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3卷  第6期

全科医学论坛
基于ICCC框架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全科管理模式
许严锴, 石世林, 吕福强, 刘克坚
2025, 23(6): 903-90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28
25 5
摘要:
老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慢性疾病,其综合管理对基层医疗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慢性病创新照护(ICCC)框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为老年房颤的全科管理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房颤的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国老年房颤患者的患病负担与卒中风险问题突出。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健康管理核心,承担筛查、治疗及患者管理等职责,但现有管理模式仍面临筛查效率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及患者健康意识差等问题。本文基于ICCC框架,从3个层面探讨老年房颤患者的全科管理模式。首先,宏观层面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积极鼓励各地区在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开展老年房颤患者的个体化全科管理;其次,中观层面应构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多学科团队,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治疗的精准性,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微观层面强调老年房颤患者及家庭的健康教育,通过家庭支持、生活方式干预及自我监测等手段,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筛查的管理、基层能力的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干预等,为老年房颤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全科管理服务。
专题/2型糖尿病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研究2型糖尿病影响因素的证据图谱
梁小霞, 高敏, 刘慧敏, 王金羊, 王效浣
2025, 23(6): 907-91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29
32 4
摘要:
  目的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系统梳理2型糖尿病(T2DM)的潜在因果影响因素,构建证据图谱以全面评估现有研究的特征与质量。  方法  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4年4月,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PubMed、Web of Science获取T2DM影响因素的MR相关的研究。使用Excel表对纳入的研究的数据进行提取和整理,并按照MR研究的三大假设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综合应用发文量折线图、影响因素分类三线表及证据图谱,可视化呈现研究特征、暴露-结局关联及方法学应用。  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152篇文献(含207项MR研究),总结了9类暴露与T2DM的因果关联。质量评价显示,32.37%(67/207)的研究基本满足了MR研究的三大假设,91.78%(190/207)的研究对象是欧洲人群,亚洲人群研究不足;方法学上,86.95%(180/207)的研究主要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75.36%(156/207)的研究应用3种以上MR分析方法;证据图谱提示,BMI、25-羟基维生素D、低出生体重、失眠以及久坐行为等与2型糖尿病的因果关联证据较强。  结论  本研究系统总结了T2DM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截至2024年4月,T2DM的MR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液指标、生活习惯、疾病等方面,建议加强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尤其以亚洲人群、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MR研究,并制定MR研究的统一质量评价标准,规范MR分析中的分析方法,为开展更高质量的研究提供标准,从而为T2DM的防治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血浆载脂蛋白A1水平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的关系
赵琦, 朱平辉, 马力, 吕泰宏, 陈玉茹
2025, 23(6): 912-91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30
37 3
摘要:
  目的  近年血脂水平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受到许多关注,但关于血浆载脂蛋白A1(APOA1)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APOA1水平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3月于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223例T2DM患者,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将患者分为轻度认知障碍(MCI)组(81例)和认知正常(NC)组(142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血脂情况,并分析血浆APOA1水平对MCI的影响。  结果  223例T2DM患者中,MCI组81例,占比36.3%。调整混杂因素后,血浆APOA1水平是T2DM患者发生MCI的独立影响因素(OR=6.359, P=0.022),年龄分层研究后发现这种相关性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更为显著。此外,合并T2DM的患者中,不同MMSE得分患者血浆APOA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血浆APOA1浓度与T2DM患者发生MCI相关,应采取综合管理措施积极控制T2DM患者血浆APOA1水平。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汪庆飞, 许健, 骆玲莉
2025, 23(6): 916-91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31
26 1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稳定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效果,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80例,其中40例联合给药,即服用达格列净联用二甲双胍,作为实验组;另40例采取单一给药,即仅服用二甲双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 包括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餐后1 h C肽],肾功能指标[血肌酐(Cr)、尿酸(UA)、胱抑素C(CysC)],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5%(37/40), 明显高于对照组[75.0%(30/40), 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HbA1c、空腹血糖、空腹C肽、餐后1 h C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Cr、UA、Cys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5%(7/40) vs. 50.0%(20/40), P<0.05]。  结论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较单一使用二甲双胍更好, 可降低患者血糖, 减少不良反应,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
全科医学论著
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IL-18水平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早期预警价值
王静, 甘智慧, 王一丹, 王娟
2025, 23(6): 919-92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32
22 2
摘要: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8(IL-18)表达水平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PHN的早期预警价值。  方法  选取2023年9月—2024年8月于安徽省立医院皮肤科就诊的403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26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记录研究对象一般资料,3个月后随访评估带状疱疹患者PHN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根据是否出现PHN分为PHN组(157例)和非PHN组(246例),比较各组外周血IL-18水平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HN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探讨PHN严重程度与IL-18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IL-18对PHN的预测价值。  结果  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PHN严重程度逐渐加重,外周血IL-18水平较非PHN组显著升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8水平高、女性、年龄大、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急性期VAS评分高为PHN的独立危险因素,14 d内使用止痛药物为PHN的保护因素。Spearman分析显示,PHN严重程度与IL-18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61,P<0.001)。ROC曲线显示,IL-18预测PHN发生的AUC为0.857,灵敏度为83.9%,特异度为76.8%,最佳截断值为1 233.6 pg/mL。  结论  带状疱疹患者急性期外周血IL-18水平与PHN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L-18水平高是PHN的危险因素之一,对PHN具有良好的早期预警价值。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探析肠道菌群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因果关系
樊毓运, 魏军平, 车峰远
2025, 23(6): 923-92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33
15 5
摘要:
  目的  探索肠道菌群(GM)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的相关性。  方法  以MiBioGen数据库的肠道菌群为暴露因素,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为结局变量。从IEU OpenGWAS数据库下载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UKB数据,以逆方差加权法(IVW)为主,辅助以MR-Egger回归和加权众数法(WM)等进行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采用β值、OR值等指标评估GM与甲亢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多效性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然后验证MR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结果  经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发现在119个属水平的肠道菌群中,与甲亢有关且呈负相关的肠道细菌分别为戴阿利斯特杆菌属(OR=0.998,95% CI: 0.996~1.000,P=0.037,β=-0.002)、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OR=0.998,95% CI: 0.995~1.000,P=0.026,β=-0.002)和瘤胃球菌科UCG014属(OR=0.998,95% CI: 0.996~1.000,P=0.032,β=-0.002),其β值均<0,OR值均<1且P<0.05,说明以上3个菌属可能是患者发生甲亢风险的保护性因素。异质性检验(P>0.05)、水平基因多效性检验(P>0.05)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证明结果可靠。  结论  戴阿利斯特杆菌属、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瘤胃球菌科UCG014属可能减少甲亢发病风险,初步发现了肠道菌群和甲亢间的潜在因果关系。
血清蛋白激酶Cε活性及心肌损伤标志物与急性胸痛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郝翠君, 王蕊, 洪洋, 李晓颖, 韩少洁, 李方江
2025, 23(6): 927-92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34
12 2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清蛋白激酶Cε(PKCε)活性及心肌损伤标志物与急性胸痛患者心肌梗死(AMI)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急性胸痛患者AMI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268例急性胸痛患者,按AMI有无发生分为AMI组(145例)与非AMI组(123例)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估血清PKCε活性及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临床价值。  结果  AMI组血清PKCε水平[(60.31±11.24)μg/L]低于非AMI组[(87.25±15.96)μg/L],Mb、cTnI及CK-MB水平[(119.85±24.72)μg/L、(1.58±0.30)ng/mL、(33.47±8.19)U/L]高于非AMI组[(90.69±18.41)μg/L、(0.91±0.15)ng/mL、(15.36±3.79)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48、10.788、22.494、22.556,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KCε与急性胸痛患者AMI发生呈负相关关系,Mb、cTnI及CK-MB与急性胸痛患者AMI发生呈正相关关系(r=-0.762、0.611、0.841、0.799,P<0.05)。  结论  血清PKCε活性及心肌损伤标志物与急性胸痛患者AMI发生密切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急性胸痛患者AMI的发生情况。
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观察
刘杨, 赵论, 陈宇佛, 张珊珊, 武越, 史梦婷, 汪蕊
2025, 23(6): 930-93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35
18 2
摘要: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标准化疗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初始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以验证该方案的临床获益与风险特征。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诊收治的ES-SCLC患者60例,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依托泊苷+顺铂/卡铂)32例和试验组(PD-1/PD-L1抑制剂+依托泊苷+顺铂/卡铂)2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和安全性。  结果  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71.43%(20/28) vs. 53.13%(17/32),χ2=2.116,P=0.146]和疾病控制率[89.29%(25/28) vs. 75.00%(24/32),χ2=2.036,P=0.154]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截止到随访终止时间,试验组中位总生存期(OS)较对照组(14.0个月vs. 9.8个月,P=0.002)延长4.2个月;试验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较对照组(5.6个月vs. 4.5个月,P=0.022)延长1.1个月。治疗后,2组的胃泌素释放肽前体[(88.55±13.48)pg/mL vs. (105.17±25.64)p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8.85±13.94)ng/mL vs. (48.65±12.7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3%(13/28) vs. 43.75%(14/32), χ2=0.043,P=0.835]。  结论  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临床疗效好,能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安全性可靠。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因果关联的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张俏, 周学志, 张德重, 梁书旗, 吴新军, 朱绍辉
2025, 23(6): 933-93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36
17 2
摘要:
  目的  结直肠癌(CRC)的复杂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菌群(GM)存在潜在关联,但现有观察性研究因混杂因素干扰难以明确因果关系。本研究采用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讨GM与CRC之间的因果关联。  方法  收集471种GM与CRC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筛选出强工具变量(IVs)。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WME)、MR-Egger法、简单模式法和加权模式法评估因果效应,以IVW法为主。进一步使用贝叶斯加权孟德尔随机化(BWMR)法进行分析,并通过OR值及其95% CI展示结果。结合Cochran Q检验、MR-Egger截距检验、MR-PRESSO检验及留一法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健性。最后对与CRC有正向因果关联的GM进行反向MR分析。  结果  IVW分析显示,Succinivibrionaceae科(OR=0.819,95% CI:0.718~0.934,P=0.003)、Alistipes shahii属(OR=0.731,95% CI:0.573~0.933,P=0.012)、Psychroserpens属(OR=0.643,95% CI:0.492~0.840,P=0.001)、Prevotella buccae属(OR=0.849,95% CI:0.737~0.977,P=0.022)与CRC显著相关。BWMR分析结果与IVW法一致,未发现显著的异质性或水平多效性。反向MR分析未发现CRC与4种GM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P>0.05)。  结论  Succinivibrionaceae科、Alistipes shahii属、Psychroserpens属和Prevotella buccae属的丰度与CRC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关系,可能为CRC的保护因素,需进一步研究GM对CRC发病的作用机制。
GelMa水凝胶搭载葛根素复合支架促进骨缺损愈合的实验研究
张仲传, 许志远, 徐文第, 张井泉, 袁伶俐
2025, 23(6): 937-94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37
18 2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搭载葛根素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复合水凝胶,制备一种新型的可以促进骨缺损愈合的生物材料。  方法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杨氏模量测定,分析复合支架的物理表征。构建梯度浓度的葛根素+GelMa支架(20、40、80和100 μmol/L),通过CCK-8探究各支架在各时间点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LP、茜素红染色探究各支架对于成骨分化的影响,选择最适的支架。构建颅骨缺损模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GelMa组、葛根素组、葛根素+GelMa组4组,每组3只大鼠,共12只。术后8周取材,对颅骨样本进行micro-CT、Western Blotting、HE染色、Masson ' s染色、ALP免疫组化染色以评估葛根素/GelMa支架体内对于骨缺损的作用。  结果  复合支架与单纯GelMa的孔隙率及孔径大小相似;杨氏模量显示复合支架[(3.30±0.30)MPa]与单纯GelMa[(3.22±0.25)M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9,P=0.738);CCK-8实验显示,在80 μmol/L时葛根素对于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促进作用最强(P<0.05);ALP、茜素红染色显示,80 μmol/L组的阳性面积百分比最大(P<0.05)。micro-CT、Western Blotting、HE染色、Masson's染色、ALP免疫组化表明,葛根素+GelMa组的新生骨组织长入最多,其对于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  结论  葛根素浓度为80 μmol/L的葛根素+GelMa支架具有促进成骨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可以在体内有效促进骨缺损愈合,可以作为一种骨缺损修复的新型生物材料。
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全周期康复运动需求的质性研究
瞿辉武, 真启云, 苏宙, 崔莉莉, 戴婷婷, 窦红梅
2025, 23(6): 942-94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38
21 4
摘要:
  目的  老年髋关节置换(THA)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血管并发症、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等的发生均与其康复运动息息相关,因此,做好老年THA患者的康复运动护理管理十分重要。本研究从认知行为理论视角进行访谈,通过探究老年THA患者康复运动过程中的差异化真实体验,为临床构建个体化、全周期的康复运动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3—4月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THA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终访谈患者18例。运用定向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提炼主题。  结果  老年THA患者全周期康复运动需求可提炼出3个主题,(1)手术前认知水平的偏差(自我认知的健康需求;家庭及情感支持需求;手术相关物品准备及使用需求;康复运动的信心和信念需求)。(2)手术后初期康复运动中的不同需求(多元化疾病康复知识获取需求;生活自理需求;运动锻炼需求)。(3)出院后居家康复运动中的不同需求(网络化延续性护理需求;外部环境支持需求)。  结论  老年THA患者在康复运动不同阶段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医护人员应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开展个性化指导,重视其身心感受,构建“医护人员-同伴-家属”三方联动的老年THA患者康复运动支持体系,以适应患者疾病不同阶段的康复认知与需求,提高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分析
薛艳, 顾梦婷, 秦夏蓉, 夏燕飞, 刘涛
2025, 23(6): 946-94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39
15 2
摘要: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PFP)的疗效以及对面神经功能等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借鉴。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4年10月浙江医院收治的112例PFP患者,根据不同疗法分为A组(72例)与B组(40例)。A组采用针灸治疗,B组采用SGB联合针灸治疗,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面神经功能[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分级)评分、Por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星状神经节损伤、局部血肿、血糖波动、血压波动)发生情况。  结果  B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A组(P<0.05);B组治疗后的H-B分级评分低于A组(P<0.05),Pormann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治疗后FDI量表中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A组(P<0.05),社会生活功能障碍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A组[80.56%(58/72),P<0.05];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6/40),A组为13.89%(10/7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GB联合针灸治疗PFP的疗效较好,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且不良反应少,有效性与安全性兼具,值得推行。
全科临床研究
沙库巴曲缬沙坦预防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室重构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顾方方, 潘永康, 卢孔杰, 朱颖炜, 邓浪
2025, 23(6): 950-95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40
13 4
摘要: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预防心房颤动(AF)射频消融术(RFCA)后心室重构的效果及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2例AF患者,均行RFCA术,采用随机信封法分常规组(接受术后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 各76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房颤复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60 d后,治疗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QRS电压均高于常规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室间壁厚度、P波离散度、QRS时限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60 d后,治疗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分别为(5.33±1.27)mg/L、(5.44±1.15)pg/mL,均低于常规组的(6.38±1.18)mg/L、(7.08±1.44)pg/mL(F=28.281、61.441,均P<0.05);2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的房颤累计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用于AF患者RFCA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室重构,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高。
基于Wilson-Cleary模式构建鼻内镜术后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列线图预测模型
任艳丽, 邹起瑞, 杨利利, 张蒙蒙, 王文忠
2025, 23(6): 954-95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41
14 2
摘要:
  目的  基于Wilson-Cleary模式分析功能性鼻内镜术(FESS)后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个体化列线图预测模型,为提升患者HRQoL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淮北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72例行FESS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后1个月HRQoL水平分为高HRQoL组和低HRQoL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HRQoL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R软件中rms包构建列线图并进行模型验证。  结果  病变范围、是否定期复查、抑郁-焦虑-压力自评得分、家庭关怀度得分、疾病感知得分和鼻腔主观症状得分是FESS术后患者HRQoL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2.618,P=0.162,说明回归模型拟合良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95% CI:0.886~0.979,P<0.001),灵敏度为87.3%,特异度为91.6%,说明模型区分度良好。  结论  多发鼻窦炎、未定期复查、负性心理、家庭关怀度差、疾病负面感知高及鼻腔主观症状重的FESS术后患者HRQoL偏差,基于Wilson-Cleary模式构建的HRQoL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有利于医护人员预测FESS术后患者HRQoL水平。
新型生物陶瓷材料 iRoot SP 配合单尖法根管充填治疗对牙体牙髓病患者牙周微生态的影响
裘卫, 胡杨涛, 宣桂红
2025, 23(6): 958-96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42
14 2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陶瓷材料iRoot SP配合单尖法根管充填治疗牙体牙髓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6月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牙体牙髓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56例)与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用新型生物陶瓷材料iRoot SP配合冷侧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新型生物陶瓷材料iRoot SP配合单尖法根管充填治疗。比较2组患者牙周微生态、龈沟液炎症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咀嚼效率、疼痛程度(VAS评分)、充填情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指数(PBI)、牙齿松动度(TM)、菌斑指数(PI)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8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IL-1β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咀嚼效率均提高,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恰填率为89.29%(50/56),高于对照组[73.21%(41/56),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54/56),高于对照组[83.93%(47/56),P<0.05]。  结论  新型生物陶瓷材料iRoot SP配合单尖法根管充填治疗牙体牙髓病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牙周微生态水平,减轻炎症与疼痛程度,提高咀嚼效率与充填效果。
慢病防治研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衰弱变化曲线分析
顾春艳, 张小梅, 周燕, 亢宁苏
2025, 23(6): 963-96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43
18 3
摘要: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不同世界节点的社会衰弱状况,分析社会衰弱动态轨迹并探讨不同轨迹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10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5例作为调查对象。在不同时间节点采用基本信息调查表、中文版社会衰弱指数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衰弱的不同轨迹。  结果  透析患者社会衰弱轨迹存在3个潜在类别,每个类别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归属于各个潜在类别的平均概率分别为0.944、0.908、0.946。3个类别分别为高水平加重组(30.3%)、中水平改善组(51.8%)、中低水平平稳组(17.9%)。不同轨迹类别患者年龄(H=11.773,P=0.019)、性别(χ2=7.618,P=0.022)、自评性格类型(χ2=10.016,P=0.040)、患病后是否继续工作(χ2=10.512,P=0.005)、社会支持得分(F=7.36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衰弱存在3种不同变化轨迹,患者社会衰弱轨迹存在差异,且受到年龄、性别、自评性格类型、患病后是否继续工作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影响。临床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高水平加重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时识别社会衰弱的高危患者,以降低社会衰弱带来的影响,并提供积极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性措施。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夏苑莺, 毕明明, 方晓娟, 徐秀琴, 娄成利, 吴梅
2025, 23(6): 967-97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44
18 2
摘要:
  目的  动静脉内瘘(AVF)失功严重影响血液透析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失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血液透析患者AVF失功的评估预测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7月嘉兴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34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透析患者是否发生AVF失功,分为失功组(55例)和对照组(287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透析和AVF相关资料、实验室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构建血液透析患者AVF失功的预测模型。另选取8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临床外部验证。  结果  年龄大(OR=1.059)、合并糖尿病(OR=3.622)、合并血瘀证(OR=4.787)、D-D高水平(OR=1.011)、FIB高水平(OR=4.325)均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AVF失功的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P=ex/(1+ex),X=-19.897+0.058×年龄+1.287×糖尿病+1.566×血瘀证+0.011×D-D+1.465×FIB。临床外部验证显示,该模型预测血液透析患者AVF失功的准确率为90.91%(80/88),AVF失功预测模型与临床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0.680)。  结论  年龄大、合并糖尿病、合并血瘀证、D-D高水平和FIB高水平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AVF失功的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较高,对血液透析患者AVF失功的预测评估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妇幼卫生研究
胎儿颈项透明层在2.5~2.9 mm时进行产前诊断的必要性研究
付华钰, 苏家荪, 黄婧, 许涓涓, 李萌, 黄金爱, 杜娟, 李娇
2025, 23(6): 972-97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45
14 2
摘要:
  目的  评估颈项透明层(NT)增厚胎儿的染色体异常风险,探讨NT 2.5~2.9 mm作为产前诊断指征的必要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NT≥2.5 mm在广西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诊断的2 779例胎儿染色体结果及NT值为2.5~2.9 mm胎儿的妊娠结局。根据NT值将胎儿分为4组:A组(2.5~2.9 mm)555例、B组(3.0~3.4 mm)1 026例、C组(3.5~3.9 mm)440例和D组(≥4.0 mm)758例。  结果  2 779例病例中共检出非整倍体606例、三倍体2例、拷贝数变异(CNV)173例。4组中检出的非整倍体分别为45例(8.11%)、137例(13.35%)、87例(19.77%)和337例(44.46%),检出率随NT厚度的增加而升高;检出的CNV分别为23例(4.14%)、61例(5.95%)、31例(7.05%)和58例(7.65%)。A组中孤立性NT、合并超声软指标及合并结构畸形病例的非整倍体分别为22例(4.55%)、14例(28.57%)和9例(4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53,P < 0.001);CNV分别为20例(4.13%)、2例(4.08%)和1例(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当NT为2.5~2.9 mm时,胎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的风险较高,为降低出生缺陷,建议进行产前诊断,检测染色体核型和CNV。
孟鲁司特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孙明月, 郭普, 夏群, 彭万胜
2025, 23(6): 977-98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46
16 2
摘要:
  目的  为了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在抗感染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研究其对MPP疗效及血清白三烯、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并分析上述细胞因子与MPP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22年4—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MPP患儿(57例轻症,33例重症),按住院当日入院次序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抗感染)和研究组(抗感染加用孟鲁司特钠),各45例。比较2组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比较上述细胞因子与MPP严重程度的关系。  结果  治疗7 d后,研究组咳嗽评分、热退时间及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43例,95.5%)高于对照组(36例,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2组血清白三烯、IL-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血清白三烯、IL-4水平低于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轻症MPP血清白三烯、IL-4水平低于重症支原体肺炎(SMPP),IFN-γ水平高于SMPP(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PP严重程度与血清白三烯、IL-4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s=0.725、0.798,均P < 0.001),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s=-0.746,P < 0.001)。  结论  孟鲁司特钠治疗MPP具有较好的疗效,可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且安全性较高;MPP严重程度与血清白三烯、IL-4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基社卫生研究
新发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出院前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苏本成, 余双娟, 郑红建
2025, 23(6): 981-98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47
11 2
摘要:
  目的  调查新发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照顾者出院前健康素养现状和健康教育需求,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收治的105例PSD患者及其照顾者。采用一般资料量表、健康素养量表、健康教育需求量表对PSD患者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SD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及健康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05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98份(93.33%)。98例PSD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素养量表总分为(48.75±9.20)分,健康教育需求量表总分为(204.16±10.36)分。不同年龄、文化水平、工作状态及与患者关系之间的PSD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文化水平、患者带胃管与否、患者每日进餐频次及住院时间之间的PSD患者照顾者健康教育需求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水平及工作状态是PSD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P < 0.05),患者带胃管与否、患者每日进餐频次及患者住院时间均为PSD患者照顾者健康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新发PSD患者照顾者出院前的健康素养处于中下等水平,年龄、文化水平及工作状态是相关影响因素;健康教育需求处于高等水平,患者带胃管与否、患者每日进餐频次及患者住院时间是相关的影响因素。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状态对妇科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调查
叶婷婷, 解霞飞, 李竹君, 卜为伟, 章志国, 李洪言
