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22卷  第1期

专家论坛
基于营养状况指标构建简易模型对北京地区老年体检人群认知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
李海静, 朱峰, 刘慧娟, 关锐
2024, 22(1): 1-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17
143 34
摘要:
  目的  营养状况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是研究热点,本研究建立基于营养状况指标的简易模型并分析对北京地区老年体检人群认知功能损害(CI)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劳模健康管理中心的670名老年体检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为认知障碍组(MoCA<26分,CI组)和无认知障碍组(n-CI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和血清白蛋白(ALB)指标,分析营养状况指标与受检者CI发生的关系。  结果  670名受检者CI发生率为9.10%(61/670),MoCA评分为(22.78±3.15)分。CI组受教育程度、MNA评分[(18.47±3.57) 分vs. (23.92±3.95) 分]、血清ALB[(30.25±3.86) g/L vs. (38.70±4.26) g/L]均低于n-CI组(P<0.05)。随着MNA评分、血清ALB水平逐渐下降,CI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MoCA评分与MNA评分、血清ALB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较低的MNA评分、血清ALB均为老年体检人群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MNA评分、血清ALB构建简易模型筛查CI发生的AUC为0.891,均高于单独预测(P<0.05)。  结论  营养状况与老年CI密切相关,基于MNA评分、血清ALB构建简易模型对北京地区老年体检人群CI发生的筛查预测价值显著。
专题/宫颈癌
MRI联合CDK4、Ki-67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游会婷, 晋茂生, 刘健
2024, 22(1): 5-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18
77 16
摘要:
  目的  探讨MRI联合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Ki-67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0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101例,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LNM组)30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NLNM组)71例。比较2组患者MRI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间质浸润深度、宫旁及阴道受累情况、CDK4、Ki-67表达情况以及一般资料,多指标分析联合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肿瘤直径、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间质浸润深度、脉管浸润、MRI淋巴结转移、CDK4及Ki-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SCC-Ag、间质浸润深度、Ki-67均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CDK4、Ki-67、SCC-Ag及MR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7、0.740、0.792、0.857;灵敏度分别为0.967、0.833、0.700、0.967, 特异度分别为0.282、0.592、0.845、0.634;SCC-Ag的最佳截断值为3.60 ng/mL, 约登指数为0.545;MRI联合SCC-Ag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0,小于MRI联合CDK4、Ki-67联合诊断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AUC(0.917),小于多指标联合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的AUC(0.943,P<0.05)。  结论  MRI单独用于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较低,CDK4的灵敏度较高但是不具有特异性,当MRI、CDK4、Ki-67三者联合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有明显提高,对于术前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价值。
中青年宫颈癌患者社会疏离与元认知在症状困扰和癌症复发恐惧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周娟, 陈丹, 李博雅, 张媛媛, 苏建萍
2024, 22(1): 10-1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19
101 12
摘要:
  目的  探讨中青年宫颈癌患者社会疏离与元认知在症状困扰与癌症复发恐惧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以期为临床癌症复发恐惧的管理及干预提供新视角。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2—8月新疆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就诊的330例中青年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简表(FCRI-SF)、元认知问卷(MCQ-30)、一般疏离感量表(GAS)、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进行调查,通过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Process插件)进行变量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  中青年宫颈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得分(14.64±6.37)分,57.27%的患者存在较高水平的癌症复发恐惧(FCRI-SF≥13分)。症状困扰与癌症复发恐惧(r=0.495, P<0.01)、社会疏离感(r=0.397, P<0.01)、元认知(r=0.197, P<0.01)均呈正相关关系。中青年宫颈癌患者的症状困扰、社会疏离及元认知能显著正向预测其癌症复发恐惧(β=0.107、0.430、0.156,均P<0.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社会疏离与元认知在症状困扰、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效应量为0.009,总效应占比为4.27%。  结论  中青年宫颈癌患者存在较高水平的癌症复发恐惧,社会疏离感和元认知在症状困扰与癌症复发恐惧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Monaco系统调强模式下Constrained、Pareto优化方式在宫颈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
张坤, 杨健, 牛书雷, 许新明
2024, 22(1): 14-1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20
68 7
摘要:
  目的  探索动态调强(DMLC)、容积旋转调强(VMAT)下Monaco系统中2种优化方式在宫颈癌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调强放疗40例宫颈癌患者,在IMRT、VMAT后,分析2种模式的影响。  结果  Constrained模式中Dmean[(5 225.41±32.53)cGy vs.(5 205.84±32.99)cGy]、Dmax[(5 585.46±51.64)cGy vs.(5 635.99±62.12)cGy]、膀胱V20[(78.07±6.31)% vs.(85.68±9.42)%]、直肠V20[(87.58±6.14)% vs.(88.75±5.21)%]、直肠V40[(34.21±6.71)% vs.(37.77±5.41)%]、骨盆V20[(84.74±4.91)% vs.(82.18±4.78)%]、骨盆V30[(51.77±6.73)% vs. (54.73±6.02)%]、左股骨头V20[(42.16±8.40)% vs. (37.37±8.68)%]、右股骨头V30[(9.90±3.43)% vs. (12.32±4.46)%]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MLC强调下,Constrained模式的机器跳数低于Pareto模式(P<0.05),VMAT强调下,Pareto模式子野数低于Constrained模式(P<0.05),机器跳数高于Constrained模式(P<0.05)。  结论  VMAT技术能够满足宫颈癌患者放疗需求,且Pareto模式对危及的器官保护更优。
全科医学论著
CD38影响Treg/Th17平衡促进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
林海丽, 杜孝康, 王依璐, 蔡成松, 高锦, 潘峰
2024, 22(1): 18-2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21
110 11
摘要: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小鼠模型组织中分化簇38(CD38)的表达和CD4+T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s)与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比例,探讨CD38促进RA发生发展的机制。  方法  构建胶原诱导小鼠关节炎模型(CIA),每组3只,通过蛋白免疫印迹、荧光定量PCR检测滑膜组织、脾脏、淋巴结中CD38蛋白、mRNA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从小鼠脾脏分离出幼稚CD4+T细胞,分化后,检测CD38蛋白的表达,计算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极化幼稚CD4+T细胞,检测PI3K、AKT、p-AKT、mTOR、p-mTOR的蛋白表达,分析CD38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果  CIA中各滑膜组织、脾脏、淋巴结中CD38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极化组+sh-NC相比,极化组+sh-CD38的Th17细胞比例降低,Treg细胞比例升高(P<0.01);p-AKT、p-mTOR蛋白表达量在极化组+sh-NC(3.00±0.08、3.18±0.12)均高于极化组+sh-CD38(2.48±0.09、1.70±0.10,P<0.01)。  结论  CD38在CIA中高表达,抑制CD38的表达CIA炎症得到改善;在特定分化条件下,CD38高表达使得Th17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比例下降;经极化处理,CD38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Treg/Th17平衡促进类风湿关节炎炎症的发生发展。
