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14卷  第3期

专家论坛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比较研究
倪阳, 王甦平, 孙晓凡, 鲍勇
2016, 14(3): 341-34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01
142 1
摘要:
目的 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及需求度,并对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 方法 本课题由上海市发展委员会立项,由专家组织对上海市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及管理行政人员四类人群进行调研。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地处城区3家,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数280份;城郊结合部7家,共发放问卷995份,有效回收数665份;郊区4家,共发放605份,有效回收数395份。 结果 在有效回收的1 340份问卷中,社区从业人员男女比例约为3∶1;学历以本科生和专科生为主,分别占48.0%及36.2%;在岗人员主要为医疗及护理人员,分为占38.3%及34.4%;职称以初级最多,占51.6%。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总体满意度较高,评分为3.13;不同岗位满意度存在差异且岗位间比较发现管理人员的满意度要高于全科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群,其中公共卫生人群人员满意度最低。 结论 制定医院政策时充分考虑岗位因素,制定相应继续培养政策;并提高不同岗位人群对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各类内容的重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文化,创造学习型组织;借助学习型氛围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服务效果。
全科医学讲堂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及肺外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陈兰举
2016, 14(3): 344-345.
66 1
摘要:
全科医学论著
微创Quadrant通道下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下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张伟, 高东, 高浩然, 高全有, 韩康, 王彦东, 李耀章, 周勇, 邢永军
2016, 14(3): 346-348,46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02
157 0
摘要:
目的 比较和分析微创Quadrant通道下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与开放TLIF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以期能够找到最为合适的TLIF手术方式。 方法 对2011—2014年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TLIF手术的共计1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Quadrant通道下TLIF组为102人,开放TLIF手术组为84人。经过术后严谨的随访,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等一般性指标,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VAS疼痛评分、MacNab手术疗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ODI)及融合率等进行统计和比较。 结果 微创Quadrant通道下TLIF组较开放TLIF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一般性指标中都有明显的优势(P<0.05),而在手术时间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术后的VAS疼痛评分中优于开放组,而在术后6个月时,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疗效及功能的比较中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开放TLIF组的融合率高于微创TLI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创TLIF手术具有明显的微创手术优点如出血少、创伤小,并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与开放TLIF手术之间并无明显差异,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刘文宾, 吴迪炯, 叶宝东, 高雁婷, 俞庆宏, 沈一平, 周郁鸿
2016, 14(3): 349-35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03
163 1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ized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1例继发性ITP患者,应用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4周内获得完全反应和有效患者,改为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周1~3次间断维持治疗3个月。 结果 在21例继发性ITP患者中,应用rhTPO治疗4周时,完全反应10例(47.6%),有效4例(19.0%),总有效率为66.7%。与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比较,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平均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例患者接受rhTPO间断维持治疗3个月,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辅助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共3例(14.3%)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和头晕,对症治疗后好转。 结论 rhTPO治疗继发性ITP疗效显著且耐受性好,虽不能提高Treg细胞数量,但已获得完全反应和有效的患者予以rhTPO间断维持治疗可能使其更长时间获益。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伍小敏, 于泳健, 蔡放, 王宏法
2016, 14(3): 352-35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04
179 2
摘要: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带状疱疹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后遗神经痛,分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组29例和非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组50例。对79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并分析带状疱疹类型、就诊时间、皮肤受累面积、有无前驱疼痛与后遗神经痛的关系。 结果 带状疱疹就诊时间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5 d内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比例为13.3%,就诊时间超过5 d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比例为42.2%,5 d以上就诊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带状疱疹的皮肤受累面积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带状疱疹皮肤小面积受累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25.0%,带状疱疹皮肤大面积受累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51.4%,带状疱疹受累面积大时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增加;带状疱疹前驱疼痛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带状疱疹有前驱疼痛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47.9%,带状疱疹无前驱疼痛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19.4%,有前驱疼痛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前驱疼痛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P<0.05)。 结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和带状疱疹的类型无关,和带状疱疹的就诊时间、皮肤受累面积和前驱疼痛相关。
失眠障碍患者不同亚型间认知功能的差异与客观睡眠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张萍, 陈贵海, 王芳, 夏兰, 魏启国
2016, 14(3): 355-35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05
164 1
摘要:
目的 探索不同亚型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患者认知功能有无差异及各亚型间认知功能与客观睡眠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2年8月—2014年2月期间就诊于睡眠记忆障碍门诊的CID患者95例,根据患者主诉进行分型,包括入睡困难14例,早醒24例,维持困难24例,混合性33例。运用多导睡眠图评估患者一夜睡眠状况,次日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试。 结果 不同亚型CID患者注意(H=10.94,Ps<0.05)和延迟回忆(H=22.79,Ps<0.001)因子分差异性显著,即早醒组和混合组的相应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入睡困难组和维持困难组(Ps<0.05)。所有患者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r=0.245、0.219;Ps<0.05)及语言(r=0.234、0.222,Ps<0.05)因子分与N3持续时间和N3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正相关;注意因子分与N2持续时间及N2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正相关(r=0.209、0.364,Ps<0.05);延迟回忆因子分与N2持续时间和N2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r=0.218、0.290,Ps<0.05)及N3持续时间和N3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r=0.335、0.343,Ps<0.05)正相关。 结论 CID各亚型患者间认知功能水平存在差异性,其中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延迟回忆等认知功能域与客观非快速动眼睡眠参数(NREM)有相关性。
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重症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诊断价值
安淑华, 刘小娟, 李金英, 李权恒, 刘兰平, 高文杰, 田利远, 王亚坤, 李清涛, 杨帆
2016, 14(3): 359-361,41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06
157 1
摘要:
目的 本文通过探讨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提示重症患儿的相关指标,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其诊断重症麻疹合并肺炎的价值,从而提高认识,指导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一科住院治疗的62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将患儿分为重症组(n=15)与对照组(n=47)。入院24 h内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仪器法检测外周血WBC、NE%、PLT,免疫比浊法检测CRP及IgM、IgA、IgG,酶法检测LDH,溴甲酚绿法检测白蛋白。运用单因素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ROC曲线。 结果 2组患儿麻疹疫苗接种史、WBC、NE%、PLT、IgM、IgA、IgG、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入院前病程[10.0(5.0,15.0)d]长于对照组[6.0(3.0,10.0)d],热程[11.0(8.0,16.0)d]长于对照组[7.0(3.0,9.0)d](P<0.05)。重症组CRP[17.0(4.0,50.0)mg/L]高于对照组[6.0(1.0,13.0)mg/L],其LDH[433.0(373.0,601.0)U/L]高于对照组[352.0(277.0,427.0)U/L](均P<0.05)。经ROC曲线评价,入院前病程、热程、CRP、LDH的ROC曲线下面积(the 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分别为0.689、0.784、0.723、0.731,临界值分别为9 d、7.5 d、25.5 mg/L、366.0 U/L,其诊断重症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敏感度分别为60.0%、93.3%、73.3%、86.7%,特异度分别为74.5%、57.4%、68.1%、59.6%,95%CI分别为0.547~0.830、0.657~0.911、0.566~0.881、0.587~0.876。 结论 入院前病程、热程、CRP、LDH是重症麻疹合并肺炎的相关指标。入院前病程、热程长及CRP、LDH高的患儿易表现为重症麻疹合并肺炎。入院前病程对重症麻疹合并肺炎具有较低诊断价值,而热程、CRP、LDH具有中等诊断价值。
内镜下经皮质加透明隔造瘘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分析
童民锋, 刘继红, 章威, 袁坚烈
2016, 14(3): 362-36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07
144 0
摘要:
目的 应用神经内镜采取经皮质加透明隔造瘘的方法治疗脑室出血,同时与常规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做对比,观察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浙江大学金华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符合自发性脑室出血诊断标准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7例采用内镜下经皮质加透明隔造瘘术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主要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3 d CT血肿清除情况、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继发性出血、颅内感染、脑积水)、病程及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临床疗效性指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上述疗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对比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通过统计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 结果 术后3 d CT显示,治疗组50例(87.72%)患者血肿清除率≥50%,对照组18例(32.73%)患者血肿清除率≥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002,P<0.01)。同时治疗组在术后并发症、置管时间、病程、病死率、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值分别为χ2=4.193,χ2=11.009,χ2=9.843,t=14.096,t=14.629,Z=3.239,P<0.05)。而2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皮质加透明隔造瘘清除脑室出血,血肿清除率高,可明显降低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顺铂与奈达铂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实效性对照探究
罗利民, 赵展, 贾勇士, 吴树强
2016, 14(3): 365-36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08
106 0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探讨顺铂(cisplatin,CDDP)或奈达铂(nedaplatin,NDP)同步放化疗(radiation and chemotherapy,RCT)对中晚期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在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对确诊为中晚期CC患者72例给予同期RCT治疗,其中36例接受CDDP化疗(每周40 mg/m2,直至外照结束时停止),共3个月,作为对照组,另外36例采用NDP化疗(每周40 mg/m2,直至外照结束时停止),每周1次,共5周,作为观察组。按照UICC指定的实体瘤客观疗效判定标准评价2组患者近期疗效,并随访1年生存率、1年转移率和1年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缓解率为94.4%(34/36),对照组为72.2%(26/36),观察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400,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1年转移率和1年复发率分别为91.7%(33/36)、5.6%(2/36)和8.3%(3/36),对照组为86.1%(31/36)、25.0%(9/36)和33.3%(12/36),2组一年生存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移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258/6.821;P<0.05);观察组Ⅲ~Ⅳ级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NDP同期RCT治疗中晚期CC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程度和发生率均更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
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Apa Ⅰ、Taq Ⅰ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分析
郑波, 闵小彦, 王建嶂, 裴继华, 徐昌隆, 蒋益
2016, 14(3): 368-37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09
130 0
摘要:
目的 维生素D受体(VDR)不仅能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细胞凋亡等生物学功能,还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肿瘤密切相关。研究证实VDR基因多态性是调控VDR蛋白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总结国内外有关VDR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性的研究报道,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本研究将在汉族人群中探讨VDR基因上Bsm Ⅰ、Apa Ⅰ、Taq Ⅰ 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UC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198例UC患者和312例健康对照者,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Bsm Ⅰ、Apa Ⅰ和Taq Ⅰ 3个SNP。采用Haploview 4.2进行单倍型分析。 结果 在UC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VDR基因上Bsm Ⅰ、Apa Ⅰ、Taq Ⅰ 3个SNP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倍型分析显示上述3个SNP紧密连锁,并且UC组中AAC单倍型的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53%(14/396)比7.21%(45/624),P=0.014,OR=0.472,95%CI:0.255~0.871]。 结论 VDR(Bsm Ⅰ、Apa Ⅰ、Taq Ⅰ)构成的AAC单倍型携带者罹患UC的风险性可能降低。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小量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疗效观察
孙俊启, 毕彩琴, 汪青松
2016, 14(3): 371-37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10
149 0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小量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小量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80例小量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分别于治疗后第1天、第1周、第2周及第3周测量2组患者颅内剩余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量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对测量值及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治疗后第3周2组患者进行显效率比较。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第1天、第1周、第2周、第3周颅内剩余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量均明显少于同时期的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第1天、第1周、第2周、第3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小于同时期的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第3周临床疗效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好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小量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能够较快地清除颅内血肿,减轻颅内水肿,改善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是比较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颅脑创伤后慢性垂体功能低下发病情况及替代治疗研究
王军友, 滕灵方, 邵波, 林达, 林正, 林利刚, 林高钧, 尹康, 金玲江
2016, 14(3): 374-376,42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11
78 0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慢性期垂体各型激素低下发病情况及替代治疗的效果。 方法 以120名颅脑创伤慢性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资料,并于伤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测定患者垂体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性腺激素(LH/FSH)缺乏和抗利尿激素(ADH),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创伤后垂体功能低下的影响因素。另外对垂体功能低下患者行GH替代治疗,评估替代治疗的疗效。 结果 伤后12个月患者GH、ACTH、TSH、LH/FSH和ADH缺乏发病率分别为19.2%、3.3%、0%、12.5%和1.7%,与伤后6个月比,患者GH缺乏发病率无明显改变,而其他激素缺乏均有一定程度恢复。垂体功能低下组BMI、缺氧比例、弥漫性脑肿胀比例、经手术清除的脑内血肿比例和头颅CT总分数均显著高于非垂体功能低下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缺氧、弥漫性脑肿胀和头颅CT总分数是颅脑创伤后垂体功能低下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行GH替代治疗发现,治疗后垂体功能低下组患者残疾程度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 结论 颅脑创伤后GH和LH/FSH缺乏发生率高且持久,BMI、缺氧、弥漫性脑肿胀和头颅CT总分数是颅脑创伤后垂体功能低下的独立危险因素。GH替代治疗有利于垂体功能低下患者的恢复。
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对NK/T淋巴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杜超, 翁巍, 孙致信, 郝思国, 陶荣
2016, 14(3): 377-38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12
70 0
摘要:
目的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观察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对NK/T细胞淋巴瘤(NK/TCL)细胞株凋亡的作用,寻找治疗NK/T淋巴瘤的潜在药物。 方法 利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力及计数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硼替佐米对SNK-1、SNK-6、SNT-8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在临床治疗浓度下显著诱导凋亡而减少细胞的存活。硼替佐米(30 nmol/L)作用24 h,SNK-1、SNK-6、SNT-8细胞存活比例分别为(47.2±3.5)%、(33.5±3.9)%、(52.1±4.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硼替佐米对3种细胞株活性抑制IC50的浓度分别为19.5、12.7、20.7 nmol/L。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检测发现硼替佐米对SNK-1(30 nmol/L)、SNK-6(10 nmol/L)、SNT-8(30 nmol/L)细胞株均有显著的诱导凋亡作用,作用24 h后凋亡率为(47.0±4.2)%、(43.0±3.8)%、(53.0±4.1)%。来那度胺对3种细胞株的存活和增殖无显著作用,对细胞周期的分布也无明显影响。来那度胺联合硼替佐米无协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结论 硼替佐米是选择性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具有诱导NK/TCL细胞株凋亡的作用,可能有成为NK/TCL治疗药物的潜在价值。来那度胺在体外实验中对NK/TCL细胞株无显著作用,与硼替佐米亦无协同作用,体内是否具有抗肿瘤活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1 417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彭琼辉, 王晓蕾
2016, 14(3): 381-38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13
86 0
摘要:
目的 研究导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Rockall、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预测患者再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符合入选条件的1 417例ANV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转归分为好转组和再出血组,运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出血表现、病前合并疾病、发病后并发症、内镜诊断与治疗、药物使用等因素的差异以及Rockall、Blatchford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在发病年龄、心率、休克指数、尿素氮水平,是否合并心脏疾病、肝脏疾病和肿瘤播散,以及是否并发休克、贫血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ockall及Blatchford评分均有预测再出血的价值(P<0.05);多因素分析则显示高休克指数、合并肝衰或肝疾病及高Rockall评分是影响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 结论 在ANVUGIB患者中,高休克指数和合并肝衰或肝疾病者具有更高的再出血风险,Rockall评分系统具有预测再出血的临床价值。
全科临床研究
经超微粉碎“消痹止痛散”穴位热敷加贴敷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
戈才华, 刘志安, 曾宪辉, 杨博元, 杨杨
2016, 14(3): 384-38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14
124 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超微粉碎“消痹止痛散”穴位热敷加贴敷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为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性腰椎管狭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二乙胺涂抹治疗,治疗组给予经超微粉碎“消痹止痛散”穴位热敷加贴敷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疼痛程度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疼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1.91±0.74 vs. 2.52±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超微粉碎“消痹止痛散”穴位热敷加贴敷显著提高了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临床症状,值得临床重视。
CT引导下肛尾神经毁损技术及其在治疗癌性会阴痛中的应用
张利, 黄冰, 姚明, 过建国, 谢可越
2016, 14(3): 387-388,44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15
82 0
摘要:
目的 介绍一种针对大小便改道术后的癌性会阴痛的治疗技术——CT引导下肛尾神经毁损技术,并评价其在某些癌性会阴痛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 3例已行人工肛门并输尿管造瘘的晚期癌性会阴痛患者,就诊前均每天口服奥施康定200 mg以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仍大于5分。查无蛛网膜下腔穿刺禁忌证后,在CT引导下行肛尾神经毁损术:以层厚5 mm对腰4~骶1椎体进行冠状位平扫,选出最佳穿刺进针点,局麻后用7号腰麻穿刺针穿刺进入腰5骶1椎间隙对应的蛛网膜下腔,确认脑脊液回流通畅后,缓慢(1 ml/min)注入5%酚甘油1.2 ml(6%酚甘油1 ml+30%碘海醇0.2 ml),再次CT扫描观察所注药液的分布并三维重建。拔出穿刺针后嘱患者保持坐姿半小时后移至病房,期间及随后6 h仍保持坐姿。治疗期间及随后12 h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12 h后针刺测出患者无痛平面,并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电话随访。 结果 3例患者术后三维重建示药液均位于终池,药液上界均在腰5椎体下缘水平,术后会阴区感觉完全麻木,针刺见血亦无痛感,会阴痛完全消失。所有患者双下肢肌力及感觉同术前,2例患者随访至病故(治疗后生存期分别为9、15个月),另一例患者术后4个月仍存活,会阴痛无复发。 结论 CT引导下肛尾神经毁损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癌性会阴痛的新方法,对大、小便改道的晚期肿瘤患者尤为适宜。
ICAM-1 K469E基因多态性对汉族人脑梗死形成的作用研究
蒋辉华, 朱敏, 周元林, 金笑平, 柯绍发, 王恩, 郑海宾, 洪卫军
2016, 14(3): 389-390,48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16
66 1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ICAM-1K 469E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脑梗死形成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09年7月—2013年10月汉族住院脑梗死患者21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确定基因型。对照组224例,均为同期汉族健康体检者,年龄、性别与脑梗死组相匹配,各试验指标检测同脑梗死组。 结果 脑梗死不同面积与ICAM-1指标关系,脑梗死组(大面积)的ICAM-1指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小面积)和脑梗死组(腔隙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小面积)和脑梗死组(腔隙性)的ICAM-1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比较,ICAM-1基因型中,脑梗死组KK基因型显著多于对照组,EE基因型略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K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等位基因型分布比较,K/E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汉族人脑梗死患者与ICAM-1K469E基因多态性存在明确相关性,并且脑梗死面积的不同也与ICAM-1指标相关联,E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汉族人脑梗死的重要遗传基因。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范恒伟, 刘会春, 李宗狂, 崔培元, 周磊, 金浩, 谈燚, 吴华, 徐鲁白
2016, 14(3): 391-393,47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17
149 3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2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PD术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的33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手术时间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对PD术后胰漏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术前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组(P<0.05),而术前进行减黄治疗无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胰管直径≥3 mm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胰管直径<3 mm组(P<0.05);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组能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术中出血量≥1 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出血量<1 L组(P<0.05);术后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组能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率(P<0.05);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组PD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既往无上腹部手术史组(P<0.05)。 结论 术前高胆红素血症、胰管直径细小、未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未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及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是胰漏的危险因素。
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
梁书增, 程辉, 张雪梅
2016, 14(3): 394-396,40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18
83 1
摘要:
目的 总结创伤性膈肌破裂(traumatic diaphragmatic rupture,TDR)的诊治经验,提高早期诊断和救治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13年11月淮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TDR的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8例,女性3例,左侧17例,右侧4例,开放性损伤13例,闭合性损伤8例,12例锐器伤,5例车祸伤,2例医源性损伤,2例高处坠落伤,10例合并休克,合并血气胸20例,心包破裂5例,心室破裂2例,上腔静脉损伤1例,肺裂伤8例,胃破裂4例,肝破裂4例,脾破裂2例,结肠破裂2例,重度颅脑损伤3例,脊柱骨折4例,截瘫2例,形成膈疝12例。其中16例行胸部CT检查,均手术治疗,单纯经胸手术7例,单纯经腹切口6例,腹部切口附加胸部切口3例,胸腹联合切口2例,胸腔镜手术3例。膈肌裂口均采取粗丝线直接缝合。对其致伤原因、诊断方法、急诊处理及手术方式进行分析。 结果 TDR多合并胸腹脏器损伤,临床表现复杂,螺旋CT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术前明确诊断13例(确诊率61.90%),术中探查确诊8例,其中电视胸腔镜探查手术均成功,手术治疗治愈18例,死亡3例。 结论 提高认识、急诊螺旋CT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积极抗休克和及早手术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电视胸腔镜手术是诊断和治疗TDR最具潜力的方法。
自动痔疮套扎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Ⅲ、Ⅳ期混合痔的对照研究
唐茂山
2016, 14(3): 397-398,46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19
93 0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和外剥内扎术(M-M)治疗Ⅲ、Ⅳ期混合痔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达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64例Ⅲ、Ⅳ期混合痔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患者麻醉后,对照组给予外剥内扎术(M-M)治疗,观察者给予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治疗后,对2组创面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肛缘水肿、出血、皮赘形成、排尿障碍、疼痛)等进行观察,并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1.5±4.9)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1±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缘水肿、出血、排尿障碍、疼痛评分和皮赘形成病例分别为(2.2±0.7)分、(3.6±0.9)分、(2.1±0.6)分、(3.1±0.8)分和8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8)分、(4.1±1.1)分、(2.7±08)分、(3.9±0.9)分和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比于传统外剥内扎术,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Ⅲ、Ⅳ期混合痔具有效果满意、创面愈合时间短、有效率高、并发症率低的优势。
帕利哌酮与丙戊酸钠联合对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攻击行为的应用评价
梁小松
2016, 14(3): 399-400,43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20
97 0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探讨帕利哌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攻击行为的价值,改善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攻击行为的治疗方案。 方法 选择自2011年4月—2015年2月接受治疗的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攻击行为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96例患者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帕利哌酮(初始剂量6 mg/d,1周内加至治疗剂量9~12 mg/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0.5 g/d,根据病情需要可增加至0.8 g/d,每日1次口服)治疗。利用临床疗效总体评价量表(CGI)评估治疗效果,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得数据经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2组治疗前CGI得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和8周,观察组CGI得分分别为(3.1±0.8)分、(2.7±0.7)分和(2.0±0.5)分,对照组为(3.9±0.7)分、(3.5±0.8)分和(2.8±0.6)分,观察组各期CGI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6/48),对照组为10.4%(5/48),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帕利哌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攻击行为患者的精神病理症状,联合治疗并未增加不良反应,是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攻击行为安全有效的疗法。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翟磊
2016, 14(3): 401-40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21
55 0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 方法 选取自2013年5月—2014年10月医院收治的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下,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方法对患者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变化,对患者的心率、体温、平均动脉压、APACHE Ⅱ评分、氧合指数以及呼吸频率进行观察。并对治疗中12、24 h和治疗后12 h的心率、体温、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呼吸频率、APACHE Ⅱ评分、血肌酐、总胆红素、血淀粉酶、血尿素氮以及CRP进行测定。 结果 在30例患者中,27例患者病情得到改善并出院,3例患者死亡,住院时间与病死率分别为(14.1±5.5)d和10%。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过程中以及过程后各项临床指标变化均好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变化均好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降低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少,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和预后都具有重大意义。
多因素回归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并发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蒋悦
2016, 14(3): 404-40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22
68 1
摘要:
目的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处理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引起下尿路梗阻症状的最好方式,然而,术后仍一定数量患者的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OAB)症状未见缓解,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并发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方法 收集丽水市中心医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BPH患者286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TURP治疗,单因素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逼尿肌稳定性、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估(QOL)评分、泌尿系感染、尿潴留等,并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并发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行TURP术,术后OAB症状未缓解的共有42例(观察组),OAB症状缓解的共有244例(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2组患者观察指标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前列腺体积更大,残余尿量更多,最大尿流率更小,逼尿肌稳定性更差及IPS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患者更小的最大尿流率、更差的逼尿肌稳定性及更高的IPSS评分显著增加TURP术后OAB症状的风险(P<0.05)。 结论 TURP术后并发OAB症状与患者最大尿流率、逼尿肌稳定性及IPSS评分相关,应积极控制风险因素,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
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
傅家清, 闫金亮, 田景中, 王晓东
2016, 14(3): 407-408,49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23
86 0
摘要:
目的 探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择从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接受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治疗的42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状况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 结果 在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中,研究组患者总出血量、手术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总引流量分别为(65.2±20.8)ml、(58.4±13.6)min、(5.3±1.1)d、(102.6±20.4)ml;对照组患者总出血量、手术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总引流量分别为(102.3±19.6)ml、(163.2±52.1)min、(29.7±9.8)d、(269.2±10.1)ml。在并发症方面,研究组患者皮下组织坏死、上肢水肿、皮下积液分别为1例(2.4%)、0例(0.0%)、1例(2.4%);对照组患者皮下组织坏死、上肢水肿、皮下积液分别为7例(11.7%)、16例(26.7%)、4例(6.7%)。在术后恢复情况上,研究组患者心理状况良好为39例(92.9%),对照组患者心理状况良好为32例(53.3%),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治疗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林勇, 叶丹, 施正超
2016, 14(3): 409-41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24
108 0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对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临床症状及电子胃镜下胃黏膜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 90例BRG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铝碳酸镁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埃索美拉唑。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胃内吸出物和胃镜下黏膜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胃液胆酸含量、胃酸分泌量分别为(85.13±61.64)mg/ml,(1.31±0.27)mmol/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6.28±92.36)mg/ml,(2.81±0.54)mmol/h(P<0.05)。治疗后胃镜下观察2组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粘液湖胆染等情况均明显改善。观察组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评分分别为(0.82±0.29)、(0.56±0.16)、(0.62±0.15)分,对照组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评分分别为(1.38±0.32)、(1.53±0.18)、(1.36±0.19)分,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铝碳酸镁在BRG的治疗上有协同作用,联合使用可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胃黏膜。
恩度联合TACE术治疗肝癌对患者血清VEGF、HIF-1A、OPN、MMP-9的影响及意义
方蕾, 赵展, 吴乾能, 朱元东, 谢新城
2016, 14(3): 412-41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25
136 0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探讨恩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HIF-1A)、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自2011年7月—2014年11月医院治疗的HCC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ACE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恩度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测定2组患者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变化,并在治疗结束后评价2组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术前2组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分别为(431.2±132.2)pg/ml、(58.4±0.7)ng/L、(76.4±18.2)μg/L和(194.3±82.2)ng/ml,对照组为(562.8±184.4)pg/ml、(62.4±1.1)ng/L、(88.3±19.2) μg/L和(238.4±94.4)ng/ml,观察组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77.5%(31/40),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恩度联合TACE术治疗HCC能通过降低VEGF、HIF-1A、OPN和MMP-9水平来达到控制肿瘤进展的效果。
慢病防治研究
CD4+CD28null T细胞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
高祖华, 汤珂珂, 邱夏桑, 颜勤明, 洪萍萍
2016, 14(3): 415-416,44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26
111 0
摘要:
目的 探讨CD4+CD28null T细胞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方法 选取内分泌科141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存在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糖尿病组(T2DM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糖尿病肾病组(DN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糖尿病肾病组(DR+DN组)。另选择台州医院体检中心的26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CD4+CD28null T细胞的表达及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糖尿病组CD4+CD28null T细胞的表达均明显升高(χ2=19.98,P<0.01)。DR组、DN组、DR+DN组与T2DM组相比,CD4+CD28null T细胞的表达均升高(Z=-2.19、-2.87、-2.67,均P<0.05),炎症指标CRP也升高(Z=-3.11、-2.36、-2.86,均P<0.05)。而DR组、DN组、DR+DN组之间CD4+CD28null T细胞的表达和CR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CD28null T细胞的表达、CRP及腰围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CD4+CD28null T细胞亚群的表达高于健康体检者,而存在微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CD4+CD28null T细胞亚群的表达。CD4+CD28null T细胞可独立影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罗遐杰, 叶宏波, 卢艳萍, 杨江明
2016, 14(3): 417-41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27
128 2
摘要: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因素,为患者临床预后改善及病情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4年3月就诊的266例OSAHS患者,按照是否合并COPD将患者分为单纯OSAHS组186例、重叠综合征组80例,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值、OSAHS患者病情分级、是否吸烟、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合并脑血管病,并比较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动脉血气分析(PaCO2、PaO2)。 结果 经单因素比较,2组患者在年龄、BMI、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OSAHS分级、吸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9个因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3.180)、FEV1/FVC(OR=3.168)、吸烟(OR=2.803)以及PaO2(OR=1.870)四个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OSAHS患者并发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肥胖、肺功能损伤、吸烟以及低氧血症是影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妇幼卫生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女性泌尿系感染的疗效观察
陈博, 万敬员
2016, 14(3): 420-42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28
79 0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女性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以探讨对老年女性泌尿系感染的更好药物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于2014年1—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女性泌尿系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药敏的试验结果应用抗菌药物治疗,1周为一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滋肾方加味汤剂治疗,1周为一疗程。2周后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和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75,P<0.01);观察组的尿频急和尿痛的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03,9.433,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41,P<0.01);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7±2.5)d,低于对照组的(16.2±2.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女性泌尿系感染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能显著提高疗效,且症状改善明显,并降低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杭州市余杭区44 410例孕中期产前筛查回顾性研究
胡彩霞, 谭建琴, 王芳, 陈益明
2016, 14(3): 423-42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29
101 0
摘要:
目的 了解杭州市余杭区孕中期产前筛查工作运行情况,探讨孕中期血清标志物的筛查对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和神经管畸形的意义。 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法(DELFIA)检测2006—2011年杭州市余杭区5所医院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的孕妇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protein,AFP)和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 β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Free-β-hCG)浓度,利用Risks 2T计算机分析软件对唐氏综合征(DS)、爱德华综合征(ES)和神经管缺陷(NTD)的风险度进行评估,对唐氏综合征、爱德华综合征高风险孕妇行羊水穿刺或脐血穿刺做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神经管缺陷高风险孕妇进行3D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结果 产前筛查率逐年上升;产前诊断绝对数逐年递增,羊水穿刺和脐带血穿刺人数的比例逐年下降,产前诊断率下降;在44 410例孕中期妇女中筛查出高风险1 945例,总阳性率4.38%(1 945/44 410),确诊21-三体综合征10例,18-三体综合征6例,神经管畸形(NTD)13例,其他胎儿异常39例。低风险孕妇中有4例21-三体综合征和9例NTD,未检出18-三体综合征。 结论 血清学产前筛查工作取得进展,免费产前筛查是提高产前筛查率的有效措施;孕中期推广应用二联产前筛查结合产前诊断是降低出生缺陷儿的有效途径。
改良缝扎断脐法处理水肿脐带的效果观察
邓惠玲, 邓惠转, 赵凤乔, 邓丽娟
2016, 14(3): 426-427,46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30
65 0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方法在新生儿脐带水肿缝合结扎断脐中的可行性及其优势。 方法 200例活产新生儿按分娩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2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的操作难度、操作时间、脐部出血渗血、感染、正常脱落时间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操作时间为(15.0±0.3)s,对照组操作时间为(11.0±0.4)s,2组技术难度、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残脐脱落时间3~6 d 25例,7~10 d 64 例,>10 d 11例,对照组残脐脱落时间3~6 d 15例,7~10 d 43例,>10 d 42例,观察组残脐脱落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4,P<0.05);脐部并发症方面,对照组发生脐部出血9例、线结脱落5例、脐炎8例,需二次剪脐5例,肉芽肿及创面不良1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6%,观察组无发生脐部出血、线结脱落,脐炎5例,需二次剪脐1例,肉芽肿及创面不良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49,P<0.05)。 结论 改良缝扎断脐法处理水肿脐带可防止断脐后线结滑脱,防止脐部感染,杜绝脐部出血,加速脐部残端干燥。
2种危重症评分在手足口病并脑炎病情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周永海, 陈伊莉, 夏芳琴, 留佩宁
2016, 14(3): 428-43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31
74 1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及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 Ⅲ)在儿童手足口病并脑炎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别用PCIS及PRISM Ⅲ对2010年收住院的手足口病并脑炎患儿进行评分,分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比较各组间的死亡率,运用ROC曲线比较两者在预判手足口病并脑炎患儿死亡风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结果 ①PCIS评分:3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66,10/12,5/5,χ2=93.099,P<0.001);②PRISM Ⅲ评分:3组比较死亡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4/458,4/7,15/18,χ2=114.579,P<0.001);③2种评分的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2% vs. 0.87%,χ2=1.282,P=0.258,88.24% vs. 76.00%,χ2=0.349,P=0.555);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各评分指标中,心率、血压(收缩压)及肾功能,PRISM Ⅲ各评分指标中,神志状态及血糖对手足口病死亡风险预测作用较强(P均<0.05)。⑤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PCIS评分0.929,PRISM Ⅲ评分0.985。 结论 PCIS和PRISM Ⅲ均可用于手足口病并脑炎患儿病情的评估,两者在预测其死亡风险方面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社区卫生研究
他汀联合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对血脂异常患者的效果评价
唐慧芸, 姜盈缨, 金丽茵, 陈晔, 潘桂俊
2016, 14(3): 431-43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32
128 1
摘要: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对社区血脂异常患者的效果评价。 方法 选择社区内符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血脂异常患者231例,计算机随机分成2组:干预组112例,给予他汀联合TLC的综合干预;对照组119例,给予他汀治疗及门诊常规的血脂异常知识教育。分别测得2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Glu)水平,统计干预组干预前、后的健康知识问卷成绩。 结果 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TC、TG、LDL-C、Glu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只有TC、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Glu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HDL-C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的患者TC、TG、LDL-C和Glu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健康知识问卷成绩,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社区综合防治干预对血脂异常患者的效果更好,TLC是血脂异常患者治疗的基础措施。
中山市和广州市农村居民行为生活方式调查
李亮昌, 黄翔, 杨华杰, 张冬莹, 赖秀娟, 周志衡, 王家骥
2016, 14(3): 435-43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33
89 0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山市和广州市农村居民的行为生活方式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广州市随机抽取18岁及以上农村居民19 466名,在中山市随机抽取18岁及以上农村居民2 639名,以其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 3.1软件编制统一的数据库,数据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析两城市农村居民行为生活方式现状。 结果 广州市和中山市农村居民吸烟率分别为17.7%(3 445人)和25.3%(668人)、饮酒率分别为10.9%(2 122人)和13.3%(351人),广州市居民睡眠质量好和较好的占总人数的78% (15 184人),明显好于中山市居民睡眠质量(1 496人,占56.7%),两市居民的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睡眠质量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城市居民静坐时间均较长、45岁及以上居民吸烟率及饮酒率均高于当地其他年龄段人群、饮食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体育锻炼形式和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和方式较为集中和单一。 结论 两城市农村居民仍普遍存在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尤其45岁及以上居民表现更加明显,应在社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
调查研究
广西三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度分析
谭雄燕, 江芹, 吴彩媛, 韦雪, 左延莉
2016, 14(3): 438-44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34
128 1
摘要:
目的 了解广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认知情况,探讨影响就诊患者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知的因素,研究未来发展方向,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方法 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广西三个城市,再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描述性分析其基本情况,并分别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影响就诊患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度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问卷回收率为97.92%;被调查者及其家人接受过最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为50.9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度为51.35%;被调查患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和电视/广播,分别占总应答人次的24.20%和23.26%;通过进行单因素分析,不同城市、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医疗保险类型的就诊患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进行多因素分析,不同城市、不同学历的就诊患者对该项政策知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普及度不均衡,就诊患者对该政策知晓度一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普及和务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特色服务工作,利用多方渠道,加强宣传力度。
诊断技术-医学影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鉴别脑胶质瘤真性进展和假性进展的研究
钱海峰, 孙胜杰, 吴晓, 李凤琪, 李章宇, 胡春洪
2016, 14(3): 441-44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35
104 2
摘要:
目的 探讨3.0 T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渗透性参数鉴别脑胶质瘤真性进展(TP)和假性进展(PP)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后患者的DCE-MRI资料,并测量异常强化区渗透性参数的最大值,即转运常数(Ktrans)、细胞外血管外间隙的体积百分数(ve)、回流常数(kep)和血浆体积百分数(vp)。采用分组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脑胶质瘤TP和PP组间各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阈值、敏感性、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32例患者中TP组(n=18)的Ktrans和ve的中位值分别为0.34 min-1和0.53,明显高于PP组(n=14)的0.17 min-1和0.39,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2,P<0.01;Z=2.03,P<0.05),而kep值、vp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Ktrans值鉴别诊断脑胶质瘤真性进展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1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2%和85.7%。 结论 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渗透性参数有助于鉴别脑胶质瘤真性进展和假性进展的诊断,对临床进一步治疗有指导意义。
喉癌CT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向军益, 李圆, 赵凯跃, 杨文君, 陈仁彪, 戚乐
2016, 14(3): 445-44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36
139 0
摘要:
目的 探讨喉癌CT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在喉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经临床活检证实的喉癌病例23例,行术前CT灌注检查并计算各灌注参数(BF、BV、MTT、PS)值,术后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证实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VEGF积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别对喉癌组织和正常肌肉组CT灌注参数以及喉癌组织CT灌注参数和喉癌术后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积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各CT灌注参数值与VEGF积分的相关性。 结果 喉癌组织和相应区域正常肌肉间各灌注参数BF值、BV值、MTT值及PS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喉癌的灌注参数明显高于正常肌肉(P<0.05)。喉癌的灌注参数的BF值和BV值与其VEGF积分呈正相关(r=0.502,0.327,P<0.05),MTT值与其VEGF积分呈负相关(r=-0.511,P<0.05),而PS值与其VEGF积分无相关性(r=0.275,P>0.05)。 结论 喉癌CT灌注参数BV、BF值与其VEGF积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血供情况,术前通过CT灌注成像观察其参数值可以明显提高术前喉癌检查的准确性以及对指导临床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分析
陈真婧, 沈伟强, 朱华勇, 郑昊, 樊树峰
2016, 14(3): 449-451,45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37
111 1
摘要: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价值。 方法 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B超、MRI显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行CTA+能谱检查。将混合能量图像处理为单能量图像,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物质半定量分析,测得其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计算其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 x±s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共测量43例98处斑块,其中脂质斑块37处(37.76%),纤维斑块48处(48.98%),斑块内出血13处(13.26%)。斑块内各成分能谱曲线规律:脂质成分呈弓背向上的上升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也逐渐增高;而纤维基质及斑块内出血则表现为衰减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逐渐减小,但纤维基质在低能量区的衰减幅度大于斑块内出血的衰减幅度。在越低能量区,3种成分能谱曲线的离散程度越明显。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的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3.54±0.78、2.36±0.56、0.45±0.09和3.24±0.80、8.56±0.63、7.26±0.59。两两比较曲线斜率与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弓上CTA能谱成像能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成分,能提供更多量化数据。
四维超声STIC技术在胎儿心脏畸形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杨静, 刘霞, 许川一, 张艳飞, 施海华, 尧秀容, 杨卫平
2016, 14(3): 452-45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38
76 0
摘要:
目的 探讨实时动态四维时间-空间关联成像技术(STIC)在胎儿心脏畸形辅助诊断中的应用及其诊断准确率。 方法 选取超声心动图筛查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可疑的孕妇,再应用STIC技术进行数据采集、脱机分析。对终止妊娠或娩出后死亡胎儿,以尸检病理诊断为确诊结果;对活产胎儿以新生儿超声诊断为确诊结果。比较实时四维超声STIC和二维超声对胎儿心脏畸形诊断的准确率。 结果 产前筛查人群12 782例,纳入受试对象217例,有效对象203例,其中112例经引产后尸解病理证实或上级三甲医院超声确诊,其余娩出的活产胎儿经超声或CT、MRI明确诊断。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畸形的准确率为94.09%,漏诊率为4.43%,误诊率为1.48%;四维超声STIC诊断心脏畸形的准确率为98.52%,漏诊率为0.99%,误诊率为0.49%;四维超声STIC诊断心脏畸形的准确率高于超声心动图(χ2=5.61,P<0.05),漏诊率低于超声心动图(χ2=4.58,P<0.05),而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 结论 实时四维超声STIC技术在胎儿心脏畸形辅助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弥补二维超声诊断不完善、不精确的缺憾,提高了产前胎儿心脏畸形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为产前筛查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
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在心肺血管一站式扫描中的应用
徐健, 陈军法, 肖华伟, 毛德旺, 狄幸波
2016, 14(3): 455-45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39
95 0
摘要:
目的 评价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肺血管一站式成像在急性胸痛检查中的应用。 方法 对170例心率≤70次/min的心肺血管一站式成像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病例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的前瞻组(P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回顾组(R)。重建所有病例冠状动脉、肺动脉、胸主动脉图像,评价图像质量并完成诊断,同时比较分析2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结果 2组满足管腔评价的血管段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前瞻组和回顾组肺动脉[分别为(383.00±53.64)、(366.48±60.96)HU]、冠状动脉[分别为(426.31±79.75)、(407.49±91.00)HU]、胸主动脉[分别为(416.53±63.44)、(413.58±58.62)HU]、图像噪声(分别为20.46±5.84、18.55±4.67)、信噪比(分别为22.06±6.47、23.13±5.76)、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5.12±5.43、15.92±4.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有效剂量分别为(11.85±3.90)、(20.06±3.27)mSv,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肺血管一站式扫描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并保证诊断图像质量。
MSCT动态扫描在rt-PA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邵永良, 周胜华, 翁卿吉, 陆莉萍, 熊敏荣
2016, 14(3): 459-46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40
129 0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4D扫描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后脑部血流灌注及病灶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共62例多层螺旋CT动态4D扫描资料,比较治疗前后病灶边缘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TP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 结果 全部62例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55例局部动脉血管分支减少,7例脑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异常;rt-PA静脉溶栓后60例梗死区局部血管分支增多,2例脑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异常。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rCBF、rCBV、TPP及MTT水平分别为(20.73±5.44)、(1.21±0.30)、(19.37±3.70)、(6.52±0.77);静脉溶栓后rCBF、rCBV、TPP及MTT水平分别为(37.66±8.10)、(1.96±0.41)、(18.98±4.25)、(6.55±0.81);静脉溶栓后rCBF和rCBV水平显著优于静脉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后TTP和M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层螺旋CT动态4D扫描可准确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后脑部血流灌注及病灶血管情况,可为溶栓疗效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超声检测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吕信笑, 潘丽微, 章圣乐, 杨崇泽
2016, 14(3): 462-46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41
68 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超声检测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 方法 采用高频体表超声检测120例冠心病患者及20例非冠心病患者的肱动脉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血管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并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评估超声检查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 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肱动脉血管内径、内皮血管舒张功能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值分别为(4.50±0.58)mm、(7.88±2.11)%、(12.18±2.18)%,非冠心病组患者的肱动脉血管内径、内皮血管舒张功能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值分别为(3.80±0.1)mm、(17.83±2.51)%、(24.51±2.89)%,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患者的内-中膜厚度为(0.71±0.4)mm,冠心病组患者的内-中膜厚度为(0.83±0.60)mm,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颈内动脉内-膜厚度与患者的吸烟史及体重指数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饮酒史无明显相关。 结论 内皮血管舒张功能、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超声检测均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彩超在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及肝血管指数的分析
郁素云, 王磊, 瞿美君
2016, 14(3): 465-46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42
62 0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诊断和肝血管指数的价值分析。 方法 选择86例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HDI 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频率设置为2.0~5.0 MHz,测定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门脉系统的声像特征和血液动力学。 结果 86例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行血管造影证实,彩超定位诊断符合率100%(86/86),其中49例门静脉海绵变形,彩超显示网络状、蜂窝状或多条相互交错迂曲管状的异常五彩花色血流,在门脉区域蜂窝状或管状暗区内出现连续、低速、单向门静脉的血流,呈现正向或负向,峰值12.3~40.1 cm/s,平均为17.9 cm/s。29例布-查氏综合症,表现为肝脏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出现闭塞或狭窄,肝脏体积变大,包膜光滑、形态规则,肝血流速度减慢,肝脏实质回声呈弥漫性增强,肝脏静脉出现变宽、交通支,门脉变宽。11例淤血性肝硬化,肝脏实质回声增粗增强,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变宽,肝内血流丰富,但肝血流速度明显减慢。5例门静脉狭窄,表现为肝实质回声较为均匀,左叶肝脏体积变小,肝静脉内径未出现异常,门静脉左支出现异常狭窄,表现为五彩花色血流。2例区域性的门静脉高压在胰尾脾门处出现静脉迂曲,表现为五彩花色血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86例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门静脉流速(PVV)、肝动脉搏动指数(HA-PI)、肝血管指数(LVI)显著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一定的特征,可能与临床预后及病因诊断、临床治疗方式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充分显示血管的形态、走向及相应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明确发生病变的部位,对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医学综述
ATM介导DNA修复在肿瘤放疗中的作用
刘宇, 彭莹鹏, 楚溪, 黄湘秦, 陈召, 江泓
2016, 14(3): 468-47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43
56 1
摘要:
老年慢性失眠的治疗进展
张沅, 梁冰
2016, 14(3): 471-47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44
51 2
摘要:
新生儿败血症的辅助实验室检查
陆忠星, 顾月琴
2016, 14(3): 474-47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45
56 0
摘要:
如何做好脑卒中社区护理
李娟
2016, 14(3): 478-48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46
34 0
摘要:
预防/保健 中医/康复
运动训练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非介入术患者的疗效观察
朱利月, 刘新文, 俞志红, 寿晓玲, 严婷, 赵晓霞
2016, 14(3): 482-48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47
59 0
摘要:
目的 通过6MWT、CPET、ABI等评估方法,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非介入治疗术患者进行有氧运动等治疗干预,观察其疗效。 方法 入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非介入治疗术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2组观察前后均行6MWT、CPET评估和ABI值检测,测得6MWD,跛行距离、VO2peak、无氧阈、METs、ABI等值。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无规范运动训练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CPET结果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运动训练3个月,3个月后复查6MWT、CPET和ABI等值。 结果 研究组运动训练3个月后,6MWT结果显示,步行距离较干预前增加75.75 m,跛行距离增加71.4 m。CPET结果显示,与干预前比较VO2peak增加169.2 ml/min,峰值kgVO2增加,2.46 ml/(kg·min),AT值增加2.19 ml/(kg·min),代谢当量增加0.5 METs,ABI值增加0.08,上述各项值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运动训练3个月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下的有氧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非介入术患者症状和步行距离、提高运动耐力和ABI值。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提高消化内科实习生临床技能水平的研究
邓敏, 王启之, 刘晓阳, 顾林, 薛永举, 朱玉
2016, 14(3): 485-486,50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48
103 0
摘要:
医学教育是实践性教育,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要培养合格的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但临床技能水平更是重要环节。实习是医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技能水平的关键时期。通过分析当前形势下实习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现,强化临床实习医生的临床技能培养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其次,在消化内科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临床操作住院医师在实际工作的中掌握情况并不十分理想,本科实习医生临床技能培训质量严重下滑,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均不足。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消化内科实习医生的临床技能水平。针对消化内科专业特点,通过包括深入临床、参与诊疗工作,建立消化内科临床技能教学团队,加强消化专科技能的重点培训,加强消化专业理论教学,科室统一规范临床技能操作标准,充分利用临床技能室进行培训以及在教学中注意培养批判性思维等一系列措施来完善消化科临床技能教学方式和完善临床技能教学平台建设两大方面,可以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技能水平。通过上述培训研究,学生们加深了对临床基本技能重要性的认识,较熟练地掌握了消化内科临床基本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医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科护理研究
在营养风险筛查中应用责任护理对胃肠肿瘤患者的影响
贾秀眉, 徐芳, 丁芳, 顾叶春
2016, 14(3): 487-49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49
117 0
摘要:
目的 探讨营养风险筛查(NRS)工作中应用责任制护理对于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0年5月8日—2013年3月31日新入院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400例,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200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每位护士按能级不同包干一定数量的患者。对所有患者施行营养风险筛查工作,并对2组患者在术后的状况及护理质量进行对比。 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进行营养筛查工作后及时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后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分别为35.5 g/L和26.2 g/L、住院时间为10.4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在6%以下,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把责任制护理落实到营养筛查工作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显著的提高,均在98%以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过失(2%)与对照组(7%)比较也明显减少(P<0.05)。 结论 责任护士开展营养风险筛查工作后,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袁修银, 任俊翠, 刘畅, 张秀军, 李娟
2016, 14(3): 491-493,51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50
117 1
摘要:
目的 研究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体系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一步利用医院、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资源,以充分扩展和完善脑卒中患者延续康复护理范围和内容,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寻找一条更为简便、快速、高效、实用、廉价的新路径。 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期间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91例,按他们出院后属于该院社区街道居住和不属于该院社区街道居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选取符合条件的实验组98例患者,对照组93例患者。住院的病房护士及社区护士一起为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医院-社区-家庭整体康复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出院护理,均在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分别对191例脑卒中患者做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心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和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评定。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HAMD量表评分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施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加明显。 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康复都有积极的作用,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身心整体恢复,值得在各医疗机构应用并推广。
护理干预应用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
许瑛
2016, 14(3): 494-495,51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51
75 0
摘要:
目的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分析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 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96例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别于术前、术中及术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比2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情况,对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05,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2.03±4.7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8.65±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56,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坠积性肺炎、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10.42%)明显低于对照组(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7,P<0.05)。 结论 对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预见性护理在抢救肝炎并发肝昏迷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罗凤莲
2016, 14(3): 496-497,50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52
69 0
摘要:
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抢救肝炎并发肝昏迷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完善预见性护理的方式方法,进而提升目前护理水平,为日后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自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4例肝炎并肝昏迷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2组在年龄、病种以及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采取预见性护理,包括建立预见性护理意识,氮源控制,及对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状态良好。比较2组患者在昏迷时间、死亡人数、并发症发生例数方面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的昏迷时间为(3.02±1.13)d,死亡3人,发生并发症2人,对照组昏迷时间(7.56±1.84)d,死亡7人,发生并发症12人。观察组患者的昏迷时间、死亡人数、并发症发生例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肝炎并发肝昏迷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缩短昏迷时间,降低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循证护理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张周娟
2016, 14(3): 498-50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53
61 0
摘要: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调查了解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护理满意度。 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100例,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所有患者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后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2组患者评分的差异性。 结果 研究组在护理前SAS评分为(47.57±10.22)分,护理后为(40.13±6.07)分,焦虑情况有明显改善(t=4.43,P<0.05);对照组在护理前SAS评分为(47.74±11.36)分,护理后为(46.58±7.53)分,护理后焦虑改善不明显(t=0.60,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73.85±1.57)分,对照组为(67.33±2.74)分,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14.60,P<0.05)。 结论 无痛胃镜检查时间短,检查的成功率高,循证护理科学地使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能更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痛苦。循证护理可明显缓解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焦虑程度,并且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增强医患间的信任,减少医患纠纷,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剖宫产新生儿行早期护理干预模式的预期效果评价
程朝霞
2016, 14(3): 501-50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54
91 0
摘要:
目的 分析剖宫产新生儿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 方法 选取产科门诊2014年2月—2015年6月期间出生的160例剖宫产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临床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对比2组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及各项临床健康指标差异。 结果 经临床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80例新生儿母乳喂养率达83.75%,对照组80例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为8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新生儿临床健康指标对比,观察组80例新生儿经早期护理干预后,生理性体重下降率为17.50%、皮疹、脓疱痘发生率为2.50%,相比对照组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率为40.00%、皮疹、脓疱痘发生率为13.7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新生儿大小便次正常者、黄疸消褪时间等指标,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剖宫产新生儿积极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模式,相比应用传统护理干预模式而言,更能够有效提高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促进新生儿机体健康发育的同时,强化新生儿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全科诊疗实践
整形性体积易位技术提升乳腺癌保乳患者乳房美容效果的价值探究
刘益民, 阮春岚
2016, 14(3): 504-50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55
34 0
摘要:
目的 探讨整形性体积易位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患者的乳房美容疗效。 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9月期间临安市人民医院医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肿瘤切除后缝合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整形性体积易位技术,而对照组30例行传统的直接缝合术。术后对2组患者的乳房进行美容评分,并对满意度以及远期疗效进行调查。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乳房美容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3.33%(22/30)和43.33%(13/3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3.33%(28/30)和63.33%(19/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个月,平均(32.3±9.2)个月。观察组局部转移率、复发率和病死率为6.67%(2/30)、3.33%(1/30)和6.67%(2/30),对照组为3.33%(1/30)、6.67%(2/30)和6.67%(2/30),2组远期疗效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整形性体积易位技术能明显改善乳腺癌保乳患者术后的乳房美观度,且患者满意度高,并未增加术后远期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进行推广。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分析
童铎, 胡家庆, 胡彬, 钟泽
2016, 14(3): 506-50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56
49 1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诊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愿参加该项目调查的健康人8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刚入院时和心肌梗死治疗1个月后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刚入院时,观察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38.8±10.2)μmol/L,正常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7.4±3.5)μmol/L,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9.259,P<0.001)。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7.1±5.4)μ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3,P<0.001)。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人,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6,P<0.001)。 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密切,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检查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分析
周学亮, 陈云平, 李晓林, 陈芹, 金建强
2016, 14(3): 509-51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57
42 0
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和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行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组(36例)和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组(36例);观察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分数,对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年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对比。 结果 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35.27±69.65)ml,平均手术时间为(131.53±25.27)min,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组为(178.36±53.41)ml,(98.77±19.86)min,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04,6.1157,P<0.05)。2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为(25.97±2.58)分,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组患者的(24.14±2.27)分(t=3.1951,P<0.05)。术后共有3例患者发生创口感染,其中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组2例,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组1例,未出现其他并发症,随访期间无再次手术患者。 结论 2种手术方式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相较之下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的治疗效果更优,临床可考虑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此手术方法,但此次分析目前仍存在病例数较少的局限性,且仍需继续随访,观察远期有无并发症、后遗症等。
新材料InterTan治疗5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徐宏伟, 杨成林, 卢永伟, 查雪峰, 王银海
2016, 14(3): 512-51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3.058
86 0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12月期间52例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男性21例,女性31例;左髋25例,右髋27例;年龄59~92岁,平均76.2岁。摔倒跌伤46例,高处坠落伤5例,车祸伤1例。骨折按Jensen改良的Evans分型,Ⅰ型3例,Ⅱ型10例,Ⅲ型20例,Ⅳ型12例,Ⅴ型7例。通过记录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记录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95±22)min,术中出血(346±148)ml,除2例患者因心脏病死亡外,50例患者均获随访,患者骨折均获愈合,Harris评分后,优良率为84%;术后影像学资料未见影响功能的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 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系统的特殊结构,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用于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