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14卷  第9期

专家论坛
北京市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现况:全科医生专题小组访谈
张丹丹, 王彤, 金光辉, 邵爽, 杜娟
2016, 14(9): 1425-142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01
126 0
摘要:
目的 北京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5年,目前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服务模式及激励机制研究等,而对农村家庭医生式服务极少涉及。本研究通过对郊区县全科医生进行访谈,了解北京市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的现况,为今后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1月,对来自北京市10个郊区县16名全科医生进行专题小组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类、精简,总结出访谈主题。 结果 通过对北京郊区县全科医生的访谈,目前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开展情况有如下特点:①家庭医生式服务内容与患者需求尚有差距,导致患者对家庭医生式服务认可度低;②家庭医生式服务配套政策与措施急需完善;③基层待遇低,导致社区卫生人员不足,家庭医生式服务增加了日常工作量;④远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主要签约方式为上门签约,服务方式为定期下乡巡诊;⑤远郊区县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中乡村医生承担了重要角色,防保人员的作用有待发挥;⑥家庭医生式服务未达到预期成效,但医患关系得到改善。 结论 北京市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乡村医生的作用;继续加强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宣传引导;同时应优化家庭医生式服务内涵,满足重点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完善与家庭医生式服务相配套的政策与措施,促进郊区县家庭医生式服务发展。
全科医学讲堂
新生儿喂养中过敏的诊治
张士发, 秦道建, 茅双根
2016, 14(9): 1429-1430.
139 0
摘要:
全科医学论著
食管鳞癌TP53基因突变及其瘤内异质性分析
江烨, 常晨, 马赛, 潘蓓青, 张钰, 徐昕, 蔡岩, 王明荣, 郝佳洁, 李敏
2016, 14(9): 1431-143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02
149 2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瘤内多个取材位点中TP53基因突变异质性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对食管鳞癌原发肿瘤及其配对的手术切端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TP53基因第2~11号外显子突变状态,评估各病例瘤灶内4个不同位点TP53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在瘤内的异质性。 结果 在30例被测食管鳞癌肿瘤中,发现18例患者存在TP53基因突变,占60%(18/30)。16例为点突变,其中3例为无义突变,13例为错义突变;另2例为导致移码的缺失突变。大部分突变集中于TP53基因5~8号外显子,其中5号外显子的突变率最高,为23.3%(7/18)。在2例肿瘤中检测到第282位密码子突变(R282W),3例检测到第175位密码子突变(R175H)。观察每例肿瘤各位点突变等位基因峰高与正常等位基因峰高之比(relative intensity,RI值),发现在有点突变的16例中,12例的4个肿瘤位点的RI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余4例瘤内各位点RI值也不一致。 结论 食管鳞癌存在较高频率的TP53基因突变,而且每例肿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瘤内异质性。
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在胸部恶性疾病诊断和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
李伟, 张婷, 高华, 刘超, 陈余清, 黄礼年, 齐学远, 武静, 王效静
2016, 14(9): 1435-143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03
191 0
摘要:
目的 评价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在胸部恶性疾病诊断和指导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91例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或毗邻气道的肿块的胸部恶性疾病患者EBUS-TBNA的诊断结果和24例患者EBUS标本的EGFR突变检测结果。 结果 共对227个纵隔、肺门淋巴结和23个肿块实施TBNA。4R和7组是最常受累的纵隔淋巴结;经EBUS-TBNA确诊86例,诊断恶性胸部疾病总体敏感度为94.5%,特异度为100.0%,准确度为94.5%。确诊病例中肺腺癌、小细胞癌、鳞癌和无法分型的非小细胞肺癌分别占确诊总例数的55.8%(48/86)、26.7%(23/86)、7.0%(6/86)和5.8%(5/86)。宫颈癌、结肠癌和食管癌和肾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各1例;超声图像分析表明:类圆形淋巴结[长短径之比(L/S)<1.5]、不均质回声、边界清晰、中央淋巴门结构消失和不规则血供在恶性病变中是常见征象;EBUS-TBNA标本EGFR敏感突变率为70.8%,病理标本和液基细胞标本EGFR突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9 1,P=0.47);本组共17例轻微不良反应,均对症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结论 EBUS-TBNA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对胸部恶性疾病的诊断和指导肺癌的个体化治疗有重要应用价值。
有氧运动8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质量及情绪的影响
俞志红, 朱利月, 严婷, 周建妹
2016, 14(9): 1439-144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04
185 0
摘要:
目的 观察有氧运动8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睡眠质量和情绪的影响。 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运动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运动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心肺运动试验并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低中强度(心率储备的20%~59%)有氧运动训练8周,2组患者观察前和观察8周后均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睡眠质量和情绪测评。 结果 运动组进行低中强度有氧运动8周后PSQI总分及其因子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评分均小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同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SQI总分较干预前下降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S、SDS标准分均小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同期标准分,运动组焦虑抑郁标准分较干预前分别下降9.07、1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低中强度有氧运动训练8周能有效改善AMI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而且是安全可行的。
Ezrin蛋白及IL-18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生存期关系的研究
倪喆, 尚希福, 孙永进
2016, 14(9): 1442-144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05
130 0
摘要:
目的 探讨ezrin蛋白、IL-18的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 选取44例骨肉瘤患者标本,检测ezrin蛋白与IL-18的表达,随访3年,记录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情况。 结果 有肺转移患者的ezrin阳性表达率为76.47%,高于无肺转移患者的29.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无肺转移且ezrin表达阳性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肺转移几率为75.00%,高于术前无肺转移且ezrin表达阴性患者的31.58%;术前肺转移患者IL-18表达率为64.71%,无肺转移患者为37.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前无肺转移患者中,IL-18阳性与阴性患者随访过程中出现肺转移的比率分别为40.00%和47.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中ezrin阳性表达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分别为28.57%(6/21)与65.22%(1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8阳性表达的患者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的患者,分别为56.52%(13/23)与38.10%(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zrin蛋白与IL-18阳性表达与骨肉瘤的进展和肺转移有关。
miR-224在早期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林凌, 鲁葆春
2016, 14(9): 1445-144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06
195 0
摘要:
目的 确定miR-224检测早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 方法 分两批次总共收集335个样本,包括早期肝癌(HCC)、肝硬化(LC)、慢性肝炎(CHB)和健康对照(HC),分别计算miR-224单独检测或与AFP联合检测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AUC (包括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与LC、CHB、HC相比,早期肝癌患者血清中的miR-224显著增加。此外,早期肝癌患者手术后血清miR-224显著减少,而且血清miR-224浓度与肝癌组织浓度呈正相关。ROC分析表明,早期肝癌对比健康对照组中血清miR-224的AUC为0.880(95%CI:0.838~0.923;敏感性为86.5%,特异性为76.7%),高于甲胎蛋白(AUC=0.700,95%CI:0.633~0.767;灵敏度为71.9%,特异性为63.7%),P<0.01。此外,在鉴别肝癌与LC或CHB,或是两者(LC和/或CHB)同时存在时,血清miR-224具有比AFP更好的表现。相比任一标志物单独检测,当miR-224和AFP两者同时使用时,诊断准确性显著增加。 结论 血清miR-224相对AFP在检测早期肝癌时更有价值;其与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从而反映HCC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低分子肝素预防合并糖尿病的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严美娟, 楼小侃, 吴佳
2016, 14(9): 1449-145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07
145 0
摘要: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腹腔镜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 方法 将100例2型糖尿病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非LMWH组常规手术,LMWH组术后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于手术前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小板功能(PLT、MPV、PCT、CD62p、vWF),凝血-纤溶功能(PT、APTT、Fib、AT-Ⅲ、t-PA、PAI-1)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HCT、RBCAI);并以50例非糖尿病腹腔镜手术者为对照组行对比分析。 结果 非LMWH组下腔DVT发生率高于LMWH组和对照组(P<0.05),LMWH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非LMWH组和LMWH组之间PLT、MPV、PCT、CD62p、vWF、全血粘度、血浆粘度、HCT、RBCAI、Fib、AT-Ⅲ、PAI-1、t-P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T-Ⅲ与t-PA低于对照组,其他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组AT-Ⅲ与t-PA降低,且非LMWH组低于LMWH组,LMWH组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指标升高,且非LMWH组高于LMWH组,LMWH组高于对照组,其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纤溶参数异于常人,腹腔镜术后DVT发生率高,低分子肝素可起到预防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神经调节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谷宁, 季亚清, 张睿, 郝翠, 李红云, 郭云良