消痔散联合艾盐包预防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术后尿潴留的回顾性研究
潘建丹, 陈春丽, 胡阿丽, 蔡丹凤, 汪少艳, 郑阿芬, 郑晨果
2024, 22(1): 21-2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22
43 8
摘要: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中医治疗技术在预防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术(PPH)后尿潴留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行PPH治疗的混合痔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消痔散联合艾盐包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排尿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尿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统计2组治疗总有效率,评价治疗安全性。  结果  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术后8 h膀胱残余尿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最大尿流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容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小腹膨满感消失时间及术后8 h尿潴留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6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2.0%,46/50)高于对照组(72.0%,36/50,χ2=6.775,P=0.009);2组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  消痔散联合艾盐包能够有效调节PPH术后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缓解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促进术后排尿,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风险。
动脉流域分析定位法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
周少, 朱潇, 杏福宝, 王伟, 宋超, 李小军, 唐震, 张雷
2024, 22(1): 26-2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23
93 9
摘要: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应用动脉流域分析定位法定位肺磨玻璃结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7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46例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3例, 传统CT扫描弹簧圈定位)和观察组(73例, 动脉流域分析定位),比较2组患者的定位效果。  结果  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因结节位置特殊经安全评估后不宜行CT扫描定位,转入观察组行动脉流域分析定位。观察组的住院费用[(24 808.66±1 762.28)元]低于对照组[(25 776.73±1 723.9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0,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69%(6/78),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7%(18/68), χ2=9.326,P<0.05];观察组首次切除成功率[94.87%(74/78)]高于对照组[83.82%(5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0, P<0.05)。2组的定位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拔管时间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动脉流域分析定位法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肺结节定位方法,可以有效保证安全手术切缘,提高结节首次切除成功率,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且定位简单,尤其适用于特殊位置的肺结节,便于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骨关节炎中COL1A2分子作为诊断预测标记物及其在免疫浸润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杨冬冬, 赵萌, 杜家琇, 史宇
2024, 22(1): 30-3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24
97 10
摘要:
  目的  骨关节炎(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 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OA的关键诊断标记物和免疫微环境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OA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和帮助。  方法  使用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的OA软骨基因表达数据集GSE169077进行分析研究,并使用基因表达数据集GSE55235进行关键诊断标记基因的验证筛选,同时分析数据中的免疫细胞浸润表达。  结果  经过数据分析共获得40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30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72个下调表达基因。经过筛选验证后,最终得到1个关键诊断标记基因,即COL1A2。结合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后发现,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OA免疫微环境中高度表达。  结论  本研究发现COL1A2基因可能是OA的关键诊断标记基因,COL1A2可能通过细胞外基质受体通路和黏着斑信号通路等途径发挥生物学效应,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在OA的免疫微环境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OA的发病机制,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麻醉方法对剖宫产术后早期血常规炎症指标及康复的影响比较
郑客松, 康芳, 韩明明, 杨成伟, 黄祥, 李娟
2024, 22(1): 34-3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25
65 10
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麻醉方法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炎症标志物及康复的影响,为剖宫产手术选择麻醉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区急诊剖宫产产妇1 759例,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200例)和硬膜外麻醉组(E组,1 559例),按纳入排除标准及倾向性评分法1∶1匹配后比较2种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白细胞(WBC)、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MLR)及康复的影响。  结果  E组患者术后WBC、NLR及MLR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 G组患者术后WBC、PLR、NLR及MLR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与E组相比,G组手术前后PLR差值[16.78(0.16, 29.36)vs.-2.20(-21.69, 15.17)]升高(P<0.05)。与E组比较,G组患者麻醉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6(3, 12)min vs.43(32, 54)min]和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3(2, 7)min vs.7(6, 12)min]均缩短(P<0.05),术后肠道通气时间[44(39, 46)h vs.39(36, 43)h]延长(P<0.05)。切皮前5 min和切皮时E组的MAP和HR均明显低于G组(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硬膜外麻醉可能更利于产妇康复,全身麻醉适合需紧急娩出胎儿的情况。
流式细胞术外周血CD22参考区间的建立
余晾, 赵皓, 袁晓英, 宋英, 李佳佳
2024, 22(1): 39-4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26
73 17
摘要:
  目的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成人外周血中CD22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采用国际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EP28-A3c的要求分析并建立适合健康成人的参考值范围。  方法  收集2022年7—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30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CD22水平,同时依据EP28-A3c文件中分组要求按地区、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并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建立对应的生物参考区间。  结果  健康成人外周血CD22水平呈正态性分布,北京地区与安徽地区健康成人外周血CD22阳性率分别为(10.87±4.37)%和(12.62±4.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6,P=0.205);男性、女性组外周血CD22阳性率分别为(11.76±4.86)%和(11.85±3.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1,P=0.911);按年龄分为≤35周岁组、36~60周岁组及>60周岁组,3组外周血CD22阳性率分别为(11.53±3.20)%、(11.61±3.80)%和(12.73±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61, P=0.469)。参照国际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90%可信区间确定CD22占淋巴细胞比例(流式细胞术)的参考值范围为4.82%~18.80%。  结论  CD22占淋巴细胞比例(流式细胞术)的参考范围在不同地区、性别、年龄的结果较为一致,可以合并建立健康成人外周血中CD22阳性率的参考区间。
