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15卷  第9期

专家论坛
探讨体检人群心踝血管指数与血压、年龄及体质指数的关系
吴继军, 郭明, 张宗辉, 杨杰, 韩卫星, 胡华青
2017, 15(9): 1457-1460,149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01
255 2
摘要:
目的 为了研究体检人群超重及肥胖情况,探讨心踝血管指数(CAVI)和血压分别与年龄以及体质指数(BMI)的关系,分析BMI在评价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中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13年2—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941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统一的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其身高及体重,根据公式计算出BMI,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出血压值与CAVI值,分别运用方差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上述所得指标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 (1)此次研究的体检人群中超重及肥胖情况严重,体检人群超重者占42.3%(398人),肥胖者占14.3%(135人);(2)此次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部分年龄组(4170岁年龄组)收缩压随着年龄递增而上升(P<0.01),部分年龄组(1850岁年龄组)舒张压随着年龄递增而上升(P<0.05);(3)此次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全年龄组CAVI值随着年龄递增而明显增高;(4)此次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少数年龄组(3150岁年龄组) CAVI值随着BMI值增大而下降(P<0.05);(5)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多数年龄组(1860岁年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随着BMI值增大而明显上升(P<0.05);(6)多因素分析显示,此次研究对象体检人群年龄、血压与CAVI呈正相关(P<0.05),BMI与CAVI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此次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超重和肥胖形势严峻;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年龄对血压有一定的影响,而年龄则与CAVI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BMI与血压呈明显正相关,而BMI与CAVI则无明显相关性;BMI并不能够作为准确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
全科医学讲堂
糖尿病口腔病变的诊断和处理
穆宏, 杨凤英
2017, 15(9): 1461-1462.
145 2
摘要:
全科医学论著
深镇静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李奕冉, 孙玉明, 俞卫锋, 宋金超
2017, 15(9): 1463-146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02
199 1
摘要:
目的 研究深镇静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的有效性。 方法 选取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常规治疗联合深镇静(BIS:2040)治疗的37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试验组,而同时期未行深镇静(BIS:4060)治疗的4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镇静镇痛、容量管理、机械通气、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当出现血压明显下降、氧饱和度降低,调整镇静药物泵入剂量及呼吸机参数。根据血气结果观察2组患者的颈静脉氧饱和度(Sjv O2)、动脉-颈静脉氧含量差(AVDO2)、脑氧摄取率(CEO2)指标。采用床旁彩超高频线阵探头测量2组患者视神经鞘直径(ONSD)值。采用低频微凸阵探头测量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的舒张末期流速(Vd)和脉动指数(PI)。比较2组治疗效果。 结果 试验组治疗第7天平均ONSD值(4.98±0.09)显著低于对照组(5.9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第7天Vd升高、PI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第7天Sjv O2上升、AVDO2下降、CEO2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深镇静降低重度颅脑损伤颅内压、改善脑氧代谢,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莫诺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白玉杰, 唐世琪, 武留信, 夏洪淼, 史晓雪
2017, 15(9): 1466-146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03
235 0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莫诺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心肌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及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心肌组织形态、心肌酶谱的影响,探讨莫诺苷是否可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并研究可能的相关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莫诺苷[90 mg/(kg·d)]组。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结扎法制备SD大鼠心肌缺血模型,30 min后放松结扎线制备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制备心肌组织切片及采用PCR技术测定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和莫诺苷组大鼠血清CK-MB值显著增高(P<0.01)、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显著增高(P<0.01)、组织结构病理损伤加剧、Bcl-2、Bax表达增强(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莫诺苷组大鼠CK-MB值显著下降(P<0.01),梗死面积百分比显著减小(P<0.05),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及Bax表达降低(P<0.05),Bcl-2表达增高(P<0.01)。 结论 莫诺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莫诺苷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Bcl-2基因、下调Bax基因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肢体制动时间和方式的关系研究
符晓艳, 王羚入, 周华东
2017, 15(9): 1469-1471,150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04
254 3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4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双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排除深静脉血栓,术后12 h采用床旁超声检查作为筛查病人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根据床旁超声检查结果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分析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DVT的发生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DVT的发生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分析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DVT的发生率为3.8%(16/417)。其中80岁以上的患者8例,占50.0%(8/16),与无DVT组13.5%(54/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66,P=0.002);术侧肢体制动时间24 h的患者8例,占50.0%(8/16),与无DVT组2.2%(9/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二聚体增高异常的患者9例发生DVT,占56.3%(9/16),与无DVT组2.7%(11/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和术后要检测凝血功能,尽早做好预防,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尽早进行术侧肢体被动和主动活动,是预防和减少DVT发生的护理要点。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上清液和血清DKK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陈双, 张正昊, 张敏, 郝建萍
2017, 15(9): 1472-147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05
270 1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上清液和血清Wnt通路抑制因子Dickkopf-1(DKK1)表达水平,探讨DKK1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4—2015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20例MM初治患者和10例缺铁性贫血初治患者。实验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20例初治MM患者(MM组)及10例缺铁性贫血初治患者(对照组)的骨髓上清液及血清DKK1表达水平。 结果 MM患者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为(8.9±2.8) ng/ml,对照组患者骨髓上清液DKK1水平为(1.3±0.9) ng/ml;MM患者外周血血清DKK1水平为(8.7±2.2) ng/ml,对照组患者外周血血清DKK1水平为(1.0±0.5) ng/ml。MM组骨髓上清液及血清DKK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M组骨髓上清液和MM组血清的DKK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M患者骨髓上清液DKK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M患者外周血血清DKK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M患者的骨髓上清液和外周血血清DKK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揭示了能造成成骨细胞功能改变,活性减弱,加速破骨细胞分化,抑制成骨前体细胞亢进分化的DKK1是骨髓瘤骨病发生的重要因素。DKK1的表达水平高低与溶骨性病变相关。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液中前列腺素水平的研究
丁楠楠, 周莹, 于津津, 武志峰
2017, 15(9): 1475-1477,157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06
191 0
摘要:
目的 验证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作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特征性分子标志物的意义。 方法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的56例原发性病例,包括26例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患者及3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对玻璃体液分别进行前列腺素E2、F2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 结果 RRDCD组玻璃体液中PGE2含量低于RRD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RDCD组玻璃体液中PGF2α与RR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5)。RRDCD患者不同PVR等级(A、B、C、D)玻璃体液中PGE2、PGF2α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09、0.389)。将RRDCD患者轻度PVR (A、B)合并后与严重PVR (C、D)比较,玻璃体液的PGE2、PGF2α浓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3、0.948)。 结论 RRDCD患者玻璃体液中PGE2水平低于RRD组,与前期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PGE2在诱发炎症的过程中消耗过多,或者是限制非特异性炎症的应答丧失,导致RRDCD的炎症程度较RRD严重,且PGE2并不随PVR的严重程度而发生变化。而PGF2α在本次研究中没有表现出具有RRDCD分子标志物的潜能。
超声评估血友病A性膝关节和踝关节病的临床研究
刘文宾, 吴夫明, 林天宝, 高雁婷, 胡慧瑾, 吴迪炯, 周郁鸿
2017, 15(9): 1478-1480.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07
164 0
摘要:
目的 观察血友病A性膝关节和踝关节病的超声特征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8例血友病A患者的55个膝关节和55个踝关节行超声探查并评分,分析血友病A患者关节滑膜增厚超声评分与软骨改变超声评分的相关性,以及膝关节超声评分与踝关节超声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全部28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3.4(669)岁。膝关节超声评分与踝关节平均超声评分分别为5.16±0.67和3.87±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膝关节和踝关节骨侵蚀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与中间型、重型血友病A患者关节超声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但中间型和重型血友病A患者关节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18岁和≥18岁年龄组关节超声评分别为3.50±1.00、4.87±0.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膝关节超声评分与踝关节超声评分有一定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79,P<0.01);滑膜厚度超声评分与软骨改变超声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28,P<0.01)。 结论 超声可有效识别血友病A性膝关节和踝关节病病变,是评估血友病A性膝关节和踝关节病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快捷低廉的检测手段,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Dynesys弹性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评价
张浩沙强, 宁凯, 王雷, 王志刚, 李坤, 车立新, 王飞
2017, 15(9): 1481-148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08
177 0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应用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结果,总结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比较腰椎融合内固定的病例得出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的优缺点。 方法 选择2008—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358岁,平均41岁。术前完善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动力位X线片,腰椎椎体加间隙平扫+二维重建CT,腰椎核磁检查及腰椎功能评分,手术方式采用后路相应病灶节段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采用JOA和ODI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研究中40例患者得到1290个月随访,平均52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优良率80.0%,ODI指数从术前(42.864±5.528)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9.438±2.649),疼痛评分VAS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腰椎失稳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结论 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如适应征选择正确则具有防止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显著优点,突显保留腰椎生理性运动功能的作用,改善腰椎失稳的效果确切,在改善腰腿疼症状的治疗效果上与传统的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效果相当,没有明显差异。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分析
黄承, 王艺伟, 李斌, 蒋毅, 张丛笑, 左如俊, 石岩, 吴磊, 尹东
2017, 15(9): 1484-148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09
186 0
摘要:
目的 探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 方法 2011年8月—2015年2月,选择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诊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椎管成形术治疗,治疗组给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椎间不稳定、血管损伤分别为1例、0例、1例、1例,对照组的例数分别为4例、5例、6例、7例,治疗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疗效优良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可提供坚强内固定,具有更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
痛风患者外周血中炎症因子IL-18、IL-1β、TNF-α的变化
黄继勇, 张艳
2017, 15(9): 1487-148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10
249 8
摘要: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外周血中炎症因子IL-18、IL-1β、TNF-α的变化,探讨其在痛风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病例选自2013年8月—2014年10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病房就诊患者,痛风组共49例(急性期24例、间歇期25例),正常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人群,共16例。均抽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尿酸、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 结果 痛风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分别是[105.66(43.32,190.83)]pg/ml、[0.00(0.00,0.00)]pg/ml,IL-1β分别是[0.00(0.00,0.15)]pg/ml、[0.03(0.00,0.30)]pg/ml,TNF-α分别是[0.00(0.00,4.60)]pg/ml、[0.00(0.00,6.77)]pg/ml,2组相比IL-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1β与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患者血尿酸与炎症因子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尿酸与IL-18呈正相关(rs=0.497,P<0.001);CRP与IL-18呈正相关(rs=0.366,P=0.010);血清中IL-18、IL-1β、TNF-α的变化无相关性(P>0.05)。急性期尿酸与TNF-α呈负相关(r=-0.431,P=0.036);间歇期,IL-18与IL-1β呈负相关(rs=-0.402,P=0.046),尿酸与炎症因子不相关,尿酸与CRP不相关。 结论 痛风患者外周血中IL-18显著增高,IL-18可能参与痛风的慢性炎症过程,并与尿酸的升高相关。
长链脂肪酸通过GPR120对脂肪细胞炎症、内质网应激及胰岛素信号分子的影响
郭毅飞, 李雪锋, 李敏, 王娜娜
2017, 15(9): 1490-1492,153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11
139 0
摘要:
目的 观察长链脂肪酸对脂肪细胞GPR120的作用及对脂肪细胞炎症、内质网应激及胰岛素信号分子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采用1μM地塞米松、1μg/ml胰岛素和10%加强型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诱导为分化3T3-L1脂肪细胞,采用100Μm PA刺激2 h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PR120、XBP1S、PERK、P-PERK、IRE-1α、P-IRE-1α、IKKβ、p-IKKβ、JNK1、P-JNK1、JNK2和P-JNK2蛋白表达水平。加入含有100ng/ml胰岛素的DMEM培养基,孵育15 min,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R、P-IR、IRS-1、p-IRS、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在PA的刺激下,GPR120、XBP1S、PERK、P-PERK、IRE-1α、P-IRE-1α、IKKβ、p-IKKβ、JNK1、PJNK1、JNK2和P-JNK2表达显著提高(P<0.05),IR、P-IR、IRS-1、p-IRS-1、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使用GPR120阻滞剂LGW9508可以抑制该过程。 结论 长链饱和脂肪酸PA可通过上调GPR120蛋白的表达,诱导脂肪内质网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及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郭治宇, 陆磊, 张浩
2017, 15(9): 1493-1495,158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12
127 0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及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入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分析比较治疗前血栓分布、治疗后5 d及2周时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及下肢血栓治疗有效指标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出现双肺3大分支栓塞最多,2大分支栓塞次之,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 d观察组胸痛、呼吸困难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2组在胸痛、呼吸困难缓解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缓解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仅在治疗后D-Dimer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国际化标准化比值(INR)、血清心房钠尿肽前体(NT-pro BNP)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下肢血栓治疗有效率为34.98%,观察组为67.87%,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主要为双肺3大分支栓塞,2大分支栓塞次之;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较单纯的抗凝治疗能在短时间内能有效缓解胸痛、呼吸困难等并发症,栓子消失效果显著,并且未增加远期出血风险,是一种高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陈欣, 顾康生, 李敏
2017, 15(9): 1496-149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13
218 1
摘要:
目的 化疗是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晚期胃癌的化疗至今国际上没有公认的标准化疗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讨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1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24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晚期胃癌患者,给予伊立替康静脉滴注联合口服替吉奥方案化疗,每个患者至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预计46个周期的治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对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临床疗效采用新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评价,毒副反应按照WHO抗癌药物毒性反映分度标准评定分级。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药物疗效分析应用χ2检验。 结果 24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7例,病变稳定7例。有效率为33.3%,疾病控制率62.5%。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乏力、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迟发性腹泻等。不良反应多为Ⅰ/Ⅱ度,Ⅲ/Ⅳ度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12.5%)、中性粒细胞减少(16.7%)、血小板减少(4.2%)、血红蛋白降低(4.2%)和迟发性腹泻(8.3%)。 结论 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胃癌可有效提高近期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可耐受,给药方式亦比较方便,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肛瘘切除术对肛瘘患者肛门功能及血清IL-4、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
王永杰, 林湘涛, 竺王玉
2017, 15(9): 1499-150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14
143 0
摘要:
目的 探讨肛瘘切除术对肛瘘患者肛门功能及血清IL-4、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6年10月舟山医院肛肠科收治的58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试验组予以肛瘘切除术治疗,手术结束后,保持2组患者大便通畅,适当予以缓泻剂,试验组应用抗菌素静脉滴注营养液(<72 h),并控制排便3 d。术后7 d拆线。对照组3~4 d紧线一次,11~15 d橡皮筋自行脱落,挂浮线者9~12 d去除挂线。2组患者每日大便后予以“痔外坐液”的治疗方法。治疗结束后及根据随访结果,比较患者临床疗效、肛门疼痛评分、肛门功能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组VAS、FISI评分均降低(P<0.05),IL-4、IL-6以及IL-10水平降低;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FISI评分较低(P<0.05),IL-4、IL-6以及IL-10评分较低(P<0.05)。2组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肛瘘切除术对肛瘘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肛门功能,下调血清IL-4、IL-6及IL-10水平,安全性高。
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测定在多发性肌炎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邹玉琼, 金卫东, 李涯松
2017, 15(9): 1503-150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15
212 1
摘要:
目的 检测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IL-6与PM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糖皮质激素(GC)治疗的关系,探讨炎症因子IL-6等在PM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10年4月—2014年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6例PM患者血清中IL-6以及TNF-α水平,并与同期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健康对照组)。利用国际肌炎组织制定的炎性肌病评价工具,将患者分为活动期与缓解期2组。3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 结果 血清IL-6在多发性肌炎活动组[(19.67±7.16) pg/ml]、缓解组[(15.81±4.00) pg/ml]中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14±3.71) pg/ml,P<0.001],且活动组显著高于缓解组(P=0.043)。TNF-α在活动组[(114.44±36.04) pg/ml]、缓解组[(97.65±30.78) pg/ml]中的水平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组[(55.43±22.83) pg/ml,P<0.001],但活动组与缓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分析发现血清IL-6水平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09,P<0.001),与GC治疗量呈负相关(r=-0.573,P<0.001)。 结论 IL-6可作为PM疾病活动评估及治疗中激素量的重要参考指标。
全科临床研究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
周亮, 杨婷, 田亮, 田智慧, 叶祥明
2017, 15(9): 1506-1508,155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16
107 1
摘要:
目的 探讨通督调神针法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注意网络系统的影响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符合入组条件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2组失语症患者均接受常规言语训练,治疗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结束后采用注意网络测试(attention network test,ANT)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组患者注意网络系统的警觉网络效率和正确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和总反应时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WAB的失语商(aphasia quotient,AQ)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注意网络系统的警觉网络效率、执行控制网络效率、总反应时、正确率和WAB的AQ值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注意网络系统的警觉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常规针法。
经动脉导管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分析
刘杰, 邱广平, 涂朝勇
2017, 15(9): 1509-1511,153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17
205 0
摘要:
目的 观察中晚期肝癌患者经动脉导管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53例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小肝癌组(直径≤5 cm)和大肝癌组(直径>5 cm)。所有患者均给予经动脉导管介入治疗,选择经皮股动脉穿刺,超声引导下将插管插到肝固有动脉或肝左右动脉,注入顺铂+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间隔1个月再行灌注,方法同前,以此重复3~4次。评估介入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疗效评价、卡氏评分及生存率。 结果 治疗后,53例中晚期肝癌中,食欲改善者30例,腹痛减轻者28例,体重增加者23例,且小肝癌组以上人数多于大肝癌组(P<0.05);AFP降低者共23例,其中小肝癌组AFP降低者比例高于大肝癌组(P<0.05);治疗后,53例中晚期肝癌中,CR+PR为36例,达67.9%,其中小肝癌组有效率(83.3%)高于大肝癌组有效率(55.2%),P<0.05;与治疗前相比,53例患者ALT、AST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大肝癌组ALT、AST、TBIL均高于小肝癌组(P<0.05);53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4%、47.2%、24.5%,小肝癌组1、2年生存率高于大肝癌组(P<0.05),2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肝癌组治疗后卡氏评分高于大肝癌组(P<0.05)。 结论 经动脉导管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有效改善患者近期疗效,提高患者半年生存率,且其对近期疗效的影响与肿瘤大小有关。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与同型半胱氨酸、T细胞亚群、血脂的关系研究
王品晓, 张云霞, 项晓觉, 叶海浩
2017, 15(9): 1512-151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18
170 2
摘要:
目的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尿酸(UA)水平变化及与同型半胱氨酸(Hcy)、T细胞亚群、血脂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于温州市中医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4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作为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4例作为AMI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3组UA、Hcy、T细胞亚群、血脂变化,并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UA水平变化与Hcy、T细胞亚群、血脂的关系。 结果 UAP组、AMI组患者UA、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AMI组患者UA、Hcy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UAP组、AMI组患者T细胞亚群CD4+CD25+Treg、CD4+CD25highTre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AMI组患者UA、Hcy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UAP组、AMI组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UAP组、AMI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UA与Hcy、TC、TG、LDL呈正相关(P<0.05),与HDL呈负相关(P<0.05)。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UA、Hcy水平异常升高、免疫功能下降、血脂代谢紊乱,且UA水平升高与Hcy、血脂水平有关。
对比常规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陈策, 王荣寅, 丁德胜
2017, 15(9): 1515-1517.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19
156 1
摘要:
目的 观察探讨应用常规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的近期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 方法 选取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5月—2016年12月收纳的60例直肠癌手术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常规开腹手术组和腹腔镜组,常规开腹手术组30例采用常规开腹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30例采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记录2组患者各自术中情况、术后排气、导尿管留置时间等近期疗效指标,记录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并追踪患者5年生存率。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常规开腹手术组,早期进行下床活动时间及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及进食流质时间均早于开腹手术组,切口长度短,术后疼痛感评分低于开腹手术组,但住院费用较高,手术时间较长,常规开腹手术组和腹腔镜组直肠癌手术患者近期疗效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腹腔镜组并发症更低,安全性高(P<0.05)。 结论 腹腔镜治疗直肠癌手术根治疗效显著,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常规开腹手术,肿瘤根治率较高,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患者可尽早进行下床活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手术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改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
刘建峰, 王春喜, 陈晓磊
2017, 15(9): 1518-1520,163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20
92 0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式,研究组采用改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式,术后10个月随访。统计对比2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入院时及随访期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评分)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BI评分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BI评分及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增高(P<0.05),且研究组BI评分及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86%(39/42),高于对照组的71.43%(30/42)(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4/42),低于对照组的28.57%(12/42)(P<0.05)。 结论 采用改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显著,可减少手术用时、失血量及康复用时,改善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帕瑞昔布钠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脑保护的影响
潘宠勤, 钱向东, 王志广, 朱丽娜, 金海飞, 雷龙
2017, 15(9): 1521-152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21
97 0