2025, 23(6): 986-98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48
25 5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健康对妇科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可能影响术后恢复,了解其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将有助于优化术后管理。  方法  选取2024年5—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04例妇科患者。术前1 d通过问卷收集心理健康数据,包括抑郁情绪[患者健康问卷-9(PHQ-9量表)]、心理弹性[康纳-戴维森心理弹性量表(CD-RISC量表)]、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量表)]。同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康复指标,如导尿管留置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心理健康与术后康复的关系。  结果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抑郁情绪(PHQ-9评分)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0.286, P < 0.001;r=0.316, P < 0.001;r=0.471, P < 0.001);心理弹性(CD-RISC评分)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呈负相关关系(r=-0.282, P < 0.001;r=-0.288, P < 0.001;r=-0.405, P < 0.001);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关系(r=-0.249, P < 0.001;r=-0.248, P < 0.001;r=-0.411, P < 0.00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与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关系(r=-0.164, P<0.05)。  结论  心理健康状态显著影响妇科患者术后的康复, 良好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辅助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社会支持对会所模式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幸福感和康复的影响
支倩娜, 吴惠娟, 骆名进
2025, 23(6): 989-99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49
17 2
摘要:
  目的  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会所模式下社会支持对其整体幸福感和康复的影响,寻求为促进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快速康复、重返社会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  于2023年8月选择在杭州市下城区8个仁爱家园工疗站接诊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康复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干预组100例为仁爱家园工疗站开展国际会所模式的患者,且均为自愿参与并经常使用会所提供的多元化服务。对照组100例为该工疗站接受常规的康复服务的患者。比较2组患者社会支持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自尊量表(SE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分析患者康复效果。  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3个维度、GWB和SDS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SE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2,P < 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会所模式下社会支持与总体幸福感(r=0.179,P < 0.05)和社会功能(r=-0.209,P < 0.05)具有相关性。  结论  会所模式有效增强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这与他们的整体幸福感和社会功能的提升密切相关。因此社会支持所起的积极导向作用必须给予重视,整体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对患者的康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术前虚拟现实技术对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姜爱君, 王晓丹, 徐冬冬
2025, 23(6): 992-99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50
13 2
摘要:
  目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医疗领域,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前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患者焦虑情绪的缓解效果,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为优化术前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24年10—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收的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1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焦虑水平、术中疼痛程度、血压、心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前斯皮尔伯格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及牙科焦虑程度表(DA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开始时、去骨分牙时及缝合时,观察组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2.75±0.46)分vs. (3.84±1.01)分, t=7.339, P<0.001];术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2%(55/56),对照组为96.4%(5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有效降低阻生智齿拔除患者的焦虑情绪,还有利于稳定术中心率及血压,减轻患者术中疼痛。
基于授权认知理论的健康教育对门诊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吴香婷, 柴巧英, 于婧
2025, 23(6): 996-99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51
8 2
摘要:
  目的  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治疗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授权认知理论的健康教育在门诊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于邯郸市第一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干预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和授权健康教育组(行基于授权认知理论的健康教育),每组各102例。比较2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测量血压并统计血压变异性,干预后2组满意度及不良事件。  结果  干预后授权健康教育组自我管理行为中饮食等得分均高于常规干预组[(40.54±4.03)分vs. (36.28±3.91)分,F=4.879,P < 0.05]。干预后授权健康教育组自我效能中日常生活等得分均高于常规干预组[(16.56±1.92)分vs. (14.87±1.26)分,F=4.832,P < 0.05)]。干预后授权健康教育收缩压、舒张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均更低于常规干预组(P < 0.05)。授权健康教育组满意度高于常规干预组[101例(99.02%) vs. 86例(84.31%),P < 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干预组[5例(4.90%) vs. 14例(13.73%),P < 0.05]。  结论  基于授权认知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好地控制患者血压、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多学科协作模式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
马晓蕾, 王芳, 石芯茹
2025, 23(6): 1000-100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52
14 2
摘要:
  目的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要患者保持健康行为与信念才能获得更好的预后,本研究拟评估多学科协作模式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乳腺癌手术患者健康教育提供新策略。  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7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200例患者,根据健康教育模式分为观察组(102例,多学科协作模式健康教育)、对照组(98例,常规健康教育)。评估2组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ESCA)、健康促进生活方式(HPLS-Ⅱ)、自我效能感(BCSES)、不良情绪、感知护理服务质量(PNSQ)评分。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ESCA、HPLS-Ⅱ、BCSES总分为(141.21±10.63)分、(29.35±3.69)分、(45.62±8.3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10.70±12.48)分、(24.84±3.81)分、(38.83±9.12)分(F=18.637、8.504、5.492,均P < 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后观察组PNSQ量表中保证性评分、响应性评分、关怀性评分、可靠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多学科协作模式健康教育能提高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自护能力,促进健康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并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
诊断技术研究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诊断效能分析
杨燕, 赵玉年, 茅昌飞, 唐晓雯, 李冬雪
2025, 23(6): 1004-100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53
17 2
摘要:
  目的  探究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DBT)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诊断效能并与磁共振检查技术(MRI)进行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12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诊断为早期乳腺癌的50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接受病理学检查前均接受了影像学检查且影像学资料清晰完整。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影像检查技术的检出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并对比乳腺癌类型的分型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  DBT诊断乳腺病变的漏诊率、误诊率和准确率分别为4.00%(2/50)、6.00%(3/50)和90.00%(45/50),与MRI比较[2.00%(1/50)、4.00%(2/50)、94.00%(47/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DBT对乳腺癌类型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共发现87处肿块(恶性54处,良性33处),DBT诊断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低于MRI,但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高于MRI,且两者准确率相当;DBT和MRI的成本效益比(CER)分别为3.25和12.17,以DBT为基准,MRI的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为713.91。  结论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诊断乳腺癌患者的准确率和效益均较高,值得推广。
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血流动力学及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陈宇翔, 於海涛, 刘娟, 李林键, 杨志芳, 徐静
2025, 23(6): 1008-101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54
16 2
摘要:
  目的  探讨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91例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A组(肝郁气滞证,41例)、B组(肝郁脾虚证,32例)、C组(痰湿内阻证,51例)、D组(湿热蕴结证,45例)、E组(痰瘀互结证,22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予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血清学指标检测。  结果  各组门静脉平均流速(MPVV)、门静脉最大流速(PPVV)、肝动脉血流阻力指数(HARI)、血清铁蛋白(SF)、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及B组比较,C、D、E组MPVV、PPVV、HARI水平呈逐渐递减趋势(P<0.05),SF、Hcy、hs-CRP水平呈逐渐递增趋势(P<0.05)。随着脂肪肝严重程度增加,患者MPVV、PPVV、HARI水平逐渐降低(P<0.05),SF、Hcy、hs-CRP水平逐渐升高(P<0.05)。MPVV、PPVV、HARI判断痰瘀互结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P<0.05)。MPVV、PPVV、HARI与脂肪肝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459、-0.436、-0.441,均P<0.05)。MPVV、PPVV、HARI判断重度脂肪肝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P<0.05)。  结论  随着脂肪肝病变程度进展,脂肪肝患者MPVV、PPVV、HARI逐渐降低,SF、Hcy、hs-CRP水平逐渐升高,且痰瘀互结患者各指标变化最为明显。
医学综述
信息化医疗在消化道肿瘤患者病情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爽, 王世新, 李雨, 赵彦鑫, 李欣雨, 王玉婕, 任蓁
2025, 23(6): 1013-101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55
15 2
摘要:
长期以来,消化道肿瘤的规范化诊疗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由于肿瘤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早期筛查的准确性难以保证,进展期患者缺乏有效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加之预后无法得到准确、有效的评估,消化道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等仍存在诸多困难。然而,随着信息化医疗技术的蓬勃兴起,为当前这种医疗状况带来了极具突破性的变革。这种信息化的医疗模式在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诊治环节巧妙地利用智能数据模型辅助临床诊断,显著提高了肿瘤筛查的准确率。不仅如此,信息化医疗与智能辅助设备相结合可以帮助患者实现居家用药监督和自我健康管理,为患者的病情监测提供更为全面且精准的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信息化医疗在消化道肿瘤患者病情监测中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信息化医疗模式所具备的优势,同时审视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对信息化医疗在未来的应用予以展望,期望能够为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治疗及管理模式提供有益参考,进而推动消化道肿瘤诊疗水平不断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HLA-B*27亚型与脊柱关节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黄跃, 徐聪颖, 王赛赛, 李涯松
2025, 23(6): 1018-102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56
16 2
摘要: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与脊柱关节炎(SpA)的发病密切相关。B*27不同亚型存在结构差异,在致病机制上也可能存在差异,并表现为不同的临床表型。B*27亚型与SpA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如下,(1)在已知B*27的167个亚型中,大约有16种与SpA强相关,其中B*2704、B*2705是SpA患者最常见的亚型,B*2702、B*2707次之,这些亚型与B*2706、B*2709低SpA相关亚型相比,在蛋白分子层面有着更明显的错误折叠;(2)SpA临床病种与B*27亚型的特点:强直性脊柱炎(AS)和银屑病关节炎(PsA)以B*2704为主,反应性关节炎(ReA)和未分化脊柱关节炎(uSpA)以B*2705为主,AS尚可见B*27亚型双阳,赖特综合征(RS)多见于B*2705、B*2702;(3)B*27亚型与SpA不同靶器官的相关性:B*27阳性比阴性更易出现关节损伤、葡萄膜炎、心血管受累等,B*2705、B*2702等患者可能更易发生早发髋关节强直和胃肠炎,B*2704更常出现视力受损和心血管疾病,B*2715更易出现葡萄膜炎。因此,了解不同亚型临床表型的特点,对诊治SpA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酮饮食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一鸣, 姚昶, 张紫昊
2025, 23(6): 1022-102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57
11 2
摘要:
乳腺癌(BC)的发生与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以及饮食密切相关。饮食摄入是影响肿瘤代谢的关键环境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而健康的饮食则有助于减少慢性炎症及其对DNA的损伤,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饮食干预作为一种乳腺癌辅助治疗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饮食干预方法中,生酮饮食(KD)因其在调节代谢、控制疾病发展和减少治疗不良反应方面的潜力,成为研究热点。生酮饮食主要由高脂肪、中等蛋白质和极低碳水化合物组成,通过改变患者的饮食结构生成内源性酮体,使身体从葡萄糖依赖性能量状态转变为依赖脂肪的能量状态,并降低胰岛素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癌细胞的能量代谢、提高靶向药的治疗效果、减少癌细胞的增殖并改善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等。KD对于调节乳腺癌患者大脑神经功能有着积极影响,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身体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生酮饮食作为一种新兴的乳腺癌辅助治疗策略,显示出多方面的潜在益处,有望在未来的乳腺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生酮饮食对乳腺癌治疗的多方面影响,包括其在免疫调控、代谢状态、基因表达以及潜在分子机制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为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探索KD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潜力。
血糖变异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王伟, 张雨健, 徐露佳, 宋雪楠, 唐宽晓
2025, 23(6): 1027-103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58
22 2
摘要:
在对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进行长期血糖变化监测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一些经典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然而这些指标在某些情况下,如妊娠、贫血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下,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真实血糖水平。血糖变异性(GV)是患者血糖水平的波动程度,研究发现GV增大会增加DKD的发病风险,同时DKD进展也可能导致GV的升高。因此不能仅关注血糖的平均水平,还需要关注血糖的波动性,综合管理血糖水平及变异性,并制定个性化的血糖管理方案,对于预防和延缓DKD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连续血糖监测(CGM)可以提供实时、连续的血糖测量,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糖变异性。本文将对GV与DKD相关性的新近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总结HbA1c在评估GV中的局限性,归纳CGM相关指标在管理DKD患者GV中的优势和价值。尤其是CGM在DKD不同分期中(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应用进展,梳理以血糖波动为靶点改善DKD的治疗策略研究进展,旨在为DKD患者血糖精准调控和改善预后提供有力依据。
预防/保健 中医/康复
1 174例基层院际转运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仔超, 胡北, 姜峰爵, 蒋政, 石小艳, 李林霏
2025, 23(6): 1031-103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59
22 3
摘要:
  目的  分析基层院际转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区域医疗能力和院际转运流程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邵东市急救中心所有院际转运患者的数据。分析转运患者人口学特征、转运距离、转出和接收科室、病情评估及治疗措施,并通过统计分析评估影响转运结果的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174例患者,其中男性804例(68.48%),女性370例(31.52%),年龄集中在50~79岁。61.33%的患者为短途转运(<50 km),转运距离中位数为45 km。主要转出科室为急诊内科(16.70%)、心血管内科(12.95%)和神经内科(11.41%),主要接收科室为急诊内科(38.07%)、急诊外科(13.88%)和ICU(10.39%)。97.10%的患者成功转运,2.90%的患者转运失败。不同转运结果患者的意识状态、病情评估、呼吸支持及途中治疗措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国家早期预警评分可以预测转运结果,评分越高,转运成功率越低。  结论  基层院际转运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且以短途转运为主。当前缺乏单一可靠的转运风险评估工具,需综合多因素评估患者的转运风险。未来应通过加强区域医联体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以提升院际转运的效率和安全性。此外,应进一步开发和验证新的转运风险评估工具,以提高转运过程中的风险预测能力。
火龙罐综合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气滞血瘀型肿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包云春, 阚亚楠, 叶富英, 陈全全, 滑东雪, 苏倩, 刘秀兰
2025, 23(6): 1036-104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60
14 2
摘要:
  目的  探讨火龙罐综合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气滞血瘀型肿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TKA术后肿胀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住院的88例行TK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火龙罐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予常规消除肿胀的措施,火龙罐组予常规措施和火龙罐综合灸。比较患者干预后第3、7天下肢周径及变化值、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和干预方案完成情况。  结果  干预后第3天火龙罐组髌骨中点上15 cm周径优于对照组[(42.7±3.5)cm vs. (44.7±3.5)cm, F=7.073, P=0.009];髌骨中点下10 cm周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33.0±2.7)cm vs. (35.3±3.4)cm, F=11.554, P=0.001];第7天髌骨中点上15 cm周径[(41.6±4.0)cm vs.(43.7±3.3)cm, F=6.775, P=0.011]和髌骨中点下10 cm周径[(32.4±2.8)cm vs.(34.3±3.2)cm, F=7.765, P=0.007]及周径变化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火龙罐组ROM和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火龙罐组完成43例,完成率为97.7%,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  火龙罐综合灸能改善TKA术后患肢肿胀,改善ROM,减轻疼痛,且方案安全可行。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线上教学结合PBL及CBL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裴立家, 汪东, 刘扬, 周新社
2025, 23(6): 1041-104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61
25 2
摘要:
  目的  骨科疾病分支较多,涉及创伤、脊柱、关节、显微等方向,且操作技能专业化、精细化,需要拓展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9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习的临床本科生6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人)和实验组(3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带教老师口头阐述的教学模式进行带教,实验组采用线上教学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及案例教学法(CBL)教学模式进行带教。教学完成后,进行教学考核及病房内实践考核,比较2组实习生的理论测试、病例分析、医患沟通、体格检查、问诊技巧、人文关怀情况,并进行学习后自我评价调查。  结果  2组实习生理论测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例分析分数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43.6±2.7)分vs.(41.8±3.0)分;(87.0±4.3)分vs. (84.4±5.1)分,P<0.05]。实验组医患沟通[(7.3±1.0)分vs.(6.4±0.8)分]、体格检查[(7.8±1.1)分vs.(6.7±0.9)分]、问诊技巧[(7.6±1.0)分vs.(6.8±0.8)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人文关怀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后自我评价调查显示,实验组在提高骨科学习兴趣、熟悉骨科相关知识、提升整体诊疗思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骨科实习生中采用线上教学联合PBL、CBL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提升实习生初步救治各方面的能力。
医学综合研究
超高海拔地区成人铁代谢水平调查
孙舒瑶, 王溯源, 尹蓉, 李曼, 伊雯, 蒲雪, 刘春蓉, 邬云红, 张成慧
2025, 23(6): 1045-104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62
10 3
摘要:
  目的  高原低氧环境会影响人体内铁的代谢,本文拟探讨长驻超高海拔地区(海拔3 500~5 500 m)人群的铁代谢水平。  方法  于2021年3—9月对长期居住在安多县(平均海拔4 800 m)的成年居民进行资料收集,排除有酗酒、肝硬化、急慢性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记录一般资料,完成血常规、铁代谢指标以及生化指标的检测。根据铁蛋白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正常组和铁过载组(铁蛋白≥1 000 ng/mL)。采用回归分析筛查影响铁蛋白的因素。  结果  共纳入361名受试者,其中女性130名,男性231名。铁过载患者28人(7.8%),全部为男性,其中23人为藏族。与正常组比较,铁过载组的年龄、BMI、高原居住时间、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超敏C反应蛋白均更高。LASSO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原暴露时间、BMI、ALT、GGT、EPO、MCHC均为铁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超高海拔地区成人铁蛋白水平主要相关因素包括性别(β'= -218.094,95% CI:-301.763~-134.425)、年龄(高原暴露时间,β' =13.203,95% CI:5.850~20.557)、MCHC(β' =4.602,95% CI:1.130~8.080)、ALT(β'=1.910,95% CI:0.038~3.782)、EPO(β'=9.908,95% CI:5.027~14.790)。  结论  超高海拔地区成人铁蛋白升高可能与低氧适应有关,而过高的铁蛋白水平即铁过载是否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铁路职工高血压病患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周忠云, 马雯璐, 杜晓林
2025, 23(6): 1049-105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63
12 2
摘要:
  目的  分析铁路职工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建立适合铁路职工的高血压患病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铁路职工2 717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现场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按7∶3分为建模集和验证集,经过单因素分析及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然后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最终纳入的预测变量,构建高血压患病风险列线图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  调查2 717人,951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患病率为35.0%。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缺乏运动、失眠、高盐饮食、高血压家族史、BMI、心率(HR)、甘油三酯(TG)均被纳入预测模型。通过验证,模型显示出了很好的预测性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95% CI: 0.825~0.860),验证集的AUC为0.869(95% CI:0.845~0.896),校准曲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DCA分析表明,建模集和验证集显示出很大的正向收益率。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预测高血压患病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具有中等水平的预测效能,可用于指导铁路职工高血压患病风险预测。
间充质干细胞对克罗恩病合并瘘管疗效的meta分析
胡旻萱, 王玉丰, 李云涛, 季国忠
2025, 23(6): 1056-106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64
12 2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间充质干细胞对克罗恩病合并瘘管的疗效。  方法  搜索CNKI、Wanfang、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24年8月29日的相关临床试验,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估筛选纳入文献,再采用RevMan 5.4.1及R 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891例患者。间充质干细胞所致的瘘管愈合率在短期(P=0.02)、中期(P=0.02)和长期(P=0.04)随访中均高于对照组,二者在远期(P=0.22)疗效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联合缓解(Z=2.33,P=0.02)或临床缓解(Z=2.19,P=0.03)作为瘘管愈合的评价标准,试验组的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亚组间无异质性(I2=0%,P=0.91)。采用脂肪或骨髓来源、自体或异体来源、中等及大剂量的间充质干细胞相较对照组均获得更高的瘘管愈合率。根据瘘管大小注射间充质干细胞的瘘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单次注射固定剂量瘘管愈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克罗恩病合并瘘管作为一种有效的新手段,较传统疗法可获得更高的临床缓解率及联合缓解率,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
全科护理研究
手术室护士错失焦虑与无手机恐惧和组织支持感的相关性研究
骆蕾, 翁金华, 李芳苏, 章晓玲, 谢丹, 李珺
2025, 23(6): 1062-106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65
9 2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错失焦虑与无手机恐惧、组织支持感的相关性,以期为手术室护士的心理支持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24年1月以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错失焦虑量表、无手机恐惧量表、组织支持感量表对南昌市3所三甲医院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分析手术室护士错失焦虑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手术室护士错失焦虑与无手机恐惧、组织支持感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有效问卷123份,有效回收率为98.40%。123名手术室护士错失焦虑量表得分为(55.25±2.11)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年龄<30岁护士及手术室工作年限<3年的护士错失焦虑量表得分分别高于年龄≥30岁护士及手术室工作年限≥3年的护士(均P<0.05)。手术室护士无手机恐惧量表得分为(71.79±9.47)分,组织支持感量表得分为(39.41±3.22)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手术室护士错失焦虑与无手机恐惧呈正相关关系,与组织支持感呈负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无手机恐惧、组织支持感均为手术室护士错失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手术室护士错失焦虑与无手机恐惧呈正相关关系,与组织支持感呈负相关关系,无手机恐惧在手术室护士错失焦虑中的作用较为显著,而组织支持感对错失焦虑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临床可通过提高组织支持感及关注手术室护士手机使用需求来减轻错失焦虑的负面影响。
小儿脊柱裂膀胱功能障碍全生命周期康复护理策略的最佳证据总结
唐鹤淑, 周萍, 朱春勤, 王燕, 李晶, 常宗阁
2025, 23(6): 1066-107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66
11 2
摘要:
  目的  系统检索并总结小儿脊柱裂国内外全生命周期康复护理策略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The Cochrane Library、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国内外指南网站及数据库中关于小儿脊柱裂膀胱功能障碍全生命周期康复护理的所有证据,包括证据总结、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由2名研究者进行独立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归纳及汇总。  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6篇临床指南、2篇专家共识和8篇系统评价,从妊娠期及新生儿期、学龄前期及学龄期、青春成长期3个方面提取31条最佳证据。  结论  应结合临床情境、个人病情和专业意见,选择最佳证据,进行临床转换及决策,以期建立适合我国本土化小儿脊柱裂膀胱功能障碍全生命周期康复护理方案,为本土临床循证提供参考依据及理论指导。
焦点解决模式联合互联网+延续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乐燕, 邵素芬, 谢阿群, 郑雪蕾, 骆国钢
2025, 23(6): 1071-107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67
25 2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在互联网+延续护理的基础上,联合焦点解决模式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并分析该干预方案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术后康复效果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0月—2024年1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焦点解决模式联合互联网+延续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疼痛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  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总分、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1周、1个月及3个月时数字模拟量表(NRS)得分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后,观察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除社会功能维度其他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脱位和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1/50) vs.14.00%(7/50),χ2=4.891,P=0.027]。  结论  基于焦点解决模式联合互联网+延续护理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有助于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急诊绿色通道优化联合多学科协作护理在COPD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董思珍, 朱建俊, 鲁雅儿
2025, 23(6): 1076-108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68
14 3
摘要:
  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呼吸衰竭病情危重,若救治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探讨急诊绿色通道优化联合多学科协作护理在AECOPD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提高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及急救护理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救治的101例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2022年1—12月救治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模式的急诊护理干预;2023年1—12月救治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急诊绿色通道优化联合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比较2组抢救效果、血气指标、护理质量及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治疗方案确定时间、抢救介入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为98.04%(50/51),高于对照组的84.00%(42/50, P<0.05),意外发生率为1.96%(1/51), 略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及血氧饱和度(SaO2)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急诊绿色通道优化联合多学科协作护理可缩短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救治效果,改善血气指标和护理质量,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
全科诊疗实践
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联合脱髓鞘疾病3例并文献复习
吴文静, 陈蓉
2025, 23(6): 1081-108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69
11 2
摘要:
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联合脱髓鞘疾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外周和中枢联合脱髓鞘现象。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诊治相对困难且相关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3例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联合脱髓鞘患者进行总结与分析,包括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和肌电图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并减少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