老年胃肠道全麻手术患者颈动脉超声指标与每搏量变异度变化的相关性
张雪寅, 骆宏, 陈立建
2024, 22(1): 42-4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27
67 8
摘要:
  目的  评估颈动脉校正血流时间(FTc)和颈动脉峰流速变异度(ΔVpeak)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机械通气时每搏量变异度(SVV)≥13%的预测能力。  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行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的患者60例。于气管插管后5 min(T1)测定超声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SVV≥13%为容量有反应组(R组);SVV < 13%为容量无反应组(N组),各纳入30例患者。完成容量负荷试验后5 min(T2),再次测量相同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超声参数与SVV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FTc和ΔVpeak预测SVV≥13%的能力。  结果  R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至T2时点FTc明显低于N组患者,而ΔVpeak明显高于N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T2时点FTc明显高于同组T0时点,而T2时点ΔVpeak明显低于同组T0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Tc预测SVV≥13%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6.7%;ΔVpeak预测SVV≥13%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63.3%。FTc与SVV的相关性系数为-0.674,表明FTc和SVV呈负相关关系;ΔVpeak与SVV的相关性系数为0.765,表明ΔVpeak和SVV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FTc、ΔVpeak与SVV具有良好的相关性。FTc和ΔVpeak均能预测老年患者全麻期间的容量反应性。
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自我认同感与病耻感及美学修复倾向的相关性分析
庄燕, 阚卫娟, 吴祥冰
2024, 22(1): 46-4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28
53 4
摘要: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损伤患者自我认同感与病耻感及美学修复倾向的关系,旨在使口腔颌面损伤患者对康复效果了解更深入,并为制定更有效的临床干预和支持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采用自我认同感量表、社会影响量表(评价病耻感)、美学修复倾向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自我认同感、病耻感、美容修复倾向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自我认同感在病耻感与美学修复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  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自我认同感评分为(50.47±6.80)分,病耻感评分为(71.33±5.96)分,美学修复倾向评分为(45.24±5.38)分。自我认同感评分与病耻感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472,P=0.016),自我认同感评分与美学修复倾向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517,P=0.008),病耻感评分与美学修复倾向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490,P=0.012)。病耻感对美学修复倾向存在明显预测力(t=5.817,P < 0.001),病耻感对自我认同感存在明显的预测力(t=-4.263,P < 0.001),自我认同感在病耻感与美学修复倾向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t=3.317,P < 0.001)。  结论  口腔颌面损伤患者自我认同感、病耻感、美学修复倾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自我认同感在病耻感与美学修复倾向之间有一定的中介作用。
共病对老年住院患者肌肉功能的影响
张泽正, 卞爱琳
2024, 22(1): 50-5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29
44 9
摘要: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受试者骨骼肌质量、骨骼肌指数、握力,推算运动代谢当量METs值来评估老年人肌肉功能情况,进而探讨共病状态对老年住院患者肌肉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9—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的88例老年患者(年龄≥65岁)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主诉症状、疾病诊断、长期用药情况;利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骨骼肌质量(SMM)、骨骼肌指数(SMI)等,利用握力计测量优势手的握力来评价肌力,利用运动代谢当量METs值评价日常运动水平。评估老年患者共病状态,计算查尔森共病指数(CCI);根据肌肉质量和运动功能进行肌少症的筛查;分析研究对象的共病情况与肌少症、运动能力的相关性。  结果  老年住院患者共病患病率为100.0%(88例),入院主诉症状以头部不适、心前区不适、心悸为主,肌少症患病率为10.2%(9例),且握力在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握力与CCI、年龄、体脂率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5);METs值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P < 0.05)。肌少症患者肿瘤的检出率高于无肌少症患者(P < 0.001)。  结论  全科医学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共病情况严重。随着共病状态的加重,肌肉功能下降,且在握力上表现更明显。握力的测量比骨骼肌含量和骨骼肌指数的测量更为便捷,重复性好,适合大规模的现况调查,提示握力在老年人综合评估中有重要的作用。老年女性比男性的日常运动水平高,提示在老年男性患者健康管理时更应该提醒其养成运动习惯。
全科临床研究
微创前方入路与传统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罗春林, 苏之盟, 钟远鸣, 吴江华
2024, 22(1): 55-5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30
68 4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前方入路与传统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钦州宝顺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资料,其中30例患者行微创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A组),30例患者行传统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收集整理60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对比分析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患者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60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2组术中出血量[(200.8±5.6)mL vs. (401.2±10.4)mL]、住院时间[(6.5±1.1)d vs. (10.6±1.2) d]和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90.0±3.3)分vs. (84.4±2.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A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高于B组[(98.5±1.3)% vs. (95.2±1.9)%, P < 0.01],A组患者的疤痕量表评分低于B组[(1.5±0.8)分vs. (3.2±1.0)分, P < 0.01]。  结论  微创前方入路和传统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但微创前方入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且术后恢复更快、满意度更高。
肛周脓肿患者手术前后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差异性分析
尹和宅, 沈丽冬, 袁梅, 王启, 洪中华
2024, 22(1): 59-6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31
70 5
摘要:
  目的  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检测肛周脓肿患者手术前后的肠道菌群分布,探讨其与健康人的菌群分布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收集2022年8—11月期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肛肠科就诊的15名肛周脓肿患者(观察组)及1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提取其粪便DNA,通过PCR扩增和16S rDNA基因测序,进行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等数据分析,并筛选肛周脓肿可能的主要标志菌群。  结果  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前的Chao1和Observed_species指数升高,术后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术前比较,观察组术后的Chao1、Shannon、Simpson、Observed_species指数均降低(P < 0.05)。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对照组、观察组术前、术后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前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P < 0.05),术后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P < 0.05);与术前比较,观察组术后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P < 0.05)。筛选肛周脓肿主要标志菌群,ROC曲线分析显示,嗜胆菌属的AUC最大(AUC=0.831)。  结论  肛周脓肿患者手术前后与健康人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手术治疗后肠道菌群丰度发生显著变化,嗜胆菌属可能是肛周脓肿的主要标志菌群。
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刘威, 张逸寅, 赵芳, 胡志国, 王亚
2024, 22(1): 64-6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32
65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抑制剂联合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肝细胞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索其潜在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20年3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淮北市人民医院接受PD-1抑制剂和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并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5例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客观缓解率为18.2%(10/55),疾病控制率为74.5%(41/5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8.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7.4个月。接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患者mPFS和mOS分别为10.2个月、18.4个月,显著高于未接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患者(6.2个月、14.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mOS分别为14.9个月、18.6个月,mPFS分别为6.5个月、10.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为疲劳、高血压等,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  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显著延长晚期HCC患者的生存期,尤以接受TACE治疗患者为著,且总体耐受性较好,治疗前NLR水平是患者PFS及OS的独立影响因素,其有助于筛选治疗获益优势人群。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对临床转归及90 d预后的影响分析
寇启星, 屈雪萍, 刘松灿, 孙根, 嵇朋
2024, 22(1): 70-7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33
41 7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对临床转归及90 d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北部院区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58例,根据溶栓时间窗分为A(42例)、B(53例)、C(63例)3组,溶栓时间窗分别为<3.0 h、3.0~4.5 h及>4.5~<6.0 h,对比3组的临床转归。随访90 d,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9例)与预后不良组(69例),分析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A组与B组溶栓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低于C组,近期预后良好率均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溶栓后NIHSS评分及近期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52%(4例)、13.21%(7例)、15.87%(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2,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67.20±10.33)岁vs. (60.69±10.41岁)]、入院时NIHSS评分[(12.35±3.50)分vs.(7.91±2.12)分]、心房颤动占比(17.39% vs. 3.37%)、发病后>4.5~ < 6.0 h溶栓占比(53.62% vs. 29.21%)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入院高NIHSS评分、心房颤动、溶栓时间窗>4.5~<6.0 h均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AIS患者发病后4.5 h内溶栓治疗获益较好,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心房颤动、溶栓时间窗均可影响AIS患者90 d预后。
慢病防治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靖, 周玉森, 郝树立, 武炜, 马国旗
2024, 22(1): 74-7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34
86 16
摘要:
  目的  基于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系统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研究患者营养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10日—2023年5月9日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住院患者196例,根据有无营养风险分为有营养风险组(35例)和无营养风险组(161例)。分析患者的性别和相关生化指标(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和肌酐)在有、无营养风险患者中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营养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不同性别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临床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有营养风险的T2DM患者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肌酐分别为(122.29±10.07)g/L、(40.98±3.61)g/L、(6.97±0.16)mmol/L、(86.91±5.96)mmol/L,与无营养风险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8.15±9.96)g/L、(43.38±4.34)g/L、(5.81±0.92)mmol/L、(79.75±8.56)mmol/L,P<0.05];有、无营养风险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及血清甘油三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白蛋白和肌酐是T2DM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  结论  应用NRS2002评估T2DM患者营养状况,血红蛋白、白蛋白和肌酐水平是T2DM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
妇幼卫生研究
浙江省40~69岁女性的生活方式与绝经相关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胡凯灵, 许凌, 丁悦虹, 马麟娟, 应倩, 周坚红, 宁玉梅
2024, 22(1): 77-8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35
53 7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生活方式与绝经相关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40~69岁女性7 856名进行问卷调查,有序变量采用Mantel-Haenszel检验,无序变量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生活方式与绝经相关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绘制ROC曲线。  结果  年龄与绝经及绝经相关症状均具有相关性(P<0.05)。生活方式中被动吸烟、饮酒、饮茶、体育锻炼强度、烫染发频率(P<0.05)均与绝经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年龄大(OR=1.103,95% CI:1.094~1.112)、绝经(OR=4.011,95% CI:3.573~4.503)、家属吸烟(OR=1.346,95% CI:1.206~1.501)和工作环境被动吸烟(OR=1.432,95% CI:1.175~1.745)均是绝经相关症状的危险因素(P < 0.05)。低强度体育锻炼(OR=0.881,95% CI:0.822~0.944)、低频率烫发(OR=0.823,95% CI:0.774~0.876)均是绝经相关症状的保护因素(P < 0.05)。生活方式相关因素预测绝经相关症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  结论  浙江省40~69岁女性生活方式与绝经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可以对女性进行生活方式指导以减少或缓解绝经相关症状。
妊娠晚期血清维生素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痫前期及胎儿生长受限的相关性分析
钟双飞, 沈娜, 黄满仙
2024, 22(1): 82-8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36
55 5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血清维生素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子痫前期及胎儿生长受限(FGR)的相关性,以期为诊治子痫前期和FGR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舟山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妊娠晚期子痫前期孕妇124例为研究组,其中伴FGR 38例;另选择同期妊娠晚期正常孕妇54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免疫分析法测定2组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VEGF水平。  结果  研究组血清25-OH-D[(73.42±6.71)nmol/L]和VEGF[(412.31±35.24)pg/mL]均低于对照组[(94.78±5.25)nmol/L、(536.21±26.23)pg/mL,P<0.05]。FGR组血清25-OH-D[(69.20±5.96)nmol/L]和VEGF[(394.70±32.17)pg/mL]均低于无FGR组[(82.97±7.28)nmol/L、(452.17±27.49)pg/mL,P<0.05]。25-OH-D和VEGF与子痫前期和FGR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25-OH-D预测子痫前期和FGR的灵敏度为83.30%和76.29%,特异度为77.43%和64.19%;VEGF预测子痫前期和FGR的灵敏度为80.13%和68.08%,特异度为68.92%和56.24%。25-OH-D和VEGF为子痫前期和FGR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妊娠晚期子痫前期及FGR患者血清25-OH-D和VEGF水平下降,且与子痫前期及FGR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
儿童热性惊厥日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李清峰, 刘欢, 董改琴
2024, 22(1): 86-8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37
44 6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热性惊厥日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个体化预测癫痫发作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9月—2022年10月期间296例热性惊厥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惊厥日后是否癫痫发作分为癫痫组(54例)和非癫痫组(242例)。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儿童热性惊厥日后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软件包建立预测儿童热性惊厥日后癫痫发作的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及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癫痫组初次发作年龄为3个月~1岁、首次惊厥次数≥4次、复杂性热性惊厥、有脑电图异常、有癫痫家族史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癫痫组(P<0.05)。初次发作年龄为3个月~1岁(OR=3.425,P<0.05)、首次惊厥次数≥4次(OR=2.974,P<0.05)、复杂性热性惊厥(OR=4.621,P<0.05)、有脑电图异常(OR=2.836,P<0.05)、有癫痫家族史(OR=5.572,P<0.05)均为影响儿童热性惊厥日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热性惊厥日后癫痫发作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95% CI:0.851~0.940),预测效能中等。  结论  本研究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儿童热性惊厥日后癫痫发作,对防治癫痫发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社卫生研究
艾灸疗法治疗尿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
王一峰, 杨美霞, 蔡红珠, 刘琨, 余春丽, 费秀丽, 姚卫国
2024, 22(1): 89-9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38
40 6
摘要:
  目的  观察艾灸疗法对尿毒症腹膜透析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肾内科治疗的尿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艾灸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持续规律腹膜透析, 降血压,控制血糖,营养摄入及抑酸护胃、促胃肠动力等对症处理),艾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穴。收集治疗前后1周患者的安全性指标、血清炎症因子(CRP、TNF-α、IL-6)及中医症候疗效结果。  结果  观察期间脱落3例(2例转血液透析治疗,1例退出),实际完成69例(对照组35例,艾灸组34例)。艾灸组治疗尿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艾灸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艾灸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艾灸组中医症候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30/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1%(23/35,χ2=4.911,P=0.027)。  结论  艾灸疗法能显著降低尿毒症腹膜透析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炎症因子IL-6、TNF-α、CRP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安全性良好。
家庭医生在多重慢病患者诊疗中潜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培训需求分析
黄倩, 徐昕, 邵洁, 张芳, 朱敏, 周路路, 张胜冰, 黄蛟灵, 刘葳
2024, 22(1): 93-9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39
53 5
摘要:
  目的  对社区全科医生在多病共存患者潜在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研,探讨提升策略。  方法  对本项目组前期研究检验出社区潜在不合理用药(PIM)项目21项设计田野调查问卷。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使用机械式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的236名全科医生抽取共计1 500张处方,并进行在线问卷调研。  结果  21项PIM出现频率最高的项目为“地高辛用于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袢利尿剂治疗无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依赖性踝部水肿”等,对PIM条目的主观出现频率判断、全科医生的主观合理性判断、处方中实际出现客观频率进行两两差异性分析,秩和检验提示:21项潜在不合理用药条目主观合理性判断和客观出现频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项潜在不合理用药条目主观出现频率判断和主观合理性判断相比,除“硝苯地平常释剂型作为降压药物”条目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条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21个PIM的日常出现频率评估为因变量,以职称、学历等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因素均非PIM日常出现频率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目前家庭医生对多重慢病患者的潜在不合理用药尚缺乏主观认知,且较为普遍,应开展统一培训指导。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阜阳市居民口腔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晶晶, 廖圣恺
2024, 22(1): 97-10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40
62 7
摘要:
  目的  调查阜阳市居民口腔健康素养现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口腔健康促进方案、提升居民口腔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及建议。  方法  2021年4—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阜阳市1 550名居民进行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并对居民口腔健康知信行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阜阳市居民口腔健康知识(K)、态度(A)、行为(P)及KAP得分分别为20.00(14.00, 24.00)分、15.00(11.00, 16.00)分、9.00(7.00, 11.00)分、44.00(35.00, 49.00)分;及格率分别为30.83%、23.67%、57.00%、27.35%。女性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KAP得分均略高于男性(P<0.05);城镇居民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KAP得分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P<0.05);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及专业保健指导、定期口腔健康检查的居民口腔健康行为及KAP得分均显著高于未实行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家庭年收入均是居民KAP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阜阳市居民口腔健康素养有待提高,应拓宽口腔健康宣教途径,提高居民对口腔卫生重视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居民口腔健康水平。
认知适应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李碧霞, 马灵亚, 余小定
2024, 22(1): 101-10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41
52 5
摘要:
  目的  分析认知适应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等指标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23年6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66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8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认知适应训练。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统计2组患者服药依从性。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患者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得分均提高,且观察组得分[(55.71±3.8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3.21±4.16)分,P<0.05];干预后,2组患者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得分均提高,观察组得分分别为(75.43±5.83)分、(63.35±4.63)分,均高于对照组[(68.92±6.90)分、(58.91±5.39)分,P<0.05]。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认知适应训练能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症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并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值得临床应用。
诊断技术研究
胎盘三维彩色能量多普勒血管超声成像在早孕期预测胎儿生长受限中的应用价值
朱玲, 梅丽娜, 邵冰鑫
2024, 22(1): 105-10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42
50 3
摘要:
  目的  采用胎盘三维彩色能量多普勒血管超声成像(3D-CPA)检测早孕期产妇的胎盘三维能量多普勒指数,并分析其预测胎儿生长受限(FGR)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湖州市妇幼保健院行早孕期胎儿结构筛查的300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娩后确诊为FGR的胎儿纳入研究组(150例),确诊为正常的胎儿纳入对照组(150例)。对比2组血流指数(FI)、血管化指数(V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和妊娠结局,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预测FGR的价值。  结果  研究组早产、剖宫产及胎儿窘迫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FI、VI及VF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FI(OR=0.919)、VI(OR=0.860)、VFI(OR=0.703)均是FGR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FI、VI及VFI的AUC分别为0.653、0.702及0.802。  结论  与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相比,存在FGR的胎盘内血流灌注减弱,且导致早产、剖宫产及胎儿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升高;早孕期3D-CPA对FGR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可作为FGR诊断的辅助检查手段。
定量脑电图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朱英标, 官常荣, 吕锦, 陈伟康, 李洁, 蓝丽康
2024, 22(1): 108-11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43
58 5
摘要: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脑电图(EEG)指数的变化,探讨定量脑电图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12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影像证实为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78例。在发病72 h内完成EEG、多时相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mCTA)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发病后3个月完成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侧支循环评估采用mCTA ASITN/SIR侧支循环评估系统。通过Pearson法对EEG指数与mCTA ASITN/SIR评分、NIHSS评分及M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EEG指数δ/α功率比(DAR)、(θ+δ)/(α+β)功率比(DTABR)、配对衍生脑对称指数(pdBSI)与ASITN/SIR评分(r=-0.734、-0.747、-0.759,P<0.01)、MBI评分(r=-0.802、-0.810、-0.853,P<0.01)均呈负相关关系,与NIHSS评分(r=0.876、0.875、0.813,P<0.01)均呈正相关关系。预后不良组EEG指数DAR(t=6.374, P<0.001)、DTABR(t=6.575, P<0.001)、pdBSI(t=9.171, P<0.001)高于预后良好组。ROC曲线分析显示, EEG指数DAR、DTABR、pdBSI对不良结局发生风险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87)。  结论  定量脑电图能有效评估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神经损伤严重程度和侧支循环,对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医学综述
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管理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杨森, 葛许华, 马乐, 金花, 赵华新, 白朝辉, 于德华
2024, 22(1): 112-11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44
88 11
摘要:
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管理一直是临床医疗的重要热点。在术后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遇到多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肠梗阻等,对这些并发症的管理成为术后恢复的关键环节。除了并发症的管理,营养支持和饮食管理也是术后患者康复的重要方面。由于胃肠道肿瘤手术涉及消化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切除,患者的营养吸收和饮食摄入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术后患者的康复与功能恢复也是术后管理的重点。胃肠道肿瘤手术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较大的影响,如影响消化功能、运动能力等,因此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等,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尽管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缺乏规范化管理模式、患者自我管理的欠缺等,这将使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导致病情恶化或并发症的发生。总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管理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管理和支持,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管理相关研究的开展,探索更好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这将有望改善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提升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林志强, 王安妮, 高润, 刘莉
2024, 22(1): 117-12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45
134 10
摘要:
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中国国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性、高经济压力性五大特性。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脑卒中已经成为伤残致死的第一位发病原因。脑卒中会导致多种功能障碍,如运动、言语、吞咽障碍等,其中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实践中,有关资料建议应及早介入脑卒中康复,早期康复已经被证实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具有改善作用。在早期康复中,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 MI)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因其实施受限制程度较小、操作简单、经济便捷,目前已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表现出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主流的MI解释模型对其具体的神经作用机制仍存在较大的模糊性,特别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此外,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主要应用于脑卒中后超早期和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有限,但随着MI与心理学中第二代具身认知理论的融合与深入,新的具身化运动想象疗法也开始逐渐引起关注。因此,很有必要对MI进行梳理整合与探讨,本文将结合近些年的相关研究,阐述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及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肠道菌群通过诱导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参与肛瘘发病的机制探讨
叶倩倩, 柳奕诚, 罗春生, 徐进, 汪庆明
2024, 22(1): 121-12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46
44 4
摘要:
肛瘘是肛肠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肛周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男性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目前肛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手术预后与术者对于内口的把握以及括约肌的保护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肠道菌群的研究被推上热门,其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也逐渐被证实,已有研究表示菌群变化与肠道微环境的紊乱参与肛瘘的发生,具体表现在菌群丰度多样性的增加和肠源性细菌的感染。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是癌症等疾病重要的表型变化,随着研究的深入,已被证明参与肛瘘的发生发展,尤以克罗恩病多见。本文基于肛瘘解剖学特征和主流发病机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肠道菌群-EMT-肛瘘之间存在的相关联系,从肠道菌群与肛瘘、肠道菌群与EMT、EMT与肛瘘三个方面阐述肛瘘发病机制,并得出肛门瘘管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肠道菌群变化影响肠黏膜屏障稳态,进而诱导EMT发生并参与炎症诱导纤维化和瘘管的发展,由于EMT与隐腺肛瘘的研究较少,此机制仍需在隐腺肛瘘中进一步验证。该机制提示未来可以通过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减轻炎症反应和干预EMT进程参与肛瘘的预防和治疗,以期为肛瘘提供非手术的治疗新途径,达到减轻患者诊疗痛苦的目的。
预防/保健  中医/康复
消痈祛腐生肌汤联合胸腺肽α1治疗肺脾气虚型支气管扩张稳定期的临床研究
周敏华, 季兴祖, 陈灵勇
2024, 22(1): 126-12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47
59 3
摘要:
  目的  基于“治肺不远温”的中医理论,探讨消痈祛腐生肌汤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支气管扩张稳定期的效果,为增益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丽水中医院收治的88例肺脾气虚型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胸腺肽α1治疗,研究组给予消痈祛腐生肌汤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均持续治疗和观察8周。观察2组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4+、CD8+、CD4+/CD8+],比较中医证候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咳嗽”“咳痰”积分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0.91%(40/44)]高于对照组[72.73%(32/44), P<0.05]。研究组治疗后FEV1%pred、FEV1/FVC、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1,P=0.502)。  结论  消痈祛腐生肌汤联合胸腺肽α1能充分缓解肺脾气虚型支气管扩张稳定期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和免疫功能,增益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针灸埋线法联合礞石滚痰汤治疗痰湿内阻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徐道芬, 胡欣欣, 高楚楚, 陈蕾蕾, 马大正, 孙云
2024, 22(1): 130-13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48
59 4
摘要:
  目的  分析针灸埋线法及礞石滚痰汤联合来曲唑在痰湿内阻型多囊卵巢综合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于温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15例痰湿内阻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7例,采用来曲唑治疗,治疗组5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埋线法联合礞石滚痰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性激素、糖脂代谢指标、卵巢多囊样改变等。  结果  治疗组的促黄体生成素[(8.76±2.08)U/L]等性激素水平低于对照组[(10.28±2.29)U/L,t=3.724,P < 0.05];治疗组的糖化血红蛋白[(4.91±0.91)%]等糖脂代谢指标低于对照组[(5.29±0.87)%,t= 2.289,P < 0.05];治疗组的卵巢体积[(6.52±0.95)cm3]小于对照组[(7.66±1.02)cm3t=6.200,P < 0.05];治疗组的排卵(86.21%,50/58)和妊娠(60.34%,35/58)比例均高于对照组[68.42%(39/57)、38.60%(22/57),χ2=5.197、5.439,P < 0.05]。  结论  针灸埋线法联合礞石滚痰汤可以降低痰湿内阻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BMI和腰臀比,改善性激素、糖脂代谢水平及卵巢多囊样改变,恢复正常排卵以提高妊娠率。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基于医联体的基层全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与实践效果分析
刘建材, 郑涵尹, 潘卉, 叶灵兰, 李传芬
2024, 22(1): 135-13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49
62 7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医联体的基层全科医生技能培训模式,并进行效果评价。  方法  选取2019—2021年参加自贡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108名基层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沿滩区自贡市中医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的51名学员为观察组,非医联体成员单位的57名学员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医联体模式,对照组采用培训班模式。1年后,采用柯氏模型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4个层面评价培训效果。  结果  在反应层方面,对照组总分为(37.51±3.42)分,观察组为(40.71±3.79)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4.609, P<0.001)。在学习层方面,对照组总分为(67.11±10.28)分,观察组为(72.67±11.69)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631, P=0.010)。在行为层方面,对照组总分为(30.63±9.98)分,观察组为(34.16±7.85)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024, P=0.045)。在结果层方面,对照组总分为(32.33±4.39)分,观察组为(36.16±8.24)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960, P=0.004)。  结论  基于医联体的技能培训可以提升基层全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水平,促进其学习和医疗行为,并且具有良好的个人效益、组织效益和辐射效益。
本科实习护生转型冲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潘倩文, 许栋, 王茜
2024, 22(1): 140-14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50
78 6
摘要:
  目的  调查本科实习护生的转型冲击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本科实习护生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 于2021年7月—2022年3月选取安徽省3所高校256名全日制本科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以Meleis过渡理论为理论框架,使用一般资料问卷、护理本科实习生转型冲击评价量表及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对不同性别、生源地、是不是独生子女等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填报志愿原因、在校学习成绩等的转型冲击得分差异进行比较,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本科实习护生转型冲击的影响因素。  结果  256名本科实习护生转型冲击得分为(48.51±1.71)分;专业自我概念得分为(82.56±9.77)分;不同的填报志愿原因、专业满意程度、岗前培训时长、学校关心程度、毕业后职业规划的转型冲击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本科实习护生转型冲击总分与专业自我概念总分呈负相关关系(r=-0.405,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本科实习护生专业满意度、岗前培训时长、实习期间学校的关心程度及实习护生的专业自我概念水平均是影响本科实习护生转型冲击水平的因素(P < 0.05)。  结论  本科实习护生转型冲击处于中高水平,在实习护生管理中可通过提高实习护生的专业概念水平、学校的关心程度、专业满意度,适当安排岗前培训等措施降低实习护生的冲击水平。
反思性教学结合NCCBL在小儿外科规培带教中的应用
陈芳芳, 张瑜, 汪宇, 宋涛
2024, 22(1): 144-14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51
60 6
摘要:
  目的  探究在小儿外科规培带教中引入反思性教学与基于临床反面案例教学方法(NCCBL)相结合带教方式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21年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规培的人员作为对照组(32人), 采用传统的规培带教模式;将2022年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规培的人员作为观察组(29人),采用反思性教学结合NCCBL带教模式。分析比较2组规培学员的出科考核成绩、自我能力提升的评价和带教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规培学员与对照组出科理论成绩分别为89.00(85.00, 93.00)分和79.59(75.00, 85.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学员各项临床综合素养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 < 0.05)。在对综合学习能力提升的自我评价方面,观察组学员对学习兴趣的提升、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文献查阅能力的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反思性思维能力的提升这5个方面的自我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调查方面,观察组学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小儿外科规培带教过程中以临床反面案例教学方式为手段,打破常规教学思维模式,用反思性教学思想贯彻带教过程,有利于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达到以学促优、以优促研、教学相长的效果。
医学综合研究
基于Web of Science分析胞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相关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
连妍洁, 刘子豪, 刘红旭, 张赫怡, 尚菊菊, 来晓磊