摘要: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脑保护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浙江省荣军医院收治的符合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指征的老年患者72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0.6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之后2组均静注0.3 mg长托宁、0.05 mg/kg咪达唑仑、3μg/kg芬太尼、1.0~1.5 mg/kg丙泊酚、0.15 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术中均泵注4~8 mg/(kg·h)丙泊酚及间断静注0.05 mg芬太尼、5 mg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于40~60之间。记录2组患者入室后、诱导后、气管插管后、手术1 h、手术结束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于入室后、手术结束、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T2、T3时刻MAP及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T2、T3时刻MAP及HR水平均低于T0时刻(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观察组给予帕瑞昔布钠后,T1、T2、T3、T4时刻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2组T1、T2、T3、T4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均高于T0水平(均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帕瑞昔布钠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且脑保护作用佳,临床应用安全。
复方红豆杉胶囊联合GP方案治疗中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李佳, 杨邵瑜, 金儿, 王晓楠, 高越
2017, 15(9): 1524-152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22
139 0
摘要:
目的 观察复方红豆杉胶囊联合GP方案化疗对中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SGF、Cyfra21-1、CA125及CEA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4例老年NSCLC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GP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后,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及癌胚抗原(CEA)的含量。治疗期间,对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血小板降低、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SGF、Cyfra21-1、CA125及CEA的含量分别为(49.76±4.39) U/ml、(0.36±0.03) ng/ml、(16.88±1.38) U/ml及(1.63±0.36)μ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复方红豆杉胶囊联合化疗对中晚期老年NSCLC疗效较好,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TSGF、Cyfra21-1、CA125及CEA的含量,值得深入探讨。
慢病防治研究
雷公藤多苷联合替米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和血流变的影响
涂传发, 王丽君, 顾玲佳, 陶海英
2017, 15(9): 1527-1528,159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23
123 1
摘要: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联合替米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和血流变的影响。 方法 以随机数字法将2014年6月—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收治的21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8例。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苷。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肾功能指标[尿β2微球蛋白(β2-MG)、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24 h尿蛋白定量(UP)、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液生化指标[血白细胞(WBC)、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液流变[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PF)、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并统计2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2组β2-MG、UAER、UP、GFR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β2-MG、UAER、UP、GFR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WBC、Scr、Bun、Hb A1c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WBC、Scr、Bun、Hb A1c水平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V、PF、HBV、LBV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PV、PF、HBV、LBV水平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P<0.05)。 结论 雷公藤多苷联合替米沙坦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和血液微循环,治疗效果满意。
妇幼卫生研究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对孕妇体质量管理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杭晓萍, 吴梅, 颜菊美, 赵敏
2017, 15(9): 1529-1531,161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24
132 1
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健康教育对孕妇体质量管理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7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孕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型的健康宣教。记录2组孕妇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0周所处的具体行为转变阶段,比较2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体质量控制合格率。 结果 研究组孕妇妊娠期体质量控制合格率为78.6%(33/42),高于对照组的5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在干预前的各行为转变阶段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孕妇处于行动期及保持期的比例分别为23.8%(10/42)和31.0%(13/42),均高于对照组的14.3%(6/42)和11.9%(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率、正常儿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剖宫产率及巨大儿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策略应用于孕妇,能帮助孕妇建立正确及健康的行为方式,且能提高孕妇体质量管理的合格率,并能改善妊娠结局。
儿童外伤后基底节区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马秀伟, 辜蕊洁, 侯豫, 封志纯
2017, 15(9): 1532-153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25
164 0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后基底节区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提高诊治水平。 方法 分析2010年8月—2015年8月入住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神经发育科并确诊外伤后基底节区梗死的19例患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预后进行随访。 结果 本组男11例,女8例,发病年龄6个月~5岁,3岁以下15例(78.9%)。床坠落伤8例(42.1%),跌伤6例(31.6%),打击伤3例(15.8%),碰撞伤2例(10.5%)。19例均表现明显的偏瘫,出现在外伤后24 h内7例(36.8%),24~48 h 8例(42.1%),48 h~7 d 4例(21.1%)。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8例。肌力为0~2级7例,2+~4级12例。伴烦躁7例,呕吐5例,言语不清4例,抽搐2例。19例头颅MRI检查均显示基底节区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无占位效应。19例均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10例住院2周,9例住院3周。其中11例出院时肌力正常。随访时间6个月~5年,2例失访,17例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13例6岁以下患儿进行Gesell发育评估,均于边缘至正常。 结论 儿童外伤后基底节区梗死多发生于婴幼儿,外伤一般较轻,偏瘫程度不等,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灶,经过积极内科治疗预后较好。
社区卫生研究
家庭医生制度下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兰, 叶为民, 易强, 赵慧蓝, 刘帅
2017, 15(9): 1536-153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26
148 6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H社区高血压病控制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下的社区高血压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6年5—7月上海市H社区28个家庭医生管理满1年的高血压患者5 558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血生化检查,判别血压控制是否达标以及分析影响血压控制达标的相关因素。 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56.3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分级、高血压管理年数、BMI指数、HDL-C为血压控制是否达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管理年数、BMI是影响本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主要因素。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血压控制更好(OR=0.853,95% CI:0.765~0.951),管理时间未满5年的患者比已管理5年以上的患者血压控制要好(OR=1.274,95%CI:1.134~1.431),BMI指数过轻、标准的高血压患者比超重、肥胖的患者血压控制更好(OR过轻=1.918,95%CI过轻:1.080~3.406;OR标准=1.278,95%CI标准:1.070~1.528)。 结论 家庭医生制度下开展社区高血压管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后的社区高血压病防制工作中应重视对男性、肥胖或超重或患病时间长患者的综合干预。
心理卫生与健康促进
多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影响
郑利锋, 杨开仁, 兰智勇, 毛芝芳
2017, 15(9): 1539-154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27
114 0
摘要:
目的 探究多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衢州市第三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52例,按照性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男性患者,实验组为女性患者。2组患者得知病情后(1、3个月)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程度心理状态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并对部分影响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性别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影响参考对患者的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结果。 结果 在患者得知病情1个月后和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S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SDS评分为(81.86±4.45)分;对照组SDS评分为(58.48±4.38)分,数据显示女性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较男性更重,2组患者统计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梗死患者抑郁发病状况调查发现,患者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年龄外,经济来源、文化程度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抑郁障碍。对脑梗死患者抑郁发病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业余爱好、睡眠质量、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为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主要因素(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女性患者发生抑郁的几率比男性大,且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业余爱好、睡眠质量、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为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主要因素。