2016, 14(9): 1453-145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08
125 0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调节素1β(NRG1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改善受损神经组织形态结构的保护作用。 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治疗组。经颈内动脉注射5 μl (2 μg/kg) NRG1β和ERK5抑制剂BIX02189 5μl (4 mg/kg)干预治疗。激光多普勒测量局部脑血流量(rCBF);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pERK5表达水平。 结果 脑缺血后,大鼠rCBF显著下降至造模前的30%及以下,再灌注后rCBF恢复至造模前的80%及以上。模型组大鼠皮质区出现梗死灶,神经元结构损伤较重,pERK5表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pERK5表达进一步增强(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神经元结构损伤减轻。抑制剂组pERK5表达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神经细胞损伤严重。抑制剂+治疗组大鼠pERK5表达较抑制剂组增强(P<0.01),脑梗死体积较抑制剂组显著缩小(P<0.001),神经细胞损伤程度较抑制剂组显著减轻(P<0.001)。 结论 NRG1β可能通过激活ERK5信号通路,改善梗死区脑组织的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减轻脑组织损伤,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T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王文松, 钱美华, 王曼玲, 杨天新, 蓝建平
2016, 14(9): 1457-145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09
215 6
摘要:
目的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细胞亚群与调节性T细胞进行分析,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T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方法 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0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 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4+CD25+CD127low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high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8+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4+CD25+CD127low的表达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high的表达高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4/CD8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8+的表达高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 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可能和T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水平相关。
调强适形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血清TGF-β1、IL-8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宋先璐, 余意, 廖志伟, 黄文瑾, 周同冲
2016, 14(9): 1460-146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10
171 0
摘要:
目的 探讨调强适形放疗(IMRT)对鼻咽癌患者血清TGF-β1、IL-8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11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放疗方式分为对照组(57例)与观察组(58例),分别采用常规二维放疗与IMRT治疗。比较2组患者5年生存率及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清TGF-β1、IL-8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情况。 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无区域复发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略大于对照组(P>0.05);②对照组患者放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35%(23/57),观察组为34.48%(20/58),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GF-β1及IL-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④2组患者治疗后CD3、CD4及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CD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 结论 IMRT对鼻咽癌的疗效显著,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血清TGF-β1、IL-8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来实现的。
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透明质酸钠腔内注射治疗80例高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分析
徐昕, 董耘, 徐华, 程建明
2016, 14(9): 1463-146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11
139 10
摘要:
目的 分析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透明质酸钠腔内注射治疗高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连续收集东风总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共80例,该研究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后,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透明质酸钠腔内注射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复发率的差异性;关节滑液中IL-1和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差异性;术前、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Ly-sholm评分差异性。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1年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关节滑液IL-1含量和血清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IL-1和NO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2个月Ly-sholm评分均较前增加,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增加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透明质酸钠腔内注射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高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可能与IL-1和NO的改善有关。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糖状态下脑缺血血管新生的影响
胡义奎, 叶恒泰, 沈伟, 王岚, 李承晏, 王珣
2016, 14(9): 1466-146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12
162 0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AT)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高血糖状态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性脑梗死大鼠模型中脑血管新生情况。 方法 选取雄性SD (sprague-dawley)大鼠36只,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分为3组(每组大鼠数目均为1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简称NC组)、高血糖模型组(即糖尿病组,简称DM组)以及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简称DM+AT组)。本实验共2个动物模型,首先将DM组和DM+AT组SD大鼠运用STZ诱导制作高血糖模型(DM模型)。然后将这3组大鼠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性脑梗死模型(MCAO模型)。造模成功后,DM+AT组SD大鼠每日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连续灌胃14 d,DM组只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期间3组SD大鼠自由饮水、摄食,不予降糖药物治疗。实验结束即第15天处死所有大鼠,免疫组化SP法测定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Ⅷ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MVD)。 结果 NC、DM、DM+AT组大鼠的脑组织梗死百分比分别为(15.7±2.8)%、(23.2±2.1)%、(19.3±2.5)%;3组大鼠MVD (8.1±0.52 vs.6.4±0.38 vs.2.4±0.18)、VEGF (22.1±3.3 vs.18.7±2.3 vs.13.8±2.7)以及Ⅷ因子表达水平(10.2±2.8 vs.8.3±1.7 vs.6.3±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血糖可抑制大鼠脑梗死后血管新生,而阿托伐他汀干预后可改善血管新生状况,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到VEGF和Ⅷ因子蛋白的表达变化。
重复体外冲击波碎石对兔肾脏损害累积性的研究
刘建民, 李振, 汪盛, 王凤超, 承泽农, 李庆文
2016, 14(9): 1470-147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13
195 1
摘要:
目的 应用多次重复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兔肾功能累积性损害模型,探讨ESWL治疗次数与累积损伤的量效关系,检测多次重复ESWL治疗可以使肾脏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的情况,为避免ESWL对肾脏造成的这种损害,指导临床结石的治疗,减少、预防严重的肾功能损害。 方法 雄性成年兔72只,根据重复ESWL次数随机分为6组。根据肾结石的复发性及结石在肾脏部位的变化和不同,随机选中肾盂、肾盏一个部位,以HK.ESWL-V水囊型碎石机冲击。检测ESWL前后尿液中Cr、GGT、NAG的变化;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监测兔ESWL前后双侧肾脏血流阻力指数(RI)的变化。 结果 ①尿液中Cr、γ-GT、NA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随着ESWL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均数在不同ESWL治疗组及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②ESWL后,肾小血管血流阻力指数(RI)增加。各实验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示出随着ESWL治疗次数的增加肾脏平均血流阻力指数逐渐增加。 结论 对兔肾脏采用随机部位的方法行ESWL,建立的实验模型,可以更好地、准确地、真实地模拟结石复发位置变化的特点。多次、重复ESWL对肾脏实质造成穿透性损害,且具有累积性。在临床工作中,应该严格掌握肾结石ESWL的指征,控制同侧肾脏ESWL的治疗次数,同时,应根据结石的性质调整ESWL的参数,减少ESWL对肾脏功能的累积性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肾功能。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S100β蛋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边步荣, 高静, 刘波, 韩利峰, 高彦东, 郭宇峰
2016, 14(9): 1473-147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14