2024, 22(1): 148-15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52
77 6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AS)胞葬相关英文文献进行计量及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动态前沿。  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对建库至2022年12月1日收录的AS胞葬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法分析,借助VOSviewer对国家/地区、机构、期刊、作者分布进行分析,借助CiteSpace 6.1.R4软件绘制关键词可视化图谱。  结果  纳入258篇SCI文章,发文量呈逐年增加趋势。高产作者TABAS I A发文数量及被引次数均最多,高产国家包括美国、中国、德国等。收录AS胞葬相关SCI文献质量均较高(JCR分区Q1、Q2),其中《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杂志收录最多。“apoptotic cell”“activation”“expression”是重要的关键词,“macrophage”“NLRP3 inflammasome”“inflammation resolution”等是近3年的突变词。  结论  本领域研究热点包括凋亡细胞、炎症、激活、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等,预测未来将围绕AS胞葬的机制、巨噬细胞、AS的治疗策略继续深入研究。
1990—2019年全球帕金森病疾病负担的APC分析
刘浩宇, 朋文佳, 芈静, 贾贤杰, 张玉媛
2024, 22(1): 154-15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53
62 5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全球帕金森病疾病负担的趋势,探讨年龄、时期、队列对帕金森病疾病负担发生风险的影响。  方法  通过收集分析1990—2019年全球帕金森病的疾病负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全球帕金森病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模型)分析全球帕金森病疾病负担的发生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  结果  1990—2019年全球的帕金森病的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总体无变化趋势(P>0.05), 男性和女性的标化DALY率分别为上升和下降趋势,男性的标化DALY率从102.86/10万上升至106.44/10万,年平均上升速度为0.119%[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0.119,t=2.559,P=0.010],女性的标化DALY率从61.61/10万下降至59.91/10万,年平均下降速度为0.097%(AAPC=-0.997,t=2.565,P=0.010)。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帕金森病DALY率风险的年龄效应为随年龄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P < 0.05);时期效应为随年份的增加而增大(P < 0.05);队列效应为随出生队列的发展而降低(P < 0.05)。  结论  1990—2019年,全球人群帕金森病疾病负担总体无变化趋势,男性为上升趋势,女性为下降趋势,疾病负担发生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增长后下降,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出生队列的增长而降低,需加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预防工作,降低未来全球帕金森病的疾病负担。
上海市嘉定区学生午餐营养素供应情况及满意度因素分析
董玉婷, 彭慧, 彭谦, 鲍勇
2024, 22(1): 158-16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54
47 4
摘要:
  目的  了解嘉定区学生午餐营养素供应及满意度情况,为改进学生午餐质量、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1年在嘉定区7家学生午餐供餐企业中各随机抽取一所服务学校,对770名4~12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开展学校午餐的问卷调查。采用查账法结合学生午餐食谱,对供餐企业提供的学校午餐进行营养素供应情况调查分析。  结果  学生对学校午餐满意率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开餐时间84.7%(652/770)、饭菜冷热76.8%(591/770)、量72.1%(555/770)、色71.2%(548/770)、香69.5%(535/770)、形69.2%(533/770)、味64.4%(496/770)。家长对各因素满意率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量92.4%(705/763)、开餐时间87.5%(668/763)、营养搭配84.8%(647/763)、午餐价格79.6%(607/763)、孩子体重62.4%(476/763)。学校午餐碳水化合物及钙的供应低于推荐值,蛋白质及脂肪的供应超出推荐值。  结论  嘉定区学生午餐中能量和主要营养素能满足日常需求,部分营养素未达到推荐值,建议加强营养卫生宣教工作,引导学生建立平衡膳食理念,增加谷物、奶类食用,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促进健康成长。
全科护理研究
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干预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夏雪芬, 杨碎丽, 刘炯炯, 张扬, 徐惠琴
2024, 22(1): 163-16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55
87 12
摘要:
  目的  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也是临床护理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基于老年综合评估(CGA)的护理对其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老年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因2组研究期间各失访2例,予以剔除,每组均按58例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基于CGA的护理干预,均持续干预和观察至出院6个月。比较2组日常生活能力(ADL)和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评分情况。  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1、6个月的ADL评分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且出院1、6个月的ADL评分[(90.17±13.95)分、(91.18±13.0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2.16±18.69)分、(79.57±2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6个月PDQ-39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出院6个月的PDQ-39评分[(29.71±8.9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5.33±10.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CGA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P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使用。
聚力关键风险管控的综合管理在神经重症监护室失禁相关性皮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叶凯丽, 高笑侠, 杨建静, 杨承雅, 陈晓青
2024, 22(1): 168-17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56
51 8
摘要:
  目的  探讨聚力关键风险管控的综合管理在神经重症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IAD)中的应用效果,以期能降低神经重症患者IAD的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方法  以2021年1—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病房的152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以2022年1—12月住院的137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实施聚力关键风险管控的综合管理。比较2组患者IAD发生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IAD严重程度,以及皮肤风险评估合格率和IAD分级评估动态更新合格率。  结果  观察组的IAD发生率为7.30%(10/137),对照组为25.66%(39/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IAD的发生时间为(6.72±1.59)d,明显晚于对照组[(4.21±0.81)d, P < 0.05];持续时间为(3.45±0.51)d,明显短于对照组[(7.67±1.34)d,P < 0.05];严重程度较轻(P < 0.05)。2组皮肤风险评估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IAD分级评估动态更新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聚力关键风险管控的综合管理可降低神经重症患者的IAD发生率,延长发生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减轻IAD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全科诊疗实践
成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钟海媚, 凌华湘, 黄立霞, 王红燕
2024, 22(1): 172-17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357
54 12
摘要:
本文报道1例成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患者男性, 38岁,发病前身体素质良好,10年前开始因反复发生肺部及其他部位感染多次住院,此次因“肺部感染”再次入院,入院查免疫球蛋白普遍低下,排除其他引起免疫球蛋白低下的可能原因后考虑诊断CVID,予积极静脉补充免疫球蛋白、抗感染等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予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后复查免疫球蛋白并无明显提高,建议患者出院后长期规律补充丙种球蛋白后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