调查研究
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剖析
吴琦, 周俊, 黄祥津, 黄敏, 方燕君
2017, 15(9): 1542-154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28
293 9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实证研究,了解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改善医学生职业认同状况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文献资料、访谈,将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分为职业环境、职业价值、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五大维度,编制《医学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汕头大学医学院在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20.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汕头大学医学院医学生整体职业认同水平3分以上的占96%,其中职业价值得分较高,而职业行为、职业环境得分相对较低。自愿选择学医的学生在职业认同各维度上得分较高;学生干部在职业价值、情感、行为方面得分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当前的职业环境干扰着医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行为的选择偏于消极;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职业认同感有所下降;组织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环境、求学兴趣、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是影响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关键因素。政府应加强监管,学校要加强引导,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学生从业的信心。
诊断技术研究
炎性细胞因子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患者预测及分期中的临床价值
唐玉霞, 金慧英, 夏雨虹, 钟继红
2017, 15(9): 1546-1548,162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29
184 2
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A、IL-27、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检测在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发生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5年12月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Ⅰ、Ⅱ期原发性肝癌组35例、Ⅲ期原发性肝癌组29例、Ⅳ期原发性肝癌组32例,另选择35例体检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和比较肝癌组和健康组血清中IL-1β、IL-17A、IL-27、IFN-γ、TNF-α水平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评估以上各细胞因子对原发性肝癌分期的预测效果。 结果 IL-1β、IL-17A、IL-27、TNF-α等细胞因子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0.998、0.982、0.982。IL-27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分期的预测结果最好,AUC为0.940,cut-off值为307.05 pg/ml,敏感性为87.50%,特异性为89.06%,阳性预测值为83.56%,阴性预测值为75.50%,Youden指数为0.77。 结论 IL-1β、IL-17A、IL-27、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且IL-27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分期具有诊断意义。
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特点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分析
丁卉, 吴大盈, 江丽莉, 李爱芳, 李国雄, 赵志钢
2017, 15(9): 1549-155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30
195 3
摘要:
目的 研究丽水市中心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感染特点、药物敏感性和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 方法 收集2011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丽水市中心医院共140株CRE的临床资料并分析,Vitek 2-Compact鉴定细菌,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扩增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VIM、NDM和OXA-48。 结果 140株CRE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占70.71%),其次为产气肠杆菌(占6.44%)和阴沟肠杆菌(占5.71%)。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69.29%),其次为尿液(占12.86%)、分泌物和血液(均各占4.29%)。临床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为主(占44.29%),其次为神经外科(占18.57%)和血液内科(占5.00%)。药敏结果提示CRE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耐药,耐药率>80%,对米诺环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4.78%和35.43%。改良Hodge试验有127株阳性(阳性率为90.71%)。PCR扩增及基因测序比对结果提示99株携带KPC-2基因,14株携带IMP-4基因,2株携带IMP-1基因,13株携带NDM-1基因。 结论 CRE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耐药基因以KPC为主,其次为IMP和NDM,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做好院感监测及防护,以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流行。
活性氧在血小板储存损伤引起的GPIbα酶切中的作用研究
陈修山, 胡萍, 蒋浩琴, 陈淑英, 胡玲玲, 王志成, 蔡枫
2017, 15(9): 1553-1555,161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31
214 1
摘要:
目的 活性氧(ROS)在血小板活化和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在发生活化和凋亡时伴随有糖蛋白(GP) Ibα酶切,血小板储存损伤(PSL)主要由血小板活化和凋亡引起。本研究主要探讨ROS在PSL引起的GPIbα酶切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方法 取健康志愿者单采血小板,(22±2)℃震荡,分别在保存的1、3、5 d用无菌接管机取一定量血小板,离心得到沉淀和上清,上清用酶标仪检测糖萼蛋白(GC);沉淀用缓冲液重悬,经洗涤2次后得到洗涤血小板;洗涤血小板与不同的检测探针孵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浓度、线粒体跨膜电位去极化、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和P-选择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磷酸化。 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PS外翻和线粒体跨膜电位去极化逐渐增多,血小板胞内ROS浓度逐渐增多,p38 MAPK磷酸化逐渐增多、血浆中GC含量逐渐增多;ROS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胞内ROS增多、抑制p38 MAPK磷酸化、减少血浆GC含量;p38 MAPK抑制剂抑制p38 MAPK磷酸化和减少血浆GC含量,不抑制ROS浓度增加。 结论 ROS在PSL引起的GPIbα酶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OS可能通过活化p38MAPK进而引起GPIbα酶切。
肺癌组织多药耐药基因蛋白表达研究
宿利清, 付秀华, 孙勤暖, 郭丽萍
2017, 15(9): 1556-1558,162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32
105 0
摘要:
目的 检测肺癌体外组织药敏及多药耐药基因蛋白表达,为临床患者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8—2009年50例肺癌患者,手术切除18例,支气管镜检32例;男性3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8±8.5)岁。采用MTT法检测组织对顺铂(DDP)、长春瑞滨(NVB)、吉西他滨(GEM)、紫杉醇(PTX)及异环磷酰胺(IFO)的药敏情况,采用IHC法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P-糖蛋白(P-gp)、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表达水平。 结果 (1) MRP1、P-gp、TopoⅡ在50例肺癌(10例污染)的表达率为:72.5%(29/40)、67.5%(27/40)和50.0%(20/40)。其中在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SCLC)的表达率分别为76.2%、80.0%、55.6%;80.9%、80.0%、22.2%;42.9%、60.0%、55.6%。故三者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P-gp在SCLC与NSCLC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MRP1的表达与DDP、GEM、NVB的耐药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TX、IFO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p的表达与DDP、NVB、GEM、PTX的耐药性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IFO的耐药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TopoⅡ的表达与DDP、GEM的耐药性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NVB、PTX、IFO的耐药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肺癌耐药是多耐药基因蛋白共同作用的结果。
医学综述
急性胰腺炎中微循环障碍相关研究进展
周瑜, 王卫星
2017, 15(9): 1559-156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33
172 4
摘要: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由多种炎症因子异常激活而引起胰腺损伤的多因子疾病,以胰腺水肿、坏死为主要特征,可导致胰腺局部甚至系统性炎症。急性胰腺炎作为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因其起病急、病情重、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且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等原因而受到广大学者们的极大重视。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传统的观点认为胰腺的自身消化、机体的过度炎症反应、全身微循环障碍以及肠道菌群易位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从微循环障碍角度探索其发病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机体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以及血管活性介质的释放等在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各因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共同促进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急性胰腺炎虽原发病灶位于胰腺,却能造成肠道、肝脏、肾脏、肺等全身多脏器功能损伤,而微循环障碍则是导致胰腺以及胰外脏器损伤的重要原因。本文就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发生的机制及全身主要脏器微循环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广大学者对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进而寻求广大学者对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的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众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带来福音。
八段锦气功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吴佼佼, 马红梅, 廖春霞, 贾玉玲, 陈媛
2017, 15(9): 1563-156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34
82 8
摘要:
八段锦气功是中国传统功法的一种,其健身效果显著,在中医保健领域取得巨大发展。近年来八段锦气功的健身效果引起了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并被护理工作者应用于护理领域,本研究就八段锦气功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展开论述,综述了八段锦气功在患者和医护人员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八段锦气功在患者中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八段锦气功在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和患者的睡眠质量上效果显著,习练八段锦气功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提高,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其次,八段锦气功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效果,具体表现在促进患者肢体康复、疾病康复、认知功能康复和活动功能康复。此外,习练八段锦气功可以帮助患者凝神静气,缓解抑郁等不良情绪。另外,八段锦气功还在血糖控制、预防跌倒和缓解关节疼痛方面开展应用,效果同样显著。八段锦气功在医护人员中应用的研究显示,其可以改善夜班护士的亚健康状态,有益于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但其在医护人员中的应用较少,可以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八段锦气功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不足,大部分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争议。并且研究对象各不相同,评价指标众多,难以进行循证分析,因此难以进行系统评价来判断八段锦气功的应用效果,这些都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中医中药研究
活血化浊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血小板凝聚率和症候积分的影响
曹昌霞, 张红武, 杨如意, 孙兆, 王君
2017, 15(9): 1567-1569,163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35
121 1
摘要:
目的 观察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浊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小板凝聚率和症候积分的影响。 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14年6月—2015年6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40 mg静点1次/d;治疗组同时加服活血化浊胶囊,3粒/次,3次/d;治疗后进行疗效性指标的观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组间为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前后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间治疗前后血小板凝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通过实验活血化浊胶囊可降低C反应蛋白(CRP),稳定斑块,改善血小板凝聚率,预防血栓发生,可以加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中医辨体调治健康管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分析
尉敏琦, 周热娜, 王健, 孙兰, 严瑾, 李言
2017, 15(9): 1570-1573.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36
130 0
摘要:
目的 评价分析中医辨体调治健康管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探索切合本地区实际的老年高血压健康管理模式。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以知情同意和自愿参与的原则,于2014年7月—2015年6月在上海某区3个社区招募8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经整群随机分组,对对照组(400人)仅实施常规健康宣传和社区规范化疾病随访;对干预组(408人)在常规健康宣传和社区规范化疾病随访的基础上,实施为期1年的中医辨体调治健康管理干预。运用统计分析软件,通过t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生存质量变化情况。 结果 干预组、对照组在基线和终末的人口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终末时,对照组对象的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基线时降低(P<0.05);干预组对象得分也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均小于对照组,这一特征在总的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心理和环境领域得分上尤为明显(P<0.05)。 结论 无论干预组还是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趋于下降。中医辨体调治干预有效延缓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的下降趋势。将中医体质辨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老年高血压健康管理,在疾病防治的过程中兼顾对患者生存质量的观察和分析,适当地调整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及支持因素,更利于控制血压、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益气健脾法联合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王晖, 黄海涛, 梁三红, 吕文
2017, 15(9): 1574-1576.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37
131 1
摘要:
目的 探讨益气健脾法联合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9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4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研究组采用自拟益气健脾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观察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中医症状评分、疾病活动(DAI)指数、黏膜镜像评分。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变化。 结果 研究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DAI指数、黏膜镜像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中医症状评分、DAI指数、黏膜镜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RP、TNF-α、IL-6、IL-1β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CRP、TNF-α、IL-6、IL-1β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益气健脾法联合益生菌能显著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基层医院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质量双向评价管理实践体会
张小平, 马煜
2017, 15(9): 1577-158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38
151 0
摘要:
目的 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住院医师及带教老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住院医师与带教老师双向评价体系。 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3月在某三乙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包括助理全科医师)及其带教老师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收集、分析住院医师与带教老师双向评价情况;向研究对象发放调查表,征求对评价表的意见与建议;并对评价表作进一步完善。 结果 (1)住院医师对带教老师的评价:带教老师的“仪表端庄,举止文明,医德医风好”与“对学生严格要求,全面关心学生成长”项目评分最高,而“学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得到提高”项目评分最低;(2)住院医师对科室带教质量的评价:“科室按要求安排带教老师”与“科主任对教学工作重视”这两项得分较高,而科室“入科有岗前教育”得分最低。(3)带教老师对住院医师的评价:住院医师的“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得分比例最高,而“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抢救能力”与“临床分析、判断能力”得分比例最低。 结论 带教老师的带教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注意住院医师科研素质的培养;科室的岗前教育有待加强;住院医师临床诊疗能力是最薄弱的一个方面,需加强培养;双向评价的实施,使教学相长。
医学综合研究
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维持治疗阶段营养状况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
宁方颖, 蓝建平, 陈一瑞, 解鸿翔
2017, 15(9): 1582-158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39
155 4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维持治疗阶段营养状况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2013年1月—2016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86例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相关资料,采用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法评估患者维持治疗阶段的营养状况,分析患者营养状况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相关性。 结果 286例高危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中不需要营养支持104例,需要营养支持182例,其中有98例发生医院感染,占34.27%(98/28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与营养状况呈负相关(r=-0.724,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化疗强度、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抗生素应用种类、白蛋白、抗生素使用时间、PG-SGA评分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糖皮质激素使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G-SGA评分、化疗强度、中性粒细胞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抗生素使用时间等是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论 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维持治疗阶段的营养状况与医院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患者营养状况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康复治疗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齐立, 唐永刚, 聂容荣, 莫碧文, 江伟, 文辉, 李凤燕, 翟丽娟, 符文彬
2017, 15(9): 1586-158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40
174 1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期神经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脑组织重塑、肢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方法 7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治疗(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维持内环境稳定等),而观察组给予药物+神经康复治疗(体位训练、被动运动、翻身练习、搭桥练习、牵张练习、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共治疗4周。治疗后2组分别采取血氧水平依赖型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对梗死灶ADC和FA值,大脑皮层激活区位点和面积定量检测,客观评价脑组织重塑变化。同时采用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与生活质量诺丁汉健康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f MRI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梗死灶ADC和FA值升高数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皮层激活区位点和面积增加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生活质量诺丁汉健康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康复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脑功能,提高临床效果,功能磁共振成像可以定量、敏感、准确给予评价。