172 2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年龄≥65岁,ASA Ⅰ~Ⅲ级,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根据所采用的麻醉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2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用药相同,并于麻醉前(T0)、术后2 h (T1)、术后24 h (T2)、术后48 h (T3)、术后72 h (T4)各时点检测血清S100β蛋白含量,记录各时点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和POCD的发生率;同时观察2组患者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术中麻黄碱用量、舒芬太尼追加剂量。 结果 2组患者T1时POCD发生率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2、T3和T4时点观察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和T2时点观察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0时(P<0.05),而对照组T1~T4各时点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T0时(P<0.05)。观察组苏醒期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黄碱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剂量明显多/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直肠癌根治术时,可减少全麻药物使用剂量,降低早期POCD的发生率,提高了麻醉质量,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变化对预测早期POCD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AFP-L3与GP7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赵睿, 王启之, 郑海伦
2016, 14(9): 1477-147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15
136 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单独和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进行检测180例患者(80例PHC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FP-L3和GP73的浓度,并比较各组水平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o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确定AFP-L3和GP73浓度诊断PHC的最佳临界值,分析评价AFP-L3和GP73单独检测及2种方法联合检测在PHC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 PHC患者、肝硬化患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AFP-L3浓度分别为(65.234±21.315) ng/ml、(18.614±20.655) ng/ml、(13.209±14.560) ng/ml,PHC组AFP-L3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及正常组(P<0.00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的AFP-L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通过血清中AFP-L3水平绘制诊断PHC的ROC曲线,AFP-L3诊断PHC的最佳临界值:≥36.076 ng/ml,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0%、94.00%。PHC组患者、肝硬化组患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GP73浓度分别为(0.431±0.180) IU/ml、(0.228±0.047) IU/ml、(0.213±0.034) IU/ml,PHC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正常组(P<0.001);而GP73水平在肝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通过血清GP73水平绘制诊断PHC的ROC曲线,GP73诊断PHC的最佳临界值:≥0.298 IU/ml,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0%和96.00%;联合检测AFP-L3和GP7诊断PHC的敏感性为92.50%,特异性为90.00%。 结论 AFP-L3和GP73是诊断PHC良好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有较高特异性,但敏感度不理想。AFP-L3与GP73联合检测,可提高PH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PHC的早期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螺旋扩弓器在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中的疗效评估
田瑞雪, 谢小飞, 高益林, 黄永松
2016, 14(9): 1480-148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16
171 0
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扩弓器对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择8.5~11.0岁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2组,A组16例采用单纯前方牵引,B组16例先行上颌快速扩弓2周后再行前方牵引。治疗时间为6~9个月。疗程结束后,将2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描点测量,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2组矫正前后的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 结果 ①A组中有3例在疗程结束时前牙呈对刃关系,其余13例治疗结束后反牙合解除,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B组患者16例在疗程结束时反牙合全部解除,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②矫治后2组SNA、Ptm-A、ANB、Wits、U1-SN、ANS-Me、FH-MP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扩弓组的Wits、ANS-Me、FH-MP增大较单纯牵引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牵引组的U1-SN增大及SN-PP、L1-MP的减小较联合扩弓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无论是否联合扩弓,都能取得显著的效果,联合扩弓的方法可减少上下前牙的唇倾、减少腭平面的逆时针旋转,效果更令人满意。
全科临床研究
非靶向硬膜外自体静脉血补片疗法治疗自发性低颅压头痛的临床观察
周群, 唐敏, 席春华, 朱幼玲, 李蕾
2016, 14(9): 1483-148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17
178 1
摘要:
目的 通常的硬膜外自体静脉血补片疗法操作过程复杂,危险性很高,且不能完全开展,本研究采用非靶向硬膜外自体静脉血补片疗法治疗低颅压头痛,对该方法的治疗机制及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讨论报告,并对非靶向硬膜外血贴的治疗机制和应用价值等进行讨论。 方法 6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4~70岁),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分类第2版诊断标准,采用非靶向硬膜外自体静脉血补片疗法治疗,选择在腰椎1~2水平椎间隙进行穿刺,行硬膜外置管,将新鲜自体静脉血迅速通过硬膜外置管缓慢注入硬膜外间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诊。 结果 6例患者经非靶向硬膜外自体静脉血补片治疗后均痊愈。其中有4例患者治疗1次后痊愈,1例患者治疗2次后痊愈,1例患者在原注射治疗处的下一椎间隙处行硬膜外自体静脉血补片治疗,头痛症状仍未得到完全缓解,后又在相同位置进行2次硬膜外自体静脉血补片疗法治疗,术后观察3~9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 非靶向硬膜外自体静脉血补片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自发性颅内低压治疗手段,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危险性小且无需影像学漏点定位,亦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因此可得到较好的开展。
阿托伐他汀联合雌激素在绝经期骨质疏松女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宋永进, 应锦河
2016, 14(9): 1485-148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18
165 0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雌激素在绝经期骨质疏松女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自2013年1月—2015年11月,前瞻性收集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绝经期伴有骨质疏松的女性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雌激素治疗,对照组仅使用雌激素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雌激素、降钙素、钙、磷、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股骨颈骨矿物质密度。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雌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降钙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18±49.12) pg/ml vs.(210.23±58.16) pg/ml,P=0.118];但治疗后实验组患者降钙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62.10±72.50) pg/ml vs.(231.78±62.57) pg/ml,P=0.049]。治疗后2组患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骨钙素显著增高[(11.53±2.69)μg/L vs.(9.05±2.27)μg/L,P=0.000]。治疗前2组患者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9±0.03) g/cm2 vs.(0.48±0.04) g/cm2,P=0.174],治疗后实验组患者骨密度显著增高[(0.54±0.03) g/cm2 vs.(0.48±0.03) g/cm2,P=0.000]。 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雌激素有助于增加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
80岁以上老年人食管癌适形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疗效比较
魏洁, 王军, 吕星旺
2016, 14(9): 1488-149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19
143 0
摘要:
目的 探讨适形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食管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收住肿瘤放疗科并完成根治性放射治疗的8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共41例。其中适形调强放疗18例,常规放疗23例,总处方剂量DT 48~69 Gy,24~34次完成。统计2组的近期、远期疗效、症状缓解率及毒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分析比较生存率。 结果 适形调强组、常规放疗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8.9%、60.9%(χ2=4.308,P=0.044);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个月和9个月,其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44.4%(8/18)、21.7%(5/23)和16.7%(3/18)、4.3%(1/23)(χ2=5.919,P=0.015)。适形调强组症状缓解率83.3%(15/18),常规放疗组症状缓解率82.6%(19/2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51)。在毒副反应方面,主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及食欲减退,2组均未出现3级以上放疗反应。 结论 对于8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漏的临床分析
邓锐, 褚亮, 李培生
2016, 14(9): 1492-149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20
182 0
摘要:
目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elocystectomy,LC)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的培训和经验。对LC术后的并发症进行探讨,是建立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LC可出现胆漏等并发症。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胆漏的发生原因、对其预防及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胆漏的发生率。 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从2006年1月—2015年7月期间774例LC术后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性其中发生胆漏患者的临床参数、处理方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果 774例LC术后,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发热、寒战、黄疸、腹痛等症状,经B超下腹腔穿刺出胆汁,确诊为胆漏,发病率为0.39%,其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1例,胆囊管钛夹滑脱1例,迷走胆管漏1例。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胆囊床毛细胆管漏1例采用B超引导下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胆囊管钛夹滑脱1例及迷走胆管漏1例在腔镜下行残端结扎术。3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无远期并发症。 结论 胆漏是LC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手术者应该对患者和手术难度进行认真而又仔细的评估,充分认识手术存在的风险,积极预防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胆漏常见于术中胆管损伤和胆囊管结扎脱落,因此术中对胆囊管的准确辨认,发现后应及时的腹腔引流和手术治疗是应对胆漏的关键。
早期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在消化道开腹手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金希彪, 王友清, 叶子, 杨永志, 毛魁
2016, 14(9): 1495-149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21
103 0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对消化道开腹手术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1年1月—2015年6月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腹部手术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参麦注射液和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主要观察指标是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M (IgM)和白蛋白。次要观察指标是术后并发症:消化道瘘、恶心、呕吐、腹泻、发热、腹痛和肛门排气时间。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BMI、原发病部位、术前及术后1 d的IgA、IgG、IgM和白蛋白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8 d时IgA、IgG、IgM和白蛋白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腹泻发生率显著降低(11.67% vs.25.00%,P=0.037);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缩短[(1.42±0.50) d vs.(2.03±0.80) d,P<0.001]。2组患者术后消化道瘘、恶心、呕吐、发热和腹痛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早期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显著改善了开腹手术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
酒依赖氧化应激与认知损害关系的研究
刘林晶, 叶敏捷, 郭晗峰, 杨闯, 刘家洪, 章金良, 潘建设, 王晓琼
2016, 14(9): 1498-150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22
141 0
摘要:
目的 探讨酒依赖患者氧化应激损伤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以5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酒依赖诊断标准的住院或门诊男性患者50例和40名健康体检对照组为研究对象。2组均测评认知功能量表RBANS,检测血浆中主要的自由基代谢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 结果 2组的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酒依赖者存在抗氧化酶SOD、GSH-Px的减少和氧化应激指标MDA的增高,存在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的降低(P<0.05),其中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SOD关系不明显,而RBANS总分(2.22±0.03,P<0.05)、即刻记忆(2.23±0.03,P<0.05)、注意因子(2.07±0.04,P<0.05)量表分与GSH-Px相关,RBANS总分(2.13±0.04,P<0.05)、即刻记忆(2.18±0.04,P<0.05)、视觉广度(2.12±0.04,P<0.05)、注意因子(2.46±0.02,P<0.05)、延迟记忆(2.43±0.02,P<0.01)量表分与MDA相关。 结论 酒依赖组存在氧化应激损伤和认知功能异常,认知功能异常与氧化应激有关。
共患病评分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并发症中的判断研究
郭文坚, 黄河, 何牧卿, 姚荣欣, 董爱淑
2016, 14(9): 1501-150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23
156 4
摘要:
目的 笔者认为共患病因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并发症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共患病积分系统评估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共患病因素,以判断其与化疗严重并发症的关系,同时比较哪种积分系统更适合用于判断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方法 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2014年期间66例年龄≥40岁的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使用查尔森共患病积分(CCI)或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共患病积分(HCT-CI)评估患者的共患病因素,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以及Spearman方法来判断关联性,同时在多因素分析中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判断相对危险度。 结果 共患病高积分组[(CCI≥4,29例)或(HCT-CI≥3,22例)]中的患者出现化疗后严重感染的风险高于共患病低积分组[(CCI<4,10例)或(HCT-CI<3,17例)]中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高共患病积分与其他并发症无明显关联。多因素分析提示,高CCI积分(≥4)仍是化疗后出现严重感染的高危因素(OR=4.385,95%CI:1.134~16.924,P<0.05),高HCT-CI积分(≥3)却与化疗后出现严重感染不具有相关性,而在HCT-CI组中年龄≥60岁是化疗后出现严重感染的高危因素(OR=4.597,95%CI:1.002~21.146,P<0.05)。 结论 高CCI或HCT-CI积分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可能容易在化疗后出现严重的感染,多因素分析提示,CCI积分系统更适合用于评估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共患病因素。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胡海娟, 邹圣强
2016, 14(9): 1504-150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24
133 2
摘要:
目的 应用生存分析方法分析本地区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PTB-DM组)和单纯肺结核患者(PTB组)的抗结核治疗效果是否存在差别,并分析影响PTB-DM预后的因素。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案,以2013年6月—2014年12月江苏大学医学院附属镇江三院登记治疗的116例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和12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的8个月随访资料为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评估肺结核未好转率,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PTB-DM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的累积未好转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Log-rank检验,P=0.00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合并空洞、复治结核、产生耐药、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这5个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5)。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做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复治结核、产生耐药这3个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会降低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对结核病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其他影响结核病预后的高危患者,规律地监测并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可提高结核病的好转率,并改善其预后。
西帕依固龈液联合双黄连颗粒外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分析
郦芳, 黄阳生, 叶敏, 周丽静, 付海标
2016, 14(9): 1506-150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25
177 2
摘要:
目的 观察西帕依固龈液联合双黄连颗粒外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丽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6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患者83例。对照组给予西帕依固龈液含漱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黄连颗粒涂于溃疡面。2组均治疗5 d。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统计2组溃疡面情况、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对西帕依固龈液联合双黄连颗粒外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2组治疗后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IL-2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溃疡直径、溃疡疼痛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溃疡直径、溃疡疼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P<0.05)。 结论 西帕依固龈液联合双黄连颗粒外用可有效降低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炎性反应,促进溃疡面愈合,减少疼痛,治疗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慢病防治研究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研究
林永强, 赵润英, 姜益, 蔡小巧
2016, 14(9): 1509-151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26
109 0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磷酸西格列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 方法 120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氯沙坦钾片+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4周后,试验组1加用磷酸西格列汀片50 mg,1次/d;试验组2加用磷酸西格列汀片100 mg,1次/d;对照组加用格列齐特缓释片30 mg,2次/d。 结果 治疗后,3组的体重指数、FPG、2hPG、HbA1c至第24周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1、试验组2的mALB、尿蛋白肌酐比值、血清胱抑素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相应水平(P<0.05),试验组2较试验组1下降更加明显(P<0.05)。3组的hs-CRP、IL-6、TNF-α、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试验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相关分析显示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体重指数、FPG、2hPG、HbA1c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hs-CRP、IL-6、TNF-α、NF-κB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磷酸西格列汀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为磷酸西格列汀通过抑制机体的炎症状态,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进一步改善肾脏的炎症损伤,达到肾脏保护作用,且其疗效呈剂量依赖性。
