同时为医生提供在线诊疗、远程会诊的平台,促进中西医结合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中西医协同的基层卫生服务发展。我国有些地区开发了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15];某省推动公立医疗机构中医科室全覆盖,利用“健康大脑”等数字基础设施,打造体现当地中医药特色服务的数据平台,推动中西医数据整合;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通过中西医医院协作和院内中西医科室合作,开展重大疾病的中西医联合攻关,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创新[16]。这些案例体现了通过顶层设计,利用数字化手段形成中西医协同的系统架构,建设中西医数据整合和服务平台,促进中西医协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增强全民健康的普惠性与公平度,为实现高质量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有益的借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培养中西医协同新型人才,是适应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在公共卫生领域,中西结合不仅是中医与西医的理论结合,更是要求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综合医学知识和管理技能的新型人才,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仍处于缺乏状态。首先,我国中西医结合相关学科教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渐开始,并步入正轨,目前,中西医结合虽已形成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与西医、中医一起,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但是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培养虽然形成了自身的教学体系,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7-18],如在学科建设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为适应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健康的高需求,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发展与创新。在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阶段,首先,除了中医学和西医学课程相结合的教学,还应加强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把中医理念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将“治未病”理论与公共卫生相关学科有效融合,开拓性地建立符合现代疾病谱的、具有中医思想和疾病预防医学技术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理论框架。其次,利用科学技术创新公共卫生相关课程教学形式,融合多学科实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教学[19],解决实训教学中存在的常见的难以实施问题和技术瓶颈,满足新时代健康管理的人才培养要求。此外,各大高校还应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通过社区健康管理实践、“治未病”中心实习等方式,提高应用操作技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在硕博研究生教育阶段,应更加注重公共卫生专业深度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研究、学术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如慢性病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推动中西医结合在健康管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综上所述,为促进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培养健康管理相关领域的新型人才是关键任务之一,这不仅要求在医学知识层面实现中西医的深度融合,还需要在文化视野和管理技能层面进行全面提升。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培养,能够打造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健康管理人才,他们将成为从公共健康领域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健康问题挑战,提升人类整体健康水平。

  • [1] 新华社. 为了生命之树常青—我国中医药发展事业成就综述[EB/OL]. (2009-06-19)[2024-06-29]. https://www.gov.cn/jrzg/2009-06/19/content_1345479.htm.

    Xinhua News Agency. For the evergreen of the tree of life-An overview of China's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B/OL]. (2009-06-19)[2024-06-29]. https://www.gov.cn/jrzg/2009-06/19/content_1345479.htm.
    [2] 江泽民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卫生经济, 1997(1): 6-7.

    JIANG Z M. Speech of Jiang Zemin at the National Health Work Conference[J]. China Health Economy, 1997(1): 6-7.
    [3] 李子贇, 佟旭, 李海玉. 中医全科医学诊疗实践及发展优势[J]. 中华全科医学, 2020, 18(9): 1433-143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1526

    LI Z Y, TONG X, LI H Y.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eneral Practic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20, 18(9): 1433-143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1526
    [4]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总体要求、重大行动及主要指标[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9): 846-858.

    Healthy China Action (2019-2030): Overall Requirements, Major Actions, and Main Indicators[J]. Chinese Journal of Circulation, 2019, 34(9): 846-858.
    [5] 鲍勇. 健康中国健康社区健康家庭[J].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20(9): 1449-145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620

    BAO Y. Healthy China, Healthy Community, Healthy Family[J].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22, 20(9): 1449-145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620
    [6] 曾光. 关于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实践的战略思考[J]. 中医教育, 2005, 24(3): 4-7.

    ZENG G.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ublic health practice[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2005, 24(3): 4-7.
    [7] 方朝晖, 尤良震, 申国明, 等. 主动健康下的糖尿病社区中医药综合防治与科技应对策略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9, 17(4): 523-525, 62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725

    FANG C H, YOU L Z, SHEN G M, et al. Research on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ommunit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ping strategies under active health[J].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19, 17(4): 523-525, 62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725
    [8] 应秀燕, 王婷, 陈小燕. 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学科及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效果[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 30(6): 199-200.

    YING X Y, WANG T, CHEN X Y. Construction and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ealth Management Discipline and Service System[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 2022, 30(6): 199-200.
    [9] 鲍勇, 鲍晓青. 健康中国行动"六大精准"服务研究与发展建议[J]. 中华全科医学, 2020, 18(7): 1069-107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1430

    BAO Y, BAO X Q.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Six Precise" Services of the Healthy China A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20, 18(7): 1069-107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1430
    [10] 谢春燕, 洪伊荣, 胡婷婷, 等. 精准健康管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9): 1175-1180.

    XIE C Y, HONG Y R, HU T T, et al.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ecise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0, 23(9): 1175-1180.
    [11] 陈大方. 疾病防控新理念: 精准健康管理[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0, 28(2): 81-84.

    CHEN D F. New concept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ecision health management[J]. China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20, 28(2): 81-84.
    [1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7-20)[2024-03-18].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State Council.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Issuance of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B/OL]. (2017-07-20)[2024-03-18].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13] 鲍勇, 张安. 中国健康事业研究回顾与展望: 献给建国七十周年[J]. 中华全科医学, 2019, 17(9): 1433-143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63

    BAO Y, ZHANG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Health Care Research in China: Dedicated to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19, 17(9): 1433-143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963
    [14] 石玉琳. 基于中西医数据融合的病证智能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D].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21.

    SHI Y 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Diagnosis Technology for Disease Evidenc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ata[D].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15] 倪荣, 沈玉强, 居斌, 等. 基于信息化的基层中医药创新服务模式探讨[J]. 中国医院, 2015, 19(10): 42-44.

    NI R, SHEN Y Q, JU B,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ve service model of grassroots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informationization[J]. China Hospital, 2015, 19(10): 42-44.
    [16] 倪旻晗, 吴芷涵, 周思宇, 等. 基于健康共富逻辑的数字化中西医协同健康治理模式研究[J/OL]. (2024-04-18)[2024-11-2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222.R.20240418.1000.006.html.

    NI M H, WU Z H, ZHOU S Y, et al. A digitaliz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llaborative health governance model based on the logic of health co-enrichment[J/OL]. (2024-04-18)[2024-11-2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222.R.20240418.1000.006.html.
    [17] 王乙, 徐岩, 李磊.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现状研究: 基于9所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本的分析[J]. 医学与哲学, 2021, 42(15): 55-58.

    WANG Y, XU Y, LI L.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text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of undergraduate specialties in nine universities[J].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2021, 42(15): 55-58.
    [18] 邵译莹, 莫颖宁, 焦奥南, 等.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中医全科医学基层服务优势及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建议[J]. 中华全科医学, 2021, 19(10): 1615-161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125

    SHAO Y Y, MO Y N, JIAO A N, et al.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system: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the advantages of grass-roots service of Chinese general medic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J].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21, 19(10): 1615-161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125
    [19] 李连香, 赵海磊, 孙继佳, 等.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医健康管理》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与探索[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 30(18): 19-23.

    LI L X, ZHAO H L, ZHANG A, et al.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nagement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 2022, 30(18): 19-2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
  • HTML全文浏览量:  13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7-0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3-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