食管癌放疗联合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相关性因素分析
邵秋月, 谢淑萍, 沈佳琴, 王谨
2017, 15(9): 1589-1591,160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41
155 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食管癌放疗联合化疗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探讨食管癌放化疗患者营养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以便于临床及时给予营养干预和监测,进而指导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浙江省肿瘤医院符合纳入营养风险筛查的97例食管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对患者入院时、放疗第1周至第6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分析其相关性,评价食管癌放化疗患者的营养状态。 结果 26.8%的患者在放化疗前就存在营养风险,这种风险随着放化疗的进行而逐渐升高,至放疗第6周,达到44.8%;入院时NRS-2002评分≤3分和≥4分的患者,1年总生存分别为91.1%和61.9%(P=0.010),治疗期间NRS-2002评分最高分≤2分和≥3分患者1年总生存分别为94.2%和77.5%(P=0.012),治疗期间NRS-2002评分最低分≤3分和≥4分患者1年总生存分别为93.0%和55.0%(P=0.009);入院时和放疗第1周NRS-2002评分与前白蛋白有关(P<0.001,P=0.002),放疗第3周NRS-2002评分与白蛋白有关(P=0.036)。 结论 食管癌放疗联合化疗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影响患者治疗进程和治疗效果,因此,进行及时有效的营养评估及干预至关重要。
超声介导靶向微泡治疗脑梗死白兔动物实验研究
孙泉, 高枫, 程正才, 陈婷婷, 于妲
2017, 15(9): 1592-159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42
131 0
摘要:
目的 探究采用超声介导靶向微泡[自制,含造影剂(全氟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c脱氧核糖核酸(VEGF165c DNA)、抗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1)单克隆抗体]治疗脑梗死白兔的动物实验效果,同时观察VEGF165c DNA基因转染对改善受损血管内膜的作用。 方法 选取6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高脂饮食制作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超声介导靶向微泡(A组)、爱通立(B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各组白兔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梗死部位坏死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梗死区质量比重。 结果 治疗后A组及B组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但A组与B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梗死部位坏死区中性粒细胞平均计数明显少于B组及对照组(P<0.05),但B组与对照组梗死部位坏死区中性粒细胞平均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梗死区质量占比低于B组及对照组(P<0.05),且B组梗死区质量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超声联合靶向微泡介导脑梗死治疗的动物实验VEGF165c DNA基因转染治疗效果较好,能改善血管再通情况,减轻梗死区域的炎性反应,减少梗死区质量占比,有利于治疗脑梗死。
预注帕瑞昔布钠对高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庞希友
2017, 15(9): 1596-159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43
125 0
摘要:
目的 探讨预注帕瑞昔布钠对直肠癌根治术高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方法 将金华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72例实施直肠癌根治术高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0.6 mg/kg;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后均静注0.3 mg长托宁、0.05mg/kg咪达唑仑、3μg/kg芬太尼、1.0~1.5 mg/kg丙泊酚、1 mg/kg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气管内导管置入成功后给予丙泊酚泵注及间断静注芬太尼、顺-阿曲库铵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于40~60之间,缝合皮肤时停止泵注药物。记录2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并比较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麻醉苏醒室(PACU)停留时间、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苏醒期躁动情况、PARD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麻醉苏醒室停留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T3时刻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对照组T2、T3时刻MAP及HR水平均高于T0时刻(P<0.05),但T0、T1、T4时刻2组MAP及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ARD评分、躁动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预注帕瑞昔布钠可降低直肠癌根治术高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且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性较佳。
全科护理研究
鼻咽癌患者对同期放化疗认知和体验的质性研究
刘丹, 高文, 韦义萍, 廖海涛
2017, 15(9): 1599-1601,163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44
131 1
摘要:
目的 探讨同期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认知和体验,为促进鼻咽癌患者身心康复提出有效干预和实施措施。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于2015年10月—2016年2月对广西某市三级甲等医院13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同期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认知可分为3个主题:对同期放化疗治疗本质的认识感觉困惑;从病友同期放化疗症状中感觉恐惧;从病友的治疗效果中期盼接受治疗。对同期放化疗的体验归纳为6个主题: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同期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同期放化疗的压力很大;自己无法坚持完成整个治疗;希望同期放化疗快点结束;期待与外界加强交流;渴望知道自己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知识。 结论 鼻咽癌患者对同期放化疗具有连续、动态的认知和多种体验并存。治疗期间患者随着治疗的副反应和身心不适不断加重,导致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较低。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提供个体化、全面的支持性照护,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促使患者的情绪由负性逐渐向正性转变;加强鼻咽癌患者整个治疗的自我防护与教育,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增强家庭、社会及医护支持系统的作用,鼓励家属参与患者同期治疗后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利于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输液式口腔冲洗护理对口腔颌面部术后恢复的影响
余军, 李玲, 王琳, 朱桂芬, 杨凤英, 庞光明
2017, 15(9): 1602-160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45
187 2
摘要:
目的 研究输液室口腔冲洗护理对口腔颌面部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口腔医院实施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共136例,按照随机信封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冲洗护理,观察组实施输液室口腔护理,观察并记录2组口腔冲洗后舒适度、口腔清洁度与口腔护理满意度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观察组口腔冲洗后舒适59例、一般舒适6例、不舒适3例,总舒适度为95.59%,对照组口腔冲洗后舒适21例、一般舒适21例、不舒适26例,总舒适度为61.76%,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腔清洁度为3分患者55例,占80.88%,对照组口腔清洁度为3分患者34例,占50.0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口腔冲洗非常满意37例、满意19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意1例,非常不满意0例,总满意度为98.53%,对照组对口腔冲洗非常满意13例、满意14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19例、非常不满意12例,总满意度为54.41%,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输液式冲洗护理对口腔颌面部术后恢复效果显著,能有效增强患者冲洗舒适度以及口腔清洁度,提高护理满意率。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刘雅静, 明帮春
2017, 15(9): 1605-160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46
156 0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患者160例,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情况、生存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等。 结果 相对于护理前,对照组患者的食欲评分和疲倦评分明显增加(P<0.001),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角色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观察组患者的食欲评分和疲倦评分也明显增加(P<0.001),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角色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角色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均明显较低(P<0.001),护理后的食欲评分和疲倦评分明显较高(P<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其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 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常规护理联合早期活动对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应用研究
饶巧莹, 尹志勤, 胡海红, 刘瑶
2017, 15(9): 1609-161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47
144 8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护理联合早期活动对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影响。 方法 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7月—2016年6月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1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活动。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入ICU<8 h谵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入ICU 8~48 h、48 h~出ICU谵妄的发生率(8.9%、2.2%)均低于对照组(25.6%、14.4%)(P<0.05),干预组ICU总谵妄率(20.0%)低于对照组(50.0%)(P<0.05);干预组谵妄活动减少型、活动增多型、混合型比例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3例谵妄患者中活动减少型4例,活动增多型37例,混合型22例;干预组谵妄发生时间[(2.32±1.46) d]和对照组[(2.41±1.5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谵妄持续时间[(1.87±1.25) d]短于对照组[(3.06±1.69) d](P<0.05);干预组患者的通气时间、治疗费用、ICU住院时间[(91.23±43.26) h、(1.58±0.87)万元、(6.32±4.31) d]均低于对照组[(122.25±51.27) h、(2.12±1.24)万元、(8.67±4.65) d](P<0.05)。 结论 常规护理联合早期活动能够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发生率,缩短谵妄持续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对谵妄的分型和通气时间无明显影响。