妇幼卫生研究
持续新生儿复苏培训对新生儿窒息和病死率的影响
顾海红, 俞丽君, 张豪, 黄烈平, 徐巧, 林振浪
2016, 14(9): 1512-151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27
109 0
摘要:
目的 探究新生儿复苏项目培训对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及窒息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 收集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分娩的发生窒息的1 50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定义2000~2002年为对照组,2003~2005年为观察一组,2011~2013年为观察二组,比较分析3组新生儿窒息及极重度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窒息死亡率、极重度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 结果 3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5.60%、4.53%和3.6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分别为79.3%、90.0%和90.2%,观察二组和观察一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分别2.69‰、1.51‰和1.14‰,观察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新生儿极重度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69‰,1.72‰以及1.27‰,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极重度窒息复苏成功率分别为46.2%、75.0%和82.1%,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HIE发生率分别为33.3%、25.0%和21.7%,观察二组和观察一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项目培训,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存活质量。
妊娠期糖尿病营养干预的效果及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杨洋, 邹磊, 任婷, 陈洁, 王循红
2016, 14(9): 1516-151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28
128 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围生期护理及营养干预的效果及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本院诊治的96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严格执行各项基础护理,加强饮食护理、运动疗法及新生儿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围生期综合护理措施及营养干预(记录患者年龄、体重、孕周,对患者近3 d的饮食进行研究并计算营养成分的摄入,制订营养计划,告知患者每日摄入总能量,确保孕产妇饮食中三大产能营养素合理配置并有足量的维生素)。比较2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记录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做为评估母婴预后的指标。 结果 干预后1周观察组患者FPG、餐后2 h血糖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TG、T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加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围生期护理及营养干预可更好地控制血糖和血脂,改善母婴预后。
宿州市巨大儿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王茂, 姬艳丽
2016, 14(9): 1519-152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29
106 0
摘要:
目的 调查宿州市巨大儿发生率,分析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巨大儿发生率。 方法 巨大儿发生率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报表获得统计数据。巨大儿相关因素分析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巨大儿299例作为巨大儿组,另选取正常体重300例作为正常体重儿组。通过收集查阅病史了解孕期和新生儿信息,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2014年度宿州市活产新生儿86 178例,其中巨大儿5 320例;巨大儿发病率为6.17%。2组孕产妇情况比较,在孕次、产次、产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妊娠期糖尿病(GDM)、分娩方式与孕周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孕期增重影响度最高;其次是孕前BMI和妊娠期糖尿病;男性新生儿、分娩方式和孕次等因素也都与巨大儿发生率相关。 结论 ①宿州市2014年巨大儿发生率低于7.30%的全国水平,也低于安徽省经济发达地区10.60%水平。②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妊娠期糖尿病(GDM)、孕产次、男胎等均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③加强孕前教育,控制孕前BMI,强化孕期指导,控制孕期增重,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等应作为预防巨大儿的重点干预因素。
社区卫生研究
专科-全科联合团队模式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区管理研究
潘桂俊, 王惠华, 唐慧芸, 陆萍, 陈晔, 王鑫, 宋炜, 徐世荣
2016, 14(9): 1522-152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30
134 2
摘要:
目的 观察专科-全科联合团队模式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效果,摸索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慢性心力衰竭社区管理模式。 方法 选取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90例,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管理组40例和对照组50例,管理组由联合团队按照多学科管理模式进行综合管理,对照组由不参与本研究的全科团队按照常规慢病管理模式进行随访治疗及健康指导,并及时做好各种量表及随访记录。随访1年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EF值)、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6MWT)、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问卷(MLHFQ评分)、慢性心力衰竭标准化药物的使用率、病死率、住院率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心功能分级、心衰标准化用药的比率以及各项观察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实施后2组的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2,P=0.166)。2组的6MWT (t=2.660,P=0.009)、NT-ProBNP (z=-3.380,P=0.033)、MLHFQ总分(z=-2.375,P=0.018)、躯体领域评分(z=-3.460,P=0.037)和情绪领域评分(z=-7.750,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2组螺内酯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09),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管理后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5,P=0.456),但在住院率的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P=0.040)。 结论 组成专科-全科联合团队能明显提高原有全科团队慢性心力衰竭的管理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现状与思考
潘毅慧, 姚有华, 熊建菁, 黄瑾, 刘登, 朱晓健
2016, 14(9): 1525-152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31
142 2
摘要:
心理卫生干预
焦虑、抑郁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王征, 王长远, 曹涛, 孙长怡, 秦俭
2016, 14(9): 1528-152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32
139 5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心衰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住院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225例,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心衰患者进行评分,分析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49例和存活组176例,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SAS和SDS评分的区别;根据SAS和SDS评分焦虑患者112例,非焦虑患者113例,抑郁患者168例,非抑郁患者57例,应用χ2检验,分别比较焦虑和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病死率的区别;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年龄、性别、收入、心功能、文化程度和独居等因素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结果 老年心衰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63.6%(112/225),抑郁发生率为74.6%(168/225);死亡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分别为61.30±6.79和65.32±5.85,存活组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54.06±7.67和55.68±7.62,死亡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大于存活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焦虑组病死率为41.07%(46/112),非焦虑组的病死率为2.60%(3/113),焦虑组病死率显著大于非焦虑组(χ2=26.83,P=0.001)。抑郁组病死率为27.90%(47/168),非抑郁组的病死率为3.50%(2/57),抑郁组病死率明显大于非抑郁组(χ2=14.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与心功能、文化程度和独居相关(P<0.01),抑郁与心功能和文化程度相关(P<0.05)。 结论 老年心衰患者的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高,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应对焦虑、抑郁相关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初次发作抑郁症患者心理旋转事件脑电生理变化研究
张丽娜, 丁瑛, 陈艳波, 孙国庆, 张蕾, 谭忠林
2016, 14(9): 1530-153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33
158 1
摘要:
目的 探讨初次发作抑郁症患者心理旋转事件脑电生理的特点及相关机制,为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患有抑郁症的病例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利用E-prime 2.0软件进行测定2组研究对象错误率及反应时间,采用Brain AMP MR32便携式事件相关电位脑电系统记录受试者的脑电位变化。比较受试者不同旋转角度下错误率及反应时间及其P3、PZ、P4电极P500潜伏期和波幅之间的差异,并分析P500潜伏期和波幅与HAMD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患者正像和镜像下不同旋转角度下错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2组对象不同旋转角度下错误率两两比较发现,观察组研究对象正像和镜像下的错误率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观察组患者正像和镜像下不同旋转角度下反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3、PZ、P4电极下P500潜伏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波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与P3潜伏期及PZ、P3下的波幅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抑郁症患者空间旋转后认知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出现P500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HAMD评分与P3及PZ潜伏期、P3下的波幅呈现正相关关系。
调查研究
农村地区上消化道癌症患者住院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王宁, 王宝华
2016, 14(9): 1533-153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34
143 3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上消化道癌症患者住院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村地区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及早住院就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4年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4省的12个县肿瘤发病登记系统收集的2013年新发并存活的胃癌和食管癌患者中,随机抽取1 235例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主要人口社会学特征、本人是否知情、就医情况、诊断情况、住院和治疗情况等。用SAS 9.3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182例基本信息完整患者中,胃癌患者859例(72.7%),食管癌患者323例(27.3%),90.3%的患者职业为农民,住院906例,占76.6%,患者本人不知情者占39.4%。47.1%的患者肿瘤出现转移,48.2%的患者病情是晚期,32.3%的患者没有采取任何放化疗或者手术治疗。患者住院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态、本人是否知情、认为癌症可以治愈、肿瘤是否转移、肿瘤分期等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毕业、高中及以上患者住院比例分别是小学及以下患者的2.2倍(95%CI:1.4~3.7)和6.5倍(95%CI:1.5~27.8),已婚患者住院比例是未婚、离婚或丧偶患者的2.1倍(95%CI:1.5~2.9),患者本人知情是不知情的1.5倍(95%CI:1.1~2.1),晚期患者住院比例是早期的0.3倍(95%CI:0.2~0.5)。 结论 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本人是否知情、病情进展是影响患者住院就医的主要影响因素。
诊断技术-医学影像
甲状腺结节超声特征参数对细针穿刺诊断效能影响的分析
彭婵娟, 杨琛, 时开元, 冯娜, 潘蔚芸
2016, 14(9): 1537-153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35
128 0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特征参数大小、钙化对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US-FNA)诊断效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行US-FNA的614例患者,根据结节最大径分为A组(≤5 mm)、B组(5~10 mm)、C组(>10 mm),以及根据钙化类型分为N组(无钙化)、Mi组(微钙化)、Ma组(粗钙化)。以Bethesda System评估US-FNA结果,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诊断效果。 结果 ①A组FNA诊断甲状腺癌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1%、96.6%、94.0%、97.2%、90.3%;B组分别为91.1%、95.3%、93.0%、96.3%、89.1%;C组分别为93.6%、96.2%、95.1%、94.8%、95.2%,3组间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FNA诊断甲状腺癌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96.3%、93.6%、96.3%、90.9%;Mi组分别为93.5%、92.1%、93.0%、95.1%、89.7%;Ma组分别为96.6%、97.1%、96.8%、96.6%、97.1%,3组间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C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0.93、0.95,N、Mi、Ma组分别为0.94、0.93、0.97。 结论 US-FNA对于大小不限、有无钙化的甲状腺结节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碘气吸入双能量CT在家兔肺通气碘图应用中的研究
陈松宽, 杨光钊, 茅国群, 贾玉柱, 周煜奇
2016, 14(9): 1540-154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36
151 0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兔碘气吸入双能CT肺通气碘图显像的可行性。 方法 本研究将18只家兔随机抽签分组,每组6只,吸入碘海醇(300 mgI/ml)和生理盐水比例分别为1∶3(实验组1)、1∶2(实验组2)、2∶3(实验组3)的压缩雾化碘气。用15%水合氯醛按1.0 ml/kg在家兔空腹下先行腹腔麻醉,然后开辟耳缘静脉,用速眠新Ⅱ按0.5 ml/kg追加静脉麻醉,使麻醉达到理想状态。在麻醉状态下分别雾化吸入不同比例碘水,利用双源CT (DSCT)双能量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取碘图,进行图像主客观评价分析。 结果 3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86)。各组总体评分:实验组1(3.25±0.50)分、实验组2(4.40±0.44)分、实验组3(4.20±0.40)分。总体及各部位主观评分比较,实验组2评分最高;客观评价的实验组1与实验组2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3与实验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1/2比例碘海醇加生理盐水)是本实验最佳显像效果的雾化浓度。碘气雾化吸入后150、210、270 s为本实验最佳时相。实验组家兔肺通气后肺泡内碘分布总体上较均匀,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 结论 通过碘气吸入双能量CT在家兔肺通气碘图的初步研究能证明,碘肺通气显像是可行的,并且能较好掌握雾化浓度及扫描时间。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上气道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研究
章智敬, 郑文龙, 吴爱琴, 林旭波, 赵晓君, 许崇永
2016, 14(9): 1544-154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37
102 1
摘要: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上气道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价值。 方法 将120例OSAHS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行上气道平静呼吸、深吸气末、深呼气末、闭口堵鼻深吸气四个呼吸时相扫描。实验组管电流使用低剂量50 mA,对照组常规剂量360 mA。记录2种剂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积(DLP)和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值。在舌体相同位置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 CT值测量,并记录每组剂量下CT值和标准差(SD)。双盲法主观评价各组图像质量并给予优、良、差分级,相关数据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23,P=0.479),DLP、E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252,P=0.000),CTDIvol、DLP、E值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87.5%。信噪比的比较,实验组SNR值为6.31±1.75,对照组SNR值为10.17±3.13,t=3.19,P=0.006,实验组SNR明显降低。实验组SD值为25.74±2.61,对照组SD值为1.70±0.17,2组噪声比较,实验组噪声明显增大(t=29.022,P<0.001)。主观评判对照组图像质量以优为主,实验组图像质量以良为主,仅3例为差级图像,故基本不影响测量和诊断。 结论 OSAHS上气道50 mA低剂量CT扫描能够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不影响上气道的测量与诊断,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经皮穿刺针单纯抽吸与置管引流疗效比较
陈文显, 胡新娥, 韩运生, 熊伟律, 徐华军, 莫清清
2016, 14(9): 1547-154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38
161 0
摘要: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经皮穿刺针(PTC)抽吸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的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就诊的4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4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分为2组,其中A组患者(20例)在超声引导下用PTC针行单纯抽吸术,B组患者(2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置管引流术。观察2组一次性治愈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疼痛减弱时间、脓肿腔消失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随访有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B组20例患者治愈,有效率为100%;A组13例患者一次穿刺治愈,有效率为65%,4例2~5 d后行第2次穿刺后治愈,其余3例在2次穿刺后仍有较大脓腔,行置管引流术后治愈。2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疼痛减弱时间、脓肿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0±0.6) d、(2.5±0.6) d、(12.5±3.5) d、(15.6±4.0) d,均长于B组的(2.0±0.5) d、(1.2±0.5) d、(7.2±2.0) d、(10.3±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8/20),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1/20),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1,P<0.05)。 结论 细菌性肝脓肿经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管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医学综述
同伴支持在恶性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
王明虹, 于德华, 张斌, 陆媛, 张含之, 范会芹, 蔡丰丰
2016, 14(9): 1550-155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39
71 0
摘要:
肿瘤恶病质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
陈可, 陈博, 熊茂明
2016, 14(9): 1553-155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40
138 0
摘要:
b值扩散加权成像研究进展
刘文慧, 钱银锋
2016, 14(9): 1557-155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41
50 0
摘要:
PD-1及其配体在骨肉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郑冠群, 赵福友, 吴穷, 杨燕
2016, 14(9): 1560-156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42
75 0
摘要: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治疗的进展
侯昌凤, 茅双根
2016, 14(9): 1563-156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43
55 2
摘要:
预防/保健 中医/康复
壁式吸氧系统表面病原菌监测及消毒效果分析
张维剑
2016, 14(9): 1566-156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44
118 0
摘要:
目的 探讨医院内壁式吸氧系统的消毒效果,并对消毒成本进行比较,以期为控制医院内感染提供消毒数据。 方法 选择我院4个病区的120个壁式供氧装置,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和观察组3。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观察组1采用75%酒精,观察组2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观察组3采用葡萄糖酸氯己定(爱护佳)快速消毒液进行消毒,比较各组消毒液在消毒前后的病原菌阳性率、消毒后病原菌种类和消毒剂价格,计算各组的消毒成本并进行对比。 结果 消毒前,4组病原菌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消毒后,3组观察组病原菌阳性率显著下降(P<0.01),但对照组消毒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后病原菌阳性率从低到高以此为观察组3、对照组2、观察组1、对照组,且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消毒后球菌和杆菌依然存在,但3个观察组中的球菌和杆菌数量均显著下降(P<0.05),且3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消毒成本发现,相同体积的75%酒精价格最低,含氯消毒液次之,爱护佳快速消毒液价格最高但消毒效果最好,以上3组相互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3组消毒液均可以达到消毒目的但各有优缺点,葡萄糖酸氯己定快速消毒液与含氯消毒液的效果更好。医院应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消毒,以达到消毒灭菌、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率的目的。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分析
胡司淦, 陈辉, 陈耀, 李妙男, 徐琼, 黄宇理, 康品芳
2016, 14(9): 1568-157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45
135 1
摘要:
目的 探讨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60名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PBL教学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以课程考试成绩和评价量表作为评价指标,比较2组的教学效果。 结果 实验组主观题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41.64±7.46 vs.37.85±6.82,P<0.05);客观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4±5.69 vs.45.51±4.82,P>0.05);总成绩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56±4.45 vs.83.34±5.13,P>0.05);实验组在脑力激荡(23.23±5.78 vs.18.43±4.24,P<0.01)、搜寻数据及解决问题能力(13.65±5.78 vs.10.43±6.56,P<0.05)、互动及沟通技巧(18.87±4.98 vs.15.82±3.44,P<0.05)、自学能力方面均好于对照组(23.25±3.43 vs.20.98±4.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享所学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7±3.78 vs.13.56±3.56,P>0.05)。 结论 PBL教学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增强搜寻数据、解决问题、逻辑推演及整理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新型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在重症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方志成, 陈黎, 郑翔
2016, 14(9): 1571-157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46
115 2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型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在重症医学专业教学效果,探讨导师制改革措施,推广应用。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连续3届共320名重症医学专业学生分别采用改进新型导师制与传统导师制进行教学,每组160名,对2组学生围绕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导师感受、看法,征求对导师制的改进建议;统计学生毕业时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理论、技能操作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理论、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情况;各级各类科研立项数、发表科研论文篇数、考取研究生人次等,了解学生科研能力提高情况,评估新型导师制教学效果。 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96.78%的学生认为新型导师制有实施必要性并对提升自身学习有帮助,对新型导师制兴趣更高。与传统导师制教学相比,新型医学本科导师制学生全国执业医师理论考试成绩(71.26±3.57 vs.85.38±7.13,P<0.05)、全国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成绩(69.26±5.01 vs.81.26±5.01,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临床理论水平、独立操作能力明显提高,科研立项数量、发表文章篇数、硕士研究生上线人数均明显高于接受传统导师制学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科研意识、能力提升。 结论 改进后新型导师制方法正确,措施得力,可有效提高学生临床理论水平,锻炼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强,并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学生学习兴趣高,临床教学效果好,可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全科医学生参加社区个体化健康教育实践的方法与效果评价
汪道琼
2016, 14(9): 1574-157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47
136 3
摘要:
目的 利用全科医学生在社区实习阶段教会他们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观察他们参加社区个体化健康教育实践前后的知识和技能变化,评价医学生掌握个体化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探索社区实习培训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6月,对参加社区实习的20轮120名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五年制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分别开展为期1个月的入科调查、理论讲授、教学演练、教学实践、出科考核五阶段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实践培训,采用小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问卷调查、出科和入科理论与操作考试等手段,比较实践前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变化,并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实践培训前后,学生对个体化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方面的测试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前理论考试成绩及格率为70.83%,实践后为93.33%;实践前操作考试平均分为(63.22±2.89)分,实践后为(88.74±3.79)分;实践前只有54.2%的学生认为在社区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实践后有90.7%的学生认为是重要的。 结论 五阶段式的社区实习培训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有利于全科医学生掌握个体化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为规范开展社区实习带教、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全科护理研究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动作用
张琳晗, 代林林, 冯立明, 李慧, 刘冰, 闫加兴, 曲学华
2016, 14(9): 1578-158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48
147 1
摘要: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动作用。 方法 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现阶段推行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缺陷的原因,选定活动主题后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及整改计划并组织实施,开展相关的优质护理服务。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在精神科继续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使护理质量整体评价合格率明显上升,由干预前的155例(82.45%)上升为干预后的197例(9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P<0.001),护理文件整理、健康教育宣传、掌握患者病情、基础护理、规范性专科护理的合格率均显著高于活动前(P<0.001);住院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干预前的满意151例(80.32%)上升至194例(9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5,P<0.001)。与对照组相比,护士服务态度、护士服务主动性、护理技术、病室环境、提供便民服务、健康宣教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提高(P<0.001)。 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明显降低了优质护理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陷,改善了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可以有效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护理的应用。
规范化三级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预后的影响
马兰, 陈芳, 刘红英, 李晓梅, 冯玲
2016, 14(9): 1582-158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49
156 1
摘要:
目的 观察规范化的三级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USN)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1月浙江大学绍兴医院康复中心因脑卒中后USN住院病例,按USN诊断标准选择病例,最后符合USN入选标准的患者122例,通过随机编号将USN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一级康复治疗及二级康复治疗,干预组采用规范化的三级康复护理模式。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USN严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 结果 干预3个月、6个月后2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F=525.11,P<0.01;F=989.26,P<0.01);中重度USN比例和Catherine-Bergego Scale (CBS)评分也得到显著改善(P均<0.01);干预组在3个月、6个月后Barthel指数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t=2.597,P<0.01;t=11.322,P<0.01),CBS评分降低更为明显(t=2.370,P<0.05;t=3.949,P<0.01);中、重度USN患者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在6个月后显著下降(χ2=4.32,P<0.05)。 结论 规范化的三级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USN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严重程度。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品管圈干预的效果探讨
王杨, 邹磊, 任婷, 陈洁, 王循红
2016, 14(9): 1585-158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50
158 0
摘要:
目的 分析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探讨品管圈对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干预效果,为产科推行品管圈活动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1年4~12月189名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复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调查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影响因素。在查阅相关文献及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包括产妇基本情况、社会支持和母乳喂养知识等,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测量应用中文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对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品管圈干预效果评价采用类实验性研究,首先选择2012年3~5月在产一科和产二科分娩的产妇在刚入院时接受中文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测量,然后将产一科产妇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品管圈;产二科产妇作为对照组:只实施常规护理。产一和产二科产妇在出院时接受中文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测量。 结果 调查的189名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得分范围为62~150分之间,平均分数为(103.3±13.6)分。单因素t检验分析发现,产妇在不同年龄、分娩方式、胎次、家庭月均收入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娩方式、胎次是影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独立影响因素。观察组在入院、出院时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入院、出院时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分娩方式、胎次,实施品管圈有利于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
品管圈理念在手术室处理医疗垃圾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朱俊红, 张霞, 刘祖明, 罗向红
2016, 14(9): 1589-159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51
141 1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理念在手术室处理医疗垃圾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合理选择医疗垃圾处理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普通外科手术室的8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普通外科手术室从2015年1月成立手术室品管圈,圈名为“医疗垃圾环保圈”,由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3名组成;观察与记录品管圈活动对策实施前后手术室医疗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圈员们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医疗垃圾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有60处,其中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混放22次,占比36.7%;锐器处理不当8次,占比13.3%;医疗垃圾袋封口不严4次,占比6.7%;医疗垃圾在手术室存储时间过长16次,占比26.7%;医疗垃圾袋渗漏10次,占比16.7%;2015年1~7月品管圈实施后只有10处相关医疗垃圾管理处理的问题,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品管圈实施前(P<0.05)。品管圈实施后圈员的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评分都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品管圈理念在手术室处理医疗垃圾中的应用能提高圈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减少医疗垃圾处理缺陷的发生,从而提高医院管理质量。
基于某三甲医院肝硬化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及护理要点研究
刘晓敬, 刘荣梅, 孟雯, 刘梦佳, 李雪梅, 杨玉兰, 张勇勇, 商玉俊
2016, 14(9): 1592-159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52
117 0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硬化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明确肝硬化肝癌患者的护理要点,为医院开展肝病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4年4—6月北京佑安医院肝硬化患者60例,肝癌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通用量表和癌症特异性系列量表调查110例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利用Epidata 3.02录入问卷数据,SPSS 20.0分析相关数据,通过非结构式访谈法了解110例患者的生活及患者获得社会和家庭的支持程度。 结果 110例患者中,40.0%的患者产生中度以上疼痛或不舒服,43.3%的患者产生中度以上焦虑或抑郁,患者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患者缺乏基本的肝病相关知识,不能进行疾病的自我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肝硬化肝癌患者较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低,25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中有18例不能得到朋友支持,72例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患者有3例不能得到朋友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获得家庭支持及其他方面的支持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患者没有差异。 结论 关注肝硬化肝癌患者特异性病变护理,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开展针对性的患者健康知识教育;关注肝病弱势人群,鼓励患者获取社会支持。
电话回访及上门访视对居家癌痛患者服药依从性效果的影响
林海玉, 陈淑芬, 沙文娜, 周欣华, 王务萍, 石扬茹, 李霞
2016, 14(9): 1595-159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53
114 0
摘要:
目的 评价护士主导的电话随访及上门访视对居家癌痛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影响,为制定提高居家癌症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3年10月—2015年6月,采用电话回访及上门访视对血液肿瘤科治疗出院后的86例神志清、能够交流、会疼痛评分的晚期癌痛患者进行追踪干预,首先成立癌痛护理小组,制定随访流程并进行培训。给患者建立癌痛随访档案,发放由癌痛护理小组编制的《癌症与疼痛》教育手册和带闹铃的药盒、《癌痛日记》本。科室开通24 h咨询热线,每3 d电话随访,每周上门访视1次,实地查看患者服药的情况,镇痛效果,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癌痛日记情况,关注患者内心感受,并给予指导宣教督促。建立微信公众号,设立微信朋友圈,组织疼痛知识讲座等方式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增加信任度,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出追踪干预前后3个月患者的疼痛分值及服药依从性。 结果 2013年10月—2015年6月在血液肿瘤科治疗86例晚期癌痛患者通过追踪干预,患者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以及服药完全依从性、部分依从性、不依从性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护士主导的电话回访及上门访视可以提高居家癌痛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早期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
刘卉
2016, 14(9): 1598-160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54
200 0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功能锻炼配合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 选择阜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自2012年12月—2015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40例,均成功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按护理方式不同,将该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功能锻炼指导及心理干预,而观察组在常规功能锻炼指导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功能锻炼配合心理干预。术后1个月对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2组患者在依从性、肩关节活动度(ROM)方面的差异。 结果 对照组2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经过常规功能锻炼指导及心理干预,患者依从性为85%,观察组2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经过常规功能锻炼、心理干预及早期功能锻炼后,患者依从性为95%,2组乳腺癌患者在依从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早期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20例中有19例的ROM达标(95%),而对照组患者20例中仅有14例达标(70%),2组患者在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过早期功能锻炼配合心理干预,观察组乳腺癌患者患肢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 结论 早期功能锻炼配合围手术期心理干预能够显著促进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及恢复正常生活。
围手术期呼吸训练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老年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
贾志阳, 李红霞, 贺春娇, 周志刚
2016, 14(9): 1601-160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55
74 0
摘要: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呼吸训练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老年胰腺癌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5年4月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老年胰腺癌患者103例;其中观察组54例进行围手术期呼吸训练及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告知患者术中要求匀速呼吸,避免不规则呼吸及深长呼吸,并训练患者听到屏气口令后于呼气末暂停呼吸5 s,术前3 d进行呼吸训练,每天进行30 min;对照组49例进行常规围手术期的护理;所有患者术后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并发症,常规给予抑制胰液分泌、抑制胃酸分泌、抗感染等药物;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呼吸平均调整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54例术中穿刺至病灶平均调整次数为2.2次,术中出现腹腔出血为6例;对照组49例,术中穿刺至病灶平均调整次数为5.8次,术中出现腹腔出血为15例,观察组术中调整次数、出血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腹腔感染、胰瘘、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结论 围手术期呼吸训练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老年胰腺癌过程中可以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出血风险。
全科诊疗实践
10例胃神经内分泌癌诊治体会及预后分析
徐光武, 陆玉长, 宫能银, 吴浩瀚, 王文强, 钱世庆, 谢明
2016, 14(9): 1604-160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9.056
115 0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庐江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013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例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并将所得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 10例胃神经内分泌癌占同期收治胃癌(664例)总数的1.5%。其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7.2岁。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9例,嗜铬粒素A (chromogranin A,CgA)(+)6例,双阳性5例,Ki-67平均阳性率为80.5%。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6例,胃体部3例,胃窦部1例;肿瘤直径2~14 cm,平均5.7 cm。TNM分期:Ⅱ期1例,ⅢA期3例,ⅢB期4例,Ⅳ期2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8例患者行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术后随访4~30个月,7例患者死于转移或肿瘤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14.3个月。 结论 胃神经内分泌癌好发于胃底贲门部以及胃体部,术前诊断困难,联合检测Syn以及CgA将有助于提高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确诊率,Ki-67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与分级的重要指标;胃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是治疗的关键,而术后化疗方案仍需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