肠道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在手足口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黄基红, 黄乐听, 金洁, 徐武秀, 林海龙
2017, 15(9): 1612-161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48
131 0
摘要: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Ig M快速检测提升手足口病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 方法 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5月份符合手足口病诊断的治疗病例126例纳入本次研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分别设立非病原学快速诊断组(Ⅰ组,62例)和病原学快速诊断组(Ⅱ组,64例)。Ⅰ组不进行肠道病毒Ig M抗体检测,仅采集咽拭子及粪便标本送检PCR检测,统一分配病房,并采取手足口病常规护理。Ⅱ组同时进行肠道病毒Ig M抗体(胶体金法)和PCR检测,根据病原学不同分别归入相应隔离病房,并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儿病原学的差异,比较Ⅱ组Ig M抗体和PCR检测结果的差异。比较2组患儿住院时间的差异,并调查出院2周内再次感染的情况。 结果 2组患儿病原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7),Ⅱ组胶体金法与PCR法检测的对应准确率为98.4%。Ⅱ组患儿住院时间较Ⅰ组患儿时间缩短(P<0.001)。Ⅰ组再次感染例数为8例,而Ⅱ组则没有再次感染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胶体金法检测手足口病病毒Ig M的方法,可快速检测病原学,医护人员可据此分别隔离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治疗和护理的针对性,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可降低病房内的二次感染。
基于乌司他丁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体温的护理干预
刘洋
2017, 15(9): 1616-1619.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49
103 1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乌司他丁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体温的护理干预方法与价值。 方法 研究对象是2011年8月—2015年4月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收并医治的76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均为38例,2组都给予体外循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灌注含有乌司他丁的肺保护液,同时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 结果 观察组术后2 h的体温[(37.46±0.43)℃]与术后24 h的体温[(38.28±0.56)℃]都明显高于对照组[(36.12±0.48)℃、(36.78±0.46)℃,P<0.05]。观察组的呼吸机辅助时间[(27.45±5.33) d]与术后住院时间[(23.45±4.31) d]明显少于对照组[(41.98±6.13) d、(27.93±4.09) d,P<0.05]。2组术后24 h的颈静脉血氧饱和度(jugular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jv02)值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值都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不过观察组术后24 h的Sjv02值[(72.48±6.09)%]和血清TNF-α值[(7.98±2.14) 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84.20±5.68)%、(8.89±1.54) pg/ml,均P<0.05]。 结论 基于乌司他丁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体温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降低脑氧代谢,从而有利于术后体温的保持,促进患儿的康复。
优化护理流程对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的影响
和健洋
2017, 15(9): 1620-1622.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50
126 1
摘要:
目的 分析优化护理流程对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某院2013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优化护理流程干预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遵医行为及预后。 结果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025,P=0.002)。2组患者遵医行为的比较中,研究组患者在合理饮食(χ2=5.263,P=0.022)、运动锻炼(χ2=5.198,P=0.023)、禁烟酒(χ2=5.741,P=0.017)、按时服药(χ2=5.316,P=0.021)4个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预后状况方面,研究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狭窄及中风人数均少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比较,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13,P=0.003)。 结论 优化护理流程能够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术后的临床护理
王娜娜, 师堂旺, 韩梅, 宗晓玲
2017, 15(9): 1623-1625.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51
148 4
摘要:
目的 探讨因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导致足趾坏死行截肢手术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住的18例因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导致足趾坏死行截肢治疗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资料,护理上包括积极的心理疏导、残端创面的精心护理、饮食健康指导、康复训练等,一期愈合不良的创面经过一段时间清创待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负压封闭引流1周,观察术肢残端愈合及患者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术后残端创面一期愈合;5例患者术后创面发生脂肪液化,部分切缘不愈合,加强换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二期缝合;3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4例患者术后出现心衰症状;经综合治疗与护理,17例患者残端伤口均愈合,肢体功能锻炼良好,肺部感染、心衰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均控制在9.0 mmol/L以下,1例高龄患者术后4 d发生心肺功能衰竭死亡。 结论 下肢缺血性疾病导致足趾坏死截肢术后需要配合安全、精心的护理与健康饮食指导,对促进患者康复、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全科诊疗实践
血肌酐正常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清胱抑素C检测意义
吕良冬, 宋瑞芳, 王永光, 潘嘉西, 薛维基
2017, 15(9): 1626-162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52
76 3
摘要:
目的 分析冠心病血肌酐(SCr)正常患者病情进展危险因素,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 C)指标变化的提示意义。 方法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80例SCr正常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及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2组性别、年龄、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糖尿病史、Cys C、血尿素氮(BUN)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筛选SCr正常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 结果 2组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Cys 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男性、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糖尿病史、Cys C>1.31 mg/L这5项因素与冠心病发病有关;而冠心病家族史、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性别、Cys C是SCr正常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ys C为SCr正常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对SCr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进行Cys C检测有利于掌握病情进展。当患者Cys C水平>1.09 mg/L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临床治疗措施;当患者Cys C水平>1.31 mg/L时,应采取临床治疗措施控制冠心病进展,并结合其他检查项目实施治疗。
高频超声检查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晚期患者分娩方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余亚婷, 汪涵, 宋启敏, 刘群, 朱延君
2017, 15(9): 1629-1631.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53
67 1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晚期患者分娩方式选择中应用的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方法 选取2015月2月—2016年7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瘢痕子宫妊娠晚期患者124例进行研究,选取同期来进行检查的无子宫术史的正常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子宫前壁下段厚度、术中术后情况以及分娩结局。 结果 超声检测显示,随着瘢痕级别升高,子宫前壁下段厚度逐渐降低,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别间瘢痕前壁下段厚度[(3.66±1.06) mm、(2.84±1.43) mm、(1.77±0.61) mm、(1.02±0.51) 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48±1.14) mm](P<0.05)。Ⅱ级、Ⅲ级、Ⅳ级瘢痕者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Ⅰ级瘢痕(P<0.05)。不同级别瘢痕患者术中出血量、24 h产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不良、不全子宫破裂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瘢痕等级程度升高,术中出血量、24 h产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不良、不全子宫破裂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随着瘢痕等级程度升高新生儿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 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晚期进行检测对分娩方式以及子宫破裂风险预测具有指导性意义。
固定矫治中不同药物应用对釉质脱矿指数的影响
陈锐
2017, 15(9): 1632-1634.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54
130 0
摘要:
目的 研究GC护牙素和多乐氟Duraphat在固定正畸治疗中对釉质脱矿指数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绍兴市中心医院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126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42例,A组患者牙齿表面不做特殊处理,仅行常规口腔正畸护理,B组患者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使用GC护牙素涂布于牙齿表面,每月1次,C组患者使用多乐氟Duraphat涂布,每3个月1次。比较3组患者的釉质脱矿情况。 结果 矫治前,3组患者的脱矿程度主要以0度为主,未见3度脱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6个月后,3组患者的釉质脱矿区域数明显增加,B、C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2个月后,3组患者的釉质脱矿区域数持续增长,均出现了3度脱矿,B、C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3组患者的釉质脱矿指数相近(P>0.05),矫治6个月及12个月后,3组患者的釉质脱矿指数均出现明显增加,B、C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GC护牙素和多乐氟Duraphat在固定正畸治疗中均能有效抑制釉质脱矿。
脾边缘区淋巴瘤合并脑膜炎1例
付瀚辉, 张路, 杨辰
2017, 15(9): 1635-1638. doi: 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7.09.055
144 1
摘要: